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教学相关] 【作业】《世说新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7 22: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之风,潇洒飘渺之风;魏晋之情,浪漫放荡之情.彼时之人,饮酒,赏月,观海,游山,其乐融融,其乐艾艾!虽战火纷飞,时运不济,然心比天高,不与世人同流合污,但求一心一天,天下之大,唯我独尊。

  然观<<世说新语>>,确有狂放之意,而深入观之,却感人之真情.余未尝通读,细品每字每词,加之年少懵懂,必有片面浅显之处,略述一般,仅此而己

 王子猷,王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己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看罢此文,余亦伤感不己,非叹才子之陨落,而感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友人远去,再无相见.知己之说,始于春秋.高山流水,千古佳话.此景虽无甚新意,然晋人豪爽之气,于今仍深感其情.人琴俱亡,岂不痛哉?人在,奏于此心,听于彼心,人去,虽弦断又与何人听?人生在世,得一知己足矣.与之谈天,与之说地,与之翱翔于天际,与之畅游于古今,任物换星移,任春秋代序,心之所想,意之所到,所求者莫过于逍遥也.虽宇宙无穷,天地苍茫,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瞬乎其间,人之所以悲者,生命之促然也耳.既此抛忧愁,悲痛之于身外,看木欣欣以向荣,听泉涓涓而始流,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深觉晋人清高之极,人有品,曲有品,人之不及曲品者,无缘于曲也.余深慕视死如归之人,死者,非痛苦,非无奈,而天人合一之快感.古人有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死生之别,竟毫无恋意,立于刑场,混然正气,湛然不动,了无恐色,遂知其雅量之高.呜呼哀哉,才高而命短,古今才人之夙运,可惜之至!

  吾略观此书,未有通书之论,晋人风骨岂一文可尽,晋之精神非言可传,浅显之论,不足为道!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08-1-13 0:37:2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8 01: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原为理科生,对语文是又怕又爱,自然文采是相当有限,又借了老师“感想”一词,就钻个空子。在写内容的同时写点其他的~

《世说新语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解释: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那个女孩)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感想:

一、多一点情怀

   雪化于柳絮,因为心中有柳絮。借了雪的形体,载了情感,扑面而来。这时,雪不仅是雪,亦是柳絮。多的是一份情怀,添了浪漫与自然。柳絮带来的,不只是雪白和柔软,重要的是它带来春天的感受,可以轻轻地触动思想中柔软的一片,点燃一丝浪漫。自此雪不再冷,变的温暖,点点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情怀,只要多一点,世界就不一样。戈壁,可以诉说历史沧桑,而不只是一片岩崖; 春江水,可以映出绵延惆怅,而不只是荡漾的波纹在月光下晃动;落红,片片飘落,传递的不仅是生命的逝去,亦是无人能懂的一湾愁绪。。。。。。

   现实将我们磨平了——月亮就只是月亮。物欲冲击,月亮给我们的联想多是哪国的登月计划启动,发光原理或是月亮的科学成分研究。后果就是人被冲击的心力交瘁。但只要试着多一点情怀,那虽仍是月亮,却可以发现它照得更柔美一些,显得更亮一些,看上去更温柔一些,生活也就更浪漫一些。感受到月亮的柔情,人生亦会更美好。

   情怀,只要多一点~

二、和乐的家庭气氛(有点像是个人牢骚哈~)

   读了以后,虽有了上面那段,仍觉得这些漏了可惜,补充一点,只是几个词:“内集”,“欣然”,“大笑”。可能环境在作怪,看见这几个字让我着实感受到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家庭气氛。能在下雪天聚于一室,大笑着,讨论“雪似何”这个话题。亦不失为天伦之乐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8 01: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嘻嘻~我的名字后面有个”hi”,实在是没办法,用名字注册之后密码就潜逃出了我的大脑,加个中国字上去又有篡改名字之嫌,无奈加了个“hi,见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8 13: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译文:石崇和王恺比赛富有,都竭力用最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辆、衣冠。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曾经把一株两尺来高的珊瑚树赏给王恺,枝叶茂盛纷披,世上最少有珊瑚树比得上它的。王恺拿出它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完后,用铁如意敲打它,碎了。王恺既惋惜,又以为石崇妒忌自己的宝贝,脸色严厉地大声指责石崇。石崇说:“不值得懊恨,现在我还给您。”即令左右把自己的珊瑚树统统拿来,有六、七枝高三尺、四尺,枝条的美好世上绝无仅有,明亮华丽看也看不尽,象王恺这样同等高的珊瑚树很多。王恺心中感到很不舒畅。

感想:书中语言言简意该,把事情描写的很清楚,人物的心理动作也刻画的淋漓尽致,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官与官之间勾心斗角的恐怖场面,他们的骄奢淫逸和生活上的铺张浪费也让人感到心寒。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到处都能买到我们想要的东西。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随意购买我们所想要的东西,避免浪费。不能因为一时的面子,去买中看不中用的。现在国家正在提倡发展节约型社会,而且西部大部分地区还没有脱离贫困,更何况节俭是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不能够学习石崇王恺。当我们看见别人身上好的东西的时候,要虚心学习,如果“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的话,不仅我们学不到东西,而且还会惹怒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07级金融6班 郑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9 00: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ilyvfever在2007-11-27 0:26:40的发言:

赞!

