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教学相关] 【作业】读《论语》心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12: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alexqq在2007-11-9 16:10:13的发言:

                                                       《论语》心得

一.《论语》十则注释及译文

……

                       我的一点想法

对于孔子的评价,我不想再补充 什么,我一直很赞同对他的崇敬和客观看待。但我觉得在现代社会人们再一次把孔子推向高峰,重新在《论语》中寻找灵魂归宿这个事实却有一点是孔子的悲哀,“仁”和“礼”的思想传承了那么多代,而今人们却要重新学习,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社会有些问题。

 既然谈到“仁”和“礼”,我对《论语》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对君子的阐述,比如我节选的第八则“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虽然描述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对人的要求,但这看似很简单的三点至今仍然很难做到。

 首先说“仁者”,现代社会竞争越发激烈,以近乎弱肉强食的浪潮冲刷着每日奔波劳碌的人们。稍不留神,安身立命之所可能就要付诸东流,导致人们往往只关心自己的死活,在普通大众中很难找到拥有博大心胸、宽厚仁爱或者带着那么一点点济世思想的平民英雄。对他人求全责备,对自己却是利益优先,难怪现在普遍反应精神压力过大,心理疾病增多。而我想“仁者不忧”应该是个不错的解决办法。

关于“知者不惑”,我觉得并不是你很有知识就不会感到迷惑。“知”是指智慧,是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看待生活和世界的智慧。也许这和丰富的人生经历有关系,有人说“没有真正面对过大是大非,你很难知道孰对孰错。”现在的诱惑很多,就比如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网络、金钱这样的事物很容易将人引入歧途。如果没有明晰的处世智慧,感到迷茫或盲目跟潮都是很正常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能够为着自己的理想坚忍不拔却又平和豁达,这也应当是君子的一部分吧。

最后是“勇者不惧”,关于这一点我理解的可能比较片面。不害怕困难险阻当然是勇者,但不患得患失,敢于放弃,也应当是一种勇敢吧。人们总是想要很多东西,自然十分珍惜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可是却忘记了“舍得”二字是“舍”在前,“得”在后。很有可能就把生命限制在对既得结果的持有上面了。

这三条君子之道,或许每个人已经具备其中的某条或两条,但想要三条俱备,似乎还有些困难,不然大家为什么那么推崇君子。

在两千多年前的圣人都不敢说自己是君子,我想我们泛泛一辈还是先好好学学如何做人吧! 

 

附:老师,实在抱歉,注册的时候用了别的名字。

                     金融5班      王佳琦     学号:200741140


仁者无忧,我想是指仁者心怀天下,不为一己之得失而忧吧。你对这一条的阐释和发挥很好,令在下读后也不禁感叹愧怍。去年读到曾国藩的一段话:“方今天下大乱,人怀苟且之心。出范围之外,无过而问焉者。吾辈当立准绳,自为守之,并约同志共守之,无使吾心之贼,破吾心之墙。”看后感叹良久。

很喜欢你的发言,希望能在这里见到你更多精彩的见解。

另,注册用别的名字,本就是你的权利,不必为此抱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12: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张弛在2007-11-9 20:42:26的发言:

论语十条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罔:惘然无知。殆:疑惑不解。

【翻译】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惘然无知,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初中时候就学过的句子,但直到现在才算开始有点明白。学习和思考是一对不可分的孪生子,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思考,又在反复的思考中学习才是智者。刚从高考大潮中走来的我似乎还习惯于过去老师满堂灌的模式,很少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借这次作业的机会重温了这句隽语,也许会是我大学学习生活一个新的起点。)

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注释】岁寒:天冷了。凋:凋零,落叶。

【翻译】孔子说:“天冷了,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喜欢这句话首先不是因为它的思想内涵,而是它上口的韵律。平仄相间,一开口便忍不住轻轻摆头来应和这和谐的节奏。这时也终于明白古人颂读诗书时为什么都摇头晃脑了。只要是真的陶醉于那种意境,所有的肢体语言都是自然的流露,不加一点矫饰。)

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注释】恸:非常悲伤。

【翻译】颜渊死了,(孔子为他哭丧)非常悲伤。跟随的人说:“先生悲伤得过度了。”孔子说;“是悲伤得过度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痛欲绝,还为谁呢?”

