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远风

[推荐书目] 2012年古代文学(四)课程推书专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3 1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书:《追风筝的人》

有关死亡

 

谢大丰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一点,是关于主角阿米尔的父亲走向死亡的部分。当他知道自己癌症晚期,大限将至的时候,依然本色不改,我行我素。明确告诉儿子自己不住院,不治疗,坦然的面对死亡,选择尊严。这值得尊敬。并不是说这是对生命的不热爱,或者是厌世,而是为了更好地给生命画上句点。在电影《非诚勿扰2》中,主角有一句话特别让我有同感,就是当他知道自己身患绝症时,说:“不治了,我想有尊严的死。” 在这里我并不是想鼓励大家放弃生命,生命是宝贵的,不是说当你患了感冒或怎么了就说自己要面对死亡。与病魔抗争是很积极的一件事,死神也许只是给你开了一个玩笑;但是当死神真的敲响了你的房门,你是选择尊严还是拖延?我觉得有秦奋那样的朋友很好,在你需要的时候能够给你尊严,对于亲人来说,有点太让人难以接受了。自己面对死亡,和见证死亡是两种不同的感受。去年我的爷爷驾鹤西去了,还没来得及过90大寿。与阿米尔的父亲一样,爷爷患的也是肺癌,所以我对作者的文字特别有感觉,因为我亲身经历过。爷爷当时也是拒绝住院,拒绝治疗,家里人都没有勉强。一方面是因为爷爷的性格,有点像阿米尔的父亲,固执,另一方面是因为爷爷的年纪,毕竟是90岁的老人,经不起什么折腾。所以爷爷就在家里面由家人轮流照顾,我也经常往来于学校和家中。看着爷爷一点一点的消瘦,大口大口的咯血,生命之火一点一点的耗尽,到最后连话都说不清楚,坐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一顿饭只能喝下几口汤,有一次我抱起爷爷给他换床单,爷爷虚弱到只有五六十斤,当时那种感觉很难以表达。爷爷活着的时候去给自己拍了张遗像,后来我看着爷爷的照片,总是难以想象当时爷爷是怎样的一种心情。面对自己的死亡,一个人可以很理性,但是面对亲人的死亡,却不能控制自己,这就是亲情的羁绊吧。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不要留太多遗憾。祖母在我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料理完祖父的后事之后,我父亲对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你爸我现在也成了孤儿了。”当时我听了心里很难受,但还是安慰了我爸爸几句话。事后想想,亲人的离去也会带走你的一部分,你会有所失去,同时也会有所改变。经历了死亡,人会变得不一样。生命离不开死亡,但又不仅仅是生与死这么简单。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点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7 10: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组推荐——《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之“慎独”

 

李思家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慊,《中庸》之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慎独是儒家提倡的自我修身的方法,也是曾国藩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这四条的根本所在。曾国藩这里所说的慎独是要行善,不做愧疚之事,这样就能使自己心情愉快。这其实就是要让我们注重自己的内心,做到内心的诚实,也就是不欺骗自己。对于古人是这样,对于现在的我们也是这样。不论我们做什么,都应问下自己,这样做对不对,应不应该。尤其我们在大学,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决定,父母都不在身边,不会来监督我们,那么该怎样做就看我们的了。但要想快乐,要想心安,那就要跟随自己的内心,这是提升个人修养的关键,其实也是一种对儒家文化的传承。而传统文化中这些修身养性的观念是应当在当代大学生中传承下去的,因为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根,对我们个人发展也是极其有益的。 在课堂上推荐时只想到了这些,可见之前自己对“慎独”并没有真正理解,当老师举了些例子后,有种突然感悟到了其中真谛的感觉。“慎独”其实是时刻贯穿于我们生活中的,这并不是古人的空谈。就从最简单的闯红灯说起,其实我是深有感悟。高中的时候家离学校很近,不到十分钟就可以到教室,因此每次上课都踩着点出门。那时候的自己又很深得老师信任,负责每天记班上迟到的同学,还要收作业。所以,我根本不能迟到,却又总是很晚才出门,然后狂奔到教室。在我们学校门口有一条不宽的马路,那里有个红绿灯,但是非高峰期的时候车不算多。当每次争分夺秒的我冲到那个十字路口时,望着马路对面的学校大门,面对将近一分钟的红灯,看到马路上没有车周围也没有人便会有冲过去的欲望。开始每次又都会告诉自己:不能违反交通规则,那样也是很危险的……可有几次当我冲到那路口时,离打上课铃声只剩一两分钟了,如果我等完红灯冲进校门再冲到教室那必然会迟到。于是乎,看到周围没车也没人就迅速冲了过去。一次,两次,心里还会有些不安,可后面却发现这成了习惯,心里也就坦然了,心想反正我只会闯这一个红灯,而且这也是特殊情况。后面有几次,被那些大摇大摆不怕迟到的同学给发现了,搞得他们一见到我就批判我的闯红灯行为,成为了他们的话柄。被说多了,现在的我是无论怎样的红灯都不会闯了。其实这就是一个能不能做到“慎独”的例子,虽然在我们中国闯红灯的人比比皆是,但对于他们很多人来说,在违反交通规则的那一刹那心里很是会有些小小的不安的。面对这样的不心安,做不做就是能否做到“慎独”的区别所在了。还有社会上那些有小偷小摸犯罪行为的人,他们每次行窃时心中肯定也会很忐忑,可因为有欲望,他们还是没能克制住自己。对于这些人,我想除了那些极端变态的,其他人在行窃之后心里肯定是不安的,他们自然也是不快乐的。 “慎独”并不是一个说做就可以做到的词,它的背后包含着许许多多,甚至要用一生的行动去证明。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面对那些无数的诱惑,面对周围的人,面对自己的心,站在每一个路口的我们该怎样去选择?一辈子每一件事都能不欺人又不自欺,都能坦坦荡荡的人终究是不多的。只愿站在路口的我们,能多问问自己的心,多想想曾国藩教子时所谈的“慎独”,少一些愧疚,多一点心安,多几分快乐吧!这样的人生也算是圆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7 12: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组推荐——《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之“求仁”

