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教学相关] 【作业】《世说新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5 21: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投资一班的黄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8 14: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

发现大家都不是一般的强……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8: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精彩纷呈,容某慢慢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9 00: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发作业~

①【原文】
王浚冲为尚书令,着公服,乘轺车①,经黄公酒垆②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③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④。今日视此虽近,邈⑤若山河。”
——《世说新语•伤逝》

【注释】
① 轺车:驾一匹马的轻便车。
② 酒垆:酒店里放酒瓮的土台子,借指酒店。
③ 预:参加。
④ 羁绁:束缚。
⑤ 邈:远。

【译文】
王浚冲担任尚书令,有一次穿着公服,乘着马车经过黄公酒垆。他回头对车后面的客人说:“从前我和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此畅饮美酒。在竹林中游玩,我也跟在他们后面。自从嵇康早逝,阮籍亡故以后,我就被繁琐的世事羁绊,现在酒垆虽近在眼前,往事和故友都已经隔了万重山河了。”

【感想】
触景生情往往使人情感迸发,王浚冲故地重游,记起了过去与友人在一起度过的点滴时光,心境顿时悲凉。落花流水春去也,世事变迁,也许王浚冲做官前后,在纷繁的事务中,忽略了昔日珍贵的友情,然而当他再一次回到充满回忆的地方,往事浮现时,友人早已远去,一切都无法重来,让人情不自禁地去深刻体会“伤逝”二字。当“珍惜现在拥有的”成为一句陈旧的号召时,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用缅怀的方式去纪念曾经美好的拥有,用略带伤感的回忆来慰籍麻木的心灵,并从物是人非中去体会那一丝已经不太容易得到的感伤。

②【原文】
豫章太守顾劭,是雍①之子。劭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②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于是豁情③散哀,颜色自若。
——《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
①雍:顾雍,字元叹,累迁尚书令,位至丞相。
②延陵:地名,这里指延陵季子。春秋时代,吴国的季札受封于此,称延陵季子,他最熟悉礼制,他儿子死后,葬丧都合乎礼。并且说:“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丧明:《礼记•檀弓上》载,孔子弟子子夏死了儿子就哭瞎了眼睛。孔子的另一弟子曾子为此责备他,认为这是子夏的罪过之一。
③豁情:敞开胸怀,心情开朗。

【译文】
豫章太守顾劭,是顾雍的儿子。顾劭在任官的时候死了,当时顾雍正与下属聚会下棋。外面有人送来信件,但却没有顾劭的书信,顾雍虽然神情不变,但心中猜到了噩耗。他用指甲使劲的猛掐手心,鲜血都流到了他的座垫上。等宾客都离开了,顾雍才叹息道:“我虽然没有延陵季子失去儿子时那么旷达,可我怎能像子夏那样,因为丧子而失明。”于是敞开胸怀,心情开朗,神色自若。

【感想】
    亲人逝世无非是生命中最痛苦之事,顾雍在得知儿子去世的噩耗时,却强掩内心悲伤的情感与人前,甚至“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对于常人来说,面对丧子之痛时,痛苦绝望的感情自然流露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文章中细腻刻画出了顾雍强制克制自己情感爆发的场景以及之后“胸怀开朗,驱散悲哀”的转变,似乎是为了突出了他的开朗从容与淡定。诚然,在某些情境下,人应当学会避免锋芒毕露、喜怒不形于色,留给别人深沉内敛的形象,古人更将此视为一种雅量,是高雅、气度的象征。这种如此为先人看重的气质固然值得我们诸后辈学习效仿,然而我亦觉得凡事有度为佳,对于丧失亲人的悲痛,是否真的能够因为所谓的“雅量”而隐忍不发,因为所谓的“旷达”而将之抛诸脑后呢?真的每件让人悲伤的事情都值得为了成为一个有雅量的人而淡然处之么?至少我觉得,为了颜面而憋屈真情的抒发,并不总是那么值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 23:39:4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 17: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

度曰:“晋阼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

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注释】

①“桓公”句:晋简文帝死时,桓温出镇在外,遗诏使桓温辅政,而没有满足他的纂位野心,他就以为是

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字文度)的主意,非常愤恨。后入朝,屯兵新亭,要谢、王前去迎接,想杀

