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心得 1、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质:本质、内容 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野:粗俗、鄙野 彬彬:融合适中 【译文】孔子说:“内容胜于文采就显得很粗俗,文采多于内容就显得很浮躁。只有文采很质朴相结合,这样才是君子。” 2、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知:通“智“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爱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灵动,仁爱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爱的人长寿。” 3、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水:冷水 肱:指上臂,泛指胳膊 【译文】孔子说:“吃简单的食物,喝冷水,弯曲手臂枕在上面,乐趣就在这里面了。用不道德的手段得到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4、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 【注释】朝:早上 夕:晚上 【译文】孔子说:“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啊。” 5、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注释】成:成就,成全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助长被人的恶处。小人则和这相反。” 6、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7、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尤人:责怪别人 下学而上达:学了基本的知识却能参悟高深的道理 【译文】孔子说:“不埋怨天,不责怪别人,学了基本的知识却能参悟高深的道理。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自选: 1、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注释】患:担心 知:知道,了解,理解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别人,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感悟】人总是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但孔子却说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去了解别人。这让我想起了《道德经》中的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活在这个世上,我们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若能做到“知人”,了解他人的性格、思想、真实想法,就相当于是在人际交往中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了解朋友的喜好、需要,你才能给他更多的帮助和关怀;了解上司的性格、想法,你才知道如何工作、如何与他交流;一眼看穿那些诡黠的人的心思,才能保护好自己。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一些很世俗的做法,那是因为他们把“知人”理解成了揣测人心然后曲意逢迎。而在我看来,“知人”是一门能让人在社会中更和谐地生存的学问。 2、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注释】言:(正直的)言论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正直言论,有正直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义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仁义。” 【感悟】我主要对第二句有一点想法。说到仁,我们会总想到仁慈、仁爱,似乎很难跟勇敢挂钩,但是孔子却说仁者一定勇敢,也许我可以理解为那些讲仁义的人内心充满了信念,他们会为自己所信仰的、所坚持的事而勇敢,正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些仁人志士能为了仁义毫无畏惧地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拥有真正的勇气。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勇敢似乎只停留在“敢”字上,只不过是“敢为”,这样定义勇敢似乎太片面,正如我在一部电影(具体名字记不清楚了)里听到一句话所说的:“那些高举屠刀蔑视生命的人决不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勇士应该是胸怀仁义的敢为之士,也只有这样的勇士才能真正地用他们的勇气做意义的事。 3、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 【注释】位:官位,地位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没有官位,担心没有学到能让自己立足的东西;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能让自己值得被人知道。” 【感想】我觉得孔子虽然说不担心没有官位,也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但这其实不是他的本意。因为他的后半句话其实就是在迂回地告诉我们怎样去拥有一定的地位,怎么才能被别人知道。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能让自己立足的能力,你自然就能在社会上站稳脚;一个人既然有了值得别人知道的地方,别人自然就会知道你。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只是一味地把心思花在如何去获取官位、如何名扬万里上,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应该反过来加强自身修养与自我完善,当自己达到一定境界时,这些官位、名誉之物自然也就得到了。
双黎 200741136
双黎 20074113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2 21:52:5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