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光浩
课堂时间有限,我不能把我所有想说的都说出来,所以还是写出来吧。毫无疑问,《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是一个厌倦学校,不学无术的“坏孩子”。但我的感觉却是他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一个或多或少有我影子的人物。所以,我说霍尔顿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一方面,霍尔顿是一个有什么就说什么的高中生。他把自己所有的不满和无奈都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也许并没有表现在行动上,但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心里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他毫不掩饰自己对不喜欢的人和事情的愤怒,也不掩饰自己对女色的垂涎,更不掩饰自己对新奇刺激的向往。和其他读过的很多书都不同,我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能清楚地感受到主人公心里所想,一个普通的人真实的想法。另一方面,霍尔顿的真实是他身上确实有我们这一代的影子。叛逆,自我。作为文学作品,霍尔顿这个形象是极端化的。可我们谁又能否认我们没有讨厌过上学,没有那些天马行空的胡乱想象呢?强烈的代入感,就是一个文学作品给我最好的感受了。如同凸面镜,将自己放大,又呈现在自己面前,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才是真实的人,不是吗?霍尔顿不但是真实的,他也是人性的。很多人都说这本书里面的霍尔顿是垮掉一代的代表形象,但我却觉得霍尔顿也可以作为一个尚未泯灭的人性的象征。这本书里,霍尔顿的室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酒店为了盈利,卖酒给未成年人;电梯工为霍尔顿安排特殊服务……霍尔顿呢?他将来要做的就是,“一群孩子在麦田里游戏,那么多小孩,旁边竟没有一个大人,除了我。我在高高的悬崖边站着,任务是在那里守望,如果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立刻拦住他。”我曾想过霍尔顿这个样子,能不能担负起保护孩子的责任,但霍尔顿要教给孩子们的应该是不要在一个物质的,功利的社会里迷失自己,失去残存的理想主义因子。由一个活生生的人,被扭曲,被同化到麻木,甚至自己都觉察不到。那样的人才是有血有肉,有人性的人。对比当时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霍尔顿那无穷无止的抱怨似乎都变得可爱起来,因为至少他还能意识到社会,群体给他的种种束缚。我们或带着家人的期许,或接受着外界的规范存在于社会上,我时常想,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最想要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是人最想要的生活,但似乎永远都得不出答案,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至少知道,敢于反抗思想束缚,理想主义,这些词应该加入我人生的大词典里了。这本书值得我们大学生读一读,因为大学毕业之后,我们可能就要进入社会了,接受各种外力的不断打磨,棱角渐平。如果我们陷于物质的追求中不能自拔,就如同工厂生产出的机器一样,我就不再是我,不再是真实的,还有人味儿的我了。
二、刘仁伟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无论风格上还是内容上都很有新颖性,这本书看起来有点像塞林格的自传,类似于自身经历的讲述。16岁霍尔顿的形象,就像少年维特一样,叛逆﹑苦闷﹑彷徨﹑愤世嫉俗又充满无尽的孤独。很多时候,在社会的现实生活中,他不得不面对一个又一个矛盾——其实,这正是我们很多青少年成长阶段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小说所描写的是霍尔顿被精英学校开除后由于不敢回家而在纽约停留的短暂几天的光景,但在这很短的时间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们:在旅馆里面穿戴女装的男人﹑蛮横电工毛里斯﹑两次相遇的修女﹑假情假意的女友萨丽等等。在他决定去美国西部冒险时,他想起要和妹妹菲比告别。告别的时候,他讲起了自己的理想,他想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们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是从什么地方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现代社会中的孩子的压力和负担一点也不比那个时代的孩子为啥哦哦。现代教育体制熏陶下的学生们虽然很少像书里面的主人公表现的那么极端,但在内心深处却也都聚集了很多的无奈和急需发泄的“愤世”情绪。守望,像守望者一样呵护他们的成长,及时给予疏导和关怀是最重要的。我们要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让那些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们,那些早已习惯了困惑和孤独的孩子们,不要走向悬崖。
