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悬赏】批驳一篇观点谬误的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4 21: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ilyvfever兄

:)   做人要厚道  给后学做个榜样  :)

我是在其他论坛(现象学的)逛了几圈后才来的……  诶  难道做什么都要强早?

不过ilyvfever的某些功夫还是不错的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4 21: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次还是学到不少的  增长了些知识   还到贸大小图书馆亲手翻了翻二十四史   满足感啊……

还想请老师推荐一本比较好的古代汉语词典   这次发现我的那本有些错误哦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4 21: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7-11-24 18:49:33的发言:

  “这些“坑”并非活埋,该书记载401年后秦等长期围攻后凉吕隆占据的姑臧城(今甘肃武威),城内缺粮,但吕隆不准百姓出城,将企图逃出城的百姓“尽坑之,于是积尸盈于衢路”。可见该书的“坑”记载实际就是将受害者尸体堆积封土的“京观”。”

此处恐作者理解有误,作者认为“坑”若是活埋的话当不会“积尸盈于衢路”,但“堆积封土的京观”就会致“积尸盈于衢路”吗?莫非古时的堆土封台都是豆腐渣工程?显然,正确理解应是,正如原文所讲,由于姑臧城被违,城内缺粮,又不准出城,由此导致饿死者甚众,最终出现了“积尸盈于衢路”的悲惨景象。  

这一段是作者用来论证“坑”即“京观”的关键证据之一,你驳的完全正确,只是,为了使你的工作显得完整,你应将史书中相关叙述的原文列出来,再阐明你对它的正确理解,这样就更完满了。

非常惭愧,由于没找到电子书,所有论证都没去查史料。

我在这里说的原文指的是这篇谬误文章中所引的语句,只是按其逻辑进行分析。

不过既蒙白水指点,且今已找到电子书,则将该段贴于下:

《晋书》卷一二二 载纪第二二  吕隆载记


    沮渠蒙逊又伐隆,隆击败之,蒙逊请和结盟,留谷万余斛以振饥人。姑臧谷价踊贵,斗直钱五千文,人相食,饿死者十余万口。城门昼闭,樵采路绝,百姓请出城乞为夷虏奴婢者日有数百。隆惧沮动人情,尽坑之,于是积尸盈于衢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4 21:54:4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1: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这篇文章起疑,就是因为将坑解释为京观,太不合常理。尤其是作者还特意强调一般人将坑理解为活埋属于望文生义,这就更叫我起疑。我就不信,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历来多少饱学之士都会看错,只有这个作者才是真懂,凡是这种一笔抹倒他人以自高的结论,我都会有种本能的怀疑。起了疑心之后,我就看文中的证据,细看之下,支撑这一结论的关键证据有三条,关于“阬”字的训诂为一条,《汉书》中有关翟义的内容为一条,《晋书》“载记”中吕隆史事为一条,这三条倒了,训“坑”为“京观”就根本占不脚了,这一条观点一垮,他这篇东西就没什么新鲜玩意了,其它内容,理不理都无所谓。所以,我就直接从这三条入手,结果呢,就跟ilyvfever发现的一样,这篇网上转贴率比较高的文章,不过是个网络二把刀的手笔,该作者其实连几条关键的古文材料都没有读懂。

经过这次读帖和批驳练习,我想各位同学可以树立一个意识了,就是不要轻易被这种好发大言的文章唬住,尤其是那种动辄就说千百年来别人都瞎了眼就他看出了真相的文章,更是轻易不能相信。如果起疑,就找它立论的关键证据,然后顺此去破,一旦攻倒,这种东西就什么也不是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8 0:27:4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4 22: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7-11-24 21:55:59的发言:

我读这篇文章起疑,就是因为将坑解释为京观,太不合常理。尤其是作者还特意强调一般人将坑理解为活埋属于望文生义,这就更叫我起疑。我就不信,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历来多少饱学之士都会看错,只有这个作者才是真懂,凡是这种一笔抹到他人以自高的结论,我都会有种本能的怀疑。起了疑心之后,我就看文中的证据,细看之下,支撑这一结论的关键证据有三条,关于“阬”字的训诂为一条,《汉书》中有关翟义的内容为一条,《晋书》“载记”中吕隆史事为一条,这三条倒了,训“坑”为“京观”就根本占不脚了,这一条观点一垮,他这篇东西就没什么新鲜玩意了,其它内容,理不理都无所谓。所以,我就直接从这三条入手,结果呢,就跟ilyvfever发现的一样,这篇网上转贴率比较高的文章,不过是个网络二把刀的手笔,该作者其实连几条关键的古文材料都没有读懂。