掉二人。甲,甲士,披铠甲的士兵。

②阼:皇位,这里指国家。

③望阶趋席:指到了台阶上就疾行就座。方作:通“仿作”,仿效。洛生咏:用洛阳书生读书的语音来吟

诗。浩浩洪流:这是嵇康《赠秀才入军)诗中的句子,意谓大河浩浩荡荡。

④旷远:旷达;心胸宽阔。趣:通“促”,急促。


【译文】

桓温埋伏好甲士,设宴遍请朝中百官,想趁此机会杀害谢安和王坦之。王坦之非常惊恐,问谢安:“应该

采取什么办法?”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晋朝的存亡,决定于我们这一次去的结果。”两人一起

前去赴宴,王坦之惊恐的状态,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脸色上;谢安的宽宏大量,也在神态上表示得更加清

楚。他到台阶上就快步入座,模仿洛阳书生读书的声音,朗诵起“浩浩洪流”的诗篇。桓温害怕他那种旷

达的气量,便赶快撤走了埋伏的甲士。原先王坦之和谢安名望相等,通过这件事才分出了高低。


【感想】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人的名望不能代表一切,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人才会现出本来面目。王坦之与

谢安齐名,但在这件事上,他们两人的高下立现。桓温虽然想杀他们,但谢安的气度使他不敢下手。正是

谢安的临危不惧救了他和王坦之,假设谢安和王坦之一样惊慌失措,恐怕他们就成为了刀下之鬼。在我们

的生活中,生死存亡的抉择不会太多,但重大事件总是会出现的,如果我们能像谢安一样保持一颗平常心

,坦然面对,那么将不会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前进的。谢安,是一代名相,也是永远的楷模。

【原文】

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

”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文帝兄弟每造其门,皆独拜床下。其见礼如

此。


【注释】

①宗世林:宗承,字世林,以德行为世所重。曹操年轻时,想和他结交,遭到拒绝。

②司空:官名,是三公之一。曹操在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 年)为司空,总揽朝政。

③见疏:被疏远。曹操后来只是在礼节上厚待宗世林,但是压低他的官职。

④文帝兄弟:指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等。曹丕为魏文帝。造:前往;到。床下:坐床前。


【译文】

南阳郡人宗世林,是和魏武帝曹操同时代的入,他很瞧不起曹操的为人,不肯和曹操结交。曹操到做了司

空,总揽朝廷大权的时候,曾经安闲地问宗世林:“现在可不可以结交呢?”宗世林回答说:“我的松柏

一样的意志还没有变。”宗世林因为不合曹操心意被疏远以后,”官职很低,和他的德行不相配。但是曹

丕兄弟每次登门拜访,都是以晚辈的身分,特别在他的坐床前行拜见礼。他就是这样地受到尊敬。

【感想】

虽然曹操的官位很大,但宗世林并没有改变他的看法,“道不同不相为谋”,即使官位很低,即使被埋没

,但宗世林保持了他的气节。而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每次登门拜访都以晚辈身份行拜见礼,足以证

明宗世林所受到的尊重。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所遇到的物质诱惑太多太多,试问有几个人能保持自己的

气节,永不改变自己的理想呢?宗世林的坚持,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当我们受到诱惑的时候,想一想宗世

林,也许就可以做自己,不受他人摆布。我们应该坚持,我们不能放弃!

金融6班    20074116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5 4:01:2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6 14: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世说新语
  
任诞第二十三》刘伶醉酒。
刘伶①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②酒毁器,涕泣谏云:“君饮太过,非摄生③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④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⑤,五斗解酲⑥。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⑦已醉矣。

注解

1  刘伶:魏晋“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闻名。

2  捐:倒掉

3  摄生:养生

4  祝:祷告

5  斛:音[hú](胡),量器名,一斛为十斗。

6  酲:因饮酒过量而导致疾病。

7  隗然:隗通“颓”,醉倒的样子。

翻译

   刘伶饮酒过度,害了一场大病。可他还是馋酒喝,于是开口向夫人要。刘夫人很生气,她把酒倒在地上,摔碎了装酒的瓶子,哭着劝刘伶道:“夫君喝酒太多,不是养生之道,一定要戒掉啊!”刘伶说道:“好极了,我自己戒不了,只有在神面前祷告发誓才可以,请你准备酒肉吧!”夫人高兴的说:“就按你的意思办。”于是,她把酒肉放在神案上,请刘伶来祷告。刘伶跪在神案前,大声说道:“老天生了我刘伶,因为爱酒才有大名声,一次要喝一斛,五斗哪里够用?妇道人家的话,可千万不能听!”说罢,拿起酒肉,大吃大喝起来,不一会便醉熏熏的了。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
  
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

刘伶喝了酒以后经常放纵自己有时还把衣服脱掉赤裸地躺在屋里有人看到了就讥笑他,刘伶却说:“ 天地是我的房子房子是我的衣裤。你为什么跑到我的裤子里呢?”

