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子非鱼

[汉语发展史]期中作业——方言词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 21: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汉语发展史期中作业


2009-10-12
汉语发展史期中作业
毛予菲  200833015

[小小修改了一下作业,对于一些细节问题,打算等到结课周后(大部分考试过后)再具体查阅资料,补充说明]

作业要求:
每人选取家乡方言中与普通话语义相同,但形式不同的五个词语,具体说明他们的语音、用法。如果和普通话的词语有历史联系,最好进一步说明。

作业内容:
一常德方言简介:
常德方言系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湖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的全境和湘西都属此语系)常澧片。主要特点是没有翘舌音,鼻边不分,大部分入声归去声。

二常德方言词汇分析:


*语音: wen  (一声)
*词义与用法:形容词。形容动作慢,做事拖沓,没有效率。多含贬义。
            例:你怎么这么温,忙了一早上还没弄完。
*历史来源:
昷:会意字。篆文从皿,从囚,用给囚徒饭吃,会仁慈温和之意。本义为仁慈温和。
《说文》:“仁也。从皿,以食囚也
。”(师按:说文这个说法值得商榷。“昷”以“囚”为义符,取其封闭、密闭之意,本义不是温和,而是表示在密闭的容器中。我们在古汉语课上讲过以“昷”为义符的一系列同源词“蕴”、“愠”、“氲”、“薀”、“醖”、“辒”、“煴”等,请回忆思考它们共同的词义特点是什么?)(毛予菲答:此仁慈温和之意参考《新华大字典》。“蕴”、“愠”、“氲”、“薀”、“醖”、“辒”、“煴”,“昷”为义符兼声符,“昷”乃太阳照在装水的容器里,使水加热。由此看来,应为老师所想,“温”原意为“稍微叫热”)由于“昷”做了偏旁,其义便由“温”来表示。本指水名,借为“昷”。
“温”由古义“仁慈温和”引申为“性情温和”。估计是由于性情温和的人做事节奏较慢,速率较低,又或者是,做事节奏慢,速率低是性情温和之人的共同表现和特点之一。故在常德地区引申为“动作慢”的意思。并延用至今。
*在现代普通话中的意思:
a古义即本义:形容态度仁慈温和。
b引申义:性情温和。估计是因为仁慈温和的态度与温和的性情有关,所以从本意引申出“性情温和”之意。
c引申义:温暖。又因为仁慈温和的态度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所以从本意“仁慈温和”引申出a“温暖”之意。
d引申义:稍微加热。又由“温暖”这个肢体感觉形容词进而引申为动词,表示“稍微加热”之意。(师按:这个意义可能是本义。)

*对应普通话中词语:慢
*在古汉语中的相似用法:“温”在古汉语中共有1古水名2暖和3是暖和4温度5柔和6厚,富足7温习8中医用语9县名10古州名是个义项(《汉语大字典》)。并没有“慢”这个义项或与之相关义项。

*在其他方言中的类似用法:询问过湖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湘西部分地区(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语系)的同学,没有类似用法。
(师按:进一步思考:有个方言词“温吞”(也写作温暾),和“慢”有没有关系?)


   帖
*语音:tie (一声)
*词义与用法:动词。悬结二丝之意。表示把两股绳状物体系在一起,并使其整洁、服帖的动作。及物动词,后直接加宾语即可。
           例:帖鞋带
                帖红领巾
*历史来源:“帖”,形声字。篆文从巾,占声。《说文》:“帖,帛书署也。从巾占声。”本义为写在帛上的标题书签。
“帖”由本义引申为两物“粘贴”一意,(师按:这两个意义之间的联系请再解释清楚一些。)(毛予菲答:写在帛上的标题书签与锦帛是紧紧相连的,故引申为粘帖之意)并且进一步引申为“服帖”之意。随着语言的流变。估计是由于将两绳状物体打结即是使两物(这里特指绳状物体)粘贴在一起师按:这个说法有些牵强,可以考虑,是不是和本义中含有的联系、挨着的特点有关?)(毛予菲答:我当时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也觉得有些牵强,但是苦于找不到关于常德方言的工具书,以上都为自己的分析推测。觉得老师的说法也有道理,应归于联系之一)的方式之一,并且其打结的结果是使两物体紧贴并整洁。所以“帖”又由以上两种义项a两物“粘贴”和b“服帖”引申为专表示把两股绳状物体系在一起,并使其整洁、服帖的动作。需要指出的是,“帖“在常德方言中表示这一义项的时候的时候读35,去声,是因为大多数入声字(帖为入声字)在今天的常德方言中都被归入去声。
*在现代普通话中的意思:
  a古义即本义:写在帛上的标题书签。
      b引申义:“奉章书信”。由a意引申为“奏章书信”之意。
      c引申义:“拓本”。由b义项进一步引申为“石刻木刻的拓本”。字帖。
      d引申义:“粘贴”。因为帛署必粘贴,故由本义引申为“粘贴”。
       e引申义:“服帖”。因为两物粘贴后,会紧贴,整洁起来,所以由“粘贴”一意引申为:“服帖,妥帖”之意。
*对应普通话中词语:系
*在古汉语中的相似用法:
        古汉语中“帖”表“砌垒”“紧挨着” 之义与“系紧”之义相近:
       a“砌垒”之义。“帖石防損岸,闲林出远山”——杜甫《早起》
       b“紧挨着”之义。“上从广武城,下及淮兴泗,迥险帖盘繁,所画由所寄。”苏轼《送史供奉汴口都大》
*在其他方言中的类似用法:询问过湖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湘西部分地区(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语系)的同学,没有类似用法。


