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不是触犯了中国人?
第二个问题,也是阻碍我们接近鲁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不是触犯了中国人?怎么看鲁迅所谓“骂人”?现在有些人很“爱国”,认为鲁迅把中国人说得太丑恶了。的确,鲁迅笔下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一个正面形象,这些人不了解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涵,也不了解鲁迅是在什么背景下做这种批判的,只是对鲁迅这种批判方式表示反感,不能接受,甚至认为鲁迅触犯了中国人,伤害了民众的自尊。
鲁迅毕生都在批判国民性,批判中国人,这也是他理解文化转型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他对中国人的批判是非常犀利的,他写小说、杂文,都不忘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说得最多的是奴性,他最愤慨的就是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奴性。他有句有名的话:“中国有两个时代,一个是力争做奴隶的时代,一个是坐稳了做奴隶的时代。”要么就做奴隶,要么奴隶当不成去争做奴隶,历史在循环。
他批判中国人的面子观念。他批判中国的看客心态,什么叫看客?在旁边看,无关那人的痛、疼、痒。批判中国人的马虎作风,中国人做事认真吗?你晚上到街上转一圈,看看那些霓虹灯招牌,三个字缺两个,半年也不会修好,这就是不认真。中国人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这都是鲁迅对中国人的概括。
随便拿出几段话给大家看看,现在的中国人是不是还有这样的情况?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看生活好像是看戏,看戏就不当真的。比如“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鲁迅说那个话是在1933年,过了几十年,现在情况是不是好转了?我看某种程度更坏了。
鲁迅认为国民性里最重的一个病是奴性,《药》不是一种麻木而是一种奴性;《孔乙己》的主角是看客;《故乡》里的闰土是麻木,像木偶一样;中国人喜欢以瞒和骗来制造奇妙的讨论,不敢正视各方问题;中国人狡猾懒惰,一天天满足,一天天堕落,但又觉得日渐光荣,《阿Q正传》里写得就是这样。
中国文化里有三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有两种最重要的是教会我们中庸,让中国人无论碰到什么都挺过去,就是软的结果,就是妥协,就是奴隶。
对凡事都讲面子、讲中庸的传统社会心理来说,鲁迅这套是很不符合传统的,特别有悖于常说的“家丑不可外扬”,鲁迅把中国人写得那么丑。作为一个深刻的文学家,一个以批判而为社会文明发展提供清醒思想参照的知识分子,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其实是我们民族改造的苦口良药。所以我们要理解鲁迅的用心,应该承认鲁迅的批评是有启蒙主义的目的,是中国进入现代化“凤凰涅盘”的一个需要。
我们读鲁迅小说,有时感觉是不舒服的,甚至是恶心的,揭短露了丑,但仔细一想,真是细腻,是一种毫无伪饰的真实,没有一点装饰。他的目标就要写出国民沉默的现象,大多中国人不出声,沉默,中国人共同的疾患久矣,我们司空见惯了,见怪不怪,麻木了,但鲁迅却要真实地说出来,所以读鲁迅可以发现自己,可以发现我们周遭很多落后的行为习惯,甚至心理模式,民风民性。鲁迅觉悟太高,譬如说鲁迅写《阿Q正传》,阿Q的革命就是梦想得到那张床,叫秀才娘子宁式床,要把人家的小老婆弄过来做自己的老婆,所以永远都要当奴隶。 鲁迅批判国民劣根性 却带着悲悯和无奈
鲁迅是深刻的,但鲁迅不是居高临下,他是带着自己的生命体验,有一种悲悯和无奈。读钱钟书的书,就看着好笑,很难感受,为什么?因为他缺少鲁迅式的悲悯,《围城》里没有一个主人公他不讽刺的,虽然讽刺得很机智,但有几个人看《围城》被感动呢?这跟鲁迅不一样,鲁迅是另外一种高度。