(好有人情味的孔老先生!他最喜爱的学生颜回死了,他不是以一个

德高望重的师长的姿态站立,面露凝重,声载惋惜,送上几句祭奠的话。他恣情恸哭!他选择用人最真挚的行动来表达对于这位品性高洁,英年早逝的弟子的不舍。这样的孔子,远不是伫立在庙宇里仅供人膜拜的雕像,不是书本里只会滔滔讲些大道理的老古董,他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懂得人世间各种悲欢感情的人,一个慈爱的老师,一个没有神性却依然值得我们去敬仰爱戴的圣人。)

……

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饭;吃饭。疏食:粗粮。水:冷水。肱:胳膊。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弓着胳膊当枕头,这里面也有快乐。干不正当的事而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同天边的浮云。”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是一种多么洒脱而令人羡慕的心态。我很想像孔夫子一样,不管周围的眼光而回归自然的本性,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只能在安静的时候自己想想。昨天下午无聊,和一个室友到了俗称的“情人坡”,突然很想躺下来。用另外一种角度来看北京的天。于是我那样做了,眼里只有蓝天,没有任何功名利禄的杂念。乐,也自乐在其中。)

……

国贸三班   张弛    200701086


用红、黑、蓝三种颜色的文字发帖,正文、注释、点评一目了然,形式美观,赏心悦目,由此可以见出,君必行事认真注重细节善替人着想者,赞一个:)

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注释】岁寒:天冷了。凋:凋零,落叶。

【翻译】孔子说:“天冷了,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喜欢这句话首先不是因为它的思想内涵,而是它上口的韵律。平仄相间,一开口便忍不住轻轻摆头来应和这和谐的节奏。这时也终于明白古人颂读诗书时为什么都摇头晃脑了。只要是真的陶醉于那种意境,所有的肢体语言都是自然的流露,不加一点矫饰。)

我们来看曾国藩《家训》中的一段话:

“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读者,如《四书》、《诗》、《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只有诵读,才能对古诗文之妙味有深刻感受,在这一点上,你的感悟完全正确:)

“子恸矣”那一条,你的点评很好,很好,我很喜欢。

看到你对第6条的感慨和叙述,不禁微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20: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殷明君在2007-11-10 16:37:57的发言:

我读《论语》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君子。”《论语·雍也》

【注释】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文:文采,经过修饰的。野:粗俗,鄙野。史:浮华,虚伪、浮夸。彬彬:融合适中,配合恰当。

【翻译】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显得浮华虚夸。文采和质朴内容搭配得融合适中,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

 【感想】要做一个君子,不仅仅要有儒雅的风度文采,更重要的是朴实的内心,纯洁的心灵。当今社会,人们多流于声色犬马,很少有人以君子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但是,我依旧向往着翩翩君子风度,希望从内外两方面兼修,修炼成一个君子。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注释】知:通“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翻译】孔子说:“聪明人喜欢水,有仁德者喜欢山。聪明人性好动,仁者性好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感想】水,灵动而温柔,以柔克刚能阻断刀的切割;山,沉稳而大度,默默无语见证着历史的沧桑。聪敏仁德之人则具备了山水的特性,快乐长寿的生活着。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注释】饭;吃饭。疏食:粗粮。水:冷水。肱: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的手段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像是天上的浮云。”

【感想】箪食斛浆,圣人也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拥有着心灵花园,物质于他,也只是无关,“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很好的感觉。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注释】闻:领悟。

【翻译】孔子说:“早上领悟了真理,就算是当天晚上死去了都可以啊!”