                                撑
*词义与用法:形容词:形容人的长相端正,比较好看。
            例:这个男生长得还撑。
*语音:cen(一声)
*历史来源:
    形声字。篆文从木,堂声。隶变后写作“牚”,从牙,尚声。后为引申义所专用,便又另加义符“木”写作橕。俗也做撑。今撑为正体。 《说文》:本义为支柱。
“撑”字由本义“斜柱”(师按:和上面的说法不太一样。)(毛予菲答:疏忽了,应为“支柱”)引申为动词“支撑”进而引申为义项“充满、饱满”。也许是因为常德人民认为饱满、充满活力的脸才是好看的脸,故在常德方言中,“撑”引申为形容人的长相端正好看的形容词。另外,因为常德方言中,所有翘舌都音归为平舌音,后鼻音归为前鼻音,所以“撑”在常德方言中读做cen。
*在现代普通话中的意思:
 a.古义即本义:斜柱。cheng(一声)
 b.引申义:支撑。cheng(一声)。 由本义“斜柱”引申为“抵住”、“支撑”。
 c.引申义:张开。有b义项又引申为“张开”之意。“撑伞”。
 d.引申义:充满。由b引申义“支撑”又引申为“充满、饱满”。“把口袋都撑破了”
*在普通话中对应的字:(长得还)行、比较美丽
*在古汉语中的相似用法:
          “撑”表“美丽”:“便是月殿裹桓娥,也没恁地撑。”——《西厢记》
                          “行的一步一步娇,生的一步一步撑。”——《梧桐雨》
                    
*在其他方言中的类似用法:
            a在湖北宜昌方言中(同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语系)存在相同用法:这人长得还撑托。
            b在四川西昌方言(同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语系)中有类似用法:撑展,形容人有精神、好看。
            c在贵州方言中有类似用法:撑抖,形容人好看。
           

                                缴
*词义与用法:动词。反驳。与“嘴”固定搭配使用,作“缴嘴”。意为:不停地顶嘴、回嘴。
*语音:jiao(二声)
*历史来源:
缴:形声字。本意为生丝绳。
“缴”由本义“生丝绳”引申为“纠缠、盘绕、缠绕”。估计是因为,不停地顶嘴、回嘴就像生丝绳一样,经常缠绕在一块儿让人纠结不已,并且被生丝绳缠绕也如同被不停顶嘴、回嘴一样,纠缠不清。所以在常德方言“缴”又与“嘴”形成固定搭配表示顶嘴、回嘴之意。 *在现代普通话中的意思:
       a古义及本义:生丝绳。
       b引申义:缠绕、盘绕、纠缠。因为生丝绳经常缠绕在一块儿,并且能够盘绕在其他物体上,故而引申为“缠绕、盘绕、纠结”。
       *在普通话中对应的字:顶(嘴)
*在古汉语中的相似用法:
            “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谈
分析:司马谈就在他的《论六家要旨》中说:“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史记•太史公自序》),名家的人在古代以“辩者”而闻名,他们经常提出一些怪论,乐于与人纠缠辩论,别人否定的他们偏要肯定,别人肯定的他们偏要否定。此中“缴”正体现了偏要反对别人意见,纠缠不清 意思。

*在其他方言中的类似用法:
            a在湖北宜昌方言(同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语系)中有相同用法:“缴嘴”
            b在四川西昌方言(同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语系)中有类似用法:“缴嘴”

   


*词义与用法:动词。死死地黏住。常与“锅”搭配,组成“钉锅”。
例:这些饭都钉锅了                   
*语音:din(一声)
*历史来源:丁。象形字。像俯视的钉头形。古文像钉体形。篆文文字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丁。是“钉”的初文。本义为钉子。 “丁”为引申义和假借义所专用,钉子的意思便由“钉”来表示。钉,从  从  会意,丁也兼表声。
因为钉子被钉在墙上后紧紧黏住了墙面,所以直接由本义引申为“黏住”这一义项。就出现了“钉锅”这一方言词汇。另外,因为常德话中,后鼻音归前鼻音所以读作din。
        
*在现代普通话中的意思:
      a古义即本义:钉子。
      b引申义:紧跟。由“钉子”之意引申为“紧跟”之意。此意后另作“盯”。
      c引申义:动词。“用钉子钉住东西”,由本义“钉子”引申而来。
*在普通话中对应的字:粘
*在古汉语中的相似用法:
           “钉”表“紧跟”的意思与“死死地黏住”意义相近:“新嫂嫂派了一个小大姐到栈里钉住他。”
——《官场现形记》
*在其他方言中的类似用法:询问过湖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湘西部分地区(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语系)的同学,没有类似用法。
    

