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思 想] 转:西方帝国用文化吸食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 10: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卿云 于 2013-1-11 19:17 发表  这种数学方式的演绎应该很有意义,但貌似你这归纳的不太对,罗素他们可是专门开发了套逻辑语言,至于怎么用俺就不懂了,而且貌似比较高级,一下子也很难懂。所以,要不你来学习下然后给我们讲讲。哈哈,这个不 ...
        你說的是數學建模不,那個確實難,當年選修聽了一學期,底下95%學生都在做其他的。難歸難,能轉移注意力,省得老集中在道德討論上,多好呀。
        奢侈品會不會是在翻譯luxury的時候已經定下了道德標籤呢?我看了下“奢侈”的定義:揮霍,追求過分享受;“奢侈品”的定義:超出人們日常生存和需要,獨特、稀缺、珍奇的消費品。看起來“奢侈品”跟“侈”沒啥關係呀,應該翻成“奢華品”更合適點。不過人們一般都更願意相信約定俗成的東西,一樣東西一旦被上了標籤,要摘下來挺不容易的。而且,就算高端消費本身不該有道德色彩,但確實更容易瓦解人的意志。這個我一直都不明白,就像茶和音樂對人影響的區別。音樂能引發人情緒波動,茶卻微乎其微。音樂也在好幾個時代穿梭于禁區間。
        好了,我的思路大概到此了。多有打擾,還請見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 13: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灵儿 于 2013-1-12 10:04 发表         你說的是數學建模不,那個確實難,當年選修聽了一學期,底下95%學生都在做其他的。難歸難,能轉移注意力,省得老集中在道德討論上,多好呀。        奢侈品會不會是 ...

 

应该不是数学建模,百度了一下,本想粘贴过来,但内容太多,就粘贴下网址吧。

http://baike.baidu.com/view/132119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 13: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灵儿 于 2013-1-12 10:04 发表         你說的是數學建模不,那個確實難,當年選修聽了一學期,底下95%學生都在做其他的。難歸難,能轉移注意力,省得老集中在道德討論上,多好呀。        奢侈品會不會是 ...

 

价值判断殊为不易,合法性\合理性的来源一直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夸张一点说,奢侈品的问题与一夫多妻的问题有很大共性,个人以为,能够批判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的理由,很多都能用来批判奢侈品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批判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的理由具有终极的合法性\合理性么?如果没有终极的合法性\合理性,那么,还可不可以对其进行批判?

 

马克思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批判,他的标准主要是生产力标准,而顶楼文章也循此脉络。当然,顶楼文章的论证语言和技术可能存有问题,但他的立论主题很难完全驳倒,或者说,还是有很大的合理性吧。现在郎咸平的言论也差不多属于此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01: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才完整地看完这篇东西(说实话,挺不容易的,作者语言不对我胃口)。白水说,“原文本就是在探讨奢侈品工业是如何塑造人们的幸福感知方式来攫利的”,这个我读完之后也大概明白。不过,除了某些特定经济环境下的强买强卖(或者本质上等同于强买强卖)行为,哪一种商业,哪一种买卖不是通过塑造人们的幸福感知方式来攫利的呢?当然,奢侈品“塑造人们幸福感”的方式不同,文中提到的所谓混淆奢侈品和标识的概念之类,的确有些道理,研究这些恐怕也是很有用处的。我要是企业做市场的,恐怕要将这些当作光辉榜样。

    说个电影中植入广告的例子吧,这也算是个“通过塑造人们的幸福感知方式来攫利的”例子吧,其实能看出来的“植入广告”还算好的,有实验显示,在电影屏幕的最不起眼的角落很快速地(叫做速示,基本上是一种阈下刺激,就是人们几乎察觉不到的刺激)多次呈现一小瓶可口可乐,结果观影过程中出去买可乐的人们就显著高于概率水平。一般认为这类实验揭示了人类具有的内隐记忆,你不知道你在记忆,但你却是记住了,而且你以后有所行为的时候,也不知道你是在提取这段记忆。而广告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基础,就是这样一个心理现象:人们对曾经见过的事物比没见过的更具选择偏好。

    呵呵,我其实是想说,生活中你很多时候的选择,貌似是你自己的决定,其实可能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从这个观点看,作者文中的分析不无道理。至于文中作者所做的道德评判,恐怕有些过激了,奢侈品和名牌合流,毕竟不仅仅是主观策略的结果,其中更因为二者存在可能合流的基因,并且受到了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事实上,很多公司改变经营策略看似主动,实际上只是博弈的结果。利用自身具有的优势,适应经营环境的改变,采取最好的方式争取利益最大化,这是商人的本职工作。