中国是缺少宗教的国家,悲悯之心是非常珍贵的,悲悯以及无奈表现出这种病态的社会,鲁迅痛彻地感到中国社会存在严重的弊病,所以要批判国民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鲁迅的文章没有开过药方,药方不是文学家所能开出来的,鲁迅不是写《人民日报》社论,他绝对不会写那种光明的前途,他就是把问题指出来。把病看出来,把中国的病根看出来了,这是鲁迅的伟大。我们今天读鲁迅,应该很看重鲁迅这种批判性的思维,应该感到鲁迅所说的那些病,现在是不是还有?鲁迅为什么那么执着地批判国民性呢?这跟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实深刻的认识有关。
1907年,他写过一篇文章,一个国家要厉害,首先人要健康、健全,应该尊重个性的发展,应该把人类的创造力张扬出来。1907年,他就已经提出了“尊重人性、尊重个性,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够崛起,才能够发展”,鲁迅立人的思想贯穿于上,所以他批判国民性也跟这个有关。
其实对国民性的关注也并不是鲁迅独有,晚清以来,像梁启超、严复等,都提倡过类似口号。鲁迅对国民性的认识是清醒的,但又感到无力,他经常说类似的话,他写的文章如一箭直入大海,射一个箭到大海里,有什么效果?几十年来,不断听到“国民性是一个伪命题”这种说法,但是对鲁迅说,国民是批判局限性,我们现在从小灌输的都是正面的东西,何来批判?
有一点值得注意,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不光是给别人出书,往往也是给自己开刀,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建立在“自省”和“自剖”上,他自己也有国民性,中国民众缺少忏悔精神。我们也应该学习鲁迅这种自省的意识,自我解剖的精神。
鲁迅的作品富有批判性,这是一种民族的自我批判,是很痛苦的,我们看鲁迅的东西,会觉得很闷,很沉重,很难受,有一种沉重、悲哀的东西老是缠绕着你,读鲁迅有这种感觉,就接近鲁迅了。鲁迅不相信天堂,不相信黄金地带,他扛住黑暗的闸门,把什么放出来?把青年人放出来,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那另外一个地方,他自己是不去的,他也不知道那个地方怎么样。所以鲁迅不是给十七八岁的少年男女写的,读鲁迅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人生历练。现在的大学生可能不能喜欢鲁迅的作品,也可以理解,这跟年龄有关系,沉下心来慢慢接近就好了。
接下来讲一下鲁迅“骂人”的问题。我们很不满意鲁迅的一个“理由”就是鲁迅的文章都是“骂”的,譬如他骂梁实秋,骂“学衡派”。我们看怎么“骂”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认为鲁迅当然“骂”太过分了,但这个简单化了,我们要放到历史情况去理解,鲁迅骂梁实秋,实际上是替左翼解套,当时不光鲁迅政治化,整个环境都是政治化。他给很多画过像,譬如说梁实秋“资本家的乏走狗”,鲁迅还骂“媚态的猫”、“洋场恶少”、“革命小贩”,喜欢给人起个外号“奴隶总管”。
鲁迅骂过很多人,不光批国民党政府,也批判左联;鲁迅骂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种社会性质,所以我认为鲁迅没有私仇,只有公敌。 鲁迅对文化转型思考的焦虑 物质进步并不必然带来人素质的提高
第四个问题,鲁迅对文化转型思考的焦虑,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鲁迅年轻时就对中国文化的转型有很多的思考,青年的鲁迅,并不想当文学家,最早想当水手,后来学开船,最后到日本学医,早期鲁迅写过很多理工科方面的文章,早期的鲁迅对科技有研究,从科技发展来观察人生问题。
1907年,30出头的鲁迅是怎么看这些问题的?那时思想未完全打开,他怎么看世界?上个世纪初,鲁迅接触了西方文化,了解了西方科技,他在想中国的问题,当时中国是非常落后的,经济上不用说,文化精神几乎垮了,不是鲁迅他们造成断裂的,清朝末年以后,中国的精神几乎要垮了,所以当时不少先驱者提出要向西方学习。科技救国,是当时普遍的炒作,也有人看出了西方文明的弊病,认为东方文明最好,最终还是要靠东方文明来“挽救”世界,这种思想现在很多中国人那里依然存在,认为未来的世界就是中国文化的世界。不见得,我看不见得,要有本事,先把自己的国家搞好。