参考工具书:
  《新华大字典》
  《汉语大字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16: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德方言词汇

200640009 潘俊蓉

常德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西南官话。这与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密切相关,自秦汉以来,不断有北方居民南迁。西晋末年的永嘉丧乱,引起北方人口第一次大南迁,大量人口沿汉水流域南下,渡江到达洞庭流域,这次大迁徒一直延续到南北朝。唐朝的安史之乱,曾使“襄邓(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百姓,两京衣冠(长安、洛阳贵族)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1][]

北方人口的南迁,大量保留了北方方言,使得常德话成为了北方官话,俗称“小北京话”,通俗易懂,和湖南其他地区的方言相比,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但是由于其地理环境,使得常德话又会带有湘语中一些方言的词汇。其主要特点是nl不分,无后鼻音[g](师按:应为ng,以及有平舌音而无翘舌音。

 

在常德话中,磬(常德话读作“qín”)有微驼背、弯的意思,比如“磬背”指背微驼。

《说文解字》:“磬,乐石也。硜,古文从坙。”磬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形状象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由于磬形像曲尺,后衍生出动词“弯曲”的意思,如“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西门豹治邺》”。又如:磬折(弯腰;卑躬屈膝);磬沼(形容曲折的池)

如今磬在普通话中尽指古代的乐器,而常德话中保留了磬在古语中衍生出来的动词意义。

 

(常德话读作zā)(师按:这个读音和下面的不同,可以说明什么?和前面对常德方言特点的介绍结合起来想想。)

(答:奓字在常德话中声母为[ts]而非[tc](那个符号没法打出来,暂以c代替),翻查上古和中古声母的资料,黄侃认为见、溪、疑、端、透、定、尼、精、清、从、心、晓、匣、影、来这十九个声母是上古本有声母,而二等“知、彻、澄、庄、初、崇、生”分别是“端、透、定、精、清、从、心”的变式,即庄母是精母的变式,常德话中只有ts音而无tc音,可能是对古声母的保留。同样对古声母保留的还有两个例子:1、保留了古疑母,普通话中很多零声母的字或y声母的字在常德话中用疑母,比如,爱[ngai] 、牙[nga35]、偶[ngou214](声调比较奇怪,并不属于普通话四声调值,无法模拟出来,牙和偶只是类似阳平和上声)2、有一部分声母是jqx 的字分别读古音gkh ,如:减[gan]、敲[kao55] [han13]在常德话的意思是张开,比如~嘴,~开双手。

zhà)字古同“奢”,意为打开、张开。《说文解字》:奢,张也。从大者声。凡奢之属皆从奢。奓,籒文。如:“柯荷甘日中奓户而入曰:‘老龙死矣!’——《庄子》。”、“发根一奓,身上直冒冷汗。——清·贪婪道人《彭公案》”。

奓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常德话中非常普遍,在做动词“张开”时取代了“张”字。

 

句(gōu)在常德话中是向下弯的意思,比如“句腰”、“句头”,“句下身子”等。

《说文解字》:“句,曲也。”段注:“凡曲折之物,侈为倨,敛为句。考工记多言倨句。”

句字在古语中作为弯曲的意思较普遍,如“越子为左右句卒。——《左传·哀公十七年》”、“句兵欲无弹。——《考工记·庐人》”、“覆之而角至谓之句弓。——《考工记·弓人》”。

句在现代汉语中仅保留jù音,表示由词组成的能表示出一个完整意思的话。如“句子”。而在常德话中被大量使用弯曲的意思。

 

在常德话中,凌字做动词用,读作nìn(师按:这个读音又可以说明什么?也和前面对常德方言特点的介绍结合起来想想。)

(答:首先,常德方言鼻音边音不做区分,可以把兰读作男,也可以把男读作兰,取决于发音习惯,凌字本为边音,而在常德话中因习惯读作鼻音。其次,常德话中一般只有前鼻音,可能是在长期的语言习惯中将韵尾ng脱落。)意思为冻结,如“水凌住了”、“冰箱里的东西都凌在一块了”,引申为变僵,如“气氛一下就凌住了”。

凌本意为冰块,引申“积冰”, “鱼矜鳞而并凌兮,鸟登木而失条。——《文选·张衡·思玄赋》”。现代汉语中,凌字很少单独使用,主要用作“逼近”、“欺辱”(师按:这两个义项和“凌”的本义有什么关系?)

