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远风

[教学相关] 大学语文作业帖(7、8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20: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翻译:

敲击战鼓响堂堂,踊跃练兵志气刚。修罢国都又筑城,

我却独自去南征。跟从元帅孙子仲,平定敌国陈与宋。

却不许我把家归,终日忧苦心忡忡。于是停下暂住脚,

却将战马丢失掉。不知该向何处寻,就在树林之下找。

人之生死聚散事,早已与你成誓言。只想紧握你的手,

与你一起到白头。悠悠叹息悲离散,恶战不容我生还。

如今与你远别离,恐我信誓难再圆。

-----翻译的很好。本次作业中第一次见到七言体转译。

理解:

《击鼓》是以赋的手法,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娓娓道来,表达了一种反战的悲怨,唱出了一曲爱情的挽歌。

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那种金戈铁马的疯狂,在那黑色的战争背景下,一个无助的人,思乡的人,战争的擂鼓敲响了他心中的哀怨和对统治者战争的控诉。

-------此语有力。

独自走在征战的途中,紧迫的战事气氛带给他的只是愈加深重的内心愤怨,让马儿丢失吧,让我蔽身林下妙哉斯言,将此句理解为厌战,有新意,士兵早已军心涣散。饱受戍地之苦的他们,性命难保而思亲,战时的儿女情长,更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展示了人民无尽的苦难。纵然,从军日久,却无归期,他们依然铭记与妻子离别时的盟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种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守,在那个血泪飞溅的时光中,那个,时光,似乎有点不通顺)显得愈加沉重而又苍茫无力,因为,生命已不属于自己。

哀叹着生死离别,控诉的是穷兵黩武;默哀着誓言难守的无奈,悲鸣的是残酷无情的统治者你这句的意思是统治者在悲鸣,从全文来看,你要表达的好像不是这个意思。应修改),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7 23: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王老师的鼓励和指教,有些地方我自己也觉得的确写得不大通顺,可有时的确想不出什么可替代的词,所以也就将错就错,将有歧义的地方理解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以后一定会多注意,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0 20: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感谢老师和同学的评语

终于成功注册啦!特别谢谢晓芙老师的评价。关于用错的那句诗,我确实原本想引用《天龙八部》中的回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20: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析:

娴静端庄的姑娘多么美丽,和我约好在城门的角楼见面,可是她好像隐藏起来不让我看见,急的我直挠头踱步。娴静端庄的姑娘多么美好,出现之后送我一只红色的笛管,色泽鲜亮,十分漂亮我非常喜爱。姑娘亲自从郊外采了野草作为信物送给我,美好而新奇。不是野草有多么的好看,而是因为它是美人送的所以我无比喜欢,觉得它既新奇又美丽!

  这篇作品表现的是一对年轻人初次约会时的场景,短小而精炼,从字里行间中看出来男子的憨厚老实和女子的美丽可爱,体现出诗经用朴素无华、精炼的语言描绘人们的真实生活场景的特点。

  单纯的男子情窦初开,第一次见到可爱美好的女子就产生了爱慕之情,再意外收到了女子的邀请更是喜出望外,所以第一句的“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生动表现出男子对这次约会的朝思暮想、迫不及待,而女子十分活泼刁钻,她故意刁难和考验男子,于是迟迟不肯出现,躲在一旁看他等待时的样子,当看到心急如焚的他踱来踱去、搔首弄眉的可笑样子时,心软的女子终于出现在男子面前,送他信物,让两人的约会顺利进行。

  作者成功的进行了人物性格的刻画,描绘了男子等待时的情形,让读者看出男子的憨厚老实和女子的精心安排;介绍女子给男子送信物看出女子对男子的好感,和男子得到意外礼物时的欣喜,而没有再继续写下面的情节是为了给读者留下悬念,这也正是诗经的另一特点。全诗透着戏剧化场景和浓浓的真实生活气息,吸引着我们品读,并且展开无限想象。

------------人物性格刻画和戏剧化场景,这两点把握的很好。译文尚可再精炼些,有些不必要的词可以去掉。另外,要注意译文的语感,整个段落中要协调一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 20:01:2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20: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经·郑风·风雨》
一、原文:

