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1-2 8:02:57的发言:昨天回帖累死我了:) 呵呵,我在地铁上差点都坐过站了,还是要谢谢非鱼。 吹毛求疵的提问要比立论简单得多,偶不能光说不做,否则要被白水痛骂了。由于资料所限,所有引语皆来自国学网。下面总结下偶的看法: 偶支持该句断句应该是“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两句表意上是递进关系,还原一下就是“君子不重,(人)则不威,学则不固”(其实这算并列么?一个原因引出两个方面的结果,不知非鱼认为古文献中有这样的……则……则……句式么)。具体原因可从两方面解读,一方面,从儒家经义的特点出发,着重进行语境考察;另一方面,对三个关键字“则”、“学”和“固”进行逐一考证。 一、语境的考察 《论语》作为儒家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经典著作,既描绘现实又建构未来,同时直接提出达致理想目的的具体路径。它的具体路径和儒家总的“内圣外王”的进路相一致,即“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个进路当中,核心是通过内在的修为然后借助外在的力量最终达到内圣外王。在《论语》中,如何进行内在修为,这也是孔子所要着重论述的问题。 这种内圣外王的方法论进路对于“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的断句有两层意义:一,可以有助于理解“不重”和“学”之间的内在关系;二,有助于分析整体的断句。如果以君子为主语,五个分句各表五个意思,则五句话就方法论意义上而言很难连贯,而不仅仅是表意的不连贯。除了“学则不固”之外,其他四句都具体指明了如何去做,也就是说属于鲜明的方法论。但“学则不固”却难说是方法论,毋宁只是世界观。从“内圣外王”的角度而言,学并未深入内心状态,该句看不出由内及外的一般路径;从“格物致知”的角度而言,该句并未指明学什么怎样学,如此更谈何“不固”了? 二、字词的考证 上面的论述或许仍旧不脱六经注我的窠臼,所以解意之根本仍在考究字词含义,我也不懂训诂,在此姑且解之。 1、“则”字的用法: “则”字的用法直接牵涉到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句式问题,即到底为并列还是为递进。前面帖子已经讨论过并列句式的特点,这里不妨再继续探究一下构成并列句式的单句其因果关系的构成特征,再举几例: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 为政第二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知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斋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知 公冶长第五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泰伯第八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子路第十三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子张第十九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尧曰第二十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观察上面的这些例子,“则”前后之言皆为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有两个特点比较有意思。一,“则”前多非一字,我觉得这是因为,就特定结果来说,一般需要特定原因导致,而特定原因往往较复杂,很难用一字特别是一字动词来概括。这几个例子中为政第二的“孝慈”两个字像是一个字,但是“孝慈”外延较窄,且不是纯粹的动词。一般的动词如果没有限制的话,很难对之明确褒贬,往往都会产生歧义,因为普通动词所指向的结果并不确定,从而也难以成为行动的精确向导。尧曰第二十中几个“则”字前面都是一个字,但是这一个字基本都是形容词而非动词,而形容词是可以构成特定原因的。二,这些例子中,“则”后面的结果除了“民不服”“民不偷”外,其余皆从正面论述。事实上,“民不服”也是对应于前面的“民服”。“民不服”、“民不偷”和“不威”前面的原因也皆从反面来论证,可以说是双重否定表肯定了,这种情况属于少数。从数量对比和双重否定的特殊性来看,是不是可以说,正面论述某一原因的结果更符合先民说话的习惯;当从反面论述的时候,则一般采用双重否定句式了。 2、“学”字的含义 “学”字对于该句的断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对于“学”的论述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中一窥“学”字的真实含义。先随便举几例: 公冶长第五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季氏将伐颛臾第十六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 阳货第十七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古 子张第十九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的定义非常严谨。就我对电子版《论语》粗略的浏览而言,孔子基本上不直接说“学”就会如何如何,而是要给“学”加个限制之后才会得出结论。换句话说,孔子认为“学”并非简单的学习,是要讲究态度和方式、方法的,因为学只是内圣外王的手段而已,学并不必然导致好的结果。因此,论语中“学”字很少单用,上例“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里面的几个“学”字已经近乎单用了,但还是有情境的限制。如前所述,学本身也是个动词,而非形容词或名词,如果不加限制的话,谁能知道其将导致的结果是好是坏,谁能保障“学”就会不蔽塞?如果“学”就会“不固”的话,孔子也不用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反复教导弟子“学”的含义是什么,“学”的内容有什么,怎么去“学”如何去“学”了。总而言之,孔子即使不是圣人,但是他老人家说话还是很讲究学术规范吧,总不会说“学就会有好结果”这样不合逻辑的话吧。 3、“固”字的含义 考察“固”字的含义是断句之中不可绕过的地方,那么,“固”到底有何含义呢?首先,“固”在《论语》中有几种含义?其次,“固”在同时代及以前又有何意义? (1)先看《论语》中的例子,不完全举例有三种用法: 第一种,做修饰语(不知是定语还是状语哎:()用,多为助词(我也搞不清楚该如何归类,如果达人指出不胜感激)。请看: 子罕第九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季氏将伐颛臾第十六 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其实对这个固字我的理解不是很清晰) 第二种,即“蔽塞”的含义,这也是认为应该断为五个分句的主要论据。 述而第七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罕第九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宪问第十四 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第三种,即偶支持的牢固、坚实或者说安定、安稳 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我觉得这个“固”怎么和“固相师之道”的“固”那么像呢) 季氏将伐颛臾第十六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2)再看同时代或者之前作品的含义,偷懒百度,还真有: 亦孔之固。——《诗经.小雅.天保》。传“固,坚也。” 季冬行春令,则“国多固疾。”——《礼记月令》 那么,综合(1)(2)可知,固不仅有“蔽塞”之意,同有“安固”“扎实”之意,再联系前文所述,将“固”解释为“安固”“扎实”似更能照顾体系的完整和经义的一以贯之。 三、也许有问题的ps 今天看论语又发现一段有意思的事(恕我无知),“子罕第九”对“学而第一”的重复,子罕第九中“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又单独出现了一次。这颇有意思,要知道我们争论的那句是出现在“学而第一”的,为何这里要重新出现一次,而且为何凑巧是后三句重新出现?偏偏把前两句给摘了出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 19:16:0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