(答:1、凌字本意为冰块,因气温降低而结冰,能够让人有种“接近临界”的感觉;再者,冰块给人寒冷逼人、锋利的感觉,可能由此引申出逼近的意思。2、凌字的“欺辱“意,有两种猜测,一是由凌字的“逼近”意引申出来,再加上冰块本身带有寒气袭人的感觉;第二种可能性是凌字古与“陵”通用,陵本意为大土山,陵,大阜也。(《说文》),引申出“升”、“登”的意思,如张衡《西京赋》中的“陵重巘”, 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凌、陵两字都表示登的意思。再由“登”、“升”进一步引申为“超越”、“压迫”、“欺辱”的意思:“为巡缴所陵。”——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因此凌字欺辱的意思,可能是在与“陵”字通用的过程中出现的。)和“寒冷”,如盛气凌人、凌冬、凌辱。在常德话中用作动词“冻结”。

  

绹(táo)在常德话中表示用绳子绑住,比如“把狗绹在树桩上”,“绹紧一点别松了”。

绹本意绳索,“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经》”、“第四潭咸不敢往,或以绹围腰,系巨绹,俯崖而瞰。——宋濂《五泄山水志》”。

绹字并未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在常德话中,由绳索本义引申出“用绳绑”的意思,被普遍使用。(师按:应查找在古汉语中有没有动词的用法。)

(答:绹字在《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有两种说法,一是绞制绳索。上文中的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毛传:“綯,絞也。”郑玄笺:“夜作絞索,以待時用。”还有一个说法是绹即绳索。陈奂传疏:“索者,纠绳之名,绹即绳也。索绹犹言纠绳。”关于“用绳系”这个意义还有待继续查询,暂时未发现)

 

参考文献:

《上古音系》 郑张尚芳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语言学纲要》 叶蜚声、徐通锵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代汉语》 王宁 主编 北京出版社

《上古汉语词汇史》 徐朝华 著 商务印书馆

常德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2007-12-24

http://www.changde.gov.cn/changde/79394652326723584/20071224/1026617.html

中国常德政府网《词汇》

2004-04-06http://218.75.129.70/changde/72633746972737536/20040406/940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7 13: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贵阳话与普通话词汇差异举例分析

郭皙   学号:200733008

 

贵阳话属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川黔方言。川黔方言的一致性很高,贵阳话总的说来与贵州省境内川黔方言各小片的差别不大,与省境之外其他川黔方言点如重庆、成都等地的方言也很接近。贵阳话一般指贵阳城区的方言。

由于贵阳话属汉语北方方言,所以与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并无很大区别。总的来说,贵阳话在声韵方面的特点是声母少,韵母少,声调少,(师按:这是和什么相比较得出的?从语言表达的需要来说,一种汉语语言,这三方面不可能同时都简单,只要有一方面简单,另外两方面必定会复杂。)(郭皙答:是和普通话做比较的。贵阳话属于北方方言,所以声母、韵母没有比普通话多的,相反,在贵阳话中声母不分平舌和翘舌,也就是没有zh,ch,sh,r四个声母;韵母方面,贵阳话中部分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没有ingeng。至于声调方面,其实,在贵阳话中确实也是有四个声调的,但是很多词汇,例如比如普通话的击jī、及jí、脊jǐ、鲫jì,贵阳话一律只念一个“及”字的音。这样相比普通话来说,贵阳话的声调就少了。因为老师要求我们在作业之前加上对方言的一个简单的介绍,所以我就只加了很简单的介绍,没有详细说明,不好意思。至老师说的“从语言表达的需要来说,一种汉语语言,这三方面不可能同时都简单,只要有一方面简单,另外两方面必定会复杂,”我也不太清楚,是不是贵阳话是一个反例?)无轻声,无变调,无儿话;词汇方面,重叠式特点突出,构词生动形象;语法方面与普通话差异不大。

 

 

    下面就贵阳话中一些词汇差异进行举例分析:

1.雅 ( 

【贵阳话】(师按:从说解顺序上,这项应该放在普通话之前或紧接其后,对比它们的差异,然后再接着从古汉语说明方言异于普通话用法的来源。下同。)(郭皙答:已调整。)

在贵阳话中,“雅”除了含有普通话中的三个常用意义、酒量大的意义之外,当“雅”作形容词时,表示 “大”的意思的使用范围比普通话中广泛。

例句:a.他吃东西/喝酒雅得很。(意思是:这个人食量/酒量很大。)                                 

      b.你打不赢他勒,他雅得很。(意思是:你打不赢他的,他力气很大。)

典型词汇:憨吃雅胀:意义为没有节制的吃东西,吃得非常多,食量很大。多用作贬义。

例句:看你憨吃雅胀勒,路都走不动哦咯嘛。(意思是:你看你吃那么多,现在都不能走路了。)

贵阳话中的“雅”就是普通话中“雅”的假借义——酒量大的引申。在贵阳话中不仅保留了酒量大的用法,还适用于食量大、力气大、跑得快等。

【普通话】

在普通话中“雅”有三个意义:

    正确,合乎规范;

    高尚、美好;

③尊称他人的敬辞。

【古代汉语】(师按:古汉语的义项用法很多,不用一一列出,只用把和方言用法一致或可以视为来源的列出说明即可。下同。)(郭皙答:已调整)

在古代汉语中,“雅”的用法也有很多种:

    正的,合乎规范的。《荀子•王制》:“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例如:“雅道 ”、“雅言”。

③高尚;不庸俗。如:雅兴;雅事。贾谊《新书•道术》:“辞令就得谓之雅,反雅为陋。”

④美好;不粗鄙。如:雅观;言之不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

     ⑤《诗》六义之一。

⑥素常;向来。《史记•高祖本纪》:“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引申指交往。《汉书•谷永传》:“无一日之雅。”

