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抱香斋

[教学相关] 《中外文学交流专题》(2010)教学专用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 19: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板桥三娘子

杨宪益

寻根 2000年 02期

200733026 汤玄

板桥三娘子是唐朝孙(危页)《幻异志》里的一段人变驴的神话故事,本文从考证出处的角度出发,例举了多种来源以此来说明中外文化的交流。

杨宪益认为此故事最早源于国外:

首先是希腊《奥德修纪》史诗第10卷里面的巫婆将人变猪,故事情节基本上和板桥三娘子相同。这个故事又见于罗马阿蒲流,这个流传于近东的民间故事也是人变驴。这两个故事是西方最早和最著名的此类记载。

其次,杨宪益提出宋赵汝适的《诸蕃志》“中理国”盛产“巫人”,是一个人能变身成禽兽或水族的国家,而且这个国家的百姓日食烧麦饼,与板桥三娘子烧麦饼相同。这个国家所在地就在今天非洲的索马里沿岸,当时位于大食国的僧祗一带。

随后在《宋史·食货志》上指出,板桥在唐朝是海路交通的枢纽,设有市舶司,经常于大食国有贸易往来。

因此,这个故事应该是起源于非洲东岸的索马里一带,由大食国通过海路贸易,经板桥传播进来的神话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 21: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书的时候,又看到了一则关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故事(《唐诗与传奇的生成》第54页)——

    牛僧孺《玄怪录》有一篇《杜子春》,讲述杜子春破落无聊,遇见异人三次周济他,他决定报答老人,就去帮助老人看守炼丹炉,老人告诫他只要不说话,就能炼成仙丹。杜子春后来经受各种考验,如尊神、恶鬼、夜叉、猛兽来恐吓他,他都毫不动心。后来,他目睹儿子要被摔死,“爱生于心,忽忘其约”而大叫出来,最后当然没能得道成仙。这个故事原出于印度,《大唐西域记》卷七《烈士池及其传说》有记载,愿意说的是修炼成佛必须突破爱这个“魔障”,在中国化之后,战胜这个“魔障”不是成佛,而是得道,可是,无论是佛还是道,最终都被人间之爱战胜了,这个故事恰恰说明中国文化重视人间感悟性生活的基本价值观念。唐人对于宗教的这种将信将疑的态度,体现了中国文化重实用的基本特性,或者说,也是受到从先秦就已经大致形成的这种文化性格制约、改造的结果,这种重实用的态度还造成了唐代在文化史、思想史上一个相当突出的时代特点——三教并存,这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冲突、唐以后三教融合或以儒融合佛、道明显不同,唐人以道养身、以佛修心、以儒治世互不冲突并最后都落实于现实人生。

    《杜子春》原文及翻译 http://tieba.baidu.com/f?kz=424356985

    图书馆三层 I207.227.42 W70  《唐诗与传奇的生成》,吴怀东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 21: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莉 200733029

《“凤凰涅槃”故事的来源》 

      出处:《楚辞与神话》萧兵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
 

      摘要:郭沫若在其名作《凤凰涅槃》著有小序说明其所写的凤凰涅槃的出处是古埃及-阿拉伯的神鸟“菲尼克斯”的神话。不死之鸟“菲尼克斯”是埃及日神“赖”的化身,每五百年自焚一次,从死灰里诞生新鸟,而且变得更光辉,永不死亡。根据这一注释以及其他一些考证,一般认为“凤凰涅槃”的故事出自古代阿拉伯世界。基督教寓言《生命篇》里记有火中凤凰的传说;古罗斯手抄本《生理学家》里也有有关“菲尼克斯”的描写;佛教经典《增一阿含经》里也有“凤凰涅槃”故事的萌芽,清朝陆次云在《八纮译史》里曾复述了这个故事;希罗多德也在《历史》里介绍过“不死鸟”;古罗马奥维德的《变形记》有具体壮丽的描写。

但是,也有认为在中国也有关于凤凰自焚再生的故事。《天问》里“阳离爰死”可能是“凤凰涅槃”的雏形。《周易》有“鸟焚其巢。”有注释说:“离为火为鸟。”据此,“阳离爰死”和“离鸟焚巢”联系起来就接近凤凰涅槃神话。章士钊先生认为中国没有凤凰投火,死而复生之说,但是,在云南洱源县附近的罗浮山,却有凤凰投火、百鸟朝凤的奇迹现象。《水经注·叶榆河》《后汉书·郡国志》《云南山川志》《浪穹县志·胜览》《酉阳杂俎·吊乌山》都有记载。所以作者推测,西南这一现象是“阳离爰死”的背景,“阳离爰死”神话北上与后羿射日毙乌故事合流,形成“鸟焚其巢”的记载。

