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抱香斋

[教学相关] 《中外文学交流专题》(2010)教学专用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1: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千与千寻在2010-10-27 21:27:02的发言:

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

吴凤琴 200733018

最近正追一部韩剧《成均馆绯闻》,主要讲的是朝鲜正祖时期,女主角女扮男装到书院读书,并与男主角相识、相恋的故事。这让我联想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虽然我对梁祝的故事非常了解,但关于梁祝在国外传播情况我确不是十分清楚,所以我就查了一些资料。

在国外的传播情况:

据说,中国的梁祝传说,流传到国外至今发现最早的要属朝鲜、韩国了。新近研究发现,在五代十国至宋代(9181200)时期,唐代著名诗人浙江余杭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已被高丽王国时代人辑人了《十抄诗》,其中有俗说义妻衣化状的诗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并且衣化为蝶。到中国宋代,高丽人编辑的《夹注名贤十抄诗》,不但收入了罗邺的《蛱蝶》诗,而且在注释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传》。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梁祝故事,而且从女扮男装到衣裳片片化为蝴蝶子,比较全面完整地叙述了梁祝传奇故事。可见,梁祝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久远。

19世纪后期,梁祝文化更多地传到了亚洲各国,如印度尼西亚、越南、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特别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梁祝文化以电影、戏剧、音乐、舞蹈等形式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受到德国、韩国、芬兰、美国、新加坡、匈牙利、加拿大等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真诚赞美。

传播流程图:中国——朝鲜、韩国——印度尼西亚、越南、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韩国、芬兰、美国、新加坡、匈牙利、加拿大
论文:

顾希佳——《中韩梁祝传说比较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11月 第26卷第6

中国知网 在校内上网,点击http://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63&CurRec=24就可以打开。

王蓉——《简析梁祝故事在国外的传播情况》中国知网http://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17&CurRec=1

摘要:

梁祝在韩国

顾希佳先生在其《中韩梁祝传说比较研究》一文中,通过对中韩梁祝传说大量异文的比较研究,指出了相互之间的不同之处,即韩国梁祝传说中经常出现的“柳叶传情”、“腐衣殉情”等情节单元,在中国梁祝传说中十分罕见;而中国梁祝传说中的“十八相送”、“楼台相会”等情节单元,以及人们不习惯讲述梁祝完整故事而只讲述其中某个片断,并由许多小故事构成庞大故事群的叙事样式,在韩国梁祝传说中也很少出现。最后还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

关于“柳叶传情”的情节,在韩国梁祝传说的不同记录文本中,这个情节单元又有两种叙事形态。一是说梁祝初次见面,梁向祝讨水喝。祝在水面上放了三片柳叶。一是说梁祝同窗求学,一次一起去河里洗澡,祝在柳叶上写下书信,表达自己的情感。在韩民族的民间传说中,柳叶往往作为“男女结因缘”的象征物出现。

于“腐衣殉情”的情节单元,韩国梁祝传说的多个记录文本里都有出现,如《蚕的由来》、《白蝴蝶的由来》等,都十分强调这一点,而在迄今我们所读到的中国梁祝传说的大量异文中却很少见到这种说法。但是,“腐衣殉情”的叙事形态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是很有些名气的。许多人都还记得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韩凭妻》。韩凭自杀后,韩凭妻也是“腐衣殉情”,有的版本还出现“衣碎化蝶”的情节。

王蓉在其《简析梁祝故事在国外的传播情况》一文中,提到了梁祝故事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各国的不同版本——

梁祝在印度尼西亚

早在1885年间,中爪哇三宝垄的格力夫书局就以马来语翻译出版了《来自中国的故事——山伯英台爱情悲剧》。至1922年,印尼已先后六次再版《梁祝》,而且其他出版社至少出版了9种不同的印尼文版本。

