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铁西 于 2012-6-15 21:23 发表
鲁迅的杂文,有一个“读法”问题。比如鲁迅在与新月社论战时,有一个著名的表述:出臭汗的焦大不会爱上出香汗的林妹妹。(《文学与出汗》)有意思的不是结论,而是问题的提出:如何呈现焦大们的情感世界?走向僵化的 ... 说老实话,《文学与出汗》这篇杂文,当初没有注意就过去了。铁西兄指出,白水师“附议”后,我又去看了几遍,感到自己还是没有吃透,没有觉出“好”,所以也没敢置评。姑且把我目前的理解总结如下,欢迎指教: 1、鲁迅《文学与出汗》说是“驳”梁实秋“人性论”的,但是我没有看出鲁迅的文字构成反驳,相反,我倒认为二者的观点是不矛盾的。 梁实秋在《文学批评辩》一文中说:“物质的状态是变动的,人生的态度是歧异的;但人性的素质是普遍的,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伊里亚德》在今天尚有人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在今天尚有人演,因为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 首先,我是认同“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这个观点的,它是一个必要条件。鲁迅用“出汗”比作普遍的人性,好像用“香汗”和“臭汗”比作不同类型的人性,来反驳。但是我认为无论“香汗”或“臭汗”,一个相同点都是汗,即具有相同的属性,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小姐们加了化妆品或香水等“表达”方式,改变了汗的原本气味,如果没有这些外加的”表达“方式,小姐的汗与工人的汗气味应该不会有大不同的。所以,鲁迅没有能对“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构成有力的反驳,二者并不矛盾。 2、如果铁西兄说的”读法“问题是指个人用不同的主观标准来评判文学作品的话,我在之前的帖子里提过了,现在是要抛开主观因素,直接讨论文章本身的好坏,关注客观的评判标准。如果铁西兄是指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如何判定文字、形式的好,具体是什么标准;如何判定观点的好,具体是什么标准?”,评判观点也可。
[ 本帖最后由 酒神 于 2012-6-17 11:56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