风雨凄凄,  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  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  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  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 

 

二、译文:

风凄凄 雨凄凄 窗外鸡鸣 扰人 心焦急

见到了苦想的心上人 怎能不使人 心神怡

风潇潇 雨潇潇 窗外鸡鸣 不停地 萦绕

见到了苦想的心上人 怎能不使人 病全好

风儿 雨儿 昏天地 窗外鸡鸣 不会停息

见到了苦想的心上人 怎能不使人 尽欢喜

-------译文有特色。既然是以诗译诗,文字就可以再简练些。如

风凄凄雨凄凄 窗外鸡鸣 我心焦急

见到心上人  让我心神怡

 

风潇潇雨潇潇 窗外鸡鸣 我心烦扰

见到心上人  使我病全好

 

风昏昏雨迷迷  窗外鸡鸣不停息

见到心上人  令我心狂喜

 

 

三、理解赏析

    本文描写了一位痴情女子在风雨之中怀念情人之景,表达对心上人的思念

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

文章开篇起兴,以风雨的昏暗渲染压抑的气氛,借阴暗的天气烘托人物的愁思,突出表现了思妇情感的起伏变化。在风雨飘摇鸡鸣不住的日子里,女子独自一人坐在窗前,寂寞苦楚油然而生,但并不绝望哀叹,而是幻想着与心上人相见相依,这种幻想给予女子快乐和安慰,使整首诗在抑郁无奈的基调上形成鲜明的反差,凸显对爱情追求的光彩和希望。同时也正是因为这强烈的反差,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爱情追求的艰难,从而更加反映了这种执着爱情的可贵。这种艺术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使读者也能产生深深的同感引起共鸣。

----------何以见得,见到心上人是幻想,为什么不能是现实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20: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果赢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仓庾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我到东山去打仗,久久不归岁月长。

今天我从东方来,细雨濛濛倍凄凉。

我从东方要归乡,西望家园心悲伤。

缝好一套平日装,不再衔枚上战场。

青虫爬动弯又曲,长在野外桑树上。

孤身独睡缩成团,兵车底下也当床。

 

我到东山去打仗,久久不归岁月长。

今天我从东方来,细雨濛濛倍凄凉。

瓜蒌结实一串串,蔓到高高房檐上。

屋里到处地鳖虫,门前结满喜蛛网。

田地变成野鹿场,入夜萤火点点亮。

家园荒凉不可怕,越是荒凉与怀想。

 

我到东山去打仗,久久不归岁月长。

今天我从东方来,细雨濛濛倍凄凉。

鹳鸟长鸣土堆上,妻子嗟叹守空房。

洒扫房屋修好墙,盼我征夫早回乡。

团团苦瓜涩又苦,结在苦菜薪柴上。

自从我们不相见,于今三年断人肠。

 

我到东山去打仗,久久不归岁月长。

今天我从东方来,细雨濛濛倍凄凉。

黄莺翻飞春已暮,羽毛鲜明闪闪光。

想起当年你出嫁,迎亲花马白里黄。

娘替女儿结佩巾,仪式繁多求吉祥。

新婚夫妇多美满,久别重逢该怎样。

 

---------------很好的翻译呀,尤其有风的味道。

 

这是久服征役的士兵在归途中思家的诗,叙写了家室离合之情,感人至深,体现了归途中征夫的绵绵思绪。三年征途,终于可以归家,西望家乡,心中无限感伤,细雨零落,仿佛他的愁思一样剪不断,情景交融。艰苦条件下只能夜宿车下。如今背井离乡,想象中田野都变了模样,家乡的一切可恋之物,蟏蛸,鹿场都是那么可亲。那么妻子呢,也应在日夜守候吧,苦菜、苦瓜都象征了征人的妻子苦苦支撑家庭,苦苦盼夫归来的心情。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只愿他苟无饥渴,妇人的心思也应如此吧。这种真实质朴的感情在征夫这里也得到体现,他追忆新婚时迎娶妻子的欢乐场面,黄莺鸣叫,场面热闹,当初美满的一对对比如今三年不见,天各一方,真令人断肠。久别重逢后不知会怎样。