在现代巴厘文的版本里,英台骑着摩托车赴杭州,半路上捎了要搭车的山伯,于是英台加大油门,风驰电掣般地驰往杭州。在另一改写本里,山伯、英台还一起唱“卡拉OK”。

马都拉语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中出现了马都拉文化色彩。梁山伯、祝英台在杭州就读、求学、住读,老师和学生等词汇都是穆斯林教育用语。某些中国的风土人情也马都拉化了。如梁山伯和祝英台初次见面时互相握手,这与作揖打拱的传统中国礼节不同。又如祝英台获悉梁山伯身亡的噩耗后,差人给梁母送钱。按中国习俗,钱用于悼念亡者和慰问其家属,而在马都拉文版中这笔钱却计划分给送葬者和亡者家属,其中三分之一用来做生意。这些都体现了马都拉习俗。马都拉文《梁祝》版本还有下列一个有趣的情节:梁山伯、祝英台在赴杭州求学路上,看到一座古庙,内有金童玉女两尊塑像。英台佯作不知塑像为何人,故意问山伯。山伯解释道,他们是旧时的一对恋人,将他们的塑像置于庙堂之上,是为了供后人瞻仰和效法。英台听了不禁窃喜,山伯却对英台的暗示木然不知,气得英台指责山伯“笨如水牛”。

梁祝在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1964年出版过马来文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作者是华Y.W.Kwok。此外,1999年马来西亚华族拍的《梁祝》的电影中,有这么一段情节:祝家老爷地位受到“对头人”威胁,急忙召英台提前返家成亲。山伯发誓考取功名后立即娶英台。但仕族寒门的隔阂始终不易消除,山伯与英台被迫窃议私奔。不幸私奔被发现,山伯被祝家老爷殴打至重伤,最后不治身亡。

梁祝在新加坡

新加坡也出版过马来文版的《山伯英台诗》。在2001年新加坡艺术节上演的潮剧《梁祝情梦》在内容上做了一些改变,删除了《楼台会》和《十八相送》,加入了首次演出的《古井新情》,同时增多两个新的人物,其中的丑角更演出一场“爱情争夺戏”,这是为了使得悲剧的色彩得以缓解并增加喜剧效果。此外,梁山伯本来是死于书房,但为了使到全剧更有力量,特别安排他断气在冰天雪地中,为他送终的,正是白发苍苍的盲眼老母亲。如此的“情节”安排,马上引起大家深切的同情心。但其最大的改变是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祝主动向意中人表达爱情,甚至脱掉男装、重现女身,大胆地表示要嫁给对方。


很有意思的题目。梁祝故事本身在历史上的演变就很复杂,在国外的流传也很多,我们课上来不及讲。要谢谢吴凤琴提供的这些新鲜有趣的内容。其中韩国古代“柳叶传情”、“腐衣殉情”等情节的增加本身说明了民族文化对文学交流的影响,而在东南亚的流传应该是受现代梁祝电影、音乐等的影响,不过结局的改变也是和民族宗教、伦理观念的不同分不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2: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仵琳在2010-10-28 22:30:46的发言:

白蛇传
日本小说《蛇之淫》出自日本读本小说代表作家上田秋成之笔,本文之所以把它称为日本的“白蛇传”,是因为日本作家上田秋成(1734-1809)代表作《雨夜物语》中有多篇小说翻案自我国明代作家冯梦龙(1574-1646)的《三言》。《蛇之淫》就是根据冯梦龙的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第28回《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改写而成。作者充分吸收中国小说精华,融合本民族风俗习惯,以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文化视角,创作出《蛇之淫》这部经典之作。
纵观《白》和《蛇》全篇,小说共同表现了女性对爱情的热烈追求这一主题,但又存在着本质的不同。《白》主要意在劝导世人戒色,提倡色空观念。《蛇》在极力渲染女性的邪恶情欲魔性可怕的同时阐明一个道理:人有了信心,就会产生意志力量战胜自身的弱点。正是作者这种对日本现实社会的清醒认识和敢于面对现实的创作精神,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国话本小说精华,并融入日本本民族风俗习惯,这种吸收与融合并举,使之创作出经典的翻案作品。
 
路线:从中国到日本
 
还有学者拿来对比的《拉米亚》和《白蛇传》应该是独立发展的吧,所以不是互相影响的?
 