【感想】很喜欢这句话,这是一种大彻大悟后的欣喜与解脱,了然之后,什么都可以放弃了。对真理的追求,是人类永远的话题。为了心中的追求,是能够付出一切代价的。这话说得决绝,无悔,爽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注释】成:成就。是:这,代指上文。

【翻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就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注释】知:知道。好:把……当作爱好。乐:以……为乐。

【翻译】孔子说:“知道它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把把它当作乐趣的人。”

【感想】知识不是用来学的,是用来开启人们智慧的。懂得这个道理,知识、真理也是非常令人着迷的。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

【注释】尤:责怪怨恨。 下学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翻译】孔子说:“不埋怨上天,不责怪别人,向下学会了基本的知识并且能参悟高深的道理。了解我的只有老天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 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事:从事,照着去做。 

【翻译】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回归到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要看,不合乎礼的不要听,不合乎礼的不要说,不合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感想】“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翻译】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对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感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流传几百年的要求,仍然是当今人们所应该遵从的。读起来的音韵,令人着迷。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大宾,君臣嘉会也。大祭,国祭也。施,加。

【翻译】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与人相晤,犹如恭敬地接见大宾,使用民力犹如诚心地承奉大祭。凡是自己不愿接受的事情,不要加于他人之身。在国在家做事都不使人抱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说的这些话去做。”

【感想】这是恕道,能行恕道,即可为仁。

     

国贸3    殷明     200701084

 

 

注释、翻译和感想部分,字体设置得比较模糊,看起来略有些吃力。

逐条点评,有些很好,有些似未说透,尚有深入发掘余地。例如,你是如何看待“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的?“克己复礼”四字曾是批孔一派批的最厉害的。又如,你真的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仍然是当今人们所该遵从的?为什么?向这样的地方,你能不能进一步阐发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21: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健生在2007-11-10 17:06:09的发言:


1.【原文】
    子曰:“质(1)胜文(2)则野(3),文胜质则史(4)。文质彬彬(5),然后君子。”

  【注释】
    (1)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2)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3)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4)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5)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2.【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3.【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4.【原文】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5.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6.【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7.【原文】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8.【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9.【原文】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10.【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11.【原文】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不知从哪儿听说一个非常著名的外国社会学家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的话,最好到论语里去找找答案。由此可见论语之魅力,不仅让中国人几千年来奉为经典,而且在当今社会开辟出海外市场。下面就说一点对论语的个人看法。
    我觉得论语可以分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修身,既论语中反复提到的“君子”;二是平天下,既论语所说的“仁”。虽然分为两方面,但却相关甚密。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存在是实施“仁”的基础,而“仁”的实施又促进了社会和谐从而产生了更多的君子,直到最后人人知仁而达天下。孔子对君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周。”,“君子不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满足这么多条件,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君子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已经变成一种理想道德的象征。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规范便在此基础上建立。这规范虽然历经千年,却与现在正提倡的和谐社会不谋而合(人人为君子,社会当然会和谐)。有了君子,实施“仁”便不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君子才会和“仁”产生共鸣,这好象一台计算机的软硬件一样,离了君子这个硬件,“仁”这个软件就无法运作。
    那么君子和仁对社会有什么意义呢?举个例子来说吧,老师曾讲过韩国人给老人让坐的故事,其中那些韩国人的行为不就是君子所谓吗?而这不就是一种和谐的表现吗?领我们哭笑不得的是我们祖宗的经验没被我们利用,反而被异族利用,更有甚者,听说研究论语最透的也是韩国人。
    孔子的观点中也有有待商榷的。孔子认为只要人的精神生活满足了,便可以脱离物质基础。(见《论语.颜渊》子贡问政)但马克思却认为人只有满足了物质生活才能去享受精神生活。所以谁对谁错,只有历史去说了。
    当然,上边说的都是个人观点,而且由于我水平有限的很,所以其中必然漏洞百出,贻笑大方,还望老师同学多多批评指正。

                                                        信管一班    白健生

第7条的注释1有误,《论语》中的孔子弟子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那说明《论语》中和这二人有关的条目是出自二人弟子即孔子的再传弟子之手,怎么能“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呢?你这条注释是直接搬用网上现成的注释,但这样的表述是错误的。再有第7条的注释7也应在第5条里先出注。