 附:

郭沫若《凤凰涅槃》小序:“天方古国有神鸟名‘菲尼克斯’(Phoenix),满五百年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按此鸟殆即中国所谓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孔演图》云:‘凤皇火精,生丹穴。’《广雅》云:‘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

《生理学家》里关于Phoenix(菲尼克斯)的描写:“我们的天主耶稣基督说:‘我有权赋予我生,也有权夺生还。’有一种鸟叫不死鸟。整整五百年它栖息在黎巴嫩的地下,它将自己的翅膀涂满芳香,然后在帕列麦特和福尔摩特月飞到阿勒格城的祭司那儿。祭司给它一根葡萄藤。然后它用爪捏着藤条,离开这个城市,飞回祭坛,在那儿点火自焚。次日祭祀走进神殿,在灰烬里找呀找,终于找到一条虫子。这条虫子在第二天长出翅膀变成了一只小鸟,第三天离开了祭司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

《增一阿含经》金翅鸟故事:“又日别食一大龙王、五百小龙,达四天下,周而复始,次第食之。命欲绝时,诸龙吐毒,不复能食,饥火所烧,耸翅直下,至风轮际,为风所吹,还复上来;往返七次,无停留足。遂至金刚轮山顶上以命终。以食诸龙,身内毒气,发火自焚。难陀龙王,恐烧宝山,降雨灭火,滞如车龙,身肉消瘦,唯有心在,大如人(月坒),纯青琉璃也。

希罗多德《历史》里“不死鸟”:“只有每隔五百年,当他的父鸟死的时候,它才到这里来一次。……它的羽毛大部分是红的,部分是金色的,而它的轮廓和大小几乎和鹰完全一样。……他们说,它是从阿拉伯带着全身敷着没药的父鸟来的,他把父鸟带到太阳神殿,并在那里埋葬了父鸟。”

奥维德《变形记》:“唯有一只鸟,他自己生自己,生出来就不再变样了。亚述人称它为凤凰。它不吃五谷蔬菜,只吃香脂和香草。你们也许都知道,这种鸟活到五百岁就在棕榈树梢用脚爪和干净的嘴给自己筑个巢,在巢上堆起桂树皮、光润的甘松的穗子、碎肉桂和黄色的没药,它就在上面一坐,在香气缭绕之中结束寿命。据说,从这父体生出的一只小凤凰,也只活五百岁。小凤凰渐渐长大,有了力气,能够负重了,就背起自己的摇篮,也就是父亲的坟墓,从棕榈树梢飞起,升到天空,飞到太阳城下,把巢放到太阳庙的庙门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2 22:02:1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 23: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媚  200733006

大致看了眼好像没有做有关“大禹治水”的,赶紧占座。在图书馆找到一本名叫《中日古代文化源流——一神话比较研究为中心》

张爱萍  浙江大学出版社

我选取的是这本书第六章节:《“禹祭”与“泥祭”——中日洪水神话比较研究》(P118——125),张爱萍认为日本洪水神话“土母治水”来源于中国的洪水神话“大禹治水”。但是由于日本本土的一系列特点,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形,根据她的介绍,我在这里整理出一个图表作为诠释。关于原文,因为我只找到了pdf格式的全书文件,在这里一并上传。

大禹治水传说的日本化图示

1在日本史上第三大海侵时期(卷传虫海侵),日本的利根川地区收到严重影响,同时由于该地区有诸多吴越人东渡,因而:大禹治水的故事有了流传的先决条件。

2但是由于当时的日本尚且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因而治水的主人公转变成了女性,即土地之母。

3同时由于日本当时是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远不及中国,对于大禹治水神话中“疏川导滞”的治水方法和一些水利灌溉工程尚且不能掌握,只是还保留着“水来土掩”的治水法,因而在“土母治水”的传说中只有后者

在她的介绍中,她用日本“泥祭”的民俗证实了这个日本版“大禹治水”神话的存在,并列举了民俗仪式中的诸多细节来证实"土母治水”与”大禹治水“的联系。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11-6 10:38:1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 23: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学相关]《中外文学交流专题》(2010)教学专用贴

[教学相关]《中外文学交流专题》(2010)教学专用贴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11-6 10:38:4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 23: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献:《关于葫芦神话》

作者:季羡林

出处:《葫芦与象征——中国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6

摘要:

季羡林先生在文章一开始,首先回顾了李子贤的《傣族葫芦神话溯源》一文,称其文章在一开始说葫芦文化只限于中华民族,第二部分讲述汉族及南方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先民都把葫芦看作人类始祖,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原始葫芦文化,第三段,李子贤将其解释归结为“上述各民族确有同源共祖的历史渊源”,其后又明确提出了“我国汉、傣等二十余民族产生共同的葫芦神话”。

话锋一转。季羡林先生指出,李子贤认为葫芦神话的传播地区真正限于中国的汉族的其他少数民族的说法是不一完全正确的。然后季羡林主要列举了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其第一篇三十七章第十七首诗里也存在着葫芦生子的神话,因此,葫芦神话不仅存在于中华文化圈,在古印度文学作品里也存在着。季羡林先生由此及彼认为别的地方也存在着葫芦神话。

最后季羡林先生得出结论,认为葫芦神话不限于中国境内,至于这是否是全球性问题,季羡林先生不置可否,但他认为这至少是一个亚洲共有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2: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事情比较多,也没顾得上给大家回复。

各位同学的作业,我会认真看过再回复。没交作业的同学抓紧时间。

上课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也可以继续在这儿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4 12:43:0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0: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李梦薇在2010-10-24 21:23:33的发言:

这是我在考研参考书《东方文学史》上找到的资料,我编辑整理了一下放上来。

日本神话的文学交流分析

东方神话可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古埃及、中国以及苏美尔——阿卡德神话是第一期,自发产生,很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波斯神话和希伯来神话是第二期神话的代表,在第一期神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日本神话是第三期综合型神话的代表,它的根本观念、基本结构模式是外来的,具体的神话形象是民族化的。

日本神话主要靠文献《古事记》和《日本书记》保存下来。日本神话中最著名的有创世、生殖神话。

创世神话——据《古事记》“神代卷”记载:

二神降到岛上……伊邪那岐命问他的妹妹伊邪那美命:“你的身体是怎样长成的?”她回答说:“我的身体已经完全长成了,只有一处没有完全合在一起。”伊邪那岐命说道:“我的身体也都长成了,但有一处多余。我想把我的多余处,塞进你的未愈合处,生产国土,你看怎样?”伊邪那美命回答说:“这样做很好。”……

这个神话与中国的伏羲、女娲神话十分相像,对于伏羲女娲神话的最多说法是,伏羲与女娲氏兄妹,也是夫妻,他们俩个都是人首蛇身,不仅见于出土的壁画、玉石,而且在许多华表上也可以找到他们的身影。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也可以清楚的看到二人交尾的图画,两人腰身以上通作人形,穿袍子,戴冠冕;腰身以下则是蛇躯,两条尾巴紧紧地亲密地缠绕着。由于日本《古事记》成书于公元712年,而伏羲女娲神话最晚在汉代也已成型,所以有学者认为这个创世神话受到了中国神话的影响,其思想根基在于中国的阴阳哲学。

文学交流地图:

中国————日本

(阴阳哲学)——(创世神话)

生殖神话:

伊邪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第一次交合生出了一个怪胎——一条水蛭,他们决定去请教天神,天神让他们占卜神意。神意认为原因是女人先说话了,不好,让他们回去重新说。他们回去重新交合,生出了许多岛屿国土,又生诸神。

这个生殖神话表现出日本社会由母权制向夫权制的过渡,确立夫权制为中心的伦理观念,所以认为不能由女性首先主动地表达出交合时的快感,否则就是不吉利。有的研究者认为这种观念是中国秦汉时代的伦理思想影响日本的结果。

文学交流地图:

                     中国————日本

书的信息:《东方文学史》   王向远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4.2

整理得很精炼到位,关于日本神话的比较研究,以严绍璗先生的研究为较早和较权威,可参看他的《中日古代文学交流史稿》等著作。

另外,王向远的这本书,如果没记错,应该叫《东方文学史通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0: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jiangwei在2010-10-25 20:50:02的发言:

          江薇  200733021

文章:《比较的文学研究》

作者:胡适

摘要:

    本文是胡适先生为A. E. Zucker所著的Western Literature所作的序。胡适认为比较文学的方法在中国更为迫切需要,“一方面,比较材料的缺乏导致我们的人民过高估计我们的文化成品的价值;另一方面,这同一原因在他们评价某些文学经典和艺术作品时造成文人雅士的盲目。”中国有许多学者没有放眼世界,依旧认为中国文学在全世界是无与伦比的,同时也存在着忽略甚至贬低文学成果中那些非正统的形式。因此,胡适先生通过将中国文学中的长篇小说与戏剧和外国文学进行对比,将中国文学中押韵的叙事作品、弹词和西方史诗进行对比来说明比较文学对中国文学界的重要性。同时,胡适提出“比较的文学研究不仅为比较和阐释提供资料,而且提示了把握尚未系统处理的材料的新方法”这一观点。