参考资料:从淫荡的蛇妖到爱与美的化身-----论东西方《白蛇传》中人物形象的演化,陈建宪,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101一105)
《雨月物语》与《白蛇传》,寺尾善雄; 乔福生,世界文化,1985年第五期
白蛇传故事在中日两国的嬗变,李东军;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原型与互融性视阈下的“蛇女”故事——以《拉米亚》与《白蛇传》为例,罗海鹏,名作欣赏,2009年18期

嗯,上田秋成的那篇小说是《蛇性之淫》,的确和《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有关系,另外还参照了《西湖佳话》的《雷峰怪迹》。至于《拉米亚》和《白蛇传》,那应该是平行研究,应该没有影响。

不过你说的“融合日本本民族风俗习惯”,“日本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到底是如何融合的?这些都应该说清楚。比较《蛇性之淫》和《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可以从人物形象、主题、情节等方面去比较。而从文学交流的角度来说,侧重于影响发生的路线、以及影响交流的因素。“日本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日本本身有“道成寺缘起”的蛇故事,赠太刀、太刀窃自神社这些必定是日本文化才有的,还有日本长子继承制(丰雄是次子,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性格)这些才是真正决定了《蛇性之淫》不同之处的“民族风俗习惯”,当然影响的因素还有其它一些,比如作者价值观、审美观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3 20: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仵琳在2010-10-28 22:34:07的发言:

没读题的时候还写了一个。。。发现好像有点不符合要求,写完了就贴上来吧。。

赵氏孤儿

法国:

1733 马若瑟首译《赵氏孤儿》

1755 伏尔泰对《赵氏孤儿》改编

德国:

1747年《中华帝国志》被译成德语,《赵氏孤儿》也就有了第一个德语译本。不仅如此,在德国,《赵氏孤儿》也有改编本,时间是1774,改编者是匿名发表,题目为《中国人或公正的命运》。

英国

1736年《中华帝国志》被译成英语,《赵氏孤儿》也就有了第一个英语译本。

1741 全新译本

俄国

首先在1759年俄国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苏马罗科夫(A.Cymapokob,1717-1777)从德文翻译了法国传教士马若瑟与1735年译成法文、而后又被译成德文的《赵氏孤儿》(又称《中国悲剧〈孤儿〉的独白》,刊载于当时的俄国圣彼得堡的《勤劳蜜蜂》杂志,开始了中国戏剧在俄罗斯最早的传播。

随后在1774,法文版的《中华帝国志》被翻译成俄文。由于《中华帝国志》刊登有《赵氏孤儿》剧本,因此中国戏剧《赵氏孤儿》也就有了俄文译文。

紧接着在1778,俄国戏剧家涅恰耶夫用诗体形式将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翻译成了俄文,并在俄国上演,在俄国宫廷和贵族上流社会中广泛流传。

欧洲其他国家:

意大利剧作家梅斯塔齐奥将《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英雄》,并在意大利上演。梅斯塔齐奥的改编本与原来的《赵氏孤儿》出入较大,即把原剧中的复仇剧改编成了供宫廷娱乐的大团圆喜剧。

波兰剧作家福尔泰勒也于当时将中国戏剧《赵氏孤儿》改编成波兰版的《中国孤儿》,并在波兰上演。

中国     法国       

             德国                          俄国

             英国

             欧洲其他国家

PS:在word里可以有箭头,就是中国指向法国、德国、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法国和德国指向俄国。

虽然不是神话传说,还是要谢谢你把有关《赵氏孤儿》译本的情况与大家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3 20: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毛予菲在2010-10-29 10:25:01的发言:

<史记>列传与朴趾源的“九传”》

《中韩文学关系史论》李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图书馆索书号I209.2L44

朴趾源生活于朝鲜19世纪李朝,从小爱看中国汉代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在其深远影响下,完成“九传”。“九传”成功地塑造了在近代黎明之前社会大变迁的历史潮流中活灵活现的贵族、贫民、平民、富翁和广文、闵唯心、许生等许多人物形象,在朝鲜中世纪文学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九传”摄取与运用了《史记》根据历史如实地再现史实的实录精神。朴趾源在“九传”里,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赤裸裸地讽刺和批判了“世降衰季”所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没落的症候,对那些善良勤劳、机智多彩却怀才不遇而受尽压迫和虐待的普通老百姓寄予无限的同情。

此外,“九传”在艺术创造的内容和形式上也明显受《史记》尤其是其中《滑稽列传》的影响,以其睿智和诙谐,运用了滑稽的手法进行巧妙的讽刺。

“九传”中多处出现《史记》中的人物和典故。

艺术形式上也采用《史记》列传的题材,即传记体。开头大体是“闽翁者南阳人也”、“广文者丐者也”这样的写法。

值得注意的是,朴趾源在《史记》的影响下,并没有一味的抄袭,而是形成了自己独特、新颖的艺术世界。

那个,貌似没看清题目要求,应该是有关神话传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3 21: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春静在2010-10-29 21:40:07的发言:

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

                                    王春静200865007

   《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摘自陈寅恪的著作《金明馆业稿二编》。这篇文章主要研究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个人物形象的由来,还推演出故事演变的公例,并根据公例猜测小说任务安排的缘由。

以孙悟空为例,作者从贤愚经壹叁顶生王缘品第陆肆之文和印度最著名之记事诗罗摩延传第陆编中,分别找到了闹天宫故事和猿猴故事,讲说者无意间将两个故事合二为一。文中指出当时“支那也有猿猴的故事,然以吾国昔时社会心理,君臣之伦,神兽之界,分别之严。若绝无依藉,恐未必能联想及之。此西游记孙行者大闹天宫故事之起源。

根据三个人物的起源,陈寅恪推究出故事演变的公例。这三个公例分别是:一,稍微改变一个简单故事,是纵贯式演变,以沙和尚故事为例;二,改变一个故事,但故事的内容比前者复杂,仍是纵贯式演变,以猪八戒故事为例;三,偶然将两个内容无关的故事融合。那么合成的故事的事实成分就会复杂很多,孙行者大闹天宫故事是例子。最重要的是陈寅恪还根据这个公例探究出故事人物武功高强安排的依据,“就故事中主人公之构造成分言之,第三例范围最广,第二例不甚狭,第一例范围甚小。今西游记中玄奘弟子三人,其法神通各有等级。其高下之扥别,乃其故事构成时,取材范围之广狭所使然。”

很好。陈寅恪这篇文章很有名,但不太好找。我期待有人能找到它,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态度最重要。

陈寅恪这篇论文的价值或曰陈寅恪学问的价值,还不在于他考证的结果,而在于他考证的方法以及他总结出的规律,你的这个摘要抓住了这点,很有价值。当然如能再将三个形象的来源也完整地写出来就更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1 15: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郭馨月在2010-10-30 15:25:03的发言:

文章:《关于葫芦神话》

出处:中国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季羡林

摘要:本文是季羡林在读了李子贤的《傣族葫芦神话溯源》之后,觉得文中关于葫芦神话传布地区的问题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探讨。作者认为葫芦神话的传播地区不仅限于中国的汉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通过引用印度史诗《摩罗衍那》第一篇第三十七章第十七首诗中提到的“长葫芦”,想到葫芦这个词的梵文是tumba,整个词是garbhatumba, 意思是“胎葫芦”。既然《摩罗衍那》中有葫芦神话,那么葫芦神话的传布地区就不限于中国境内,至少流传在亚洲范围内。

                                                                     200733020  郭馨月

摘要做得很精要。不过葫芦神话的内容是什么?是兄妹婚么,这类神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广泛,倒很有可能和印度史诗产生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1 16: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赵倩莹在2010-10-31 16:53:47的发言:

越南神话传说:
    

传奇天王寿董
   

在一个小村庄,一对夫妇他们已经结婚了很久,但没有孩子。一天早晨,女子去稻田地,路上看到了少有的大脚印,在泥土中,感觉很惊讶,她把她的脚踩着大脚印上。此后不久,她怀孕,后来生下一个男孩,他们叫林强.。三年已过,但他既不能坐起来,也不能说一句话. 一天,国王的使者来到村上,听到送信,林强突然坐了起来,并告诉他的父母要邀请送信的来.林强让送信的人返回首都告诉国王,他需要一个铁马,一个装甲和一根铁棍打败一个侵略者. 林强每天开始吃更多的东西.他长得很快. 当铁马,装甲和控制棒拿来时,林强拉他的胳膊,站起来并转化成一个巨人。他穿上装甲,检杆,并迅速骑上铁马。他打败了无数侵略者,然后骑着骏马,脱掉了盔甲,消失在天上. 人们自此称他为天王寿董。

中国神话传说                     后稷

帝喾的妃子姜源,当年一次行走的时候踩着巨人的脚印而心动,而后怀孕生下了稷。这不由得让帝王疑惧和忌恨。所以后稷一生下来就被抛在冰上,幸亏有群鸟给予温暖和保护。帝王一直厌恶他,以为不祥,一再地抛弃,稷好不容易才活了下来。后来稷成了大事业,也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人物。