 

陈永敏

 

求仁则人悦:“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民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若但如自了,而不知教养庶汇。是于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负甚大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其要于“欲立立人,欲过过人”数语。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百物有余,不但外求。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回应:人孰不欲己立已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看世论求仁者,莫精于张子之西铭,彼其视民胞物与,宏济群伦,皆事天者性分当然之事。必如此,乃可谓之人;不如此,则日悖德,曰贼。诚如其说,则虽尽立天下之人。尽达天下之人,而曾无善劳之足言,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如果追求“仁”,人们就会感到愉快。大凡人的出生,都是禀赋天地之理而成性,得到天地的气而成形体。我与百姓及世间万物,从根本上说是同出一源,如果只知道爱惜自己而不知道为百姓万物着想,那么,就违背了这同一的根本。至于做大官,享受优厚的俸禄,高居于百姓之上,则有拯救百姓于痛苦饥饿之中的职责。读圣贤的书,学习古人,粗略知道了其中的大义,就有启蒙还不知大义之人的责任。如果只知道自我完善,而不知道教养百姓,就会大大地辜负了上天厚待我的本心。儒门教人,最重要的就是教育人们要追求“仁”。而其中最急切的,就是“自己若想成就事业,首先就要帮助别人成就事业,自己要想显达,首先就要帮助别人显达”这几句话。已经成就事业的人,对自己能否成功是不用扪心的。如同富人东西本就很富裕,并不需要去向别人借;已显达的人,继续显达的途径很多。好比是身份尊贵的人,登高一呼,四面响应的人就很多。人哪有不想自己成就事业让自己显达的呢?如果能够推己及人,让别人也能成就事业,能够显达,那么,就像万物回春一样美满了。后世谈论追求仁的人,没有超过张载的《西铭》的。他认为推仁于百姓与世间万物,广济天下苍生,都是敬事上天的人理所应当的事。只有这样做,才算是人,否则就违背了做人的准则,只能算贼。如果人们真的如张载所说的那样使天下的人都能成就事业,都能够显达,自己却任劳任怨,天下还有谁能不心悦诚服地拥戴他呢? 我觉得“己欲立而立人”对个人的启示意义在于“助人自助”的行为理念,我十分欣赏吴贻芳校长对金女大“厚生”的校训所作的解释:“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著,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於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加丰满。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我一直以为人活着就要让自己的生命充分绽放,让自己的天赋和价值得以最大效用的实现,坦白来讲,人生短暂,在有生之年追求个人的价值和意义我觉得本身并没有过错,但是作为人伦社会一员的我们,总是离不开和社会其他人之间发生各种关系,其中在成就自己的过程中甚至存在冲突和矛盾。这样,就面临一个取舍的问题,我们到底是应该“立己”还是“立人”?通过对“己欲立而立人”的思考,我从儒家文化中得到了启示:把自己的成长和帮助别人成长联系起来,做到修己成人,助人自助,这样益於别人的同时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因之变得更加饱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8 00: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组推荐——《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曾心滢