 ⑦酒器名。如“雅量 ”。

【古代文献】(师按:这项可以放到上面的古代汉语用法里面作为例证,不用单独列出。下同。)(郭皙答:已调整)

在曹丕《典论·酒诲》中:“荆州牧刘表,跨有南土。子弟骄贵,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胜(升),中雅受六胜,小雅受五胜。”后因称酒量大者为“雅量”。

 

【字形字义】

“雅”是“鸦”的异体字。由于假借现象的存在,使“雅”一个字

对应了多个词。而“雅量”中的“雅”本字为“㿿 ”,之容量大的酒杯。雅量指能喝下酒杯中的酒也不醉,形容酒量大。

【其他方言】

贵州息烽:同贵阳话。

贵州毕节:同贵阳话。

贵州安顺:同贵阳话。

贵州六盘水水城:同贵阳话。

“憨吃雅胀”在其他方言中有对应的词,在意义上相同,字形上却略有不同。

四川西昌:“憨吃饱胀”。

四川绵阳:“憨吃奤()胀”。

重庆长寿区:“憨吃奤()胀”。

贵州遵义:“憨吃奤()胀”。(同四川绵阳)

云南保山:“憨吃愣胀”。

    云南大理:“憨吃烂胀”。

贵州赤水、习水地区:“憨吃傻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7 13: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2.

【贵阳话】

在贵阳话中,“财”可以作形容词,表示吝啬的意思。

例句:a.你好财哦,请我吃麻辣烫都不行是不是嘛?(意思是:你真抠门,请我吃麻辣烫都不行。)

      b.你这人也是,财得很,分几块糖给其他人吃有郎稀奇勒嘛?(意思是:你这人真是抠门,分几块糖给其他人吃怎么不行了?)

在贵阳话中,“财”不仅可以作名词,还可以做形容词,扩大了其适用范围,吝啬的意义应该是从本义财物引申出爱惜财物,把自己的财物视为宝贝的意义而来。

【普通话】

在普通话中作名词,表示金钱和物资。例如:财富、财宝。

【古代汉语】

《说文》中解释为“人所宝也。”本义为财物。“财”可作名词。在古代汉语中也可作副词和动词。(师按:根据下面的材料,“财”作为动词、副词都是通假,和本义全无关联,和方言用法也没有关系,可以不说。那些作为名词的通假亦然。)(郭皙答:已调整。)

    财物,钱财。名词。《韩非子·说难》:“暮而果大亡其财。”《史记·魏公子列传》:“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古代文献】(无)

【其他方言】

重庆:同贵阳话。

贵州息烽:同贵阳话。

贵州六盘水水城:同贵阳话。不一定是抠门,但是一定是说这个人对金钱看得极重,本身斤斤计较自己往外拿的任何一点钱,人家欠他的他也还记得清楚得很不一定是抠门,但是一定是说这个人对金钱看得极重,本身斤斤计较自己往外拿的任何一点钱,人家欠他的他也还记得清楚得很不一定是抠门,但是一定是说这个人对金钱看得极重,本身斤斤计较自己往外拿的任何一点钱,人家欠他的他也还记得清楚得很不一定是抠门,但是一定是说这个人对金钱看得极重,本身斤斤计较自己往外拿的任何一点钱,人家欠他的他也还记得清楚得很

贵州遵义:有表示吝啬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作形容词表示一个人很贪恋钱财。

贵州安顺:表示某人对钱财看得很重,斤斤计较。但是一定是说这个人对金钱看得极重,本身斤斤计较自己往外拿的任何一点钱,人家欠他的他也还记得清楚得很但是一定是说这个人对金钱看得极重,本身斤斤计较自己往外拿的任何一点钱,人家欠他的他也还记得清楚得很不一定是抠门,但是一定是说这个人对金钱看得极重,本身斤斤计较自己往外拿的任何一点钱,人家欠他的他也还记得清楚得很不一定是抠门,但是一定是说这个人对金钱看得极重,本身斤斤计较自己往外拿的任何一点钱,人家欠他的他也还记得清楚得很不一定是抠门,但是一定是说这个人对金钱看得极重,本身斤斤计较自己往外拿的任何一点钱,人家欠他的他也还记得清楚得很

 

 

 

3.老火不一定是抠门,但是一定是说这个人对金钱看得极重,本身斤斤计较自己往外拿的任何一点钱,人家欠他的他也还记得清楚得很

【贵阳话】

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看,“老火”在现代有很紧急,很严重的意义是可以理

解的。

在贵阳话中,“老火”是形容词,表示严重、厉害;事情费力难办。也可用

于形容人,表示很让人无奈。也可做副词,表示“很”的意思。

例句(作形容词):a.这事情好老火哦。(意思是:这事情很严重,很难办。)

      b.你咋这么老火,闯这么大的祸?(意思是:你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闯这么大的祸。)

      c.你好老火哦,我遭不住你哦。(意思是:你太让人无语了,我受不了你了。)

例句(作副词):我看你是笨得老火。(意思是:我看你笨得很。)