从这两个故事梗概中可以看出其中的渊源,中国神话“踩脚印生奇才”的故事流传到了越南,当时作为蛮夷小邦的越南,受中原人的侵略,想要打败敌人,他们效仿“踩巨人脚印可以怀孕生奇子”的故事,也造出了“天王寿董”的故事。“后稷与寿董”非常相像,同样的出身经历,同样拥有常人无法拥有的奇才,同样成就大业。但是后稷屡遭抛弃而坚强的生存下来,而天王寿董的成长有明显人为刻意雕琢的痕迹,它存在的目的就是想表现越南人遭侵略想反抗敌人的心理。

故事流传:中国——越南

你说的这个越南的神话传说,应该是有名的“董天王传”。不过记载在《粤甸幽灵集》和《岭南摭怪》中的“董天王传”都没有“履迹感孕"的情节,你可以参考一下《岭南摭怪》的记载:

行至仙游县董乡,有富家翁,年六十余,于正月初七日生一男,三岁不能言语起坐。其母闻使者至,戏之曰:"生得此男,徒能饮食,不能拿贼,以受朝廷之赏,报乳哺之功。"男闻母言,勃然言曰:"母呼使者来!"母大惊异,告邻人。邻人亦惊喜,即召使者来。使者问曰:"尔如小儿,方得能言,呼我来何如?"(缺文)铁笠一顶,儿骑戴以战,贼必惊败,王何忧焉?"使者喜,驰回告王。王且惊且喜曰:"吾无忧矣。"群臣曰:"一人拿贼,如何可败?"王怒曰:"前年龙君之言,的不虚说。诸公勿疑。"命搜铁五十斤,炼成铁马、剑、笠。使者赍至,母惊恐惧,返以告儿,儿大笑曰:"母但多具酒食儿吃。拿贼之事,母无忧矣。"儿身骤大,饮食多费,其母供给不足,邻人以烧爨牛酒,馔果之需,吃不能克腹。布帛锦纩之物,衣不能蔽形。至取茸芦花续之,以蔽身体。及殷王兵至武宁邹山下,儿伸足而立,长十余尺(一作文)。仰鼻而嚏,连十余声,拔剑厉曰:"我是天将!"遂戴笠骑马,踊跃长呼,驰走如飞,瞬息间到王军前,挥剑前进,官军后从,进逼贼垒。贼众奔走,余党皆罗拜,呼曰天将,皆来降服。殷王死阵前。至安越金华朔山,乃脱衣骑马升天,时四月初九日也。留迹于山石上。

“履迹受孕”情节的增加,据考证是从近代作家阮董之编的《越南古代神话》开始,的确是和后稷神话有关系。《岭南摭怪》的重点在打败北方来的殷人的入侵,后者带有更强的民间色彩。因而增加了这类情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5 14: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莫飘在2010-11-1 20:01:21的发言:

出处:《神话研究》茅盾

摘要:

茅盾是我国第一个系统的研究中外神话的学者。他研究神话始于1918年。茅盾研究神话的动因是研究欧洲文学发展史,从中借鉴有益于发展我国新文学的经验。目的是实践“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创造划时代的新文学。

在神话的起源这个问题上,茅盾非常推崇人类学派安德烈·兰的神话学理论,特别是“心理学”和“遗形说”。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强调人类学派对矛盾的影响,茅盾关于神话的观点也是不断发展的。到茅盾写《楚辞与中国神话》时,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茅盾不仅从原始人的心理和生活状况去解释神话,而且从原始人的想象力、宇宙观、伦理思想、宗教思想等,去解释神话,这就突破了人类学派的“心理学”和“遗形说”。

此外,茅盾运用比较人类学的方法,将希腊、北欧和中国神话进行类比,发现了它们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名并且探讨了中外神话相似的原因。之后就探讨了中外神话的相异及其原因。

同时,茅盾又谈到关于神话的保存、修改和丧失的问题。

总的来说,茅盾的神话研究,不仅是神话学的宝贵遗产,也是比较文学的宝贵遗产。茅盾从溯本求源开始,吸收了人类学派神话学的精华,并且发展和突破了人类学派神话学,继承了我国传统有关的神话论述,吸收了同时代学者的神话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的实际、民族的实际,作出了新的解释,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茅盾对中外神话的研究,既是属于民族的,又是属于世界的。

