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木耳

中文标点符号是否多此一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5 00: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式乱成一锅粥了[em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5 21: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寒凝在2010-7-25 0:04:46的发言:

赞斋主老师~~

另外,这两个,一样么?


英文連字號和破折號是不一樣的。前者是一個“-”;後者是兩個“--”,word里會自動連在一起形成破折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5 22: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变成标点符号知识普及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5 22: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清和在2010-7-25 21:41:20的发言:

英文連字號和破折號是不一樣的。前者是一個“-”;後者是兩個“--”,word里會自動連在一起形成破折號。

原来如此,行家来喽~~

近来语言学版块很有号召力诶,嘻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5 22: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白杨在2010-7-25 0:30:37的发言:

1904年,严复《英文汉诂》出版。《英文汉诂》是一本为帮助中国人学习英语而编写的专门讲解英语语法的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系统借用西方标点符号对汉语进行标点的书。书中共使用了逗号“,”、句号“。”、分号“;”、冒号“:”、单引号“‘’”、双引号““””、括号“()”、破折号“—”等8种英语标点符号。严复的这种移植性借用,标志着汉语标点符号国际化的开始。

谢谢小白杨!

如果按照这段话,咱们现在通行的几种标点都是来源于英语的标点。可是英文的句号是点啊。

此外,不知屋子老师用的是什么输入法?我的电脑里没有他用的那种逗号、引号和省略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25 22:39:5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5 22: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标点符号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性质和作用的书写符号,中国的古籍,没有类似今天使用的标点。所以历来认为学会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汉代表示断句的符号是“、”和“”。“、”用来表示较小的停顿,“”表示较大的停顿。宋刻本也有仿照校书式印上圈点的,但不多见。元明刻本小说多在句子的末了加圈,也有一律用“、”或用“。”的。新式标点是模仿西方的书写习惯而借用的 ,在清代末年才开始使用。(Lsjt.org)翻译家严复的《英文汉诂》(1904)是最早应用外国标点于汉语的著述。《新青年》杂志第4卷(1918)也开始部分地使用。(LSSDJT.com)

1920年由当时的教育部正式颁行。这个议案先说明了使用标点符号的必要性,再列出各种符号,包括句号、点号、分号、冒号、问号、惊叹号、引号、破折号、删节号、夹注号、私名号、书名号共12种。

胡适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是我国最早用新式标点的书。胡在书出版时,特送了一本给章太炎,上写“太炎先生指谬”,下署“胡适敬赠”,在两人名旁,各加了一条黑杠符号。

章因弄不清这个符号的作用,他看到自己名旁加了黑杠,不禁大骂:“何物胡适!竟在我名下胡抹乱画!”及至看胡的名旁也有黑杠,才消了气说:“他的名旁也有一杠,就算互相抵消了罢!”

转自http://www.todayonhistory.com/2/2/HuShiQiYongXinShiBiaoDianFuHao.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5 23: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0%87%E7%82%B9%E7%AC%A6%E5%8F%B7

我看的资料都是从维基百科来的,上面有大陆和台湾的详细对比,不过貌似不好复制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25 23:03:4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5 23: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抱香斋在2010-7-24 23:25:01的发言:

因为咱改了横排呗,话说台湾可能还有日本的影响,这就不好说了。

前半句貌似不能解释全部原因,就我在维基百科所看而言,其为繁体中文,皆为横排,但引号还是用的古代引号。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0%87%E7%82%B9%E7%AC%A6%E5%8F%B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0 18: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从远风那儿借来的梁文道关于“古代的书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的几段话:

中文原来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要读书先要学句读,自己去给文章加标点符号。这个任务是读者的,而不是作者的。不只中文是这样,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也都没有标点符号。看来,不只中国,全世界的作者都喜欢折磨他的读者们。

  大家有没有想过古人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读者?古代书的产量是很低的,市面能找到的书的种类也很少。罗马帝国时代一年只能出产一两百种书。中世纪末期有个欧洲最博学的学者——他一辈子也只看过800多本书,所以古人的博识与今天是不一样的。大家都说孔子很博学,但那时候有几本书呢?古人讲究的博学是深读,用英文说就是Intensive Reading。一两百本书放在你面前,可能是你一生要读的书了,所以要慢慢读、一个字一个字读,读完再读,一遍遍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很快读完,以后没得读岂不很痛苦?