【普通话】

在普通话中并无此词。

【古代汉语】

我们现在将“老”和“火”分开分析。在《说文》中解释到:老,考也。

七十曰老。由本义年老,衰老引申出来副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很”、“极”。而火在《说文》中的解释是“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本义为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火焰有红色、热烈、冲腾的特点,故又用以表示红色,有比喻紧急,又引申指激动、暴怒。”(《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华夏出版社,200311版)由本义引申出了紧急的意思。

【古代文献】(无)

【其他方言】

四川西昌:“老火”用来形容事情时是很严重,事情难办的意思;用来形容人时可以表示某人做事很拖沓。

四川绵阳:同贵阳话。例句:今天这张卷子做起来相当老火。(意思是:今天这张卷子相当不好做。)

重庆:形容事情时是很严重,事情难办,很麻烦的意思;用来形容人时可以表示某人做事很拖沓。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带的方言,意思是指很困难、辛苦、麻烦等。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意思是指很辛苦、麻烦、累,也指生活困难。例句:这个村的人生活很老火。(意思是:这个村的人生活很困难。)

贵州遵义:表示事情很严重,很难办。同时有很烦的意思,也指生活困难。

贵州息烽:同贵阳话。

贵州六盘水水城:同贵阳话。

贵州毕节:同贵阳话。

贵州安顺:意义大体与贵阳话中一致,但多用于贬义。

云南大理:表示事情很严重,很难办。也有指很困难、辛苦的用法。还有“糟糕”的意义。例句:老火哦,明天就要交呢作业还没开动呢。(意思是:糟糕,明天要交的作业我还没开始做呢。)

云南保山:表示很严重。

云南弥勒:表示形容人时表示性格火暴,脾气暴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7 13: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4.

【贵阳话】

在贵阳话中,“梭”作动词时,除了普通话中有的穿梭、滑动的意义,还可以表示逃跑、早退等意义。通常是贬义的。

例句:a.会才开了一半他就梭哦。(意思是:会才开了一半他就先走了。)

      b. 一遇到点事你就梭,怕哪样嘛。(意识是:遇到什么是你就跑,怕什么呀。)

贵阳话中的“梭”就形象的运用了运行快速和滑动的意思,来表示提前离开、逃跑。

【普通话】

    织布时往返牵引纬线(横线)的工具,两头尖,中间粗,像枣核形织布时往返牵引纬线(横线)的工具,两头尖,中间粗,像枣核形织布工具,织布时往返牵引纬线的工具,两头尖,中间粗,像枣核形。

    量词。例如:一梭子弹。

    喻不断的来往。例如:梭巡、穿梭。量词量词

【古代汉语】

在《说文》中解释到,梭的本义是织机的构件。引申为往来频繁,运行快速,(师按:词典里没有例证吗?)(郭皙答:词汇已举例,见普通话中第三个用法。例句现查到,补充在古代文献中。)在方言汇总也引申有滑动的意思(《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辞书研究中心编,商务印书馆出版,2003年北京)。

【古代文献】

梭巡例:

郑观应《盛世危言·防海下》郑观应 《盛世危言·防海下》游弋者以四快船、八雷船为奇军,梭巡不絶,往来於 成山 、 鸭緑 之间。金钱物资的总称。如:钱物。《荀子·成相》:“务本节用无极。” 通“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用若一也,加务善之。” 通“才”。才能;才识。《孟子·尽心上》:“有成德者,有达者。”达,发展其才能。 通“才(纔)”。仅仅。《汉书·霍光传》:“长七尺三寸。” 通“裁”。节制;制裁。《易·泰》:“天地交泰,后以成天地之道。”《荀子·非十二子》:“一天下,万物。”杨倞注:“与裁同。”金钱物资的总称。如:钱物。《荀子·成相》:“务本节用无极。” 通“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用若一也,加务善之。” 通“才”。才能;才识。《孟子·尽心上》:“有成德者,有达者。”达,发展其才能。 通“才(纔)”。仅仅。《汉书·霍光传》:“长七尺三寸。” 通“裁”。节制;制裁。《易·泰》:“天地交泰,后以成天地之道。”《荀子·非十二子》:“一天下,万物。”杨倞注:“与裁同。”金钱物资的总称。如:钱物。《荀子·成相》:“务本节用无极。” 通“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用若一也,加务善之。” 通“才”。才能;才识。《孟子·尽心上》:“有成德者,有达者。”达,发展其才能。 通“才(纔)”。仅仅。《汉书·霍光传》:“长七尺三寸。” 通“裁”。节制;制裁。《易·泰》:“天地交泰,后以成天地之道。”《荀子·非十二子》:“一天下,万物。”杨倞注:“与裁同。”金钱物资的总称。如:钱物。《荀子·成相》:“务本节用无极。” 通“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用若一也,加务善之。” 通“才”。才能;才识。《孟子·尽心上》:“有成德者,有达者。”达,发展其才能。 通“才(纔)”。仅仅。《汉书·霍光传》:“长七尺三寸。” 通“裁”。节制;制裁。《易·泰》:“天地交泰,后以成天地之道。”《荀子·非十二子》:“一天下,万物。”杨倞注:“与裁同。”:“游弋者以四快船、八雷船为奇军,梭巡不绝,往来于成山、鸭绿之间。”