漂亮!

       ^^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30 20: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QUOTE:
以下是引用在2007-11-24 15:51:43的发言:

谢谢大家精心烹制的文学饕餮啊~

饕餮,好像不能这么用如名词吧。是修辞手法吗?

嗯……我是想用它来作比喻的。

不过,似乎还是不十分恰当啊……

是我忽略了!

谢谢指正,我一定下不为例~

[em04][em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30 21: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人无长物

                                                    


[原文]

    王恭(1)从会稽(2)还,王大(3)看之。见其坐六尺簟(4),因语恭:“卿(5)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6)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7)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8)。”


[注释]

(1)王恭:字孝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东晋时曾任五州都督,青州(时治在今   山东金乡西北)刺史。(2)会稽:郡名。治今浙江绍兴。(3)王大:元达,小字佛大,也称阿大。官至荆州(时治在今湖北江陵)刺史。与王恭同  族,辈分高于王恭(4)簟(dian)竹席。(5)卿:六朝时长辈称晚辈为“卿”。王恭是王忱族子,所以王忱称王恭为卿。(6)荐:草荐,草垫子。(7)丈人:古时对长辈的尊称。(8)长物:余物,多余的东西。


[译文]

       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去看他,见王恭坐在六尺长的竹席上。王大就对他说:“你从浙东回来,应该有不少这种竹席,能拿一领给我吗?”王恭没有说话。王大离开后,王恭就把自己所坐的那领竹席给王大送去。王恭已经没有其他席子,便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了这件事,大为惊讶,说:“我原来以为你有好几领,所以向你要。”王恭回答说:“你不了解我,我做人,从没有多余的东西。”


[感想]


       《世说新语》中,我了解得实在有限。选这篇小文,只因其题乍现,“于我心有戚戚焉”。于是,激动一回,冲动一回,就迫不及待来献丑了。

       先说说最核心的“(做)人无长物”吧。在我看来,其解有二。第一,追求物质,应当“慎取之,足则已”。此文中,王恭即便去了竹席俯拾即是的浙东,仍只带回一领,我想大概就是这样。世间有形之物,或浑然天成,或巧夺天工,对于个人而言,都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的,谁也不能逐一享穷用尽。于是,有的人忧于不足,大举敛财索物,只得锒铛入狱;有的人则知足常乐,转而“聚精会神”,终能不虚一生。当然,物本无善恶,乃寻物者心境异也。做人若如王恭之谨慎,永远只追求只存留有用之物,想必才能以我为主,物尽其能,为我所用。


       第二,追求精神,应当“穷其一生,非足无休”。或许每个人都曾体会过“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与悲哀吧。的确,谁都不大可能在短短几十年间,学尽世上一切知识一切技能,而成为名符其实的“通才”或“杂家”。但至少,谁都有权利有能力追求“厚积厚发”的境界。诚然,谁都不是所谓“先知”,谁都无法预知在未来社会,哪些知识哪些技能是“有用的”。那么,何谓“足”?就我看来,当“博学深思”成为习惯,当“终身学习”称为信条,则“足”之境不远矣。


        总之,“无长物”确是做人的哲理。惟有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智,你我才能拨响人生最动人的弦。


        再纵观全文,作者仅以寥寥数语,便使一有胆识的慷慨之士跃然案前纸上,翩然你我脑际。王恭之胆识,在其沉默不语,在其从容应答;王恭之慷慨,在其虽身无长物,却乐以己爱遗人。自小人物间提炼大智慧,从小事物中发掘大道理。作者惜墨如金,而细致精妙如此,实在不能不令人叹服。


        呵!做人当如王恭,做文当如刘公,孰与我哉?

张鑫

200741182

白水按:最后一句“孰与我哉”表达有误,见本帖第9页在下之点评。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08-1-13 13:35:1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30 22: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④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⑤?”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 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⑥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

   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一:整个。⑤独止:一个人留下。⑥无义:不懂道义。


[译文]

   有一次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刚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那座郡城,朋友就劝巨伯离开,说:“我马上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这儿吧!”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最终没有离开。郡城陷落后,敌寇进了城,很奇怪荀巨伯还呆在这里,就问他:“我们大军一进城,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还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敌寇听后内心大受震动,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个有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撤军而回了,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感想]