   古代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因为他不需要读那么快。标点符号的流行只是近两三百年间的事情。标点符号是怎么诞生的呢?它其实是一个商业行为的结果。五六百年前,欧洲出现了古登堡印刷术,书籍出现并成为最古老的工业产品,进入市场成了商品。出于成本考虑,印刷商也就是书商就想做大量印刷来摊薄成本,于是他们发明了标点符号,让书变得更容易读、读得更快。这还不够,还要分段。

   古人的书是没有分段的,也没有章节。今天我们看《论语》,一篇与另一篇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卷只是物质上的单位,竹简不够了,再换一卷继续写。中国古代的书是这样,印度、阿拉伯、欧洲的书也是这样。印刷术出来之后,出版商才开始给书籍做段落篇幅的划分。

   分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前欧洲人读不分段的《圣经》每次都老老实实从开篇读起,《圣经》分段以后,人们开始认为不同的段落重要程度不同,分歧就产生了。所以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说:“《圣经》分段印刷是无耻商人酿制的悲剧,他们为了让《圣经》更畅销强行分段,分段以后我们的信仰将四分五裂。”后来的结果被洛克不幸言中——基督教分裂成一大堆教派、教会。所以怎么印实在很重要,印刷术的产生令我们离开精读,开始泛读。

    很多人问我,如何读得快一点,但其实如何读得好更重要。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他们不是看,是反复地读,慢慢地读,读出声音来。朗读能让人沉浸到书里面去,这样一个沉浸的状态会产生一个重要的效果——这就是修炼的效果。

   我手中是一本《沉思录》,这本书现在在中国很热,因为温家宝总理在看,克林顿、布什、密特朗都看过。奥勒留并不是为出版而写的,他是写给自己读的 ——不断研读,修身养性。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本修行集,他的写作本身就是修行,之后的不断研读也是。写作,在英文里面就叫Spiritual Writing,所以它的读者也要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修炼来读,不断地读、反复地读。这些领导人一遍遍地读《沉思录》,就是在做精神修炼。古人读《论语》也是这样。所以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变化人格,变成另外一个人。这一点古人都是知道的。

    很多人一辈子读《红楼梦》,每次都看到不一样的意思,古人反复读为的不是这个,他是每次都读到同一个意思。他是要不断地再三地提醒自己,比如,“当一个人对你做错事情之后,你不要愤怒,你反而要去想他为善或为恶的理由,然后你就不会愤怒了”,容不容易懂?做不做得到?这种书不是要你明白它的意思,是要你去做。所以真正读书读得好的人都会被某一本书变成另外一个人。古代读书人一定要是一个好人,如果不是一个好人证明书没有读好。所以读书是一种修炼,一种transformation(转变)。

   我为什么讲这个?因为我发现今天大家只是把读书当做一个工具,通过它拿到什么东西。读书其实是一种精神操练,是我们已经失落的一个传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恢复它,找一本书去修炼自己,追求自己的变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20 18:07:3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8: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10-8-20 18:05:53的发言:

      分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前欧洲人读不分段的《圣经》每次都老老实实从开篇读起,《圣经》分段以后,人们开始认为不同的段落重要程度不同,分歧就产生了。所以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说:“《圣经》分段印刷是无耻商人酿制的悲剧,他们为了让《圣经》更畅销强行分段,分段以后我们的信仰将四分五裂。”后来的结果被洛克不幸言中——基督教分裂成一大堆教派、教会。所以怎么印实在很重要,印刷术的产生令我们离开精读,开始泛读。 

最近梁文道被方舟子搞得灰头土脸,梁先生虽然学富五车,然而一些低级错误却也实在难孚众意。比如这一段,貌似也可说是核心论据之一了,完全是在胡说八道。

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是11世纪左右,在此之前就有小的分裂,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公元4世纪的君士坦丁迁都。宗教改革以后,也就是16世纪,天主教再次大分裂。而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古登堡是15世纪的人,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是17世纪的人。不知梁先生是怎么得出这样的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3:23 , Processed in 0.05993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