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李零:今人读《论语》,基本参考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 22: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剩翼在2009-11-1 20:25:38的发言:

此外,我不认为这里面有远风兄所说的“人是否庄重,和学习是否牢固稳固没有必然联系。”《论语》毕竟是儒家人士的作品,即使远风兄认为“人是否庄重,和学习是否牢固稳固没有必然联系。”,这也不代表写《论语》这句话的那个人就这样认为,也许人家就是认为“人是否庄重,和学习是否牢固稳固有必然联系,或者至少有很大的关系”呢?毕竟我觉得在这里,我们还不是讨论其观点正确与否,而是讨论这句话的词义、句意,如果由一种句意解释推出的观点已完全失去逻辑,变得不像人话,那我觉得可以说这种解释站不住脚,如果推出的观点还很通顺,只是我个人不同意,或者有所争议的话,那就不能用作这种句意解释不正确的证据。
QUOTE:
。。。。。


我个人认为,单看这两个理由本身,没什么错误,但以此作为这一句训诂的证据,似乎不太妥当。显然,远风兄的意思是《论语》里面也可能有不合逻辑的句子,孔子也可能会说错误的话语,但这不能证明孔子(或其弟子)说的这句话就一定是没有逻辑,或者就一定是错误的。就好像我们不能说一个人可能犯错,就判定一个人的这一行为,这一话语就是错的。我觉得,似应先考虑本句逻辑正确、语法正确的情况,在这个前提下进行解释,如果解释不通,考虑是否解释的方式方法错误,如果一切一切都正确,但就是解释不通,最后的最后,再考虑这句话本身说错了的情况。我想,远风兄提出的先不考虑缺字说,也大概是这种思路吧。

剩翼兄所言有理。老实说,就是因为自己的想法多属臆测,所以才在这里求教。

我自己的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这段话中的五句话可以完全理解为互不相干,这样就涣然冰释。如果认为前两句有逻辑关系,那么是否后三句都可纳入君子不重导致的结果范围,好像不行。那为什么一定要把第二句纳入呢?如果有人说前两句为一层意思,后三句为一层,即23模式,那么为什么不能解释成11111或122或221或2111等模式呢?

当然,我上面的讨论也基本属于诡辩,不过将不重视为不威和学则不固的前提,现在我看到的理由还不足以说服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 23: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1-1 22:12:21的发言:

两个很好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发现了“……则……,……则……”前后往往是对举,我想这也是有人认为缺“不”的原因。现在我之所以不选择这个看法,主要是因为没有这样的版本或记载,论语在流传中有不同的师承、版本,但在这句上好像没有不同,如果有缺漏,那应该有版本异文。(我只能就我知道的资料来说,但我所见有限,也可能有不同的,大家不妨找找。)

第二个问题有三个层次要注意,第一是“固”字表示“蔽塞”在古汉语中是常训,这个不用怀疑,论语和其他先秦典籍中都有此用法。第二是我有个帖子里提到了语体的问题,论语有点儿类似你们上课做的笔记,语录体本身不会像议论体那么严谨,说话者跳跃性的表意也是有可能的,寒凝提到最后一句“过则勿惮改”也好像是平白冒出来的,我想原因也在此。第三是先秦古文是没有标点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断句是后人根据文意加上的,所以孔夫子说原话时在哪儿喘了口气我们今天是不知道的了,呵呵!

刚看到非鱼的这个回帖。其实提问比解答容易多了,谁让非鱼是我老师呢:P

不过被白水一说,反而有心里负担了,竟开始迷迷糊糊了。

非鱼的第一个回答,只能证明原文并无遗漏“不”字。非鱼自己也提到,一些人因为两个“则”字前后不对举而怀疑“不”字的遗漏,所以非鱼的回答并不能回应前后不对举的疑问啊?而这关系到我们前面提到的该句到底是并列还是递进的争论。即使承认非鱼所说的原文并无缺漏,但是非鱼前面所论证的两者的并列关系就不能成立了吧,那么非鱼为何不认为两者是递进关系呢?