至于这西方奢侈品文化吸食中国之类的,如果是针对不同的文化,推出不同的市场策略,那说明人家高明;如果是对所有国家所有文化都这种策略,而只是在中国赚的最多,那说实话恐怕怪不得人家。毕竟卖奢侈品和卖鸦片还不能等同,何况后者还有武力强买强卖的因素。总之,我觉得文章中提出的现象可能存在,但研究这个意义不大,还不如研究一下为何我国人对人家兜售的奢侈品具有比其他国家人更高的“易感性”(如果确实更高的话)。

    此外,我很不明白,文中既然自己讲到“你时常能在巴黎北火车站、夏特莱地下商城,瞥见贩毒青年肩头足底的“国际名牌”,或在十六区边缘通向帕西地铁站的斜坡上,看见黄昏薄暮中匆匆离开主人家的菲佣或黑佣身上,披戴着由图案或字母组成的举世皆认的“标识”。那些乌黯的脸上挂着世界边缘的无意识,盲犬一般追逐着蓄意向他们释放的造梦信号。”,为啥又将主题定在“西方用文化吸食中国”身上?莫非他见到的巴黎青年都是中国移民?菲佣和黑佣也是中国人化妆的不成?可能作者是想说奢侈品吸食的是穷人,而中国人大多是穷人,所以奢侈品针对的是中国人,那他应该写吸食底层人民才对,为啥非要说是中国呢?

    总之,文章的立意是有些问题,按作者所陈述的,意思应该是:品牌卖家运用特别的营销策略(主要是把自己打造成奢侈品)来激起本来不该去买它们的人的购买欲来赚钱,作者认为这样做不道德。对作者的这个观点,我半同意半不同意。如果这件事注定是不好的,那也是因为买家卖家双方的原因,何况未必有那么不好,一个人因为要买海洛因而去偷去抢当然不好,但一个人为买一件LV,努力工作赚了钱,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这恐怕怎么也不能算是反社会行为,为何作者要假定对奢侈品的追求都会产生无视自己经济条件的过度消费呢?我倒觉得,如果一个人无视自己的经济条件而去满足对奢侈品的追求,更大程度上和他自己的认知(而不是奢侈品的刺激)有关,这类人大多是自我同一性出现了问题。

    当然,我们这里有些人买山寨名牌,这里面自然是虚荣作祟,不过虚荣这东西又是全人类都有的,而且不只是对奢侈品,很多东西的价格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心理价值,要谈这个问题,就未必非得从西方奢侈品入手了,当然,从这里入手也未尝不可,只是这恐怕谈不到吸食中国的问题了,如果非要谈中国,恐怕又得问问我国人对奢侈品的易感性问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1: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剩翼 于 2013-1-13 01:08 发表     今天才完整地看完这篇东西(说实话,挺不容易的,作者语言不对我胃口)。白水说,“原文本就是在探讨奢侈品工业是如何塑造人们的幸福感知方式来攫利的”,这个我读完之后也大概明白。不过,除了某些特 ...

 

看了你的长篇回复,发现这里涉及的问题远比一开始转帖这篇文章时想到的复杂,这篇文章及回帖中相关的讨论我还真得再好好重读一下。说到这儿忽然想到,其实水云间的读书夜,也可以就讨论一篇文章,讨论一篇可以引出很多话题和争议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1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卿云 于 2013-1-12 13:23 发表  应该不是数学建模,百度了一下,本想粘贴过来,但内容太多,就粘贴下网址吧。http://baike.baidu.com/view/1321192.htm
           很难,这个要查资料慢慢看了,不知道能理解多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12: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卿云 于 2013-1-12 13:39 发表  价值判断殊为不易,合法性\合理性的来源一直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夸张一点说,奢侈品的问题与一夫多妻的问题有很大共性,个人以为,能够批判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的理由,很多都能用来批判奢侈品问题。现在 ...
        嗯,很像,属于过渡需要的追求。现在全世界同时存在着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制,澳门赌王何鸿燊有四个太太,虽然只和原配登记,但全社会都知道并且非常尊重另外三位太太。港澳很多社会名流都如此,可社会认同呀,一般认为和谐相处就好。问题是,和谐相处的标准是什么,不拿着刀互砍?
        换到奢侈品上呢,它的标准会在哪里?不破坏家庭生活?
        哈哈,灵儿用最通俗的语言理解下哈,容我再想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13: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剩翼 于 2013-1-13 01:08 发表     今天才完整地看完这篇东西(说实话,挺不容易的,作者语言不对我胃口)。白水说,“原文本就是在探讨奢侈品工业是如何塑造人们的幸福感知方式来攫利的”,这个我读完之后也大概明白。不过,除了某些特 ...
        剩翼兄这段分析的很认真,谢谢!
        最后两段有点小疑问,请教一下。