 

曾国藩的一生是“修家治国平天下”的绝妙例子,曾经这个私塾中的笨小孩,却最终成为了时代洪流中的先锋,他用自身诠释了“自我教育”的成功。他生前封侯拜相,死后没有留下什么财产田地,留给子孙后代的,是一楼富厚的藏书和一道著名的遗嘱。在遗嘱中,他把自己一生所得归纳为四条,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而关于这四点,曾国藩在我们要向大家推荐的这篇文章里诠释了他的观点,并说道:“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儆惕,以补昔岁之愆;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他要儿子将它端端正正地写下来,悬挂中堂,每日诵读,恪遵不易,并一代一代传下去。我读完后,感受最深的是第一条——慎独则心安。“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明白对“善”和“恶”的概念,是从小时候看故事书里的小红帽与大灰狼、白雪公主与黑心王后开始的。长大以后,慢慢发现世界上不仅仅只有善人和恶人,还有那么多中间人。更多的时候,是让人看不清形势,摸不清状况。这个人的性质是什么?遇到这个定性问题,谁都不敢轻易下一纸判书。而曾老的“慎独”二字给了我一个答案。“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想到《巴黎圣母院》里道貌岸然的神父,外表施善却掩盖不了内心邪恶的汹涌澎湃,他用苦行来约束自己的肉体,却被“慎独”二字压倒。可以理解,现代的社会有太多的诱惑,足以让我们之中的一些人丧失本心,丧失本性,恶从心而生,不论最后的行为是善是恶,是好是坏,结果又如何,若本心不纯,行恶是放大内心的欲望,行善也只不过是强压下的伪面具而已。《曾国藩家书》在他生前就已经刊出了,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用他那多年的经验与教训来教育世人,警醒世人。他的的一片苦心,基于一个父亲的良苦用心,一个兄长和晚辈的慈爱之心,就像是一位父亲在和孩子娓娓道来人生的经历与哲理。来到了大学,我们与父母相隔千里,虽然与老师、同学生活在一起,但身边还是少了一位如父亲一般可以令我们倾心,畅谈人生的长者。何不与此家书为友,感受这位几百年前时代巨人的智慧与思想,感受这位父亲的心声,想必定会碰撞出很多思想的火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8: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与母亲 ——读龙应台《目送》

 

焦月娜

 

龙应台的《目送》很是触动我,她的文笔优美而细腻,将生活中的点滴娓娓道来,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笔端,跃然纸上。只是让人不禁为之唏嘘的是,父母老后的情形。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开始在乎起母亲越来越多的皱纹和白发,也开始担忧起自己越走越远的脚步。 想起自己十四五岁时,第一次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读高中,那时是无比的兴奋,想着终于可以脱离家的苦海,终于不会有人管着你,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这种兴奋,完全忘记了那个天天念叨的人儿是多么的不舍,当她早去只为亲自送女儿到火车站,找好座位,多看看女儿时,女儿却将她推下车去,嚷着让她赶紧回去。 来北京上大学,总觉得三年的高中生活已经让自己独立了。在母亲无比坚持的非要送女儿来学校时,母女两个吵架了。最后母亲依然没有让步,跟随者女儿的脚步来到北京,帮女儿把东西都整理好之后,第二天就回去了。其实她只是想看看她的女儿将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四年,只是不想让女儿独自一人的望着其他同学和父母一起幸福的样子,因为她的孩子也有家,也会很幸福。 《目送》这篇文章会勾起你内心最细微的触动,一点一滴你忽视掉的幸福。龙先生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感觉。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儿女和父母就像他们手腕上系上的一根线,儿女的远去,不能拉动你,却让你有一丝的痛楚。假期回家,总会和母亲聊到很晚。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的路只能你自己走,我不会也没有能力陪你一起走,我只能在背后看着你。在你伤心难过得时候可以给你温暖.。一如我的人生之路,这条路上的挫折、失败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也只有在他人的目送中,自己走。越是平凡的点滴越能感动你,在外漂泊的你,如果累了就回头看看,你会发现那人一直在温柔的望着你。你会发现那人的目光是牵挂,是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8: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乎信仰——读龙应台《(不)相信》

 

