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子非鱼

[语 言 学] 釆与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6 15: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子非鱼老师14楼一帖说的实在太好了。好些同学、同事都不理解学语言文字有什么用。他们认为,会说话、会写文章、能交流就一切OK了。我只能无言以对,兴趣的事是我没法用理性的言语去解释的。

    语言就在我们身边,也许是因为人们自以为对语言太熟悉了才往往忽略了,而实际上并不熟悉。再者,用世俗的眼光看,学这东西很难将其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又比文学等学科多了几分枯燥。我呢自知对文学的感悟力比较差,所以只能玩弄一下语言文字喽!最近学了法语才更深地体会了一点点语言的魅力。因为现在新学一门语言的时侯会很自觉地拿普通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去套用,去和英语比较,也会引发一些感兴趣的思考。上法语课时问老师一个问题,我从语言学概念的角度问的,老师却说没学过语言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6 16: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寒凝在2010-7-16 13:16:17的发言:

嘻嘻,我不会和自己过不去的,看不懂了就先放下,慢慢来。

突然觉得“屋”这个字很像那个“虫之夜”披着酷酷的风衣的屋师。后来有好几个女孩子和我感慨,帅哥涛啊,太有气质,太有feel了~~


[em01][em01][em01]

这个题实在跑得有些远了。虽然其实大家都很希望你继续八卦下去~~~~

说实话,前两天闲聊,你一说出“愁眉苦脸”四个字,我就觉得太形象了,回来后就想应该写点儿什么,所以有了上面那些叨叨。

听说从前乡下盖房子,都是同村的人一起帮忙,大家在说说笑笑中就把房子盖好了。在城市里,有时经过工地,看见建筑工人在烈日或寒风中紧锁眉头地干活,心中总是充满了同情,一直觉得建筑活儿是件很苦很不容易的事情。

每门课,每堂课,老师和学生就像一起盖一间房子。老师为盖而盖,边盖边愁眉苦脸、郑重其事,在下面看的学生如何能觉得盖房子是愉快的事情呢,这样盖出来的房子也会是愁眉苦脸的。虽然盖房子本身可能是有趣的,虽然老师也总爱强调盖房子是有意义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16 16:49:2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6 16: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日月光华在2010-7-16 15:07:31的发言:

    子非鱼老师14楼一帖说的实在太好了。好些同学、同事都不理解学语言文字有什么用。他们认为,会说话、会写文章、能交流就一切OK了。我只能无言以对,兴趣的事是我没法用理性的言语去解释的。

    语言就在我们身边,也许是因为人们自以为对语言太熟悉了才往往忽略了,而实际上并不熟悉。再者,用世俗的眼光看,学这东西很难将其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又比文学等学科多了几分枯燥。我呢自知对文学的感悟力比较差,所以只能玩弄一下语言文字喽!最近学了法语才更深地体会了一点点语言的魅力。因为现在新学一门语言的时侯会很自觉地拿普通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去套用,去和英语比较,也会引发一些感兴趣的思考。上法语课时问老师一个问题,我从语言学概念的角度问的,老师却说没学过语言学。

呵呵,光华正在步入语言文字学的大门,会有越来越多的体会的。

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融会贯通,不只是不同方向之间的贯通,更重要的是你所有生活经历体验的贯通。比如,我前面提到“语言是人说的,文字是人写的”,你练过书法,那么在看文字时就不能只是了解文字学的那些条框理论,而是要将你自己写字的真实体会融入到对文字的理解中去,那样才能真正明白前人总结的理论,也才能有自己的一些见解发明。这是你曾经遇到过的一个问题,可能也是你在学习语言文字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解决之道可能就是“不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6 21: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屋子在2010-7-16 12:23:26的发言:

正是.

所以,语言文字也可能出现属于它自身的"金融危机".

不妨把语言文字领域,和你的"金融专业"联系着看


屋子老师是想说,话说多了就会贬值,像通货膨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6 2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10-7-16 21:33:10的发言:

屋子老师是想说,话说多了就会贬值,像通货膨胀么?

呵呵.

符号问题.

实至名归.

价值先于交换.

老老实实说话.

踏踏实实做实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16 21:57:5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6 22: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10-7-16 16:30:03的发言:

[em01][em01][em01]

听说从前乡下盖房子,都是同村的人一起帮忙,大家在说说笑笑中就把房子盖好了。在城市里,有时经过工地,看见建筑工人在烈日或寒风中紧锁眉头地干活,心中总是充满了同情,一直觉得建筑活儿是件很苦很不容易的事情。

每门课,每堂课,老师和学生就像一起盖一间房子。老师为盖而盖,边盖边愁眉苦脸、郑重其事,在下面看的学生如何能觉得盖房子是愉快的事情呢,这样盖出来的房子也会是愁眉苦脸的。虽然盖房子本身可能是有趣的,虽然老师也总爱强调盖房子是有意义的。


是啊,以前每次盖房子都像过节,男女老幼人来人往。。。不过现在也不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6 22: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10-7-15 15:24:13的发言:

斋主说得很对,语言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太大了,因为语言似乎无处不在,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结晶体。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往往也就意味着进入了一种文化,或者反过来说,进入一种文化的标志是真正掌握了这种语言。

“道义”,这个词儿看起来好重啊,呵呵!本想发点儿随感,没想到举轻若重了

身在贸大,一切讲求实用,语言文字类的专业课似乎连提高素养、培养气质都沾不上边儿。从前开学总要对学生说语言文字是工具,掌握好工具才能进入更广阔的领域,这样一说,学生也就不好问为什么要学了。自己逐渐也相信了贸大的语言文字课就是工具,于是按照工具来传授知识,偶尔加点儿有趣的佐料,提起学生的兴致。

