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灵儿

[文 学] 读唐诗点评的几处疑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9 00: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事不懂,最后一个气候变暖忘了在哪本书上看过。好像说明朝灭亡与这个也有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9 22: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11-6-5 22:10:37的发言:

第二个问题,个人认为这句话正常语序应是“琥珀杯薄春酒浓,玛瑙碗碧冰浆寒”,“琥珀”对“玛瑙”,“杯薄”对“碗碧”,“春酒”对“冰浆”,“浓”对“寒”。联想到杜甫的另一倒装名句: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他老人家怎么这么喜欢玩文字游戏啊~~~

 

杜甫的这些倒装句真的是在“玩文字游戏”么?试体会一下,倒装句和正装句读起来的感受有何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9 23: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11-6-9 22:16:29的发言:

 

杜甫的这些倒装句真的是在“玩文字游戏”么?试体会一下,倒装句和正装句读起来的感受有何不同。


呵呵,是我说得有些戏谑了。

古诗中的倒装句一般是有意为之的,有时因为韵律需要,有时为了突出强调的对象。杜甫这些倒装诗句属于后者。而且因为不同寻常的表达,造成一种奇特生动、陌生化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00: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琥珀杯薄春酒浓,玛瑙碗碧冰浆寒”更合理,中国古诗不能完全死抠语法,很多时候要读者灵活理解。我当年在酒泉买过一对夜光杯,至今还放在家中,杯壁很薄,近似透明。下句中“碗”用“碧”、“冰浆”用“寒”修饰才对,杯薄碗碧,酒浓浆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9 10: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远风在2011-6-12 22:21:20的发言:
 

水已经提到,唐人行游“有的是出于科举和做官的需要”。在解释科举出游时,只举出了从家乡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例子。当时应该还有一类行游是举子(多为贫 家子弟)为了科举中第而向各地高官或名人行卷,希望得到他们的指导、认可和援引,发扬自己声名的同时,也有请求经济资助之意。皇甫湜《上江西李大夫书》:居蓬衣白之士,所以勤身苦心,矻矻皇皇,出其家,辞其亲,甘穷饥而乐离别者岂有二事者,笃守道而求知也。傅璇琮先生解释,这里的笃守道为虚语,求知是实情。这就是:一为求荐引,扬名声,二为求经济上的资助。算是居蓬衣白之士最为现实可行的办法了。 

 

这条材料补充得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可以读一下傅璇琮先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页277~281,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22: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远风在2011-6-12 22:23:06的发言:

我好像记得谁说的,竺可桢先生的文章中提到过,以前的气候比现在早一个时令,你有空可以查查看。


嘿,谢谢远风师,找了找“竺可桢 气候”,还是搜到不少东西。

http://ngmchina.com.cn/web/?action-viewnews-itemid-12767,里面介绍了点基本常识,不是内行,了解点方法就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22: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个问题被搁浅了,呵~

“屈曲”中“曲”一开始坚持读第一声,后来还是忍不住查了网上字典,发现不大统一,来这里问问。“http://www.zdic.net/”,这个网站在google“在线汉语”搜索中排行首页第三条,包括上次问的“斗杓”一词也是在此查阅后产生疑问,还请解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 18: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灵儿在2011-6-29 22:58:40的发言:

第三个问题被搁浅了,呵~

“屈曲”中“曲”一开始坚持读第一声,后来还是忍不住查了网上字典,发现不大统一,来这里问问。“http://www.zdic.net/”,这个网站在google“在线汉语”搜索中排行首页第三条,包括上次问的“斗杓”一词也是在此查阅后产生疑问,还请解答。

 

呵呵,这个问题在第一个回帖里子非鱼就已经回答了啊:)我刚也查了下《汉语大词典》,是第一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 18: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今天拿到了当当网上订的《汉语现象论丛》,2000年的书,现在还能买到,真是幸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 19: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11-7-1 18:44:48的发言:

另外,今天拿到了当当网上订的《汉语现象论丛》,2000年的书,现在还能买到,真是幸运。

这本书非常小众,而且是在香港的商务出的,90年代曾经为这本书开过一个研讨会,后来出了一本研讨论文集。这两本书我家本来有很多套,有一年整理书橱,全都送给师弟师妹们了,那天你说在网上买,我还翻找了很久,希望能找出两本漏网的,结果发现当初送得够干净的,只留下自己看的一套

文如其人,启先生的语言简洁通俗温和幽默,善用比喻,里面有些观点今天可能已不新鲜,但在80年代初,很可贵。他用竹节来讲律诗,又有趣又好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2:05 , Processed in 0.06133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