李春冬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件变成不相信。”之所以拿二十岁作为一个分水岭,是因为到了二十岁,我们的生命几乎就过了差不多1/3,知识的增加,生活阅历的积累,让我们的心智变得成熟,更加具备判断力。 我觉得龙应台提出了一个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即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但从这个个体问题中其实又折射出了其他的问题。 “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一半是编造的。”曾经,我们对老师教授给我们的历史和我们从正统的历史书上看到的历史深信不疑,但后来,我们慢慢发现,真相似乎并不是如此。在我们的正统思想中,蒋介石被塑造成一个残暴、十恶不赦的卖国贼,但事实呢?毛泽东被捧为一个所谓百年难得的神人,其一言一行都值得全民学习,但事实呢?能瞒过一个人不算什么,能瞒过一百个人、一千个人也不算什么,但是可怕的是居然能瞒过十几亿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力量才能促成啊!思想控制,比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要更甚的思想控制。我们就是在这种不知不觉的思想控制中过了十几年,这样的事儿就发生在这个所谓“思想开放”的时代,想来真是让人冒冷汗。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向西方国家侧目,因为他们才是真正做到了忠于历史、忠于真相。这,也许也跟彼此的宗教信仰有点内在的关系吧。但近年来,慢慢地,很多的真相被允许揭露,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相较以前,已经是莫大的进步,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只有当他们勇于面对历史真相的时候,才能证明他们的自信。也许目前还无法完全相信,但我们不该放弃寻找相信、等待相信,这也是追求进步的表现。 “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曾经对社会的进步深信不疑,也认为越现代就越进步,但是现在,层出不穷的关乎商业信用、安全信用的社会事件,例如“毒胶囊”、“三鹿奶粉”、“老酸奶”等,却让我们迷惘了,到底什么才是绝对安全的,到底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是的,社会在进步,可是人的欲望却蒙蔽了人的良心,让社会依旧充满着“野蛮”,这难道不是一种倒退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8: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在母亲节——给毛毛妈 ——读龙应台《目送》、《母亲节》

 

秦凡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老实说,最初我并不能认同这句话,纵然字字皆是事实。我总以为,我们之间永远可以像20年前那样,永远的依偎在你怀里,永远尾随在你的后面。要不是你的母亲的离去,我又怎会在一个夜里望着你熟睡的背影去想那么多。你常常说,当我长大了,我们就会分开了,我却因为你那戏谑的口吻而忽略残酷的现实。其实你早就知道的,有些路,是只能我一个人来走。就像你失去你的母亲一样,终有一天,我也会失去你。抑或是我的成长,是以背弃你为代价?我挣扎着,想要脱离你的怀抱,从没有那么强烈的愿望,想要忤逆你的意志,想要变成所谓的自己。我很惭愧,这不是我的本意,我还爱你。但是今天的我,依旧固执如一。可是,你我都明白,所谓离开,不过是成长的结果。它代表着,培育的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她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可以放心的交出作品。骄傲的,或者平淡的,纵使会有不舍,但是并不是一件坏事。我一直在想着,会有这样一天,我感受到了你的远去,你也如此。走在前面的我感受着身后你的目光;远去的你,默默的背影,似在等待,却又没有迟疑的离开。我们就这样一路走着,一语不发,漫漫长路,天涯海角。沉默中有一种默契,叫做叫做血缘。我永远都会是你生命的延续。有人说,母亲节是母亲的受难日,但是,我不希望我的出生给你带来的只是操劳和痛苦,希望你可以你快乐,希望你在母亲节这一天能够体会到的,都是创造和培育生命的快乐,不管她是否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8: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人生——读龙应台《山路》

 

秦凡

 