刘伶生平:

刘伶,西晋沛国(今安徽宿州)人,字伯伦。
  
“竹林七贤”之一。曾为建威参军
  
。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对传统“
  
礼法”表示蔑视。

                                                                                                                                                   阮炳权 20073901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 14:14:3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6 14: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想

      竹林七贤中每个人都很喜欢喝酒但是估计没有哪一个能像刘伶一样嗜酒如命了喝酒喝得生病了还是要喝妻子哭着不要他喝了他还是要喝;到了最后为了喝酒连自己的妻子和鬼神也一同欺骗了如此嗜酒如命确实罕见。.我觉得他和阮籍嵇康喝酒是不同的不是因为受逼于黑暗的政治,污浊的社会,充满着愤懑之情。阮籍喝酒还能喝酒以后还会号哭吐血而刘伶他却是完全沉醉在酒中的世界并不能说刘伶只是一个酒鬼毫无抱负他也曾为建威参军向朝廷主张无为而化”但被朝廷斥之为无益之策而且当同辈都成为高官时他还被罢官了如果说心中不感到郁闷的话那肯定是假的但是他和其他的隐士不同当他知道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时或者说自己不被别人认可时他选择的是沉醉于酒中的世界他放荡不羁完全不顾世俗的封建礼教只是潇洒地活在酒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他能够驱着鹿车,喝着酒对随行的童子说:“死即埋我。”能够喝醉以后裸着身体大睡能够对着自己的妻子和鬼神撒谎来骗酒喝看上去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酒鬼但是又有谁能真正活得像他一样纯真从他的放浪形骸,同时更藉著酒醉的言辞行动,来表示他憎恨虚伪的道德礼教以及自己内心对自然的纯真追求对于这个混浊社会上的那些虚伪的道德礼教满口仁义道德的当权者来说刘伶不会像阮籍一样对他们怒骂而只是对他们抱以不屑和嘲讽并不是说我自己有多赞同刘伶的行为而是像我们如今的社会一样有多少人要生活在自己虚伪的面具之下有多少人能够以自己的纯真来面对他人有多少人又可以把自己内心的不屑勇敢地表现出来呢我自己也不可以所以特别羡慕他能如此刘伶一生中也只留下一篇酒德颂》(连作品都是和酒有关的),我们可以看出他寄托了他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并攻击那虚伪的世俗礼教中的贵公子、搢绅处士。全文充满了奔放自在的讽刺意味。刘伶如此超然于尘世在魏晋时期如此混浊的社会中实属难得啊!!!

                                                                                                                                  

                                                                                                                                             阮炳权   20073901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 14:28:1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00: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阮炳权投资在2008-1-6 14:09:33的发言:

 

感想:

      竹林七贤中每个人都很喜欢喝酒,但是估计没有哪一个能像刘伶一样嗜酒如命了.喝酒喝得生病了,还是要喝;妻子哭着不要他喝了,他还是要喝;到了最后为了喝酒,连自己的妻子和鬼神也一同欺骗了.如此嗜酒如命,确实罕见.我觉得他和阮籍嵇康喝酒是不同的,不是因为受逼于黑暗的政治,污浊的社会,充满着愤懑之情.阮籍喝酒还能喝酒以后还会号哭吐血,而刘伶他却是完全沉醉在酒中的世界.并不能说刘伶只是一个酒鬼,毫无抱负.他也曾为建威参军,向朝廷主张<无为而化>,但被朝廷斥之为无益之策.而且当同辈都成为高官时,他还被罢官了.如果说心中不感到郁闷的话那肯定是假的.但是他和其他的隐士不同,当他知道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时,或者说自己不被别人认可时,他选择的是沉醉于酒中的世界.他放荡不羁,完全不顾世俗的封建礼教,只是潇洒地活在酒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他能够驱着鹿车,喝着酒,对随行的童子说:死即埋我.能够喝醉以后裸着身体大睡.能够对着自己的妻子和鬼神撒谎来骗酒喝.看上去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酒鬼.但是又有谁能真正活得像他一样纯真.从他的放浪形骸,同时更藉著酒醉的言辞行动,来表示他憎恨虚伪的道德礼教,以及自己内心对自然的纯真追求.对于这个混浊社会上的那些虚伪的道德礼教,满口仁义道德的当权者来说,刘伶不会像阮籍一样对他们怒骂,而只是对他们抱以不屑和嘲讽.并不是说我自己有多赞同刘伶的行为,而是像我们如今的社会一样,有多少人要生活在自己虚伪的面具之下,有多少人能够以自己的纯真来面对他人,有多少人又可以把自己内心的不屑勇敢地表现出来呢?我自己也不可以,所以特别羡慕他能如此.刘伶一生中也只留下一篇<<酒德颂>>(连作品都是和酒有关的) ,我们可以看出他寄托了他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并攻击那虚伪的世俗礼教中的贵公子、搢绅处士。全文充满了奔放自在的讽刺意味。刘伶如此超然于尘世,在魏晋时期如此混浊的社会中,实属难得啊!!!

