常德方言词汇 200640009 潘俊蓉 常德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西南官话。这与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密切相关,自秦汉以来,不断有北方居民南迁。西晋末年的永嘉丧乱,引起北方人口第一次大南迁,大量人口沿汉水流域南下,渡江到达洞庭流域,这次大迁徒一直延续到南北朝。唐朝的安史之乱,曾使“襄邓(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百姓,两京衣冠(长安、洛阳贵族)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1][①] 北方人口的南迁,大量保留了北方方言,使得常德话成为了北方官话,俗称“小北京话”,通俗易懂,和湖南其他地区的方言相比,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但是由于其地理环境,使得常德话又会带有湘语中一些方言的词汇。其主要特点是n、l不分,无后鼻音[g](师按:应为ng),以及有平舌音而无翘舌音。
磬 在常德话中,磬(常德话读作“qín”)有微驼背、弯的意思,比如“磬背”指背微驼。 《说文解字》:“磬,乐石也。硜,古文从坙。”磬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形状象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由于磬形像曲尺,后衍生出动词“弯曲”的意思,如“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西门豹治邺》”。又如:磬折(弯腰;卑躬屈膝);磬沼(形容曲折的池) 如今磬在普通话中尽指古代的乐器,而常德话中保留了磬在古语中衍生出来的动词意义。
奓 奓(常德话读作zā)(师按:这个读音和下面的不同,可以说明什么?和前面对常德方言特点的介绍结合起来想想。) (答:奓字在常德话中声母为[ts]而非[tc](那个符号没法打出来,暂以c代替),翻查上古和中古声母的资料,黄侃认为见、溪、疑、端、透、定、尼、精、清、从、心、晓、匣、影、来这十九个声母是上古本有声母,而二等“知、彻、澄、庄、初、崇、生”分别是“端、透、定、精、清、从、心”的变式,即庄母是精母的变式,常德话中只有ts音而无tc音,可能是对古声母的保留。同样对古声母保留的还有两个例子:1、保留了古疑母,普通话中很多零声母的字或y声母的字在常德话中用疑母,比如,爱[ngai] 、牙[nga35]、偶[ngou214](声调比较奇怪,并不属于普通话四声调值,无法模拟出来,牙和偶只是类似阳平和上声)2、有一部分声母是j、q、x 的字分别读古音g、k、h ,如:减[gan]、敲[kao55] 咸[han13])在常德话的意思是张开,比如~嘴,~开双手。 奓(zhà)字古同“奢”,意为打开、张开。《说文解字》:奢,张也。从大者声。凡奢之属皆从奢。奓,籒文。如:“柯荷甘日中奓户而入曰:‘老龙死矣!’——《庄子》。”、“发根一奓,身上直冒冷汗。——清·贪婪道人《彭公案》”。 奓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常德话中非常普遍,在做动词“张开”时取代了“张”字。
句 句(gōu)在常德话中是向下弯的意思,比如“句腰”、“句头”,“句下身子”等。 《说文解字》:“句,曲也。”段注:“凡曲折之物,侈为倨,敛为句。考工记多言倨句。” 句字在古语中作为弯曲的意思较普遍,如“越子为左右句卒。——《左传·哀公十七年》”、“句兵欲无弹。——《考工记·庐人》”、“覆之而角至谓之句弓。——《考工记·弓人》”。 句在现代汉语中仅保留jù音,表示由词组成的能表示出一个完整意思的话。如“句子”。而在常德话中被大量使用弯曲的意思。
凌 在常德话中,凌字做动词用,读作nìn(师按:这个读音又可以说明什么?也和前面对常德方言特点的介绍结合起来想想。) (答:首先,常德方言鼻音边音不做区分,可以把兰读作男,也可以把男读作兰,取决于发音习惯,凌字本为边音,而在常德话中因习惯读作鼻音。其次,常德话中一般只有前鼻音,可能是在长期的语言习惯中将韵尾ng脱落。),意思为冻结,如“水凌住了”、“冰箱里的东西都凌在一块了”,引申为变僵,如“气氛一下就凌住了”。 凌本意为冰块,引申“积冰”, “鱼矜鳞而并凌兮,鸟登木而失条。——《文选·张衡·思玄赋》”。现代汉语中,凌字很少单独使用,主要用作“逼近”、“欺辱”(师按:这两个义项和“凌”的本义有什么关系?) (答:1、凌字本意为冰块,因气温降低而结冰,能够让人有种“接近临界”的感觉;再者,冰块给人寒冷逼人、锋利的感觉,可能由此引申出逼近的意思。2、凌字的“欺辱“意,有两种猜测,一是由凌字的“逼近”意引申出来,再加上冰块本身带有寒气袭人的感觉;第二种可能性是凌字古与“陵”通用,陵本意为大土山,陵,大阜也。(《说文》),引申出“升”、“登”的意思,如张衡《西京赋》中的“陵重巘”, 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凌、陵两字都表示登的意思。再由“登”、“升”进一步引申为“超越”、“压迫”、“欺辱”的意思:“为巡缴所陵。”——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因此凌字欺辱的意思,可能是在与“陵”字通用的过程中出现的。)和“寒冷”,如盛气凌人、凌冬、凌辱。在常德话中用作动词“冻结”。 绹 绹(táo)在常德话中表示用绳子绑住,比如“把狗绹在树桩上”,“绹紧一点别松了”。 绹本意绳索,“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经》”、“第四潭咸不敢往,或以绹围腰,系巨绹,俯崖而瞰。——宋濂《五泄山水志》”。 绹字并未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在常德话中,由绳索本义引申出“用绳绑”的意思,被普遍使用。(师按:应查找在古汉语中有没有动词的用法。) (答:绹字在《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有两种说法,一是绞制绳索。上文中的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毛传:“綯,絞也。”郑玄笺:“夜作絞索,以待時用。”还有一个说法是绹即绳索。陈奂传疏:“索者,纠绳之名,绹即绳也。索绹犹言纠绳。”关于“用绳系”这个意义还有待继续查询,暂时未发现)
参考文献: 《上古音系》 郑张尚芳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语言学纲要》 叶蜚声、徐通锵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代汉语》 王宁 主编 北京出版社 《上古汉语词汇史》 徐朝华 著 商务印书馆 《常德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2007-12-24 http://www.changde.gov.cn/changde/79394652326723584/20071224/1026617.html 中国常德政府网《词汇》 2004-04-06http://218.75.129.70/changde/72633746972737536/20040406/94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