关于第二个回答,我觉得非鱼要论证的是,论语中的固并无“牢固,扎实”之意,而非有“蔽塞”之意,有“蔽塞”不能说明固就没有其他意义啊。同时,如果“牢固、扎实”之意成立的话,从表意的角度和语体的角度来说,递进关系都会更加顺畅。那么,非鱼是否需要先反驳掉这种立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00: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1-1 23:57:57的发言:

刚看到非鱼的这个回帖。其实提问比解答容易多了,谁让非鱼是我老师呢:P

不过被白水一说,反而有心里负担了,竟开始迷迷糊糊了。

非鱼的第一个回答,只能证明原文并无遗漏“不”字。非鱼自己也提到,一些人因为两个“则”字前后不对举而怀疑“不”字的遗漏,所以非鱼的回答并不能回应前后不对举的疑问啊?而这关系到我们前面提到的该句到底是并列还是递进的争论。即使承认非鱼所说的原文并无缺漏,但是非鱼前面所论证的两者的并列关系就不能成立了吧,那么非鱼为何不认为两者是递进关系呢?

关于第二个回答,我觉得非鱼要论证的是,论语中的固并无“牢固,扎实”之意,而非有“蔽塞”之意,有“蔽塞”不能说明固就没有其他意义啊。同时,如果“牢固、扎实”之意成立的话,从表意的角度和语体的角度来说,递进关系都会更加顺畅。那么,非鱼是否需要先反驳掉这种立论呢?

呵呵,鼓掌!我料到你必将还有说,也正是因为看到非鱼并没有在逻辑上彻底地解决你的问题,你还有追问余地。现在果然看到你来追问了,如此甚好!经过这样一些问难磨练,你就会发现你的眼光会越来越敏锐,越来越容易迅速地找到症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00: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1-1 23:57:57的发言:

刚看到非鱼的这个回帖。其实提问比解答容易多了,谁让非鱼是我老师呢:P

不过被白水一说,反而有心里负担了,竟开始迷迷糊糊了。

非鱼的第一个回答,只能证明原文并无遗漏“不”字。非鱼自己也提到,一些人因为两个“则”字前后不对举而怀疑“不”字的遗漏,所以非鱼的回答并不能回应前后不对举的疑问啊?而这关系到我们前面提到的该句到底是并列还是递进的争论。即使承认非鱼所说的原文并无缺漏,但是非鱼前面所论证的两者的并列关系就不能成立了吧,那么非鱼为何不认为两者是递进关系呢?

关于第二个回答,我觉得非鱼要论证的是,论语中的固并无“牢固,扎实”之意,而非有“蔽塞”之意,有“蔽塞”不能说明固就没有其他意义啊。同时,如果“牢固、扎实”之意成立的话,从表意的角度和语体的角度来说,递进关系都会更加顺畅。那么,非鱼是否需要先反驳掉这种立论呢?

首先,第一个问题中提到的有人认为“则”字前后不对举所以认为可能有缺漏,这是我的猜测,可能我在前面的帖子中没有说清楚。

其次,我主要是从“则”在先秦的书面语言中的用法来判断的,就目前我看到的介绍先秦的语法资料来看,“……则……,……则……”没有表示递进关系的。当然,我们似乎不能以文献中没有就说一定没有,但这就目前所见来说是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所以在语言研究上这样的情况一般会从众,也就是说以表示并列关系为这个句式的用法。至于论语中这句话,其实是夹在了与现实语料的特点不同和又没有版本证据的困难中,所以才会成为千百年的公案。有时候逻辑在特别重证据的古代研究中会产生一些困难,因为谁也没听过古人如何说话,很容易产生“说有易,说无难”的情形。

我的思路大致是先看有无阙文,再判断“则”的用法,因为证据不足加上论语的语体,所以我认为这里的“则”的格式可能是种变体,依旧按照并列关系去理解,这样一来“固”如果理解成“牢固”就不通了,所以才有进一步对“固”的判断。

我的论证其实一直是从正面进行的,从理论上说,木耳从反面提出质疑是对的,只是囿于目前的见识,我还不能找到更好的办法解决。

最后,那个“固”的问题,除了上面说的理由,在第一个帖子里我有过一个解释,它表示牢固多和物有关,但我也说了需要进一步证明。还有就是论语中“固”表示蔽塞的例子。有的时候,当我们在两个意义上不能判断时,必须借助外部证据。这需要进一步考察“固”在先秦,尤其是论语中表示“牢固”与“蔽塞”分别在什么场合。这依旧还是正面的一种推求,但没办法,说有易,说无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07: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晚下线前看到木耳的回帖,忍不住又回到了一点钟,但仍有未尽解决之遗憾,无奈脑子已经麻木,只好草草收兵。入睡前突然想到,其实我对“则”的处理和我对语体的强调是矛盾的,我一直拘泥于“……则……,……则……”格式,换句话说,我一直受限于前人对“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的断句,把它处理成大的复句了,于是出现了“学则不固”与“不重则不威”不对举,不合规律的矛盾。