某一天清晨醒来,突然有个“疯狂”的念头:“这一辈子就要这样工作吗?为了完成教学,将别人的理论知识炒炒再卖给学生,为了完成科研,将前人说过的字句咂摸咂摸,攒成自己的文字发表?面对的东西是工具,自己也像个工具。从小到大的那些理想,或行走,或创意,就是不要麻木不仁,真的那么遥远了吗,不可以改变了吗?”
一段纠结的时期,屡次想放弃一些安稳的利益,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每年都在调整专业课,不只是内容,还有包括考核方式在内的形式。三门专业课越来越熟,改动的愿望也越来越强,尤其是这两年在文字学、汉语史上,思路发生很大的转变。我在试图让学生体会语言是人说的、文字是人写的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命力。语言文字是工具,但如果只把它们看做工具,很可能会丢失最宝贵的内核。语言文字在被创造的时候,在抒写本民族思想文化情感的时候,都已经带上深深的印记,这些印记是永生的,它们会被丰富,但决不会消亡,所以一个在历史上似乎已经死去的词儿、字儿,在被唤醒后依然还能带着它的印记继续舞动生命。我们能在千年后感受祖先的思想情感,能继续将我们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后代,都是因为那些词儿、字儿里面有一代一代、一个一个使用者的思想情感。在组织中、在关系中、在传递中,意义在流动,字词的生命在凝聚和释放。字词从来都不是工具书中呆若木鸡的符号,没有不在使用着的字词,除非它在某个时代暂时被封存了。只要在使用,它就在行走、成长,它就有活泼泼的生命力。那么深刻的思想,那么美好的情感,之所以能被记录、被理解,是因为每一字每一词都有一个生命,它们组合在一起,会创造出一种力和境,将那具有深刻思想美好情感的灵魂呈现出来。这些词语的生命、那些文字的气韵令我欣喜着迷,也让我渴望与我的学生们分享。

在一个以专业划分人群、以刊物级别论质量的时代需要的是工具的使用,而非生命的体悟。但是,我也不能回避,思索、探究那些字词后面的点点滴滴、远远近近,而不是循规蹈矩地沿着既有的研究方式更让我快乐。这样的道路是很长很长的,可能一辈子只能默默行走。不过,鱼与熊掌,本来就是不可兼得的,孰舍孰取,全在个人了。

这个小楼从一开始就歪了,我固执地让它歪了。因为我希望怀着兴趣进入这楼的学生们、朋友们,不只是认识了几个字词,而是能够了解,语言文字学是个专业,但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领域,它有多丰富有多开阔取决于你和它之外的世界的交流有多广阔。语言文字学也不只是字词知识的学问而已,语言是每一个活着的人时刻在使用体验的,它切近熟悉得就像你生命中的一部分,感受它就是在感受自己的生命和祖先的生命,理解它就是在理解人类、理解传统。以这样的心态去发掘语言文字,你会觉得它本身就魅力无穷。

有一天,或许我会让大家带着毛笔来上课,在一笔一画之间体验书写对文字的影响促动;或许我会领着大家朗读喜爱的诗词,在一字一句之间领会意义的生成流动……那样的时刻,相信我自己也会是很愉快的。

还是想举重若轻的,虽然可能又还是达不到。别把它想成复杂庄严的道理,都是些简单真实的体验,虽然用了这些许年,而且如果没有水云间,没有朋友们之间的交流,我可能还挣扎在工具与非工具之间


以前对语言文字一点也不感冒,甚至有些厌恶。不过后来从语言哲学开始,知道了它的重要性,但还不至于喜欢。老师当时的文字课之所以受欢迎,大家一致的意见是:老师漂亮+方法活泼。如今越来越喜欢语言文字了,不但因理性上知其重要所致,好像更多得从感性上而言,是因了语言学版主的春雨之惠,在水云间中越来越感受出其细腻温馨。像老师这篇文字,跟屋师的那篇乐与教一样,将专业与生活融合得巧妙自然,读来既深合于心而又丝毫无滞,犹如前赤壁赋。

呼吁加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6 22: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16 22:58:2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6 22: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屋子在2010-7-15 23:35:06的发言:

不如说,人文领域,好多争论争到底还是一个体会问题.

怕就怕好多人以此为令箭,扭曲了学术规范和基本逻辑,搞得争论的基石都没了,更不用谈体会问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6 22: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屋子在2010-7-16 12:23:26的发言:

正是.

所以,语言文字也可能出现属于它自身的"金融危机".

不妨把语言文字领域,和你的"金融专业"联系着看

语言和货币确有些共同之处,我试着说说吧。

从发展形成来看,它们都经历了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贝壳到金银到纸币,正如从甲骨上的象形文字到现在的简体字。其作用都是承载着一些意义,比如商品价值,比如情感思想,来完成双方或多方的交(通)流(动)。在我看来,两者发展到现在,最根本的共同点:它们都是一种媒介,是符号。

符号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其意义存在于背后支撑它的东西。货币要有相应的黄金储备为基础,否则极易造成货币市场的不稳定。而文字蕴含着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正如屋师所说,“老老实实说话,踏踏实实做实业”,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可不可以这么说:装腔作势,无病呻吟,就是语言文字的“金融危机”。

不同国家有各自流通的币种,也有各自使用的语言。看来翻译者,和进行外币兑换的银行工作人员,做的是同样的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0:32 , Processed in 0.04988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