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子非鱼

[汉语发展史]期中作业——方言词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0 19: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颇烦  pǒfán  (颇在普通话中念pō)

A今兰州话中,颇烦就是麻烦(指事),很心烦,很难缠(指人)的意思。

例如:

(1)       你这个人咋那么破烦呢?

(2)       家(语气词)再不老(不要)说了,颇烦死了。

在古代汉语中,颇有一个常用义为很是;甚是,如:颇为出色;颇多;颇少;颇佳;颇甚(极甚);颇为得体(甚为切当)。在这里,颇烦就采取了这个词义,就是很烦,很麻烦的意思。这表明,兰州方言颇烦中颇的意义是古代汉语词义的保留。

兰州话中还有没有用“颇”和其他语素组成的词语?

学生庄子媚回答:因为学生自己不会说方言,只能在找到有特点的方言词汇后运用《汉语发展史》上所学知识来解释方言词汇,而不能举一反三。所以关于其他例证的问题,我询问了大量兰州老乡,但是都说没有。

后来去图书大厦查阅了《兰州方言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查到PO这个发音在词典里只有“破”和“婆”,其中编者将我所谓的颇烦写作“破烦”,归入“破“字条之下,并解释意思是1心里烦躁不安。2麻烦。但是没有单独分析为何选取“破”这个字。

于是关于颇烦和破烦我又查阅了北大语料库,其中,颇烦的例句如下:

1再江南扬州府管河通判,管辖高、宝、江、仪四州县之运河,事务[颇烦];更兼兴、泰、如、通四州县之下河,地方辽阔,一员不能兼顾。                             \笔记\广阳杂记·清·刘献廷

2骨低(应该是个人名)甚惊,因重赐赍遣之。明日又至,戏弄如初。连翩半月,骨低[颇烦],不能设食。诸伶皆怒曰:“主人当以某等为幻术,请借郎君娘子试……               \北宋\话本\太平广记.

破烦的例句如下:

1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东汉\佛经\佛经              八大人觉经 

2简曰:“明喻智慧,暗况烦恼。修道之人,傥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祖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       \南宋\佛语录\五灯会元

由此比较可以看出,颇烦应该是正确的写法,因为在例子中,做动词或者形容词,就是烦扰麻烦的意思,但是破烦是一个述宾结构的词组了,多和烦恼一起使用,就是破除烦恼,解决忧虑的意思,和兰州方言中的意思不符合。

B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颇烦”这个词语。

C兰州方言中的“颇烦”的意义对应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应该是“麻烦,烦人”。

D文献例证

1再江南扬州府管河通判,管辖高、宝、江、仪四州县之运河,事务颇烦;更兼兴、泰、如、通四州县之下河,地方辽阔,一员不能兼顾。       \笔记\广阳杂记·清·刘献廷

2骨低甚惊,因重赐赍遣之。明日又至,戏弄如初。连翩半月,骨低颇烦,不能设食。诸伶皆怒曰:“主人当以某等为幻术……                   \北宋\话本\太平广记

 

 

E周边旁证

1陕西关中人用方言颇烦表示很烦恼,

贾平凹说《秦腔》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

老师:这里用的是“泼”,和“颇”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庄子媚回答:学生认为这里是贾平凹对于自己的方言没有作深入的了解,随意音译过来的写法,其用字没有参照性,但是可以看到这个词汇是被使用在陕西方言中的。正确写法应该是颇烦。我搜索了被打得语料库,没有找到关于泼烦的实例,这说明贾平凹这个词写得不对。

2宁夏西海固方言

3青海方言

4商洛方言

 

 

附注:从老师的批注出发,学生又仔细的看了一遍自己的作业。其中主要问题就是古代文献例证不足。我把这几个方言词汇都放在北大语料库里面搜索了,没有找到直接的例证。《说文》《辞源》都找了。所以我回答没找到的,那是真的没找到。。。

【参考文献】

1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

2刘成德《兰州方言词汇保存古语举例》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1996年第1

3百度搜索引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0 19:58:2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22: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语史期中]四川方言词语

一、    四川话的特点:

我的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中的四川话,词汇特点主要有:(邓答) 

1、形象性:有的四川方言词形象鲜明,生动贴切。如下列词语中的“摆”,在普通话中,“摆”是“排列、放置”义,而四川话中将其引申一层,把故事、言语排列放置出来就是“摆”,而“摆”字一般仅用于“讲故事”、“聊闲天”,它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放置出来的过程,而“说”“讲”都只是强调了说话动作,并不如“摆”字来得形象贴切。

2、凝练性:四川方言的许多词汇能够运用少量的语言材料表现出丰富深刻的内容,它们不仅展现了鲜明生动的形象,而且蕴含深厚,能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下列的“拐”和“白”,“拐”字能用一个汉字表达出“用手肘关节碰”的意思,而“白”也能凝练的表达出“假的,没有根据”“出牛,说假话”等含义。

3、音乐性:四川方言重叠词丰富,它们不仅生动形象的表达某种意思或情感,而且悦耳动听,朗朗上口。如“幺”字可以重叠成“幺幺”,这不仅是对幼子的昵称,同时包含了父母长辈对幼子浓浓的爱意。“摆”字可以重叠为“摆摆”,包含了请求的情感色彩。