   看完这一小段文章,想说的有两点。
       其一,说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吧。荀巨伯为朋友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这让在下甚为感触!在如今这个经济时代,以前所谓的“为朋友两肋插刀”在不经意间却已被“为利益插朋友两刀”所取代。在这个有些病态的社会里,想要寻得一位真正的朋友委实不容易,就更别提如荀巨伯这般以生命相交的朋友了。当利益与“朋友”间发生冲突时,不少人会选择远离“朋友”,与利益牵手。社会在呼唤朋友,朋友在呼唤你!
        其二,很想赞美一下胡贼。尽管他们声称自己“无义”,而我看来他们心中有着真正意义的“义”。他们能为荀巨伯所感动,不可否认他们内心的善;他们能认识到自己的“无义”,可见他们仍有义。他们心中的“义”战胜了“利”,所以郡城得以保全。由此,我不由地想到了前不久看过的“落叶归根”。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赵本山乘车遇劫的一段:劫匪都被赵本山感动了,而那些冠冕堂皇的乘客却不为所动,无情的把赵本山赶下了车。劫匪固然不可爱,但他们何尝不比那些无义的乘客好上千万倍!内心有义之人是可敬的!如果内心无义,外表无论装得多么高贵,那都是一个卑微可怜的人。心灵在期待义!
        以上是在下的一点感想,因在下语文水平有限,文章不是很有文采,若有什么不当之处,望能予以指点,在下不胜感谢!

                                                                                     俞溜           学号:20074117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 16:38:0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 02: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②。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③。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注释】

①山阴:县名,今浙江省绍兴县。按:王子猷弃官东归,住在山阴县。

②四望:眺望四方。彷徨:同“徘徊”。左思(招隐》诗:左思是西晋时著名诗人,对当时门阀士族专权感到不满。《招隐》诗写寻访隐士和对隐居生活的羡慕。

③剡:剡县,今浙江省嵊县。有剡溪可通山阴县。


其实已开始就想做这个作业了,总是因各种事情拖累,现在趁着夜深人静,也好尽情怀想一下来自晋朝名士们的、遥远而清晰的声音。
不是因为图个方便才选这个课本上的段落,而是我觉得,所谓“魏晋风度”的所有纵情,所有不羁,所有放浪,所有豪壮,都在这小小的短篇中得以凝聚。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八字风流,干净利落到了极致,便也是所有。兴,不是羽化登仙的幻想,更不是精忠报国的理想,永远不是你所期望的伟大——它,只是一种纯粹。纯粹如同未受洗的婴孩,有着脆弱的可爱。
看到这句话时我突然觉得那种邈远的幸福扑面而来。眼前是一片空静得没有尽头的夜,月光丰盈,映亮一片有皑皑白雪的绵延山峦。近处是一条平静的小河,轻微的波纹上浮着月光,时隐时现。这时来了一叶破旧的小舟,子猷盘坐在船头,两个手指轻轻拎着酒壶,头发凌乱,脸上有微微醉意。他一定是半眯着双眼,嘴角有淡然自得的笑容。
每每阅读这些文字我都会不自觉地想到这个画面。忽略那个时代所有的黑暗动荡,没有大言语没有大释放其实也没有大智慧。
但我只是很喜欢。虽然我知道流传千古的未必是这样的简单。
因为文字想到朋友,于是就去看看他。驾一夜的小舟,听一夜的流水。披一身皎皎月华,赏一片皑皑寒雪。不过是为了看看他的家门,他或许也眠觉,开室,命酌酒,起仿徨。觉得他的存在与自己并不遥远,便是足够。我在你门前的小河上饮了一壶酒,看了看你头顶的月亮,然后我安静地转身离开。这样的随情随兴,古今中外,恐怕都不多见。也许更是因为这不仅仅是无节制的纵欲,在那个高压混乱的背景下,《任诞》中所有放纵的疯狂,无不充满着流浪与回归的矛盾,无不隐匿着放弃与挣扎的痛苦。我听说过文学创作中所谓“两难结构”往往能造就作品的伟大,也许冥冥中历史也有这样的偏好吧。
这些痛苦得幸福的人是否应该被同情。他们以一种与社会抵触的极端方式生存,然而世界没有任何改变。他们依旧饥寒交迫,他们所挂念的天下依旧生灵涂炭。其实整部《世说》,包括不断强调豁达的《伤逝第十七》,都有这个模糊而切实的烙印。
我开始知道,一直以来我们所崇尚和欣羡的,放浪不羁,狂饮长啸,潇洒任性,都不过是“魏晋风度”剥离了所有悲剧背景与核心的表层。而那不断涌入我脑海的画面,也不过是柏拉图式的空想。然而那毕竟是过去的故事。相隔之久相距之远足以使之成为梦境。

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青铜白银黄金时代,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沉默的大多数,我们只是本能地对内心的美好有需索。
相信曾经有这样的生活,可以信仰。有这样的梦境,可以坚持。
月光白雪流水,半醉的子猷。这样平静,这样充满渴望。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08-1-13 14:34:4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 02: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忘记注明了,上面那篇,金融6 谢岩 200741176
不习惯注册两个名,以后会在帖子中署名的。

本来没有想到写成这样的,以为只会写一些关于喜欢和向往的感性文字……或许文字是个会让人思考和改变的东西。
这个过程是种享受吧,对于我。
但不知道这样的作业是否符合要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3 18:07:0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21:18 , Processed in 0.06754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