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酒神

[文 学] 请教大家对鲁迅杂文的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6 22: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酒神 于 2012-6-16 13:42 发表

例如,鲁迅对人性的认识也不见得达到先秦孔、孟、老、庄、荀、墨、韩非子等大家的水平。“鲁迅对人性的了解也是最深的,很敏锐。。。读鲁迅能让我们读懂中国,知人论世,了解国情,了解国民。。。发现鲁迅虽然很偏激、很尖锐,但还是有的放矢,而且只有鲁迅这样,才能更一针见血,深入骨子,打到痛处。” 这些说得都对,但是也没感觉深刻到“伟大”的地位。

 

呵呵,先说一句,这是我最不同意的一段话,“鲁迅对人性的认识也不见得达到先秦孔、孟、老、庄、荀、墨、韩非子等大家的水平”,首先要说的是先秦时代这几大家讨论人性话题,在那个时代自有其不可轻忽的意义,对后世也影响深远,但真正水平高、对人性看得透的,我只推韩非子一人,太毒了,毒得可怕,只可惜还差了点火候,还不懂得贵柔守雌,如果有韩非子之毒再加上老子的道,在那个时代,真可说无敌于天下了。而两千年后鲁迅讨论的国民性,其实和先秦诸子泛论的人性,还不完全是一个话题,直接比较,并不恰当,而鲁迅对国民性的认识,就如同韩非子给我的观感一样,清醒深刻得可怕,没错,给我的观感就是可怕,当然,这也是这两年才认识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6 22: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酒神 于 2012-6-16 13:42 发表

再例如,部分观点偏于常识。“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个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容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这就是人的正常心理啊,现代的谈判技巧不就是此项心理的应用吗?

 

注意一下26楼铁西兄说到的“读法”问题,鲁迅这段话是在谈心理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7 11: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铁西 于 2012-6-15 21:23 发表 鲁迅的杂文,有一个“读法”问题。比如鲁迅在与新月社论战时,有一个著名的表述:出臭汗的焦大不会爱上出香汗的林妹妹。(《文学与出汗》)有意思的不是结论,而是问题的提出:如何呈现焦大们的情感世界?走向僵化的 ...

 

说老实话,《文学与出汗》这篇杂文,当初没有注意就过去了。铁西兄指出,白水师“附议”后,我又去看了几遍,感到自己还是没有吃透,没有觉出“好”,所以也没敢置评。姑且把我目前的理解总结如下,欢迎指教:

 

1、鲁迅《文学与出汗》说是“驳”梁实秋“人性论”的,但是我没有看出鲁迅的文字构成反驳,相反,我倒认为二者的观点是不矛盾的。

 

梁实秋在《文学批评辩》一文中说:“物质的状态是变动的,人生的态度是歧异的;但人性的素质是普遍的,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伊里亚德》在今天尚有人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在今天尚有人演,因为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

 

首先,我是认同“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这个观点的,它是一个必要条件。鲁迅用“出汗”比作普遍的人性,好像用“香汗”和“臭汗”比作不同类型的人性,来反驳。但是我认为无论“香汗”或“臭汗”,一个相同点都是汗,即具有相同的属性,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小姐们加了化妆品或香水等“表达”方式,改变了汗的原本气味,如果没有这些外加的”表达“方式,小姐的汗与工人的汗气味应该不会有大不同的。所以,鲁迅没有能对“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构成有力的反驳,二者并不矛盾。

 

2、如果铁西兄说的”读法“问题是指个人用不同的主观标准来评判文学作品的话,我在之前的帖子里提过了,现在是要抛开主观因素,直接讨论文章本身的好坏,关注客观的评判标准。如果铁西兄是指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如何判定文字、形式的好,具体是什么标准;如何判定观点的好,具体是什么标准?”,评判观点也可。