似乎还是没有理解作业的要求呢,我们是要找神话传说交流的名家文章,不是名家的文章就可以了。

不过,胡适的确是有方法论的自觉意识,而这对建立现代学术观念至关重要。他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来研究《诗经》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0: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郝小焕在2010-10-27 12:39:01的发言:

中国的“灰姑娘”故事

——杨宪益《中国的扫灰娘故事》(摘自杨宪益《译余偶拾》)

应子非鱼老师的要求,将原文摘录于下:

《酉阳杂俎·支诺皋上》“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陶(一作钩)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时尝得一鳞,二寸余,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一作里)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斤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陀汗王怪之,乃搜其室,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洞人以为祀,求女必应。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成式旧家人李士元听说。士元本邕州洞中人,多记得南中怪事。

首先,介绍一下《酉阳杂俎》。《酉阳杂俎》是唐代笔记小说集。撰者段成式(803863)。唐代小说家﹑骈文家。字柯古。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酉阳杂俎》前集20卷共30篇,续集10卷共6篇。所记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分类编录,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些记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与晋张华《博物志》相类。其所记述,或采缉旧闻,或出自己撰,“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徵引”(《四库全书总目》)

杨宪益先生认为“这显然就是西方的扫灰娘(Cinderella)故事。”(笔者注:“扫灰娘”即我们常说的“灰姑娘”仙德瑞拉)。

首先,作者从来源上分析,文章篇末说述故事者为邕州人,邕州即广西南宁,“可见这故事是由南海传入中国的”。“据英人柯各斯考证,这个故事在欧洲和近东共有三百四十五种大同小异的传说……在欧洲最流行的两种传说见于17世纪法国人培鲁(Perrault)的故事集和19世纪初年德人格灵姆兄弟(Grimm,笔者注:即今日之格林兄弟)的故事集里。”

其次,作者从名称上分析,据格灵姆的传说,这位“扫灰娘”名为Aschenbr deAschenbr的意思是“灰”,就是英文的Ashes,盎格鲁萨克逊Aescen,梵文的Asan。中文本里,这位姑娘名叶限,“显然是AschenAsan的译音”。

最后,作者从灰姑娘的鞋子进行分析。通行的英文本是由法文转译的,其中扫灰娘所穿的鞋是琉璃的,这是因为法文本里是毛制的鞋(Vair),英译人误认为琉璃(Verre)之故。中文本虽说是金履,然而又说“其轻如毛,履石无声”,大概原来还是毛制的。

我在网上找到的一篇论文《“灰姑娘”故事的转输地――兼论中欧民间故事流播中的海上通道》首先根据“灰姑娘”故事的分布区域推测中国不是这一故事的原产地,然后重点考察了《酉阳杂俎》中灰姑娘故事的发生地“陀汗国”的所在,认为陀汗国肯定是室利佛逝国的属国,可能即是古爪哇文赞词(Māgarakrtāgama)中的Tamihan,大致位于今苏门答腊地区,这说明此一故事应该是由西方通过苏门答腊等地的转输进入南中国海。

作者在文中认为,这一类型故事的渊源是否就在中国却是有争论的。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是中国起源说,更具体的说是壮族起源说,第二是西方传入说,第三是越南起源说,第四种是阿瑟·威利(Arthur  Waley)的观点,他认为此一故事起源于德瓦拉瓦第(Davarawati)。

作者在文中提到杨宪益先生的“西方传入说”论证,并进行了补充:丁乃通不同意这种(故事主人公姓名)说法,他说,在现代广东和广西一带的方言里,“叶限”的发音是Yi Ham,大家都认为,这基本上保留着唐代的发音。Yi HamAschenAsan差异还是相当大的。而论文作者论证,“实际上,‘叶’在中古音中,属于匣母贴部,‘限’属于匣母山部。因此‘叶限’与Asan还是较为接近的。从欧洲传来的灰姑娘故事女主角的名字首先被印度化,成为Asan,然后传入中国后,变成‘叶限’,这中间发生的转折并不突兀。”


要感谢非鱼老师啊,是她的提议让我们看到了原文。《酉阳杂俎》我感觉很明显是在记载一个异域故事。

你这两篇文章选得很好,结合起来,我也倾向于“灰姑娘”故事的传输路线可能是这样的:

欧洲——东南亚——中国(广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7 15:30 , Processed in 0.06918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