                                                                                                                                  阮炳权   200739018

写的很好,我很欣赏。不过,请你先将所有的英文状态下输入的标点符号改过来,我再点评,给成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00: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阎静在2007-11-24 13:45:27的发言:

[em07][em07][em07]

先介绍我看过的篇目中最喜欢的一段:

                                  日近日远

普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翻译]:

   晋明帝才几岁,坐在晋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询问洛阳的情况,不觉潸然泪下。明帝问他为什么哭泣,元帝就把东渡之意详细的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边上来,由此可以推知。”元帝对孩子的话感到非常惊奇。次日,元帝召集群臣宴会,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大家,并且就同一个问题重新向明帝提问,然而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道:“你今天说的话为什么和昨天说的话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现在抬起头就能看到太阳,却看不见长安。”

[感想]

         本文通过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卓越的语言表达,突出表现了一个皇家孩童晋明帝的聪颖和智慧。

最喜欢这篇,因为每次看完都忍不住有一丝丝悲哀,晋元帝向洛阳来人 询问那里的消息,并且潸然泪下,其怆怀故国之情动人心魄。太阳虽远,而举目可见,长安虽近,却不在望中。对明帝这样的孩子而言,这是实情实景,但此语一出,却足以震撼东渡君臣的心灵:对于他们这些偏安一隅的人来说,长安确实是比太阳还要遥远。于是,故国的沦亡,山河的破碎,东渡的惨痛,前途的暗淡,也都尽在不言中了。

原来真正的遥远并不在于距离阻隔,而在于人心,这又让我不禁想起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肯定不是建康到长安,但也许是东渡君臣明知长安并非远不可及,却没办法回去的悲哀吧。

 

 

 

 

再来一则有意思的:

邓艾口吃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时一凤。”

[翻译]:

 邓艾口吃,时常重复说“艾艾”。晋文王和他开玩笑说:“你总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邓艾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

[感想]

“凤兮凤兮”语出《论语》,楚国的接舆走过孔子身边时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这是以凤比喻孔子。邓艾引用他的话,意在说明,虽然连说“凤兮凤兮”,也只是指一只凤,即孔子,而自己虽然常常连说“艾艾”,也只不过是一个艾罢了,因为邓艾只有一个,正如孔子也只有一个罢了。

邓艾将军患有口吃,但这种生理上的缺陷并没有妨碍他富有智慧的个性表达。晋文王的问话本是调侃之意,而邓艾的回答却富有哲理的情味,同时也张扬了魏晋时代注重自我的个性精神。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外交官,自然从来都很佩服那些临危不乱,妙语连珠的人,因此看到这篇也深有感触,真是有才人的语言都时刻闪耀着智慧阿!

 

 

最后一则也挺有意思:

家果家禽

    梁国杨氏子九歳,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

梁国杨氏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一次君平登门拜访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家里人便叫儿子出来接待。给君平摆上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君平指杨梅给小孩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小男孩应声答道:“从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感想]

    以前对世说新语的接触都只限于是课文节选和老师偶尔提到的小故事,这次布置作业后,才从图书馆借了本来,真正系统的开始有一点点了解,不难发现,《世说新语》里有很多儿童语出惊人的故事,可谓英雄出少年,后生可畏阿!这篇《家果家禽》正是其中之一。

   杨梅”的“杨”和姓“杨”的“杨”,“孔雀”的“孔”和姓“孔”的“孔”,字音皆相同,杨氏子与孔君平都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点,于是就有了这段妙趣横生的对话,杨氏子虽小,但他的才情足以令人钦佩,总之,个人感觉是六朝时代真是一个洋溢着智慧的时代阿!

