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木耳

[原创文字] [原创]作文:我与世博(欢迎大家批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2 16: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2 16: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2 16: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2 19: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enjun481在2010-11-12 16:25:09的发言:

写作到一定的程度是无定规的。苏轼的话是“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你的表达能力没有问题,可能就要在挖掘和观察方面再“深入”了。看汶川地震的新闻,我最感动的是灾区的农民没有人号召,也没有人命令、指示,震后几天就回到了土地上耕作……感动我的是他们依靠自己并属于最质朴的精神——他们说,我们能做的就是这些了,多抢出一点粮食吧。

   前几天听一个电台对某资深记者的访谈(后面的表述可能会有出入),她说她在飞机上俯瞰汶川灾区,看到地面有耀眼的一张白纸,上面什么也没有。她觉得很不寻常,她努力去拿到了那张白纸,非常干净的白纸,什么也没有。她端详,对着阳光她看见了上面用指甲或硬物划出的字。上面写的是给父母的绝笔信,没有悲戚的语言,就是最简单类似于“你们好好活着,我去了”的话。那张纸没有一点灰尘,孩子也没有用血来书写……你看,我们活着的人,怎么能消受孩子这份最后的“细致入微”。

    还有,我记得曾经看过《读书》上的某篇评介,是关于前几年获奖纪录片的。分析中最让我动容的是“他们对苦难的深切的同情”的字样,那种悲悯情怀背后,是他们的大爱,或者说是对人类的,或者说是对民族的——情有多深,作品就有多感人,这是我的感受。

    到二十世纪或者是今天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关注自我多了,关注世界少了,关注个人多了,关注他人少了……文学、艺术都在这种转向中,所以我们经常少了一种广阔的视角。不要说悲悯情怀,我们甚至不会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都是从自我出发,然后回到自我。我们更不会欣赏,不懂得感激。这是我们自身的最大问题,包括我自己。

  

赵老师说得真好!

最近看赵老师的文字,感觉在不断“升华”和“开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2 20: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2 21: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enjun481在2010-11-12 16:25:09的发言:

写作到一定的程度是无定规的。苏轼的话是“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你的表达能力没有问题,可能就要在挖掘和观察方面再“深入”了。看汶川地震的新闻,我最感动的是灾区的农民没有人号召,也没有人命令、指示,震后几天就回到了土地上耕作……感动我的是他们依靠自己并属于最质朴的精神——他们说,我们能做的就是这些了,多抢出一点粮食吧。

   前几天听一个电台对某资深记者的访谈(后面的表述可能会有出入),她说她在飞机上俯瞰汶川灾区,看到地面有耀眼的一张白纸,上面什么也没有。她觉得很不寻常,她努力去拿到了那张白纸,非常干净的白纸,什么也没有。她端详,对着阳光她看见了上面用指甲或硬物划出的字。上面写的是给父母的绝笔信,没有悲戚的语言,就是最简单类似于“你们好好活着,我去了”的话。那张纸没有一点灰尘,孩子也没有用血来书写……你看,我们活着的人,怎么能消受孩子这份最后的“细致入微”。

    还有,我记得曾经看过《读书》上的某篇评介,是关于前几年获奖纪录片的。分析中最让我动容的是“他们对苦难的深切的同情”的字样,那种悲悯情怀背后,是他们的大爱,或者说是对人类的,或者说是对民族的——情有多深,作品就有多感人,这是我的感受。

    到二十世纪或者是今天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关注自我多了,关注世界少了,关注个人多了,关注他人少了……文学、艺术都在这种转向中,所以我们经常少了一种广阔的视角。不要说悲悯情怀,我们甚至不会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都是从自我出发,然后回到自我。我们更不会欣赏,不懂得感激。这是我们自身的最大问题,包括我自己。

  

以前上西方文学时,觉得老师有时还羞答答的,果真是深藏不露。

或许因为课堂氛围的缘故,或许因为当学生的时候反而不易仔细聆听老师的教诲,现在觉得那时思想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授占了更大的比例,这样细致入微的启示和贴近生活的道理反而记住的较少。真的要多谢水云间,多谢老师的持之以恒和拳拳之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2 21: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提到应景文章,就想起我这十几年来工作的经历。我本来是最讨厌写公文的,一直想在业务部门终老,可天意弄人,竟然干了十几年的办公室文字工作,应景文章那是不计其数了。后来渐渐想通了,怎么写都是要写,不情愿也得写。能改变的,恐怕只有自己的心态而已,我现在写公文也是字斟句酌,有时候连标点符号都要考虑,刻意把这工作当成一种锻炼,不为别的,只是锤炼文字而已。这样写来,反而轻松了不少,增添了一些乐趣。有时候改同事的文字,用Word中的审阅功能,看到最后整篇文章密密麻麻都是彩色的修正,心里还颇为自得。其实应景文章也有高下之分的,有时候看某些应景文字,观点上可能不能苟同,文字方面,自问还真写不了这么好,这就是差距,这就是别人比自己强的地方,要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2 22: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2 23: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剩翼在2010-11-12 21:56:07的发言:
一提到应景文章,就想起我这十几年来工作的经历。我本来是最讨厌写公文的,一直想在业务部门终老,可天意弄人,竟然干了十几年的办公室文字工作,应景文章那是不计其数了。后来渐渐想通了,怎么写都是要写,不情愿也得写。能改变的,恐怕只有自己的心态而已,我现在写公文也是字斟句酌,有时候连标点符号都要考虑,刻意把这工作当成一种锻炼,不为别的,只是锤炼文字而已。这样写来,反而轻松了不少,增添了一些乐趣。有时候改同事的文字,用Word中的审阅功能,看到最后整篇文章密密麻麻都是彩色的修正,心里还颇为自得。其实应景文章也有高下之分的,有时候看某些应景文字,观点上可能不能苟同,文字方面,自问还真写不了这么好,这就是差距,这就是别人比自己强的地方,要学。

说得太是了!特别是很多文件,粗看感觉没什么别致之处,但细读起来,遣词造句那真是没的挑剔的地方。只是不知道,剩翼兄都有什么心得呢,或者说怎么学呢。除了文件和党报党刊外,其他的书或者杂志期刊什么的,有什么需要特别留意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23: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三篇看下来,第三篇结构上算有所进步了。

开头若能以小事或典故做引子,会比较好展开论述。另外一个问题是比较柔,如果你希望有号召力些,应多用短句,少用形容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6 18:51 , Processed in 0.07807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