以软硬件来譬喻仁和君子,很好,看了很受启发。至于说“孔子认为只要人的精神生活满足了,便可以脱离物质基础”,这个好像简单化了,如果你完整地研习一遍《论语》,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2 21: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1.子曰:"质省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文章的内容胜过文采则显粗俗,文才胜过内容的则显浮华,文采和内容融合其中,然后才有君子的作风. 注释:[质]:本质,内容等。[文]:文采,形式。[野]:粗野。“文”与“质”在此可作多种解释。[史]:浮华。[彬彬]:融合适中。 2.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智慧的人以山为乐,讲求仁道的人以水为乐,智者喜欢动态的生活,仁者喜欢安逸宁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注释:知同智 3.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水,弯曲上臂枕着睡觉,也乐在其中.人如果不仁毅,而且富贵,他们对我来说就如同天上的浮云般不值一提. 注释:[饭]:这里作动词用,指吃饭。[疏食]:粗粮。[水]:古代以“汤”和“水”对举。“汤”指热水,“水”指冷水。[肱]:上臂,这里泛指胳膊。 4.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 孔子说:"如果早上知道了真理,晚上死都可以不在乎. 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帮助别人达成好的事情,不帮助别人作不好的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一件事物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7.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说:"不埋怨上天,不指责别人,学了基本的知识却能参悟高深的道理,知道我的所作所为的只有上天啊!" 注释:[尤人]:责怪别人。[下学而上达]:学了基本的知识却能参悟高深的道理。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边说:”时间像流水一样流逝, 昼夜不停. 注释:[斯]:这里指流水 9.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他们中一定有可以让自己学习的地方,挑选他们好的好方面来学习,看到他们不好的方面, 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它们. 10.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 注释:[惘]:迷惑, [殆]:疲倦 我最喜欢的几句: 1.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当今社会是一个讲求效率的社会, 很多人过着庸碌得人生,只因他们天天忙于学习各种技能, 以便更好的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但他们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学,学了之后又怎么样, 什么事情都应该先思考再做,明确方向后才可以更好的指导自己学习. 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就像是与时间赛跑,可悲的是这场比赛注定是自己失败,因为自己总也赶不上时间,总也无法阻止时间从自己身边划过;然而可喜的是自己最起码还能不输给自己,沃尔玛公司创始人萨姆.沃尔顿一天工作18小时为了就是实现他的理想,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了自己的国家工作到深夜可以不惜牺牲自己不输给自己的一种的741138方式. 金融五班 田野 2007411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21: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王越在2007-11-10 17:38:02的发言:

1.
  
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本质,内容等。[]:文采,形式。[]:粗野。“文”与“质”在此可作多种解释。[]:浮华。[彬彬]:融合适中。

孔子说:“内涵胜过外在修饰就会显得粗俗无奇,外在修饰胜过内涵就会显得浮华肤浅。内在与外在融合适中,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2.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通智。

孔子说:“智慧通达的人偏爱水,仁爱的人偏爱山。智慧通达的人享受动态人生,仁爱的人享受宁静的人生。智慧通达的人潇洒欢畅,仁爱的人安宁长寿。”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这里作动词用,指吃饭。[疏食]:粗粮。[]:古代以“汤”和“水”对举。“汤”指热水,“水”指冷水。[]:上臂,这里泛指胳膊。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枕着弯曲的胳膊睡觉,也自有一番乐趣在其中。而通过不仁义的手段得到金钱地位,对于我来说如同飘浮的云缕。” 

 

 

4.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上领悟了真理,晚上就将死去也值了阿。”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释]:[]:爱好,喜好。

  孔子说:“(对于一个道理、学问)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探索它为乐趣的人。” 

 

 

6.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尤人]:责怪别人。[下学而上达]:学了基本的知识却能参悟高深的道理。

孔子说:“不埋怨上天,不责怪他人,学到基本的知识却能由此参悟到大道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老天吧!”

