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酒神 于 2012-4-9 20:32 发表 恩,我理解你的意见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不知对否: 1、方法是否合适。 2、目的和手段(方法)的正义问题。 关于1,我们现在讨论的是边界在哪的问题,这个划定根据不是合适与否,而是可以不可以做 ...
呵呵,啰嗦了一堆,没谈到点子上的可能是我吧。我归纳能力较差,很谢谢酒神兄的包涵。所述大约如此,但容我多言一二。
首先,我一开始所说,“质疑的方式和界限,如何来划定,也是应当接受质疑的”,是提到了“方式”和“界限”两个方面的问题。界限问题,如酒神兄所说,属可以不可以的问题,应有法律规定,这是自然的。我之前也表示了赞同。这里因为我确实不懂,且最近因为各种忙论文,然后也没时间好好了解,所以一笔带过,并无多谈,请勿见怪。但“边界定为法律”的基本论点,我确以为是没问题的。又听到酒神兄的这些解释,觉得真好,之前并无考虑到的。我倒是多在方式问题上噜噜苏苏。方式问题,原本是由“倒方”之词所引起,便如原文作者所说,“倒方”无关“挺韩”,大抵也与方韩之战无多大关系了,只是单纯就方舟子打假之事进行的一些思考。但由于我的考虑不周到,之前并未将“方式”与“界限”明分开来讨论,实在是很抱歉。法律界限而外,方式是否合适,我想,这尺度可能更多的直指道德。在当下说到道德,我都有些惶惶然不安,道德一词太容易被曲解了,而我学养粗陋,又不知该如何准确地解释。但请往宽了理解,如为人处世之类。当然,这是无定规的,尤其在这个多元化的当下。但这看不见的线又并非完全不存在,大家会觉得,咦,这样做很好或者不太好。毕竟“求真”之外,还有“求善”。当然这个善也不能做过于狭隘的理解。且我也并非是想指责方舟子打假便是“道德败坏,不善良,丧心病狂”之类,只是觉得,这样的打假并不是在实验室里做物理实验,而是与人打交道,许多方面还是应该注意的。
若深入谈论下去。我不大喜欢本文的科学至上,理性至上,也是如此。恕我直言,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觉,整体有种绝对化的倾向,并不仅仅是剩翼兄之前提到的某一句而已。这恰恰是背离了科学与理性的。理性之外,还有其他。我记得《德国文化》一课上,老师讲到启蒙运动时说到过,启蒙运动高举理性大旗,但同时也在质疑与反思理性。同时引用了谁的话,不记得了,是说理性就好比黑暗里的一个发光的手电筒,我们应该拿它去照地上的路,而不是对准别人的眼睛。老师解释说,当把手电筒对准你的眼睛,虽然都是理性的光,但其实什么都看不到了。容我大胆问一句,本文作者,乃至方舟子,他们真正懂得所谓科学精神,所谓理性么,是否有些片面之处呢。但不能否认,就算是如我这愚笨之辈所说的片面,也是有其片面的深刻的。这篇文章让我觉得很好的地方,是我能更深地理解方舟子打假事情本身,年代对于理解一个人大抵真是重要。我也十分赞扬这样的“求真”。当下社会确实存在着诸如犬儒,拜金,指鹿为马,道德滑坡等等病症,这样的社会里,还有人愿意求真,愿意认为“文学可以是真诚的,思想可以是严肃的”,这是十分珍贵的,且可爱的。但赞扬之外,更需要更全面地看待和思考这一事件,以及衍生出来种种,而不仅仅只是“倒方”“挺韩”之类的站队——这些真不太有意义,不管是多有名的名人,如果只是单纯地就方提出的基本问题“韩寒是否有人代笔”来说,就如剩翼兄之前提醒过我,这是一个事实判断,所以不管别人写得多么天花乱坠,韩寒若是代笔,仍然是代笔。但是以“代笔”为基点,方舟子提供了一个契机,也就是说,让人们去思考所谓的“韩寒现象”。比如可以做一个完整研究,韩寒当年是怎样成名的,有哪些外界因素,哪些个人因素使得他迅速为人所知,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人们对他有哪些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背后的原因和立场,后来他是如何延续他的名声的,为什么他可以继续有名,这些年社会有哪些发展变化,此时人们对他的不同态度以及对比当年有哪些转变,现在这些态度背后的原因和立场,他有哪些作品,都写了哪些主题,为人称道的地方在哪里,为人诟病的地方在哪里,综合评价如何(虽然这是因人而异的,不过在文学领域也有专业人士,如研究当代文学的教授,作家等,这些专业性的意见完全可供参考),还有这些年来他的正面影响有哪些,负面影响有哪些(不管是否是代笔,他的影响都还是在那儿的),甚至分析韩寒是代笔的可能性,有哪些证据,并且如果他是代笔,为何这么多年来会瞒过所有人,代笔者是谁,他是如何被包装打造的,迎合了大众的哪些心理等等。本文作者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们不能容忍那些自称有文化使命感的媒体和公知,把韩寒立为思想和文化的精英,即使韩寒是真货也不行”,是,“即使韩寒是真货也不行”这就不再是韩寒是否代笔的事实问题。韩寒是否代笔,是一种求真——但是如果韩寒是“真货”呢。以上设想的研究里,其实不论“韩寒是否代笔”,它的意义都在那里,我以为,这是另一个层面上的“求真”了。观照韩寒现象,并透过韩寒现象,去看这个社会,在这个层面上,“倒韩”“挺韩”可能更有意义一些。当然,呵呵又是当然,我并不是想用这样的“求真”去否认方舟子的“求真”,事实上,我认为有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看问题,才是好的。好比是盲人摸象,大家都摸出一部分,描述出来凑一块儿,只不要是原来的各以为是就好了。酒神兄以为呢?
不知不觉又说了好多,都不能说略述如是了,呵呵。总之粗鄙之见,尘秽视听,望多包涵。
[ 本帖最后由 行香子 于 2012-4-10 21:3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