经过这次读帖和批驳练习,我想各位同学可以树立一个意识了,就是不要轻易被这种好发大言的文章唬住,尤其是那种动辄就说千百年来别人都瞎了眼就他看出了真相的文章,更是轻易不能相信。如果起疑,就找它立论的关键证据,然后顺此去破,一旦攻倒,这种东西就什么也不是了。

谢谢白水老师指教。对于文章的分析能力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在下还得多向老师学习哦

还望各位不吝指教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4 22: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lyvfever在2007-11-24 21:58:45的发言:

晓声同志,偶可没和你抢,碰巧而已……何必要抢呢?比如睡觉,起得越晚越好。俗话说花有再开日,人无再少年,如此大好时光不睡觉岂不浪费生命和青春?

[em31]

呵呵  睡觉嘛  还是师兄传染的哦  

还是羡慕师兄在虹远的宿舍啊   不透光 更不透风  好好睡啊……  o(∩_∩)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4 22: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7-11-24 21:55:59的发言:

如果起疑,就找它立论的关键证据,然后顺此去破,一旦攻倒,这种东西就什么也不是了。

最近一直自感逻辑不清,主次不分,想是与缺乏这方面学习大有关系!

今在老师的指点下,几进几出,的确学到了一些如何证伪的技巧,非常有益,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2: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坑”就是土坑,而不是“京观”,可以再补充一条材料:

我先想起《三国演义》中的一段叙述:

       却说钟会正与姜维谋反,忽报司马昭有书到。会接书。书中言:“吾恐司徒收艾不下,自屯兵于长安;相见在近,以此先报。”会大惊曰:“吾兵多艾数倍,若但要我擒艾,晋公知吾独能办之。今日自引兵来,是疑我也!”遂与姜维计议。维曰:“君疑臣则臣必死,岂不见邓艾乎?”会曰:“吾意决矣!事成则得天下,不成则退西蜀,亦不失作刘备也。”维曰:“近闻郭太后新亡,可诈称太后有遗诏,教讨司马昭,以正弑君之罪。据明公之才,中原可席卷而定。”会曰:“伯约当作先锋。成事之后,同享富贵。”维曰:“愿效犬马微劳,但恐诸将不服耳。”会曰:“来日元宵佳节,于故宫大张灯火,请诸将饮宴。如不从者尽杀之。”维暗喜。次日,会、维二人请诸将饮宴。数巡后,会执杯大哭。诸将惊问其故,会曰:“郭太后临崩有遗诏在此,为司马昭南阙弑君,大逆无道,早晚将篡魏,命吾讨之。汝等各自佥名,共成此事。”众皆大惊,面面相觑。会拔剑出鞘曰:“违令者斩!”众皆恐惧,只得相从。画字已毕,会乃困诸将于宫中,严兵禁守。维曰:“我见诸将不服,请坑之。”会曰:“吾已令宫中掘一坑,置大棒数千;如不从者,打死坑之。”

然后查《三国志·钟会传》,见:

丘建密说消息,会已作大坑,白棓数千,欲悉呼外兵入,人赐白袷。拜为散将,以次棓杀坑中。

由此亦可见,坑非京观,明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2: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晓声在2007-11-24 21:45:01的发言:

其实这次还是学到不少的  增长了些知识   还到贸大小图书馆亲手翻了翻二十四史   满足感啊……

还想请老师推荐一本比较好的古代汉语词典   这次发现我的那本有些错误哦   :)

二十四史,查我推荐过的国学网即可。

古代汉语词典,如果能有本《辞源》就很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4 22: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我初次看到这文章就不顺眼。

白水兄说它观点错误,我还有点不解,照我看,就没啥观点。通篇不过就是这一句:

司马迁特意用“阬”来表示这件事,“阬”字的原义是高大的门楼,而“观”与“阙”相通,也有门楼的意思。而“阬”与“坑”又可借用,也往往写作“坑”。

来支持京观=坑的这个观点,其他引了那么一大堆史实,无非就是杀人之后,有时候用京观来表示,有时用坑来表示,这怎么能说京观就是坑呢?如果这样,我举一堆枪决的例子,再举一堆绞杀的例子,然后枪决就等于绞杀了么?

此外,就算是:“阬”字的原义是高大的门楼,而“观”与“阙”相通,也有门楼的意思。而“阬”与“坑”又可借用,也往往写作“坑”,好像也未必就能说京观=坑吧,一个字有意思A(高大的门楼),另一个也有意思A,因此这个字的意思B(一种杀人方式)就等于那个字的意思C(又一种杀人方式)了么?

呵呵,瞎说的,你们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6:08 , Processed in 0.05322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