【其他方言】

四川西昌:字形用法同贵阳话。

四川绵阳:字形用法同贵阳话。

   重庆:字形用法同贵阳话。

   贵州息烽:字形用法同贵阳话。

   贵州毕节:字形用法同贵阳话。

   贵州遵义:字形用法同贵阳话。

   贵州安顺:字形用法同贵阳话。

   贵州六盘水水城:可以同贵阳话一样表示溜走的意思,但主要表示让开的意思。例:你给我梭开点!(意思是:你给我让开!)你给我梭开点

 

 

 

5、暗

【贵阳话】

在普通话中“暗”如今不可单用。但在贵阳话中,“暗”可以表示时间很晚了的意思(不仅仅指天黑),也有迟了的意义。

例句:a.都十二点哦,太暗哦,我要走哦。(意思是:都十二点了,太晚了,我要走了。)

      b.你来暗哦,火车已经走哦。(意思是:你来迟了,火车已经走了。)

日无光即昏暗无光可引申为天黑,天黑了就是晚上了,自然能引申到晚的意思。在汉语的发展中,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过渡是趋势,在贵阳话中偶尔保留了像“暗”这样的单音节词。

【普通话】

①不亮,没有光,与相对。例如:黑暗、阴暗。

②不公开的,隐藏不露的。例如:暗藏、暗号、暗含(做事、说话包含某种意思而未明白说出)。暗流(a.流动的地下水;b.喻潜伏的思想倾向或社会动态)。

③愚昧,糊涂。例如:暗昧、暗弱(愚昧软弱)、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古代汉语】

《说文》中对“暗”的本义解释为:日无光也。本义为昏暗。

【古代文献】(无)

【其他方言】

广西柳州:同贵阳话。

云南弥勒:同贵阳话。

四川西昌:同贵阳话。

四川绵竹:同贵阳话。

重庆:同贵阳话。

贵州息烽:同贵阳话。

贵州毕节:同贵阳话。

贵州安顺:同贵阳话。

(师按:参考文献也应在文末列出来。)(郭皙答:修改了几次,版本不同了,疏忽了,谢谢老师提醒。现将参考文献补充于下。)

建议:五个词语都完成得很好。如果能把考证的过程再调整成合理的顺序则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7 1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献:

1.     谢光辉. 汉语字源字典[Z].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张双棣,陈涛张双棣,陈涛. 古代汉语字典[Z].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     王力. 王力古汉语字典[Z]王力 .中华书局,2000.

4.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Z]王力 .华夏出版社,2003.

5.     商务印书馆辞书中心.古今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出版,2003.

6.     韩品夫. 实用方言词典[Z].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7.     许宝华,(日)宫田一郎. 汉语方言大词典[Z].中华书局,1999.

8.     杨适. 贵阳方言释例[J].贵州文史丛刊,19994.

9.     汪平. 贵阳方言的语法特点[J].语言研究,19831.

特别鸣谢:(排名不分先后,按咨询时间顺序排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文学院:07  邓晓天、罗菲菲、王莉

          08  杨恒、夏莎

          09  邓楚绚、杨娅华、杨丽菁

外语学院:07  杨宏洁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07  莫村、张弛

金融学院:07  蒲剑宇、轩娇黎、谢厚溢

公共管理学院:07  何玫

华中科技大学:

          07  邓晔

中山大学:

          07  陈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07  范汉东

清华大学:

         07  黄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7 13:11:1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0 19: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语史期中]兰州方言中与普通话同义异形的词语

庄子媚200733006

兰州方言中与普通话同义异形的词语

                                                              庄子媚200733006

兰州方言主要指兰州市主城区和皋兰县全境,永登县、榆中县部分地区,本地原住居民群众自建国前即使用的语言。

它在声母、韵母上与北方话基本一致。

主要区别一是四声与普通话不同,例如,兰州一词,普通话两个字分别读作第二声和第一声,兰州话则读作第四声和第三声。普通话一词,应该分别读第三声、第一声、和第四声,兰州话则读作第一声、第一声和第三声,如此等等。                                         二是兰州方言里面有很多特有词汇

一.壤 ráng  (普通话里念rǎng

A今兰州话中的“壤”是弱的意思。

例如:

1)这人看起来很壤,可力气不小。

这里、“壤”是瘦弱之义。

 (2)他只敢欺负壤人,遇到厉害的人,就乖乖的了。

这里,“壤”是软弱之义。

说文·土部》:“壤,柔土也。”段注:“壤与柔双声。今俗语谓弱曰壤。

   由《说文》可知,弱义是壤的引申义。古人把柔土叫作壤,把筑土叫作坚。松软能长庄稼的土壤与夯实作为墙壁的坚相对,所以壤引申为弱。[]

老师:“在古汉语中有没有表示软弱的用法?表示筑土有没有文献例证?