既然论语是语录体,那么它极有可能如远风所说,这段话是由四句逻辑上未必有联系的句子组成的:“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先秦文言常有省略主语的现象,论语是语录体,这种情况更为常见,“君子”作为整段话的行为主体,只在首句出现,是可以的。

如果“不重则不威”与“学则不固”是两个并列的小复句,而非彼此有并列关系或假设(因果、递进)关系的大复句,那么,这两个“则”是单独的,而非“……则……,……则……”的格式,也就不存在“学”与“不重”是否对举的问题,也就可以先不管是否阙文的问题。剩下的只是要解决在小复句中,“则”的用法。

在两个动词间的“则”一般表示条件-结果或原因-结果关系,如果“固”理解为“牢固”,那么“则”的这两种用法放在“学则不固”上,都不顺,所以还是用“蔽塞”来理解比较合适。

这个思路主要建立在对论语的语体的认识基础上,进而是对句法关系的重新理解。虽然我们依然不能肯定地说“不重则不威”与“学则不固”就一定不是大复句,但也不能说它就一定是。我觉得这种解决思路的好处是至少能把原来的矛盾降到最低。

不知诸位大侠觉得这个思路可行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08: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9-11-2 0:01:39的发言:

呵呵,鼓掌!我料到你必将还有说,也正是因为看到非鱼并没有在逻辑上彻底地解决你的问题,你还有追问余地。现在果然看到你来追问了,如此甚好!经过这样一些问难磨练,你就会发现你的眼光会越来越敏锐,越来越容易迅速地找到症结。

我也为木耳鼓掌!

我在此也得到了回答磨练,昨天回帖累死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14: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学则不固”之我见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1-2 8:02:57的发言:

昨天回帖累死我了:)

        呵呵,我在地铁上差点都坐过站了,还是要谢谢非鱼。

 吹毛求疵的提问要比立论简单得多,偶不能光说不做,否则要被白水痛骂了。由于资料所限,所有引语皆来自国学网。下面总结下偶的看法:

偶支持该句断句应该是“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两句表意上是递进关系,还原一下就是“君子不重,(人)则不威,学则不固”(其实这算并列么?一个原因引出两个方面的结果,不知非鱼认为古文献中有这样的……则……则……句式么)。具体原因可从两方面解读,一方面,从儒家经义的特点出发,着重进行语境考察;另一方面,对三个关键字“则”、“学”和“固”进行逐一考证。

一、语境的考察

《论语》作为儒家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经典著作,既描绘现实又建构未来,同时直接提出达致理想目的的具体路径。它的具体路径和儒家总的“内圣外王”的进路相一致,即“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个进路当中,核心是通过内在的修为然后借助外在的力量最终达到内圣外王。在《论语》中,如何进行内在修为,这也是孔子所要着重论述的问题。

这种内圣外王的方法论进路对于“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的断句有两层意义:一,可以有助于理解“不重”和“学”之间的内在关系;二,有助于分析整体的断句。如果以君子为主语,五个分句各表五个意思,则五句话就方法论意义上而言很难连贯,而不仅仅是表意的不连贯。除了“学则不固”之外,其他四句都具体指明了如何去做,也就是说属于鲜明的方法论。但“学则不固”却难说是方法论,毋宁只是世界观。从“内圣外王”的角度而言,学并未深入内心状态,该句看不出由内及外的一般路径;从“格物致知”的角度而言,该句并未指明学什么怎样学,如此更谈何“不固”了?

二、字词的考证 

     上面的论述或许仍旧不脱六经注我的窠臼,所以解意之根本仍在考究字词含义,我也不懂训诂,在此姑且解之。

1、“则”字的用法:

“则”字的用法直接牵涉到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句式问题,即到底为并列还是为递进。前面帖子已经讨论过并列句式的特点,这里不妨再继续探究一下构成并列句式的单句其因果关系的构成特征,再举几例: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第二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公冶长第五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泰伯第八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子路第十三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子张第十九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尧曰第二十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观察上面的这些例子,“则”前后之言皆为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有两个特点比较有意思。一,“则”前多非一字,我觉得这是因为,就特定结果来说,一般需要特定原因导致,而特定原因往往较复杂,很难用一字特别是一字动词来概括。这几个例子中为政第二的“孝慈”两个字像是一个字,但是“孝慈”外延较窄,且不是纯粹的动词。一般的动词如果没有限制的话,很难对之明确褒贬,往往都会产生歧义,因为普通动词所指向的结果并不确定,从而也难以成为行动的精确向导。尧曰第二十中几个“则”字前面都是一个字,但是这一个字基本都是形容词而非动词,而形容词是可以构成特定原因的。二,这些例子中,“则”后面的结果除了“民不服”“民不偷”外,其余皆从正面论述。事实上,“民不服”也是对应于前面的“民服”。“民不服”、“民不偷”和“不威”前面的原因也皆从反面来论证,可以说是双重否定表肯定了,这种情况属于少数。从数量对比和双重否定的特殊性来看,是不是可以说,正面论述某一原因的结果更符合先民说话的习惯;当从反面论述的时候,则一般采用双重否定句式了。 

2、“学”字的含义

“学”字对于该句的断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对于“学”的论述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中一窥“学”字的真实含义。先随便举几例:

公冶长第五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季氏将伐颛臾第十六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阳货第十七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张第十九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的定义非常严谨。就我对电子版《论语》粗略的浏览而言,孔子基本上不直接说“学”就会如何如何,而是要给“学”加个限制之后才会得出结论。换句话说,孔子认为“学”并非简单的学习,是要讲究态度和方式、方法的,因为学只是内圣外王的手段而已,学并不必然导致好的结果。因此,论语中“学”字很少单用,上例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里面的几个“学”字已经近乎单用了,但还是有情境的限制。如前所述,学本身也是个动词,而非形容词或名词,如果不加限制的话,谁能知道其将导致的结果是好是坏,谁能保障“学”就会不蔽塞?如果“学”就会“不固”的话,孔子也不用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反复教导弟子“学的含义是什么,“学”的内容有什么,怎么去“学”如何去“学”了。总而言之,孔子即使不是圣人,但是他老人家说话还是很讲究学术规范吧,总不会说“学就会有好结果”这样不合逻辑的话吧。

3、“固”字的含义

考察“固”字的含义是断句之中不可绕过的地方,那么,“固”到底有何含义呢?首先,“固”在《论语》中有几种含义?其次,“固”在同时代及以前又有何意义?

1)先看《论语》中的例子,不完全举例有三种用法:

第一种,做修饰语(不知是定语还是状语哎:()用,多为助词(我也搞不清楚该如何归类,如果达人指出不胜感激)。请看:

子罕第九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季氏将伐颛臾第十六

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其实对这个固字我的理解不是很清晰)

第二种,即“蔽塞”的含义,这也是认为应该断为五个分句的主要论据。

述而第七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罕第九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宪问第十四

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第三种,即偶支持的牢固、坚实或者说安定、安稳

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我觉得这个“固”怎么和“固相师之道的“固”那么像呢)

季氏将伐颛臾第十六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2)再看同时代或者之前作品的含义,偷懒百度,还真有:

亦孔之固。——《诗经.小雅.天保》。传固,坚也。
    季冬行春令,国多固疾。”——《礼记月令》

那么,综合(1)(2)可知,固不仅有“蔽塞”之意,同有“安固”“扎实”之意,再联系前文所述,将“固”解释为“安固”“扎实”似更能照顾体系的完整和经义的一以贯之。

三、也许有问题的ps

今天看论语又发现一段有意思的事(恕我无知),“子罕第九”对“学而第一”的重复,子罕第九中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又单独出现了一次。这颇有意思,要知道我们争论的那句是出现在“学而第一”的,为何这里要重新出现一次,而且为何凑巧是后三句重新出现?偏偏把前两句给摘了出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 19:16:0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14: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1-2 7:59:34的发言:

昨晚下线前看到木耳的回帖,忍不住又回到了一点钟,但仍有未尽解决之遗憾,无奈脑子已经麻木,只好草草收兵。入睡前突然想到,其实我对“则”的处理和我对语体的强调是矛盾的,我一直拘泥于“……则……,……则……”格式,换句话说,我一直受限于前人对“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的断句,把它处理成大的复句了,于是出现了“学则不固”与“不重则不威”不对举,不合规律的矛盾。

既然论语是语录体,那么它极有可能如远风所说,这段话是由四句逻辑上未必有联系的句子组成的:“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先秦文言常有省略主语的现象,论语是语录体,这种情况更为常见,“君子”作为整段话的行为主体,只在首句出现,是可以的。

