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白水 于 2012-6-20 21:16 发表
没错,晚晴一批志士,已在做文化和国民性格的中西比较,你补充得非常好。但跟鲁迅相比,梁启超更像一个乐观的少年,鲁迅则不但鼓吹社会变革,同时又能深刻地看到群众和革命者可怖的另一面,这后者,一直是 ... 师言梁乐观,学生十分同意。但说梁少年,或尚存疑。梁论国民性在前,确实不如鲁迅深刻,更鲜有论及革命者。但鲁迅论社会变革,似乎破多于立,至今不太清楚鲁迅的社会变革主张。梁在这点上则难能可贵,不但破天荒地开启了批判主义的文化解构之潮,而且鲜明地分析了原因和对策。 窃以为,凭中国人之“智慧”,理解鲁迅之“毒”在某种意义上并不难,鲁迅前有“民可使由之”,后有“血酬定律”,自古至今全国上下无时不有“品人”之洋洋自得和街头巷议。鲁迅扒下了皇帝的新装,大家自然佩服得紧,而且越想越佩服。但就启蒙的意义上来言,“启多于蒙,有启少发”。固然,启在蒙前,只有启之愈广愈深,蒙发则愈完善愈彻底。但是,这启并不能代替蒙,鲁迅并没给人蒙上多少社会变革的新思想。所以,大家可以一起骂皇帝的新装,骂得一致而且痛快。但要制作新的衣服的话,则吵成一团,甚至不知道“新装”以外还有什么。 鲁迅不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著名的启蒙者大多都是,在这一点上,梁启超也是百科全书式的时代先行者。
[ 本帖最后由 木耳 于 2012-6-20 23:0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