        “总之,文章的立意是有些问题,按作者所陈述的,意思应该是:品牌卖家运用特别的营销策略(主要是把自己打造成奢侈品)来激起本来不该去买它们的人的购买欲来赚钱,作者认为这样做不道德。对作者的这个观点,我半同意半不同意。如果这件事注定是不好的,那也是因为买家卖家双方的原因,何况未必有那么不好,一个人因为要买海洛因而去偷去抢当然不好,但一个人为买一件LV,努力工作赚了钱,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这恐怕怎么也不能算是反社会行为,为何作者要假定对奢侈品的追求都会产生无视自己经济条件的过度消费呢?我倒觉得,如果一个人无视自己的经济条件而去满足对奢侈品的追求,更大程度上和他自己的认知(而不是奢侈品的刺激)有关,这类人大多是自我同一性出现了问题。”

         一个品牌的产品如果未达到奢侈品标准,却标榜成奢侈品,还要同时立牌说诚信,我认为还是很不道德的。这个在房地产比比皆是,每次我听地产部同事对客户说某豪宅如何奢华(其实实际工程就是徒有其表,仅建筑商和地产商知道),在一旁听着都觉得恶心。事实上所有客户都只能通过贷款买豪宅,本身已经有房了,经济实力又有限,大多是听了同事的怂恿才下定决心买的。应该说,签约时,双方都有原因,但整个商业行为里,地产商挺不道德的。

        “当然,我们这里有些人买山寨名牌,这里面自然是虚荣作祟,不过虚荣这东西又是全人类都有的,而且不只是对奢侈品,很多东西的价格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心理价值,要谈这个问题,就未必非得从西方奢侈品入手了,当然,从这里入手也未尝不可,只是这恐怕谈不到吸食中国的问题了,如果非要谈中国,恐怕又得问问我国人对奢侈品的易感性问题了。

         很希望继续谈下去,可以涉及到中西文化比较以及政治经济学知识,以前好多帖子里都浅尝辄止,非常期待大范围谈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14: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品牌的产品如果未达到奢侈品标准,却标榜成奢侈品,还要同时立牌说诚信,我认为还是很不道德的。这个在房地产比比皆是,每次我听地产部同事对客户说某豪宅如何奢华(其实实际工程就是徒有其表,仅建筑商和地产商知道),在一旁听着都觉得恶心。事实上所有客户都只能通过贷款买豪宅,本身已经有房了,经济实力又有限,大多是听了同事的怂恿才下定决心买的。应该说,签约时,双方都有原因,但整个商业行为里,地产商挺不道德的。 

原文里面有些概念是需要澄清的。比如奢侈品,什么是奢侈品?奢侈品的标准会不会变化?应不应该变化?(其中还有一个谁说了算的问题)我觉得作者对奢侈品的定义有点“复古”,其中有些怀旧意味,但正如我谈到,现在的经济环境毕竟不比维多利亚时代,一些以前号称从来只卖给皇家的品牌,如今还不是有钱就能拥有?而一些本来不是贵族品牌的东西,因为其成功的运营,已成为人们追求的“新奢侈品”,这难道只是这些品牌“以次充好”忽悠大众的结果么?我以为不见得,比如其中提到的一些Zara之类,确实以前不是贵族品牌,但要说这东西差,只是因为能忽悠,就被大众追捧,那我看也有点低估大众的理性。这种现象有企业运作的原因,有时代变迁的原因,有商业竞争的博弈论,有大众的虚荣心作祟,也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质量和实力。动物园批发市场卖的衣服,我就不相信靠点欺骗大众的手段就能成奢侈新贵?

灵儿你说的这个房地产的例子,现在中国确实存在这种现象,我因为作者主要写西方文化吸食中国,所以没太去想这方面的事情,不过,在较为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不大,我亲戚在澳洲买房,一系列程序相当之严格,制度规范之外,还有法律时时悬在头上,地产商作假,难度会比较大。至于中国,什么环境什么体制就无需多言了,畸形的体制必然产生畸形的经济,畸形的经济也必然造就畸形的卖家和买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15: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件趣事不妨说一下:我在墨尔本一个家庭主妇(外国人)开的小店里,看到一件哎呦喂小包,只卖20个澳元,我和老婆几乎要买了,店家不让付款,告诉我们说:我得说清楚,这是一件假货,你们想想要不要买。可见国外也有卖假货的。另一次,我在尼泊尔,那里因为是户外运动的好地方,卖不少户外用品,北面,始祖鸟,猛犸之类随处可见,也是在一个当地人开的店里,我问店家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店家不厌其烦地告诉我这个真,那个假(尼泊尔人很喜欢中国人),最后我的印象是,越南、泰国造的,几乎全是真的,中国造的,全是假的。同样在尼泊尔,买珊瑚,西藏人开的店,那里西藏人对中国汉族人印象不太好,据说他们多半是跟着那个谁谁流亡到尼泊尔的,但即使如此,他们也会告诉你这个是染色,那个不是等等。这可能和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此外,还有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这里是完全看不到假货的,反正我是没看到假货,我想这多半和严刑有关,这两个国家都还保留了鞭刑,马来西亚还有宗教法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6 00:44 , Processed in 0.06266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