[ 本帖最后由 酒神 于 2012-6-17 11:5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7 13: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酒神 于 2012-6-17 11:22 发表  说老实话,《文学与出汗》这篇杂文,当初没有注意就过去了。铁西兄指出,白水师“附议”后,我又去看了几遍,感到自己还是没有吃透,没有觉出“好”,所以也没敢置评。姑且把我目前的理解总结如下,欢迎指教: ...
鲁迅的香汗臭汗说的不是普遍人性,而是不同的生活世界,想象焦大的爱情故事(假如有的话),强调他也有普遍人性,等于什么都没说。鲁迅的重点是指出梁实秋等人把自己特殊的生活世界当成了普遍人性,所以在他们的“爱的文学”里实际上没有焦大们的位置。 [ 本帖最后由 铁西 于 2012-6-17 14:4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7 14: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铁西 于 2012-6-17 13:59 发表 鲁迅的香汗臭汗说的不是普遍人性,而是不同的生活世界,想象焦大的爱情故事(假如有的话),强调他也有普遍人性,等于什么都没说。鲁迅的重点是指出梁实秋等人把自己特殊的生活世界当成了普遍人性,所以在他们的“爱 ...
不好意思,我记混了,焦大不会爱林妹妹是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里说的,《文学与出汗》说的是香汗臭汗。焦大和汗都是在说不同的生活世界,也就是一度成为教条因而我们现在不大喜欢说的“阶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8 12: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酒神 于 2012-6-17 11:22 发表   如果铁西兄说的”读法“问题是指个人用不同的主观标准来评判文学作品的话,我在之前的帖子里提过了,现在是要抛开主观因素,直接讨论文章本身的好坏,关注客观的评判标准。

 

呵呵,铁西兄说的“读法”不是指“个人用不同的主观标准来评判文学作品”,这个你理解错了。昨晚我跟剩翼兄网聊了一个多小时鲁迅,等什么时候把想法整理出来贴上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8 12: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酒神 于 2012-6-17 11:22 发表   “如何判定文字、形式的好,具体是什么标准;如何判定观点的好,具体是什么标准?

 

文字形式的好,找出统一标准,确实不易,但总会有些共同的标准,如表现效率;观点的好,如果泛泛地说标准的话,也可以找出穿透力、概括力这一类的词,然而,这没多大意义,因为最后具体操作时,某个观点是否达到这些标准,还是要具体分析了才能做结论,而不是先知道了几个用作标准的概念,看到什么观点简单一套就能判断优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8 15: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酒神 于 2012-6-16 13:42 发表 首先, ... 还有“中国有两个时代,一个是力争做奴隶的时代,一个是坐稳了做奴隶的时代。”只要读几本好的历史书即可明了,而且会感觉鲁迅说的太绝对了。
1.不是“力争做奴隶”,而是“做奴隶而不得”,两种表述有差别:前者让人感到可笑,后者有一股怨气,让人可怜。 2.读“几本好的历史书即可明了”——能否具体说说书目? 3.“鲁迅说的太绝对了”——否!中国两千多年间社会制度没有变化,无法跳出“两个时代”循环。 本人在高中教书,语文科。同事对鲁迅反感者亦有不少,理由基本有二:1、鲁迅爱吵架;(内容)2、鲁迅写的不好。(形式) 鲁迅与人争论的内容很复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一些功课,寻找更多背景材料,先去了解,然后去理解,至于支持哪一方完全是个人立场问题。但是“理解”需要时间,不断阅读,不断思考,几年之间这个“理解”会有所不同。比如前面白水提到铁西给他的启示。 至于鲁迅文笔高低,比如两株枣树那个句子,有人说写得很差,可我现在仍能记起最初读到那个句子的感觉:蓦然一惊,惊奇,惊叹——那种无聊、孤独之感传达得太真切了!可我即使和人讲出我的这种感觉,不理解的仍然不理解。所以说,文笔评价主观性很强。我理解好的文笔一要简洁平实,“凡文字……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二要形象可感,凭空叫喊是无论如何不能动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8 16: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冰之 于 2012-6-18 15:09 发表 1.不是“力争做奴隶”,而是“做奴隶而不得”,两种表述有差别:前者让人感到可笑,后者有一股怨气,让人可怜。 2.读“几本好的历史书即可明了”——能否具体说说书目? 3.“鲁迅说的太绝对了”——否!中国两 ...

 

先回答第二个问题,我认为看钱穆的史书,剑桥中国史系列,还有胡适的哲学史。如果再看看《儒林外史》可能就更形象。一点浅见。

[ 本帖最后由 酒神 于 2012-6-18 16:3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8 16: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冰之 于 2012-6-18 15:09 发表 1.不是“力争做奴隶”,而是“做奴隶而不得”,两种表述有差别:前者让人感到可笑,后者有一股怨气,让人可怜。 2.读“几本好的历史书即可明了”——能否具体说说书目? 3.“鲁迅说的太绝对了”——否!中国两 ...

 

回答兄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不好意思,我是间接引用,引用出错了。回答兄的第三个问题。首先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封建变为中央集权;其次社会中并非只有这两种人,社会也不只是他们的时代,还有很多其他阶层的,比如广大的平民阶层,还有部分“士”这一阶层,无心参与“奴隶”竞争的,甚至在中央集权的架构内,与皇权的争权、对皇权的限制也是一直存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6:13 , Processed in 0.11569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