情感的跳跃和递进构成了联系整部作品的中心线索,回首征役之苦——思念家乡田园——想象妻子洒扫待归——追忆新婚幸福,四支情调各异的曲子汇成一首抑扬顿挫的乐章,曲曲道来,情波叠起,诚挚深切。前四句反复出现,层层递进,以零雨烘托东归之行,更增加征夫的思乡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诗可与《十五从军行》互相参看。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20: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翻译:(他)把木桃投掷给我,我用美玉回报(他的)木桃。不是为了报答,(而是)为了(与他)永远交好。

感想:1)关于“心”:当人们陷入纯洁美好的爱情时,不会计较投入与回报是否成正比,对对方好,并不是因为希望得到对方的回报,而是因为十分珍惜对方,想永远守护着他(她),心里这么想着,于是便会不由自主地对他(她)好,我们只是遵从于我们的心而已。这就是人类最本真的感情,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最纯洁美好的感情。木桃与美玉,这两样价值悬殊的东西在爱情里是等价的,都代表着一颗真诚炽热的心。在今天这个纷扰的世界里,杂音太多,我们时常听不见自己的心的声音,能够遵从自己的心而活着的人,我认为很了不起。

---------说得好。

      2)关于“生活的气度”:“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不过现在的我们似乎太过于注重“等价交换”,就像是商品交易一样,不肯多给出一毫一分,处处算计着。我觉得这样活着,对于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负担,人情并不能论斤论两地来做买卖,与其整天自认为精明地在“等价交换”的漩涡中打转,还不如拿出些“投以木桃,报以琼瑶”的气度才能活得轻松,活得愉快!

--------给与永远比索取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学诗不仅仅在于欣赏,更重要的是获取诗意生活的信心。

学诗不仅仅在于欣赏,更重要的是获取诗意生活的信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20: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经——《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
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
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
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有解释说本诗主人翁是一位女子,但我认为从意境上无论男女都可作为本诗的主人翁。本诗的意境很凄美,抒发了恋人分离的苦痛与哀怨。爱屋及鸟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本诗的主人翁就是这个典故的最好的诠释。诗句强烈直接地表达了对青青子衿、青青子佩的思念,从而也就更加生动形象地从侧面表达出对恋人的思念。“想念是会呼吸的痛”“想见不能见最痛”。作者用两个意象,两个勾起作者对往昔美好时光眷恋的物件,把这种思念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看到寒风中飘扬者那孤单的子衿子佩而穿戴它们的人已不在,让读者也不禁想找找身边是否有那属于自己的青青子衿,让读者不禁想想那悠悠我心的人。

---------------有一首歌叫《味道》,意境出于此罢。

在声韵方面本诗也非常出色。特别是第一句,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如果读者此时与作者心境相仿,读了此诗定会爱不释口。子衿,我心。作者仿佛是在向天呼喊,希望远方的恋人能听见。这简洁有力的呼喊要么没被听见,听见了就一定会直达恋人心底,让其泪流满面、归心似箭。

在曹操的<<短歌行>>里,引用了本诗的第一句。引用此句很幽默也很贴切,曹诗把人才比作恋人,可以见得曹操对人才的喜爱与渴求,对天下的名士才子们也一定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哪个人才不希望受雇于这样一个赏识自己的老板呢?这也难怪曹操手下会猛将如云、文臣如雨了。

不学诗,无以言。学了本诗,一定能言语出心中的那份思念。

-------------善哉斯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21: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文怡(1)

【唐风·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译文】

葛藤缠绕着荆树,蔹草蔓延上山野。
我的爱人葬在此,荒郊野岭谁同住?


葛藤缠绕着枣树,蔹草蔓延遍坟地。
我的爱人葬在此,荒郊野外
同息?


角枕颜色光灿灿,锦被鲜艳亮闪闪。
我的爱人葬在此,荒郊野外独特已

独特已,什么意思?