看了你的三条短评,很惊讶,文字很老到,见解很精辟,呵呵,真是后生可畏:)

加精:)

成绩:

阎静   91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00: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王天雄在2007-12-29 0:32:17的发言:

①【原文】
王浚冲为尚书令,着公服,乘轺车①,经黄公酒垆②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③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④。今日视此虽近,邈⑤若山河。”
——《世说新语•伤逝》

【注释】
① 轺车:驾一匹马的轻便车。
② 酒垆:酒店里放酒瓮的土台子,借指酒店。
③ 预:参加。
④ 羁绁:束缚。
⑤ 邈:远。

【译文】
王浚冲担任尚书令,有一次穿着公服,乘着马车经过黄公酒垆。他回头对车后面的客人说:“从前我和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此畅饮美酒。在竹林中游玩,我也跟在他们后面。自从嵇康早逝,阮籍亡故以后,我就被繁琐的世事羁绊,现在酒垆虽近在眼前,往事和故友都已经隔了万重山河了。”

【感想】
触景生情往往使人情感迸发,王浚冲故地重游,记起了过去与友人在一起度过的点滴时光,心境顿时悲凉。落花流水春去也,世事变迁,也许王浚冲做官前后,在纷繁的事务中,忽略了昔日珍贵的友情,然而当他再一次回到充满回忆的地方,往事浮现时,友人早已远去,一切都无法重来,让人情不自禁地去深刻体会“伤逝”二字。当“珍惜现在拥有的”成为一句陈旧的号召时,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用缅怀的方式去纪念曾经美好的拥有,用略带伤感的回忆来慰籍麻木的心灵,并从物是人非中去体会那一丝已经不太容易得到的感伤。

②【原文】
豫章太守顾劭,是雍①之子。劭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②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于是豁情③散哀,颜色自若。
——《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
①雍:顾雍,字元叹,累迁尚书令,位至丞相。
②延陵:地名,这里指延陵季子。春秋时代,吴国的季札受封于此,称延陵季子,他最熟悉礼制,他儿子死后,葬丧都合乎礼。并且说:“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丧明:《礼记•檀弓上》载,孔子弟子子夏死了儿子就哭瞎了眼睛。孔子的另一弟子曾子为此责备他,认为这是子夏的罪过之一。
③豁情:敞开胸怀,心情开朗。

【译文】
豫章太守顾劭,是顾雍的儿子。顾劭在任官的时候死了,当时顾雍正与下属聚会下棋。外面有人送来信件,但却没有顾劭的书信,顾雍虽然神情不变,但心中猜到了噩耗。他用指甲使劲的猛掐手心,鲜血都流到了他的座垫上。等宾客都离开了,顾雍才叹息道:“我虽然没有延陵季子失去儿子时那么旷达,可我怎能像子夏那样,因为丧子而失明。”于是敞开胸怀,心情开朗,神色自若。

【感想】
    亲人逝世无非是生命中最痛苦之事,顾雍在得知儿子去世的噩耗时,却强掩内心悲伤的情感与人前,甚至“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对于常人来说,面对丧子之痛时,痛苦绝望的感情自然流露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文章中细腻刻画出了顾雍强制克制自己情感爆发的场景以及之后“胸怀开朗,驱散悲哀”的转变,似乎是为了突出了他的开朗从容与淡定。诚然,在某些情境下,人应当学会避免锋芒毕露、喜怒不形于色,留给别人深沉内敛的形象,古人更将此视为一种雅量,是高雅、气度的象征。这种如此为先人看重的气质固然值得我们诸后辈学习效仿,然而我亦觉得凡事有度为佳,对于丧失亲人的悲痛,是否真的能够因为所谓的“雅量”而隐忍不发,因为所谓的“旷达”而将之抛诸脑后呢?真的每件让人悲伤的事情都值得为了成为一个有雅量的人而淡然处之么?至少我觉得,为了颜面而憋屈真情的抒发,并不总是那么值得……


两条赏析都写的很好。

第一条里的王浚冲,就是竹林七贤里的王戎,王戎字浚冲,所以他当年才会与嵇康、阮籍一道酣饮于黄公酒垆,嵇、阮逝去以后,他会有伤逝之叹。这一层身份关系,还是点明一下好。

第二条里顾雍那种表现,应该如何评价,历来就有分歧。有一个词就是用来形容他们这种表现的,叫做“矫情镇物”,这个词略带贬义色彩。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顾雍这里的极度克制,未必只是为了颜面,也可以理解成丈夫有泪不轻弹,不愿意让一己之哀伤影响到他人心境,如果是这样,那也不无值得赞赏之处。当年读《世说新语》,就注意到了书中对两种各趋极端的情感表现方式都持欣赏态度,一种是阮籍式的纵情任性,一种是顾雍、谢安式的极力克制,矫情镇物。这也许是因为世人多中庸,无论是哪一种极端,寻常众生都很难做到。

成绩:

王天雄 88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21:36 , Processed in 0.07565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