 

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注释][]:帮助促成。[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恶行。心理阴暗人格卑鄙的人则相反。” 

 

 

8.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注释][]:道德教化。[]:乡土田宅。[]:法度。[]:实惠。

孔子说:“君子胸怀道德教化,小人心藏乡土田宅;君子胸怀法度国家,小人心藏实惠私利。” 

 

 

9.颜渊死,子曰:“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去世了,孔子哀呼:“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注释][]:极度悲伤。

颜回去世了,孔子哭得伤心异常。随从的人说:“您太悲伤了!”孔子答道:“很悲伤么?我不为这样的人大悲还为谁大悲呢?” 

910句有感:从论语的字句中窥探孔子的形象是件有意思的事情。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用感官和纸笔虔诚而谦恭地记录而成。我们从910句已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孔子恸之程度,则可想孔子当时悲痛至何等形状,这绝不是参加一般人丧事所流露出的那种悲伤。而孔子是个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不会是随意为之,在人前矜持和收敛不可避免,由此我们可看出孔子和他心爱的弟子颜回之间的感情联结之深,更可看出孔子心中真情的存在。颜回是孔子最欣赏、器重、喜爱的弟子,他们心有灵犀,如同父子,名为师徒,其实在修行寻道的人生路上互为师友甚至伴侣。孔子博爱,也有私爱,颜回归天,孔子放下圣人的架子,真情流露,合情合理,我们读出的是一个朴实的老者以及他心中一瞬的悲伤、孤单和恐惧等凡人的情愫,孔子的形象更立体了,更亲切了。孔子的恸让人肃然起敬。 

老师,上节课讲的庄子无己的思想我不很同意。有感官就会有反馈,有思考就会有判断,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及好恶喜怒本是自然赋予的,我们可以陶冶温润的性情追求恬淡的人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清新的心情,但并不等于要浪费大脑的容量及功能。我不喜欢从实用的角度讨论庄子,可社会就是从自然中分离出的产物,关于如何生存,在我看来庄子不是一本好的教科书。但作为一剂药,我想庄子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予人们精神救赎。您是怎样看的呢?

p.s.老师您看作业辛苦了...

 

 

 

 

王越 金融5 200741144

先谢谢你向我道辛苦,你是第一位这样做的学生,的确,我看到现在,连晚饭还没吃呢:)

第2条,对“知者动,仁者静”的翻译有点现代,与经典本义略有差别。

第3条,“曲肱而枕”下脱了一个“之”字。

“子恸矣”这一条,当年我读到时印象也很深。何为“恸”,哀过也,也就是说悲伤过度,乃至突破了礼的规范。孔子一生遵礼,但到这个时候,发自内心的哀痛使他已经顾不上礼了。你说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心中真情的存在,说得很对。实际上,如果你认真地读过一遍《论语》,就会发现孔子是个极真诚的性情中人。

庄子的无己思想我也不会完全赞同。你说的对,关于如何生存,庄子不是一本好的教科书。但作为一剂药,庄子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予人们精神救赎。其实很多哲人思想的价值也就在于此,那些思想,不必任何时候都绝对正确,而在于在某些特定前提之下,有其深刻的合理之处。而这一深刻合理之处,又是你我平素所不能洞见的。这样,在某些情境下,你从哲人那里领悟到的一些深刻思想,会使你多了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多了一方调节心灵的清凉药剂,能够这样,也就不枉我们读一回古圣先哲的著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2 21: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论语》心得

1、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君子。”

【注释】质:本质、内容

        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野:粗俗、鄙野

        彬彬:融合适中

【译文】孔子说:“内容胜于文采就显得很粗俗,文采多于内容就显得很浮躁。只有文采很质朴相结合,这样才是君子。”

2、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知:通“智“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爱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灵动,仁爱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爱的人长寿。”

3、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水:冷水

        肱:指上臂,泛指胳膊

【译文】孔子说:“吃简单的食物,喝冷水,弯曲手臂枕在上面,乐趣就在这里面了。用不道德的手段得到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4、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

【注释】朝:早上

        夕:晚上

【译文】孔子说:“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啊。”

5、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注释】成:成就,成全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助长被人的恶处。小人则和这相反。”

6、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7、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尤人:责怪别人