夏日炎炎日子长,冬夜漫漫寒难耐。
待到百年身后时,同归到你墓室中。

冬夜漫漫寒难耐,夏日炎炎日子长。
待到百年身后时,同归到你墓穴中。


【赏析】

一.       思想内容

《毛诗序》云: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

《诗集传》云:妇人以其夫久从役而不归,故言葛生而蒙于楚,蔹生而蔓于野,各有所依托,而予之所美者独不在是,则谁与而独处于此乎?(宋,朱熹)

《诗经原始》云:征妇思夫久役于外,或存或亡,均不可知,其归与否,更不能必,于是日夜悲思,冬夏难已。(清,方玉润)

以上,是学生了解的历史名家关于本诗思想内容的解读,对此诗多半持“征夫之妇的哀怨”这一说法,把它当作一首讽刺王的好战的谏刺诗。我觉得,这一说法多半是由评论者自身的社会地位及思考方式决定的,应该可以理解为士大夫阶级把诗歌政治化的解读,这中解读大概也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传统了。可是,诗三百,思无邪;反复诵读多遍以后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一首简简单单的悼亡诗,一首回荡于生死的荒野,无奈而又悲伤地悼亡诗。

“看着这荆棘偏生的荒野,一种悲伤与苦楚便油然而生,再想一想自己那独眠于此的丈夫,那跨越生死的思念更是无法断绝。纵使有锦衾,角枕为伴,却依然是孤单的只身一人,长眠于此,度过一个又一个黎明与长夜。我也是如此,这难耐的寂寞早已将我折磨的憔悴不已。

亲爱的,纵使现在我们阴阳两隔,但是我们约定,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室,陪你长眠。

     老师上课曾讲过“原典说”,那么这首诗,大概可以算作是悼亡诗的原典也说不定。苏轼的<江城子>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中的伤感之景,哀痛之情,都可以看出这<葛生>的影子。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举出来了。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潘岳《悼亡诗》:“展转眄枕席,长簟竟床空”,意境类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21: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文怡(2)

一.       艺术手法

初读,觉得与诗经中其他的诗无异,也就是赋,比,兴三种手法的运用。

再读,尤其是在参考了其他名家对于此诗的解读之后,忽然觉得真的很奇妙。这首诗一开篇,便做到了赋,比,兴的兼而有之。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既是对眼前所见荒野之地凄凉景象的真实描绘,还有野外蔓生的葛藤蔹茎缠绕覆盖着荆树丛,就像爱人那样相依相偎,无奈的是诗中主人公却是孤身一人,独自话凄凉。一下子做到了用葛生起兴,取蔓草为喻,以荆棘依偎之状作比,多次吟咏,反复而出赋的效果

--------------有道理。

   还有一个,我不知道算不算确切的艺术手法,但实在是觉得妙极。那便是后篇中的回环型反复。

        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

只不过是顺序的调换,却让人有了岁岁年年,轮回不休的无奈和无助感。寒来暑往,春去秋来,这孤独的日子仿佛永无尽头,这相思的苦楚仿佛不绝不休。

-------------理解太精彩了,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岁月,回环往复的思念,此起彼伏的痛苦。

 

二.       篇章结构

  前三章为一部分,看着丈夫长眠的荒野,抒发哀情。中间一章为转折,由地上之景想到地下之景,说自己的爱人孤独,也就道出了自己的孤独。

  后两张又为一部分,说着日夜轮回,自己的思念缠绵。

  尤其是,“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这样三字的出现,还是反复出现,在诗经中都是特别的存在。独到之处,可见一般。

 

三.       杂感

 

关于诗词鉴赏,我其实是一边看着课本,试着从课本提供的角度出发自己思考,一边看看名家的分析,试着理解名家的看法,比较之下写出来的。

但是,写着写着,总觉得自己喜欢的诗,说着说着就变的僵硬了。可能,诗本身就是自由抒发情感的心的呼喊吧,人们总是千方百计的解读,去赏析,却不知道,失去自由,被条条框框的束缚的诗,早已没有了那初次的感动。

----------------------说得对,赏析是不能程式化的,真正的赏析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一种知音相逢一笑的默契,而写下的文字其实更多是一种情志的抒发和意境的再创造。试图以某种模板来规定赏析的步骤和程式,实非解人。

我不会写诗,也不太懂诗,但却喜欢读诗。哪怕不能记住那些名章名句,只要我记得与那些句子初见时的感动就足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8:34 , Processed in 0.08207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