如果“不重则不威”与“学则不固”是两个并列的小复句,而非彼此有并列关系或假设(因果、递进)关系的大复句,那么,这两个“则”是单独的,而非“……则……,……则……”的格式,也就不存在“学”与“不重”是否对举的问题,也就可以先不管是否阙文的问题。剩下的只是要解决在小复句中,“则”的用法。

在两个动词间的“则”一般表示条件-结果或原因-结果关系,如果“固”理解为“牢固”,那么“则”的这两种用法放在“学则不固”上,都不顺,所以还是用“蔽塞”来理解比较合适。

这个思路主要建立在对论语的语体的认识基础上,进而是对句法关系的重新理解。虽然我们依然不能肯定地说“不重则不威”与“学则不固”就一定不是大复句,但也不能说它就一定是。我觉得这种解决思路的好处是至少能把原来的矛盾降到最低。

不知诸位大侠觉得这个思路可行否?

这个思路我很赞同,把我心中零碎而又模糊的想法系统化理论化了,只是我语言学没学过,还得细细琢磨。上一帖的考证不知老师意下如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 14:51:4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6: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1-2 14:30:35的发言:

        呵呵,我在地铁上差点都坐过站了,还是要谢谢非鱼。

 吹毛求疵地提问要比立论简单的多,偶不能光说不做,否则要被白水痛骂了。由于资料所限,所有引语皆来自国学网。下面总结下偶的看法:

偶认为该句断句应该是“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两句表意上是递进关系,还原一下就是“君子不重,(人)则不威,学则不固”(其实这算并列么?一个原因引出两个方面的结果,不知非鱼认为古文献中有这样的……则……则……句式么)。具体原因可从两方面解读,一方面,从儒家经义的特点出发,着重进行语境考察;另一方面,对三个关键字“则”、“学”和“固”进行逐一考证。

一、语境的考察

《论语》作为儒家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经典著作,既描绘现实又建构未来,同时直接提出达致理想目的的具体路径。它的具体路径和儒家总的“内圣外王”的进路相一致,即“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个进路当中,核心是通过内在的修为然后借助这个前提最终达到内圣外王。在《论语》中,如何进行内在修为,这也是孔子所要着重论述的问题。

这种内圣外王的方法论进路对于“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的断句有两层意义:一,可以有助于理解“不重”和“学”之间的内在关系;二,有助于分析整体的断句。如果以君子为主语,五个分句各表五个意思,则五句话就方法论意义上而言很难连贯,而不仅仅是表意的不连贯。除了“学则不固”之外,其他四句都具体指明了如何去做,也就是说属于鲜明的方法论。但“学则不固”却难说是方法论,毋宁只是世界观。从“内圣外王”的角度而言,学并未深入内心状态,该句看不出由内及外的一般路径;从“格物致知”的角度而言,该句并未指明学什么怎样学,如此更谈何“不固”了?

二、字词的考证 

     上面的论述或许仍旧不脱六经注我的窠臼,所以解意之根本仍在考究字词含义,我也不懂训诂,在此姑且解之。

1、“则”字的用法:

“则”字的用法直接牵涉到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句式问题,即到底为并列还是为递进。前面帖子已经讨论过并列句式的特点,这里不妨再继续探究一下构成并列句式的单句其因果关系的构成特征,再举几例: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第二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公冶长第五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泰伯第八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子路第十三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子张第十九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尧曰第二十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观察上面的这些例子,“则”前后之言皆为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有两个特点比较有意思。一,“则”前多非一字,我觉得这是因为,就特定结果来说,一般需要特定原因导致,而特定原因往往较复杂,很难用一字特别是一字动词来概括。这几个例子中为政第二的“孝慈”两个字像是一个字,但是“孝慈”外延较窄,且不是纯粹的动词。一般的动词如果没有限制的话,很难对之明确褒贬,往往都会产生歧义,因为普通动词所指向的结果并不确定,从而也难以成为行动的精确向导。尧曰第二十中几个“则”字前面都是一个字,但是这一个字基本都是形容词而非动词,而形容词是可以构成特定原因的。二,这些例子中,“则”后面的结果除了“民不服”“民不偷”外,其余皆从正面论述。事实上,“民不服”也是对应于前面的“民服”。“民不服”、“民不偷”和“不威”前面的原因也皆从反面来论证,可以说是双重否定表肯定了,这种情况属于少数。从数量对比和双重否定的特殊性来看,是不是可以说,正面论述某一原因的结果更符合先民说话的习惯;当从反面论述的时候,则一般采用双重否定句式了。 