[此贴子已经被子非鱼于2010-3-2 20:54:1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22: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幺:

1.1)小:《说文》:“幺。小也,象子出生之形。”

朱骏声《通训定声》:“此字当从半系,系赤,之半;幺者,系之半。细小幽隐之谊。”

2)幼小的:《尔雅·释兽》:“幺,幼。”

郭璞注:“最后生者俗称呼为幼豚”

《玉篇幺部》:“幺,幼也”

 

3)排行最末的:郭璞云:“后生也”

段玉裁:“幺,亦谓晚生子为幺,皆谓其小也。”

【小结】幺:本义:“小”——→“年幼的”——→“排行最小的”。

 

2.在甲骨文中(师按:讨论词汇问题,有时可以不涉及文字字形,除非其他材料不能说明词义。下同。)(我答:那这一部分是不是应该删除呢?) (师答:如果其他材料已经能说明词义,可以不要。) “幺”字是人体世代相传的示意图,上下两个字符表示人体,二者相连表示传承关系,引申为世代相传的下一代,由此产生了“辈份小,幼小”的含义,再引申为“排行最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22: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3.幺:在四川话中,基本不再使用“幼小的”的义项,只有在一些专业词汇中保留,如“幺鸡”(麻将里的小鸡)。但是,“排行最末”使用广泛,主要充当形容词,后紧跟一个的名词,组成诸如“幺儿”(小儿子),“幺爸”(对父亲亲兄弟中排行最末一位叔叔的称呼),“幺舅”(排行最小的舅舅),也可以在前面加一个形容词,作为被修饰的成分,如“老幺”(排行最小的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22: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4.在其他方言区(按七大方言区划分)的情况:

方言区

幼小的

排行最末的

备注:

北方官话

华北(淄博)

×

×

×

 

西北(兰州)

×

×

×

 

西南(贵阳)

×

×

 

江淮(武汉)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22: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方言(浙江嘉兴)

×

×

×

 

粤方言(广东茂名)

×

×

如:“幺叔”(lai1 suk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22: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闽方言(福建漳州)

×

×

闽南话里读(maη),如“幺舅”

湘方言(湖南湘西)

×

×

×

无使用该字的情况。

赣方言(江西南昌)

×

×

×

 

客家话(广西贺州)

×

×

只用于幺仔:小子,含贬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22: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结】:1、无论贵阳话还是武汉话都同属北方官话,同时,贵阳、武汉与四川地理距离较近,因此,语言系统里,相似的地方较多。具体来说,贵阳话与四川话同属西南方言区,因此,“幺”的用法基本一致;武汉话里,幺的读音与四川话略有不同,意义和用法基本一致。

         2、粤方言和闽方言保留较多的古汉语词汇,而“幺”字在古汉语中较为常见,因此在广东、福建等地区依然保留了“幺”字的用法,但现在只有“排行最末”意(师按:那这和贵阳、武汉、四川话的用法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分成两类来说明了呢?此外,这个图表是引用了别人的吗?如果是,要有说明,下同。)

(我答:12:因为在四川话、贵阳话和武汉话中,“幺”字用法较常见,“幺”字读音、用法基本一致。既可以搭配“爸”“舅”这样的表亲属关系的名,词组成“幺爸”“幺舅”,也可以搭配其他形容词,组成“老幺”。但在粤方言和闽方言,“幺”字用法并不十分常见,仅出现于一些特定的词上,而且读音与西南方言差距很大。因此,单独分门别类。

3、这个图表,是我自己调查对各方言区本校学生个案调查的结果,可能有不够全面的地方,尤其语音可能有失偏颇,请多指正。下同。)

由于四川地理相隔太远,因此语音差距很大,粤语和闽南语读音较相近;但无论哪种方言,“幺”的韵腹都是相同的。

         3、客家话是对古汉语保留最多的语言之一,“幺”字本义在客家话中,依然存在,但是现在已经并不常见。

         4、在其他方言区,并没有“幺”字的使用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22: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车:

1、(1)《说文》:“车,舆轮之总名,象形。”

  2)利用轮轴旋转的工具:《后汉书·宦官传·张让》:“又作翻车渴马,施于桥西,用洒

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天工开物·乃粒·水利》:“凡河滨,有制车者”

“风车”、“水车”

  3)转动:巴金《秋》六:“你把亮车小点”

【小结】车:本义:“车子”——→“利用轮轴旋转的工具”——→“转动”

 

2、“车”在甲骨文中主要是象形字,表示“车”的意思,并且突出了其车轮滚动旋转的特征,以此引申出“利用轮轴旋转的工具”都叫车,如水车,风车等;再由表转动的器具的意思里,引申出方言中“转动”的含义。

 

3、车:在四川话中,可以用作不及物动词,表示转动,其既可以表示旋转器具(师按:什么意思?)(我答:一般是指旋转按钮等机器的开关),如“车下按钮”,“车小声点”;也可以表示身体的旋转,如“车过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22: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4.在其他方言区(按七大方言区划分)的情况:

方言区

转动

备注:

北方官话

华北(淄博)

×

 

西北(兰州)

×

 

西南(贵阳)

 

江淮(武汉)

×

 

吴方言(浙江嘉兴)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7 17:39 , Processed in 0.08100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