但鲁迅跟他们看法不一样,比较独立,他不反对学习西方,不反对科技救国,但他更看重“立人”,更看重民族精神的重建。鲁迅对科学改变国家的落后状况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认为中国要发展,肯定要引进西方科技。但是这种改变,在鲁迅看来,带有正负两个方面,一方面科技带来好处,那是照耀世界的神圣之光,科技带来的物质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翼;但鲁迅同时又说,不要过高地评价科学对国民精神改造的价值,也不是说科技发展了,生活质量高了,人的素质就提高了。鲁迅甚至怀疑科学、物质文明会不会无节制地发展,有没有可能超出人类的掌控,会不会对人类、对人生造成某种“威胁”。
鲁迅年轻的时候,在思考这个问题,他提醒如果片面追求科学和物质文化,可能带来一个负面的影响和潜在的危害,他也说不清潜在的危害是什么。这些观点过去快一百年了,但是今天还是有提醒作用,他认为提倡科学起码要顾及“致人性之全”。他反对崇拜科学物质文明的同时,忽略了精神解放和重建。他说,如果全国世界都推崇科技、知识,那整个人生、整个社会就会变得很寂寞,没有味道,长此以往,人就变得没有审美,没有敏感明智的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鲁迅已经看到了这些问题,他早期的论文里就提到很多这样的观点,比如,“诸凡事物,无不质化”,所有的东西全都变成物质化了;“灵明日以亏蚀”,人的思想精神越来越亏了;“旨趣流于平庸”,也没有什么追求了;“人唯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人看到都是非常实际的,非常现实的;“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不知道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物欲来蔽,社会憔悴”,看到的是一个物质社会;“进步已停,于是诈伪罪恶”,各种欺骗、各种虚伪的东西盛行;“弗乘之而萌”就出现了;“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美好的东西,就也变得暗淡了。鲁迅当时说,科学是必要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翅膀,但应该注意以人为本。
所以他反对推崇物质科学、物质文明的同时,放松对人的尊重,他说到物欲膨胀的后果,认为物质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可能会引起人的欲望,如果不加注意,就会出现一种“通病”,物欲膨胀带来人文衰弱,是一种世界性的病,是难以控制的。
鲁迅说过的生态问题、诚信问题、道德底线问题、安全感问题,现在都出来了,鲁迅不幸而言中。
鲁迅认为中国的出路还是要创造传统,多向西方学习科学,同时吸取西方的教训,不能以为科学万能,要警惕西方的传染病。
当时鲁迅的思想是超前的,是不合时宜的,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注意,没有产生大的影响。但作为一个思想家,有价值的是在提醒人们,引进科学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要忘记根底在人,不忘记人的解放,民族精神的重建。
鲁迅的一生还提出了很多命题,“五四”时期,年轻人提出尊重发现妇女儿童,中国的文化里,妇女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妇女和儿童也是人,现在说起来是常识,但当时不是这样。
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哲学家,中国还是有哲学家的,让我们非常敬佩的太少。鲁迅的出现是个艺术,鲁迅是我们民族精神普遍溃败时的中流砥柱。鲁迅的创作高峰期,是30年代前期,那时他谈到无声的中国,老百姓不识字,没有发言权,识字的人又说不到点子上,所以在当时无声的中国,鲁迅的出现是个艺术。
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克尔凯郭尔、帕斯捷尔纳克、布罗斯基这些思想家,是同一水准的,他们都是人类精神发展史上标志性的人,所以我们今天还是希望鲁迅能够刺激我们变得睿智一点,敏感一点,读懂中国。
我今天的讲演到这里为止,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谢谢大家。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