《目送》中的《山路》提到了蔡琴07年的演唱会。那一年,她刚刚失去了他的前夫杨德昌。 他们的婚姻并不美满,在两人谈到那凋谢的婚姻时,杨德昌对这段婚姻的结论是“十年感情,一片空白。” 爱人不爱,也不在,歌声却依旧不断飘扬,从她的生命里,绽放在璀璨的舞台上。这里还有一些人真实的故事。 2003年4月1日晚上18点41分,张国荣因病情失控从香港东方文华酒店24楼坠下,于19时06分在玛丽医院抢救无效去世,终年46岁。他的遗书结尾写道:「一生未做坏事,为何这样?」在他的歌声,他的电影,那些陆离的光影之间,能否读得出他的结局?他的不羁,他的敏感,他的善良,成就了他的事业,成就了他的声名。他的死亡使得成为了他歌迷眼中的永恒的经典。而他与母亲间的隔阂,他在爱情上的无奈,他在艺术道路中的痛苦有谁能真正读懂?那首《我》是他对那给予他太多不理解的世界的倾诉,也是歌迷们最爱的张国荣的经典曲目。可最后,与他的痛苦做斗争的,还是他自己。 2003年12月30日凌晨2点50分,梅艳芳因宫颈癌导致肺功能衰竭,在香港养和医院病逝,终年四十岁。一首女人花打动了千万听众,歌声背后,是那个历经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从“歌女”成长为 “歌后”, 勇于追寻真爱到头来却依旧孑然一身,身披婚纱嫁给了舞台的这位“香港的女儿”一生的写照。 “生于舞台,逝于舞台”,诠释了梅艳芳短暂而又璀璨的一生。 2006年6月22日晚,新加坡歌手许美静於新加坡滨海城的六星级丽嘉酒店跟踪陌生人进入酒店房间,叩头并高喊「Call Me God」,后被证实患精神分裂症,病因是太孤独和死亡刺激,当然,还有她那并不顺利的三角恋情。她的音乐静寂、暗冷,即使是如城里的月光这样的歌曲,也并不都是充满温馨。那歌声中的落寞,孤独,一如许美静本人的经历。 2008年定居海南的童孔用刀捅伤了他定居的海南某小区的物业经理,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童孔的声音苍凉、深沉,十分的个性化,他也曾任许多著名歌星的制作人,无奈,童孔本人不适合做自己的制作人,也没有人能够充分理解他的音乐,被光阴风吹雨打去。曾经的童孔嫉恶如仇,相信好人一生平安,可是一次悲惨的遭遇让他对这个世界丧失信心。“有一次童孔在电视上看到广西一个贫困的山村,小孩子都没有学上,他特别难受,竟然马上卖掉了自己的全部家当换来了30万现金,希望能在那里建一个音乐小学,他自己做校长也做老师。”可是这样的想法太过简单,他的钱并没有用来建学校,而是被村干部私吞了。从那以后,童孔远离音乐,也不再相信别人。一位名叫“杨樾”的友人说:“童孔其实精神方面一直有疾病,希望大家把他当作病人而不是童孔!”。“他是一根筋的人,特别较劲、认真。我觉得他的世界观、价值观非常简单,一直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觉得他的心理年龄只有5岁!” 也许,对于这个他不能理解的世界,在童孔的生命中,那首他自己创作的《痛》比那潇洒的水云间更加能够诠释他的心路历程。 2009年,歌手含笑因吸食毒品被公安机关抓获。当年一首飞天传唱大江南北,含笑曾被网友评为最有前途的艺人。如今却为寻求创作灵感,为毒品所惑。因为长期吸食毒品,含笑显得异常憔悴,与当年拍摄MTV中仗剑走天涯的侠客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做这行真的挺难的,大家看到的都是光鲜的一面,一万个人里面能有一个人出来,那就算好的,真的。”他无奈的说。 飞天的洒脱背后,那些令人扼腕的沦陷背后的无奈,却只属于他一个人。歌声动人,歌唱的,何尝不是歌者自己的人生? 相信每一个能够在歌迷心中留下痕迹的,成为经典,影响震撼歌迷内心的歌手都有一段不寻常的人生故事,而他们的歌,有意识无意识中,会带有他们生命的色彩,他们,在诠释那些音符,那些词句的同时,也是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只是,我们看到他们在舞台上闪耀的瞬间,有谁能明白,有些路,充满孤独,充满辛酸,却没有人会和他们一起分担。当他们走下舞台,回归生活的时候,他们的生活,有时候却远远没有歌声那样动听。 于是,又回到了蔡琴的演唱会。媒体涌向舞台前,镁光灯烁烁闪个不停。她笑着说,媒体不是为了她的“歌”而来的,而是为了另一件“事”。 她说,你们知道的是我的歌,你们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对你们并不重要。 也许,人生路一定是一个人走的,可是在音乐中,我们听的,永远都是他们的人生故事。

秦凡-音乐人生.mp4 (1.64 MB, 下载次数: 3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8: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死相续,无有止息 ——读龙应台《目送》、《雨儿》

 

杨磊

 

