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怡(2) 一. 艺术手法 初读,觉得与诗经中其他的诗无异,也就是赋,比,兴三种手法的运用。 再读,尤其是在参考了其他名家对于此诗的解读之后,忽然觉得真的很奇妙。这首诗一开篇,便做到了赋,比,兴的兼而有之。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既是对眼前所见荒野之地凄凉景象的真实描绘,还有野外蔓生的葛藤蔹茎缠绕覆盖着荆树丛,就像爱人那样相依相偎,无奈的是诗中主人公却是孤身一人,独自话凄凉。一下子做到了用葛生起兴,取蔓草为喻,以荆棘依偎之状作比,多次吟咏,反复而出赋的效果。 --------------有道理。 还有一个,我不知道算不算确切的艺术手法,但实在是觉得妙极。那便是后篇中的回环型反复。 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 只不过是顺序的调换,却让人有了岁岁年年,轮回不休的无奈和无助感。寒来暑往,春去秋来,这孤独的日子仿佛永无尽头,这相思的苦楚仿佛不绝不休。 -------------理解太精彩了,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岁月,回环往复的思念,此起彼伏的痛苦。
二. 篇章结构 前三章为一部分,看着丈夫长眠的荒野,抒发哀情。中间一章为转折,由地上之景想到地下之景,说自己的爱人孤独,也就道出了自己的孤独。 后两张又为一部分,说着日夜轮回,自己的思念缠绵。 尤其是,“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这样三字的出现,还是反复出现,在诗经中都是特别的存在。独到之处,可见一般。
三. 杂感
关于诗词鉴赏,我其实是一边看着课本,试着从课本提供的角度出发自己思考,一边看看名家的分析,试着理解名家的看法,比较之下写出来的。 但是,写着写着,总觉得自己喜欢的诗,说着说着就变的僵硬了。可能,诗本身就是自由抒发情感的心的呼喊吧,人们总是千方百计的解读,去赏析,却不知道,失去自由,被条条框框的束缚的诗,早已没有了那初次的感动。 ----------------------说得对,赏析是不能程式化的,真正的赏析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一种知音相逢一笑的默契,而写下的文字其实更多是一种情志的抒发和意境的再创造。试图以某种模板来规定赏析的步骤和程式,实非解人。 我不会写诗,也不太懂诗,但却喜欢读诗。哪怕不能记住那些名章名句,只要我记得与那些句子初见时的感动就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