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酒神

[文 学] 请教大家对鲁迅杂文的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8 22: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2-6-18 16:31 发表  呵呵,真的读几本好的历史书即可明了?昨晚跟剩翼兄网聊时还说到了这句话,我们都认为这话正是非鲁迅不能道之语。注意,鲁迅说的不是治乱循环,治乱循环的话谁都能说,但鲁迅的评论视角是什么?是从“奴隶”的 ...


1、关于“比较”的问题。白水师46楼发言启人深思,的确背景设定非常重要。所以,关于鲁迅对“奴隶”的界定,拿谁进行比较也许值得讨论。传统士大夫本来是批判的对象,或者说生活在历史之中的司马迁们,他们不大可能过早地跳出历史的窠臼。中国的左翼“草根”作家主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草根”是历史创造者的主体,不大会说与主义相龃龉的话。那部分想做奴隶的人即使有,恐怕也只是《共产党宣言》里的流氓无产者而已,并不能代表所有的草根阶层。所以,如果比较,也许更应该比较新型士大夫和新学者,比如说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之后派系纷杂的所谓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文人学者。
2、关于自成一家的问题。按图索骥,梁启超貌似论述了很多关于国民性特别是奴性的话题,甚至于鲁迅的一些关于国民性的文章好像就是发在梁启超主办的报刊上,一般认为梁启超对鲁迅的影响很大。而且,梁启超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对策,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操作性。所以,鲁迅应该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3、建构和解构。在那个亟需建构的年代,鲁迅继续做着解构甚至于全面解构的工作,而大部分人做得是建构的工作。对于那些想取得政权或已取得政权的力量而言,有选择的建构和解构是他们的重要工作。在这个意义上,鲁迅对于民国的解构符合左翼的需要,但是对于国民性的解构,则不见得与左翼经典相吻合。也正因为此,荷戟独彷徨的鲁迅更是孤独的和伟大的,尽管他是站在巨人的肩上,但是梁启超们顶多是丘陵,鲁迅却注定是华山。因为,山的名气不一定取决于山头的多寡,只要一个山峰够突兀挺拔足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8 23: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2-6-18 21:55 发表 温儒敏先生此文说得很实在,说得点子上了。前三个问题也都想过,听听温先生之言,真很有启发。感谢楼主分享。

 

刚看了铁西兄推荐的钱理群的文章,现在在疑惑一会是看球呢,还是继续看钱先生的文章,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8 23: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酒神 于 2012-6-18 23:15 发表  刚看了铁西兄推荐的钱理群的文章,现在在疑惑一会是看球呢,还是继续看钱先生的文章,呵呵。

比赛是2:45,看文看球不相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9 13: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但鲁迅这段话本来就不是在谈一般的心理学问题,而是在启蒙视角下,来探讨这样的制度文化传统下,社会变革的阻力问题。这话放在今天也仍有启示意义,比如,我们这些有家有业的人,大概谁也不希望革命的动荡,都更希望改良,但我得说,如果一味恐惧革命,一味替当道辩护,一味强调中国这么大,治理不容易,进步不容易,我们要慢慢等,慢慢等,要给政府足够时间,如果老是这个腔调,那等着我们的,只怕是个更坏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我同意土家野夫的看法,那就是如果没有革命的压力,那么只怕求改良也不可得。所以我特讨厌那些动辄批评用生命来维权的人不理性的所谓理性分子。没错,我自己不想革命,但既然这个世上还有哭告无门走投无路这回事,那就对别人想革命的念头有点起码的同情心,而且,如果这些人拿生命孤注一掷所做的暴烈的反抗或牺牲,使当道有了点轻微的让步,那等于最后我们坐享了他们牺牲换来的成果,这点道理还看不到么?这就是残酷的现实。现在你再回过头看看鲁迅那些话,你还觉得他的话过时么?相反,倒往往是今日读后,抬眼只见故园依然风雨如磐,更增沉痛。 -------------白水这段评论我非常赞同。看客也要有些血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20: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冰之 于 2012-6-18 15:09 发表 1.不是“力争做奴隶”,而是“做奴隶而不得”,两种表述有差别:前者让人感到可笑,后者有一股怨气,让人可怜。 2.读“几本好的历史书即可明了”——能否具体说说书目? 3.“鲁迅说的太绝对了”——否!中国两 ...