三、赵云
第一次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在高二,读完后虽有一些共鸣,却仅仅将之作为与别人的谈资而储存在记忆中。大一下时,个人心情十分焦躁,一次偶然机会和别人谈到这本小说,突然想起主人公霍尔顿的种种内心独白,才认识到在叛逆青年的共鸣背后,还有更深的关于人性的东西。很多人大半生的思想境界,都止步于“看透”二字,甚至只是“看清”、“看淡”之流,便沾沾自喜,四处炫耀。或许人生真的有无法改变的东西,只能被动接受,但空谈“看破”连被动接受都不如;或者有的人看透了前路无望,人生了无新意,便自绝于人世,这也是不可取的。那时候我只是隐约感觉到,在看透,或者声称看透之后,我们还有更多的事要做。后来我读到刘瑜对这本书的评论,那一句“它是寡欲一个人在看透人生之注定失败后如何说服自己去耐心的完成这个失败的小说”,让我豁然开朗。我们容易看透人世的平庸,却无力超越这平庸,殊不知放弃超越,才是真正的平庸。小说的情节,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没有告诉我上面的内容,一切都来自思考。一本经典的小说不应该像一本哲理书,把所有道理都说透。这就是我推荐的原因。
四、刘海奇
迷茫又焦虑。霍尔顿不知道要去哪里,不知道要做什么。心里充满了焦躁不安的情绪,又没有办法排解。扪心自问,自己要做什么的时候,他只是说,要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看着无数小孩子在麦田里奔跑,有小孩儿要跑出麦田的时候,他就把他们赶回去。这个比喻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有个给自己的答案。这个比喻把霍尔顿自己和无数迷茫又焦虑的孩子比作麦田里乱跑的小孩,而把那些成年人、规则的制定者、人生的安排者,比喻成守望者。他们日复一日地在麦田边,盯着麦田里的孩子,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一旦孩子们有出格的举动,立刻就会被赶回麦田里,继续毫无目的的奔跑。我一直觉得这本书很像《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一个黑童话。霍尔顿摆脱不了自己的命运,他软弱无力的抗拒最终只会被认为是青少年叛逆的笑话。他终究要融入到成年人的社会,那个他年少时,无比痛苦和不屑的社会。这个社会纵然有很多阴暗面,暗地里充满着浊流。但是每天醒来都看向这些阴暗的地方实在不是个明智的选择,因为那除了乱了自己的心没有别的作用。多去看社会积极的一面,然后从自己做出改变去改变世界,我们就不必再麦田里迷茫地奔跑。
五、周家顺
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有着敏感、好奇、焦躁、想发泄、易冲动的个性。书中的霍尔顿这一形象,实际上也是我们很多青年人内心真实的写照。年少轻狂的我们也曾有过各种荒唐不羁、离经叛道的想法,像霍尔顿一样抽烟、退学、旅行、泡酒吧等。可是对于我们很多人而言,说的永远都比做的要多。生活在这个大社会下,尤其是面对着家长的要求和期待,青年人往往会选择去迎合社会的普世价值观,从而忽略和抹杀自己的个性,把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欲望掩埋在深处。殊不知,人性中最美的那一点就在于与众不同,生命最灿烂的那一刻也正是绽放而非收敛。我们时常会听到家长对自己这么说“你们还是个孩子”,是的,在父母的面前我们永远都是个孩子,哪怕到自己一百岁那一天。可社会不一样,走上社会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得时刻告诉“我们早已经不是孩子”!作为青年人,如果能够像霍尔顿一样活着,不说活出了五道杠、六道杠的伟大,至少可以说没有虚度青春。要明白,所谓的虚度是指当我们走过那段岁月,再回头时却没有任何一段曾让自己惊心动魄过的记忆。曾几何时,幻想着生活在一片挑花源中。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够超然物外,独自偏居世界一隅,我要卸掉一切虚伪的面具,来个素面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