                                                                              200733004  莫飘


茅盾运用比较人类学的观点进行比较研究,能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5 15: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霰月在2010-11-1 22:11:07的发言:

李清韵 200865035

《板桥三娘子》

出处: 《译余偶拾》 校图3层K207.53/Y52

作者:杨宪益

摘要:《幻异志》中记载了板桥三娘子能使人变驴的异事。按此故事源出西方,最早的记载为希腊《奥德修纪》中埃雅岛巫女竭吉的故事,该故事中巫女用麦饼款待客人使其变猪,只有尤瑞洛一人未曾被害的情节与板桥三娘子传说相似。此故事又见于罗马阿蒲流的《变形记》,源自非洲近东地方的古代民间传说,使人变驴的巫女为潘毗累。
    宋赵汝适《诸藩志》中有“中理国”的记载,为今日非洲东海岸沿岸,包括索科特剌岛,该国“人多妖术,能变身做禽兽”;《奥德修纪》中巫女竭吉为海神后裔,能作法使船任意进退的记载与《马可波罗游记》所述索克特剌岛异事相符合,故潘毗累故事及竭吉故事应源于此岛。此外,《诸藩志》记载中理国人“日食烧面饼”,应为三娘子荞麦烧饼的来源。由《宋史•食货志》记载可知板桥为唐宋交通要冲,板桥三娘子的传说与“昆仑奴”(黑奴)同来自非洲东岸,由大食商人所述而流传于板桥。

摘要做得很精要。板桥据考证在今天的山东胶州,大食商人即今天的阿拉伯人,这个故事的流传可以让我们想见当时商贸往来对文学交流的影响。至于“昆仑奴”,这次没有提到,但以前上课是讲过的,如果有兴趣,你可以去查查相关的资料,关于其来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般倾向于他们是来自今天孟加拉国等地的有色人种,有许多以昆仑奴为题材的诗文可以搜集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5 15: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程艳梅在2010-11-1 22:37:52的发言:

                                      “独目巨人”神话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上的意义            

出处:《淮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1卷1999年第1期(总第82期)

作者:萧兵

摘要:作者指出,希腊人等记载的独目人就是《山海经》里“一目”的鬼国(甲骨文鬼方),亦即猃狁、薰育、荤粥或匈奴的先民。先秦时期中国跟西方已有交通或交往,“一目”的狄人先民就是最重要的媒介。希罗多德《历史》里所记述的欧亚草原中段(中亚——西域)“七种人”都可以在《山海经》等书里找到踪影。荷马史诗《奥德修记》里所记述的吃人的“独眼巨人”波吕菲谟,被奥德修用大如船桅的橄榄树棍点火设计(奥德修骗巨人说自己名叫“无人”)刺瞎眼睛;在《一千零一夜》水手辛伯达第三次航行故事里,吃人的巨人的独目变成了双眼,他像阿拉伯人吃烤全羊似的吃烤全人,以后同样被辛伯达以烧红的铁叉戳瞎了两眼;意大利“独眼巨人”的故事(两位修道士误入山洞,被巨人用大石堵在其中。大个子修道士被烤熟吃掉,小个子用烧红的烤叉刺瞎巨人独眼,并于第二天裹着羊皮混在羊群里从巨人胯下钻出,得以逃生)情节也来自《奥德修记》。法国、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俄罗斯、芬兰等地都有类似故事。另外,云南的普米族也流传着独目巨人擒获猎人,被英雄刺中眼睛而死的故事——中国经籍里连眉而一目的防风氏也是被箭射中眼睛而死的。作者认为,“奥德修”刺瞎独目巨人逃生型的故事遍布欧亚草原,最可能原产生于中亚,向西入希腊,东传则经西域入中国内地,从北亚一直达到南疆(普米族)。中原文献里的巨人吃人故事(后来转变为“掠女”传说),则是上述故事与唐宋以来海难传说的特殊融汇。这些都是研究东西方古代文化交流的上好材料。

有意思的内容,“独目巨人”是西方有名的传说。不过如果仔细读过原文,作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也应该写一写,中国为什么和海难传说融合,如何融合也应该说一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7 16:00 , Processed in 0.07256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