 

是的,各位都提到了,读鲁迅,要有相应的背景了解,不同经历的人,不同时间段,对鲁迅文章的理解也可能大不同。这几天经历了困惑不解,交锋辩驳,反省修正,重新困惑,豁然开朗,续而狂喜!真是太刺激了,太过瘾了!真心感谢各位!也让大家见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0 21: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铁西 于 2012-6-18 19:41 发表 《台湾社会科学研究季刊》第七十七期2010年3月(“与鲁迅重新见面”专辑)可下载。 http://www.cul-studies.com/index ... =show&catid=45&id=8

 

其中钱理群先生的文章非常长,除了结尾一点,前面都看了,内容很丰富,很值得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0 21: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酒神 于 2012-6-19 20:42 发表  是的,各位都提到了,读鲁迅,要有相应的背景了解,不同经历的人,不同时间段,对鲁迅文章的理解也可能大不同。这几天经历了困惑不解,交锋辩驳,反省修正,重新困惑,豁然开朗,续而狂喜!真是太刺激了,太过 ...

 

呵呵,这个帖子最能体现水云间的价值,读书有疑,便坦诚提出,然后大家共同探讨,都有收获。关于鲁迅,我还有很多话要说,呵呵,等回头再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0 21: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2-6-18 22:58 发表
2、关于自成一家的问题。按图索骥,梁启超貌似论述了很多关于国民性特别是奴性的话题,甚至于鲁迅
的一些关于国民性的文章好像就是发在梁启超主办的报刊上,一般认为梁启超对鲁迅的影响很大。而且,梁启超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对策,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操作性。所以,鲁迅应该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没错,晚清一批志士,已在做文化和国民性格的中西比较,你补充得非常好。但跟鲁迅相比,梁启超更像一个乐观的少年,鲁迅则不但鼓吹社会变革,同时又能深刻地看到群众和革命者可怖的另一面,这后者,一直是我们正规教育讲鲁迅时所回避的,但阅世读史渐深后,则不得不佩服鲁迅眼光的“毒”,并为之嗟叹良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0 22: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2-6-20 21:16 发表   没错,晚晴一批志士,已在做文化和国民性格的中西比较,你补充得非常好。但跟鲁迅相比,梁启超更像一个乐观的少年,鲁迅则不但鼓吹社会变革,同时又能深刻地看到群众和革命者可怖的另一面,这后者,一直是 ...

 

师言梁乐观,学生十分同意。但说梁少年,或尚存疑。梁论国民性在前,确实不如鲁迅深刻,更鲜有论及革命者。但鲁迅论社会变革,似乎破多于立,至今不太清楚鲁迅的社会变革主张。梁在这点上则难能可贵,不但破天荒地开启了批判主义的文化解构之潮,而且鲜明地分析了原因和对策。

窃以为,凭中国人之“智慧”,理解鲁迅之“毒”在某种意义上并不难,鲁迅前有“民可使由之”,后有“血酬定律”,自古至今全国上下无时不有“品人”之洋洋自得和街头巷议。鲁迅扒下了皇帝的新装,大家自然佩服得紧,而且越想越佩服。但就启蒙的意义上来言,“启多于蒙,有启少发”。固然,启在蒙前,只有启之愈广愈深,蒙发则愈完善愈彻底。但是,这启并不能代替蒙,鲁迅并没给人蒙上多少社会变革的新思想。所以,大家可以一起骂皇帝的新装,骂得一致而且痛快。但要制作新的衣服的话,则吵成一团,甚至不知道“新装”以外还有什么。

鲁迅不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著名的启蒙者大多都是,在这一点上,梁启超也是百科全书式的时代先行者。

 

[ 本帖最后由 木耳 于 2012-6-20 23:0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0 23: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2-6-20 21:16 发表   鲁迅则不但鼓吹社会变革,同时又能深刻地看到群众和革命者可怖的另一面,这后者,一直是 ...

 

红色剧上经常有反动当局对群众和革命者的污蔑和唾骂,不知道是不是编剧受了鲁迅的影响给他们的包装。若不是的话,反动当局和很多资本主义的丧家的乏走狗憎恶群众和革命,一味依靠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行为,是否只是一种形而下的利益坚持,而缺乏成体系的深刻的反动信仰和理论和智识上的有力支撑呢?如果他们缺乏,那么之后的台湾直到今天是不是依旧缺乏呢?如果他们不缺乏,他们的议论跟鲁迅的议论的界限该如何清晰界定?

 

另一个令学生纳闷的问题是,为何一直为官方所刻意回避的议论,在今天的很多“酒神”那里突然成了常识一般的话题?是什么时候什么动因促成了这一飞跃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6:32 , Processed in 0.05028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