 所谓“六道轮回”,佛教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不寻求“解脱”,就永远在“六道” 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 读《目送》,给人的感触便是这样,生死相续、无有止息。我更愿意相信生命是一个圆,而不是一条直线。我们从为人子女到做人父母,生命是平等的,她让你完善每段情感。做子女时,我们不能体会太多父母的感受,那种望着你渐行渐远的背影,想抓住却不得不放开的心情。只有父母才懂得,有些路,只能你一个人走。而当你为人父母时,站在当初父母看你的位置,你才能懂得,“舍”是多么难以办到的事情。 生死相续,无有止息。人们常说老人像小孩,这让我不禁想到:生命的尽头也许即是起点。《雨儿》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事实,也许脱掉世俗凡尘,每个人的内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保持着一份童真。这篇文章中两处触动我的心弦:“人逐渐逐渐退为影子。年老的女人,都会这样吗?”从我们诞生的时候,母亲哺育我们,是多么丰腴的形象。当母亲逐渐衰老,“身子愈来愈瘦,脚步愈来愈轻,声音愈来愈弱,神情愈来愈退缩,退化成一个影子” ,你能感受到她是在用生命来爱她的子女。“她看着我,微笑了。我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领,像一个中学的女生。” 这就是生命的循环,她教会我怎样去爱我的父母,那就是给他们依靠,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小孩。亲情最平淡,但它融在了生活点滴中。读过《目送》和《雨儿》,总会不自觉想到一部电影《返老还童》。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表现了生命的循环。《目送》是以一代人的视角表现三代人的情感,并且你知道这样的感情会传递下去,当子女为人父母时,他们便会体会到当年母亲的情感,然后又带着这样的感情目送自己的孩子。《雨儿》讲的则是一个人生命的循环。人年老后却渐渐像个小孩,在剥掉她生命层层的年轮后,也许她又回到了生命的起点。特别感动于龙女士与她母亲间的对话,每一次不厌其烦地告诉母亲,自己是她的女儿,还有老年痴呆后的母亲,虽然记忆不在,但是能感受出她的快乐。“雨儿”,这个母亲生病后咬字不清的词,却为这篇文章添了几分温情。《返老还童》讲的恰好是一个生命倒置的故事,本杰明生来就是一个老头,最后去世在襁褓里,在他深爱的女人的怀中。生命就是那么奇妙,当你垂垂老矣,也许就如一个婴儿般,没有了凡尘的记忆,没有了世俗的牵绊,反而活得更简单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8: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忆 ——读龙应台《目送》

 

张敏

 

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反之,不在那个位置上,就永远不会体会到对方的感受。现在的我们是被父母目送的那个“背影”,将来我们也会成为目送他人的,那一双带着流恋的“双眼”。没有人是以个体存活,在生活中的我们总会和别人牵牵绊绊,无论是父母亲戚还是朋友,总有一些人在你心中最深处。读了这篇文章,思绪蔓延,好像回到了很久以前的童年。想起了与外公外婆在一起的时光。北方的冬天总是漫长而寒冷。记忆里,那时候的冬天,地上总是铺满厚厚的一层雪。早晨要早早的起床上学,虽然家离学校不远,但是外公还是担心我,于是经常骑着那个不知有多古董的自行车送我去学校。外公身体肥胖,每次骑一小段路都会气喘吁吁,而那时的我坐在后座上,紧紧抱着他,还不知道长大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外公是个爱生活的人。家里的小院里,栽满了花,栀子,吊金钟,无花果,枸杞……还有一颗永远不结果的香蕉树,每年冬天外公都会费力的把它挪到温暖的小屋里。院里还有几个盆景,假山上的花草等都是外公亲自载上的。外公喜欢下棋,喜欢听戏、听评书,喜欢练习毛笔字。每天早晨他都要打开那个破旧的收音机听戏,听评书。下午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爷爷来家里陪他下棋,直到晚上还不愿停下来。有时他们也会一块练练字,外公的毛笔字写得很好,小时候教我的书法老师也是自叹不如的。后来离开家的时候,他还特意买了好的宣纸写上字,并且把他最喜欢的几支毛笔也一块赠我。希望我能继续练字,可惜那时候不懂他的心思,就把那些搁置了,再也没去碰它们!现在想想确实是很遗憾的,因为后来妈妈说,家里那么多孩子,外公就对我一个人这样好。因为文革的原因,外公精神受了刺激,脾气很不好,但是自我在他身边的日子,他从没发过火。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人总是很奇怪,失去才知道珍惜和留恋。外公去世的那年我在外地上学,没有机会回去。妈妈怕我难过,直到一个月后才告知我。过了不到一年,外婆也去世了,那个充满童年记忆的院子被荒废,门被一把带锈的锁锁住了,从狭小的缝隙中只能看到疯涨的杂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6 03:38 , Processed in 0.07172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