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10-7-15 15:24:13的发言:斋主说得很对,语言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太大了,因为语言似乎无处不在,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结晶体。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往往也就意味着进入了一种文化,或者反过来说,进入一种文化的标志是真正掌握了这种语言。 “道义”,这个词儿看起来好重啊,呵呵!本想发点儿随感,没想到举轻若重了 身在贸大,一切讲求实用,语言文字类的专业课似乎连提高素养、培养气质都沾不上边儿。从前开学总要对学生说语言文字是工具,掌握好工具才能进入更广阔的领域,这样一说,学生也就不好问为什么要学了。自己逐渐也相信了贸大的语言文字课就是工具,于是按照工具来传授知识,偶尔加点儿有趣的佐料,提起学生的兴致。 某一天清晨醒来,突然有个“疯狂”的念头:“这一辈子就要这样工作吗?为了完成教学,将别人的理论知识炒炒再卖给学生,为了完成科研,将前人说过的字句咂摸咂摸,攒成自己的文字发表?面对的东西是工具,自己也像个工具。从小到大的那些理想,或行走,或创意,就是不要麻木不仁,真的那么遥远了吗,不可以改变了吗?” 一段纠结的时期,屡次想放弃一些安稳的利益,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每年都在调整专业课,不只是内容,还有包括考核方式在内的形式。三门专业课越来越熟,改动的愿望也越来越强,尤其是这两年在文字学、汉语史上,思路发生很大的转变。我在试图让学生体会语言是人说的、文字是人写的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命力。语言文字是工具,但如果只把它们看做工具,很可能会丢失最宝贵的内核。语言文字在被创造的时候,在抒写本民族思想文化情感的时候,都已经带上深深的印记,这些印记是永生的,它们会被丰富,但决不会消亡,所以一个在历史上似乎已经死去的词儿、字儿,在被唤醒后依然还能带着它的印记继续舞动生命。我们能在千年后感受祖先的思想情感,能继续将我们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后代,都是因为那些词儿、字儿里面有一代一代、一个一个使用者的思想情感。在组织中、在关系中、在传递中,意义在流动,字词的生命在凝聚和释放。字词从来都不是工具书中呆若木鸡的符号,没有不在使用着的字词,除非它在某个时代暂时被封存了。只要在使用,它就在行走、成长,它就有活泼泼的生命力。那么深刻的思想,那么美好的情感,之所以能被记录、被理解,是因为每一字每一词都有一个生命,它们组合在一起,会创造出一种力和境,将那具有深刻思想美好情感的灵魂呈现出来。这些词语的生命、那些文字的气韵令我欣喜着迷,也让我渴望与我的学生们分享。 在一个以专业划分人群、以刊物级别论质量的时代需要的是工具的使用,而非生命的体悟。但是,我也不能回避,思索、探究那些字词后面的点点滴滴、远远近近,而不是循规蹈矩地沿着既有的研究方式更让我快乐。这样的道路是很长很长的,可能一辈子只能默默行走。不过,鱼与熊掌,本来就是不可兼得的,孰舍孰取,全在个人了。 这个小楼从一开始就歪了,我固执地让它歪了。因为我希望怀着兴趣进入这楼的学生们、朋友们,不只是认识了几个字词,而是能够了解,语言文字学是个专业,但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领域,它有多丰富有多开阔取决于你和它之外的世界的交流有多广阔。语言文字学也不只是字词知识的学问而已,语言是每一个活着的人时刻在使用体验的,它切近熟悉得就像你生命中的一部分,感受它就是在感受自己的生命和祖先的生命,理解它就是在理解人类、理解传统。以这样的心态去发掘语言文字,你会觉得它本身就魅力无穷。 有一天,或许我会让大家带着毛笔来上课,在一笔一画之间体验书写对文字的影响促动;或许我会领着大家朗读喜爱的诗词,在一字一句之间领会意义的生成流动……那样的时刻,相信我自己也会是很愉快的。 还是想举重若轻的,虽然可能又还是达不到。别把它想成复杂庄严的道理,都是些简单真实的体验,虽然用了这些许年,而且如果没有水云间,没有朋友们之间的交流,我可能还挣扎在工具与非工具之间
以前对语言文字一点也不感冒,甚至有些厌恶。不过后来从语言哲学开始,知道了它的重要性,但还不至于喜欢。老师当时的文字课之所以受欢迎,大家一致的意见是:老师漂亮+方法活泼。如今越来越喜欢语言文字了,不但因理性上知其重要所致,好像更多得从感性上而言,是因了语言学版主的春雨之惠,在水云间中越来越感受出其细腻温馨。像老师这篇文字,跟屋师的那篇乐与教一样,将专业与生活融合得巧妙自然,读来既深合于心而又丝毫无滞,犹如前赤壁赋。 呼吁加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