        下学而上达:学了基本的知识却能参悟高深的道理

【译文】孔子说:“不埋怨天,不责怪别人,学了基本的知识却能参悟高深的道理。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自选

1、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注释】患:担心

        知:知道,了解,理解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别人,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感悟】人总是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但孔子却说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去了解别人。这让我想起了《道德经》中的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活在这个世上,我们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若能做到“知人”,了解他人的性格、思想、真实想法,就相当于是在人际交往中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了解朋友的喜好、需要,你才能给他更多的帮助和关怀;了解上司的性格、想法,你才知道如何工作、如何与他交流;一眼看穿那些诡黠的人的心思,才能保护好自己。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一些很世俗的做法,那是因为他们把“知人”理解成了揣测人心然后曲意逢迎。而在我看来,“知人”是一门能让人在社会中更和谐地生存的学问。

2、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注释】言:(正直的)言论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正直言论,有正直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义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仁义。”

【感悟】我主要对第二句有一点想法。说到仁,我们会总想到仁慈、仁爱,似乎很难跟勇敢挂钩,但是孔子却说仁者一定勇敢,也许我可以理解为那些讲仁义的人内心充满了信念,他们会为自己所信仰的、所坚持的事而勇敢,正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些仁人志士能为了仁义毫无畏惧地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拥有真正的勇气。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勇敢似乎只停留在“敢”字上,只不过是“敢为”,这样定义勇敢似乎太片面,正如我在一部电影(具体名字记不清楚了)里听到一句话所说的:“那些高举屠刀蔑视生命的人决不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勇士应该是胸怀仁义的敢为之士,也只有这样的勇士才能真正地用他们的勇气做意义的事。

3、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

【注释】位:官位,地位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没有官位,担心没有学到能让自己立足的东西;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能让自己值得被人知道。”

【感想】我觉得孔子虽然说不担心没有官位,也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但这其实不是他的本意。因为他的后半句话其实就是在迂回地告诉我们怎样去拥有一定的地位,怎么才能被别人知道。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能让自己立足的能力,你自然就能在社会上站稳脚;一个人既然有了值得别人知道的地方,别人自然就会知道你。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只是一味地把心思花在如何去获取官位、如何名扬万里上,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应该反过来加强自身修养与自我完善,当自己达到一定境界时,这些官位、名誉之物自然也就得到了。

双黎   200741136

双黎   20074113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2 21:52:5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21: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王曼在2007-11-11 18:07:15的发言:

读4有感: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价值观,一个人安贫乐道,不苟求于富贵浮华,哪怕吃粗粮,喝冷水,也“乐在其中”。孔子道出了人生的快乐何在,什么才是快乐,在孔子眼中,物质的富足不能使其乐,只有对精神上的更高追求才可谓“乐”,而“君子”是真正快乐的人。孔子提倡仁义,对于不仁不义的雍容华贵,只是袅袅云烟而已,他所追求的理想人生从根本上来讲(个人想法)就是摒弃了功利的快乐人生。无论是“礼”,“义”,“仁”“道”也好,它们都是出于人的内心追求,不是外界强求的产物,孔子之所以为圣,就是因为他能发自本性的说话,愿意寻找人生的快乐。

ps:老师辛苦您了。。。。

谢谢,不辛苦,应该的:)

“孔子提倡仁义,对于不仁不义的雍容华贵,只是袅袅云烟而已”一句,建议改作“孔子提倡仁义,不仁不义的雍容华贵,只视作袅袅云烟而已”。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每次读到这一句,在下也都感叹不已。在当今这个充满了诱惑的时代,做到这一点,太不易了。从你的帖子里,只看到了你对孔子的评,还没看到你对这句话的感呢,能否展开说几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21: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孙芬在2007-11-11 20:57:31的发言:
老师,为什么我的文章你没有查看呢,据您说你还会评论,为什么我查了好几次都没发现呢?

抱歉啊,这几天事情太多了,我想等大家都发上来后集中看,叫你久等了,抱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2 21: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个

顶一个

赞成张杰的说法,和我的观点基本相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8:52 , Processed in 0.08962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