2、“学”字的含义

“学”字对于该句的断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对于“学”的论述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中一窥“学”字的真实含义。先随便举几例:

公冶长第五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季氏将伐颛臾第十六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阳货第十七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张第十九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的定义非常严谨。就我对电子版《论语》粗略的浏览而言,孔子基本上不直接说“学”就会如何如何,而是要给“学”加个限制之后才会得出结论。换句话说,孔子认为“学”并非简单的学习,是要讲究态度和方式、方法的,因为学只是内圣外王的手段而已,学并不必然导致好的结果。因此,论语中“学”字很少单用,上例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里面的几个“学”字已经近乎单用了,但还是有情境的限制。如前所述,学本身也是个动词,而非形容词或名词,如果不加限制的话,谁能知道其将导致的结果是好是坏,谁能保障“学”就会不蔽塞?如果“学”就会“不固”的话,孔子也不用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反复教导弟子“学的含义是什么,“学”的内容有什么,怎么去“学”如何去“学”了。总而言之,孔子即使不是圣人,但是他老人家说话还是很讲究学术规范吧,总不会说“学就会有好结果”这样不合逻辑的话吧。

3、“固”字的含义

考察“固”字的含义是断句之中不可绕过的地方,那么,“固”到底有何含义呢?首先,“固”在《论语》中有几种含义?其次,“固”在同时代及以前又有何意义?

1)先看《论语》中的例子,不完全举例有三种用法:

第一种,做修饰语(不知是定语还是状语哎:()用,多为助词(我也搞不清楚该如何归类,如果达人指出不胜感激)。请看:

子罕第九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季氏将伐颛臾第十六

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其实对这个固字我的理解不是很清晰)

第二种,即“蔽塞”的含义,这也是认为应该断为五个分句的主要论据。

述而第七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罕第九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宪问第十四

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第三种,即偶支持的牢固、坚实或者说安定、安稳

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我觉得这个“固”怎么和“固相师之道的“固”那么像呢)

季氏将伐颛臾第十六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2)再看同时代或者之前作品的含义,偷懒百度,还真有:

亦孔之固。——《诗经.小雅.天保》。传固,坚也。
    季冬行春令,国多固疾。”——《礼记月令》

那么,综合(1)(2)可知,固不仅有“蔽塞”之意,同有“安固”“扎实”之意,再联系前文所述,将“固”解释为“安固”“扎实”似更能照顾体系的完整和经义的一以贯之。

三、也许有问题的ps

今天看论语又发现一段有意思的事(恕我无知),“子罕第九”对“学而第一”的重复,子罕第九中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又单独出现了一次。这颇有意思,要知道我们争论的那句是出现在“学而第一”的,为何这里要重新出现一次,而且为何凑巧是后三句重新出现?偏偏把前两句给摘了出来?

呵呵,看了一下,具体分析有不准确乃至错误的地方,这些等非鱼君来点拨你,但研究思路是对的,且问学精神可嘉,因此,加个精,以示鼓励。

大赞第三点:

“今天看论语又发现一段有意思的事(恕我无知),‘子罕第九’对‘学而第一’的重复,子罕第九中‘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又单独出现了一次。这颇有意思,要知道我们争论的那句是出现在‘学而第一’的,为何这里要重新出现一次,而且为何凑巧是后三句重新出现?”

这个问题,前人已经注意到,清人毛奇龄《论语稽求》谓:“‘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应独立为章,且已见下《子罕第九》,此处盖衍入者。”近人程石泉《论语训读》亦主此说,认为这种重复是错简所致。结论或许还可推敲,但问题确是绕不过的问题。木耳能注意到这一节,就有可能使讨论更加丰富和深入,在这一节上就比上面我们这些发言的老师强。学术就是这样发展的,就冲这一点,木耳这一帖就该加精鼓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 16:53:0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20: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三、也许有问题的ps

今天看论语又发现一段有意思的事(恕我无知),“子罕第九”对“学而第一”的重复,子罕第九中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又单独出现了一次。这颇有意思,要知道我们争论的那句是出现在“学而第一”的,为何这里要重新出现一次,而且为何凑巧是后三句重新出现?偏偏把前两句给摘了出来?


整段下了不少功夫,思路也比较清楚,分析有力,虽然俺还是有不同看法:)

关于重文的问题,正如白水所说,你自己看出来很难得,值得鼓励。我在帖子里帖的那个国学数典中的讨论帖中也有人提过,其中还有不少好见解,建议你去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2:21 , Processed in 0.07137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