学生庄子媚回答:1未找到古汉语中的用法。

2的文献例证:

,刚也。——《说文》
             坚,坚土也。——《广雅》

四为壤五,为坚三。——《九章算术·穿地》

B在现在的普通话里,壤的意思就是土壤。

C表示兰州方言中“壤”的意义对应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应该是“弱,没本事”。

[此贴子已经被子非鱼于2010-3-2 20:26:3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0 19: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贼娃子 zéi wa zi

A今兰州话中的“贼娃子”是小偷的意思。

例如:

1)那个男的是个贼娃子。

2)出去转(逛街)要注意贼娃子。

贼就是偷盗的意思,娃子的意思就是小的,这个后缀是古代汉语中定语后置用法的遗留。和此用法相同的还有普通话里面的小鸡、小狗 在兰州话里是 鸡娃子、狗娃子。

B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这个用法。

C表示兰州方言中“贼娃子”的意义对应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应该是“小偷,扒手”。

D文献例证:

1《荀子*正论》:故盗不窃,不刺。

2《百喻经* 贼偷锦绣用裹氀褐喻》:昔有人入富家舍,偷得锦绣,即持用裹故弊氀褐种种财物,为智人所笑。

3《西湖二集*张采莲隔年冤报》:从来道,近奸近杀,近赌近,此果一定之理。

老师:应该查“娃子”的来源,因为“贼”和古汉语、普通话都没有区别。

庄子媚回答:

一、娃子表示小的,参看如下例证。

    大约到了元明清时期,“娃”的指称对象扩大到指称“小孩子、儿童”等意义。如:

      1北俗小儿不论男女皆以娃呼之(刘致《红绣鞋》曲题)

      2叫他带回去与娃娃吃(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

二、贼娃子的说法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不是这种定语后置的语法残留,而是古代对于奴隶的贱称的沿用。

参看如下例证:

      1“娃”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有这样条注释:“娃,旧时凉山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奴隶。”

      2《清史稿·兵志》:“以上民户娃娃子为多。”原注:“娃娃子者,汉人被掳入夷巢之名。”

     3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释人》:“又称贱役之人曰娃娃子,读阳平声,与称女奴曰丫头对举。”下而又紧接着写到,“()对男子的贱称。恶语。陕西北部。”

由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娃子是一种含有鄙视色彩的贱称,通常用来说品行败坏的人或者地位低下的奴隶。所以这种对于男性鄙视的说法就在方言贼娃子里得到沿用。

E周边地区旁证

1四川方言——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许家院子里他去试过了一词,却因自己太鲁莽,差一点儿被人家当贼娃子捉了起来。

2陕西方言

3新疆方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0 19: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雀儿qīóo er(普通话里念què)

A今兰州话中的“雀儿qīóo er”就是鸟的泛称,泛指一切小型鸟类。

例如:

1富(树)上落着两个巧儿(雀儿)。

2)一个雀儿喜嘛嬲地攒到老。(一只鸟儿高兴的飞走了。)

在兰州方言里,没有鸟这个词,用来表示泛指的小型鸟类时都使用“雀儿qīóo er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个用法首先反映了兰州方言中词汇量小于现代汉语普通话,它对于鸟类的区分很少,对于小型的鸟类都称作雀儿qīóo er,不像现代汉语里有麻雀、山雀、黄鹂、树雀等一系列的区分。

    其次,从雀的发音上可以看出兰州方言的qiaoque的古音,查找丁声树所编的《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得出雀的古音:宕开三入药精,其中药表示的是它的韵部,所以看到ue的古音是iao。而兰州方言中仍然这样念。

B在普通话中,雀的发音是què,而且指鸟类的一,吃粮食粒和昆虫。特指麻雀

C表示兰州方言中的“雀儿qīóo er”的词语对应到普通话里面是鸟。

D文献例证:

1说文解字,依人小也。

2高唐赋宋玉 嗷嗷。

3庄子·在宥》跃而游。

4礼记·月令》小者至于燕雀

5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青雀白鹄舫。

E周边地区旁证

在晋语等方言中泛指各种小鸟,如麻雀、山雀、黄鹂、树雀等。

例如:从哪捉了一个雀儿——尿泥沟。

老师:在晋语中读音怎样?

学生庄子媚回答:经白杨同学证实,同样也是qīóo e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0 19: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xuān

A今兰州话中的喧 就是普通话中聊天的意思。

例如:

1)你和他有啥可喧的?

2)再不喧了,还有事呢,先走了奥。

B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喧”的意思是吵闹,例如喧哗,喧嚣。

C兰州方言中的“喧”的意义对应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应该是“聊、聊天”。

D文献例证

《玉篇》中说,喧,大语也。

老师:古汉语中“喧”有没有表示“聊天”的用法呢?

学生庄子媚回答:查阅了?《说文》和《辞源》,没有找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潜《饮酒》

E周边例证

1在甘肃省大部分地区,例如武威、凉州,酒泉等,喧谎就是聊天的意思。

2在新疆哈密方言使用喧谎这个词。

老师:指什么意思?

学生庄子媚回答:是音译,也是聊天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7 18:29 , Processed in 0.11239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