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 度曰:“晋阼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 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注释】
①“桓公”句:晋简文帝死时,桓温出镇在外,遗诏使桓温辅政,而没有满足他的纂位野心,他就以为是 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字文度)的主意,非常愤恨。后入朝,屯兵新亭,要谢、王前去迎接,想杀 掉二人。甲,甲士,披铠甲的士兵。 ②阼:皇位,这里指国家。 ③望阶趋席:指到了台阶上就疾行就座。方作:通“仿作”,仿效。洛生咏:用洛阳书生读书的语音来吟 诗。浩浩洪流:这是嵇康《赠秀才入军)诗中的句子,意谓大河浩浩荡荡。 ④旷远:旷达;心胸宽阔。趣:通“促”,急促。 【译文】
桓温埋伏好甲士,设宴遍请朝中百官,想趁此机会杀害谢安和王坦之。王坦之非常惊恐,问谢安:“应该 采取什么办法?”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晋朝的存亡,决定于我们这一次去的结果。”两人一起 前去赴宴,王坦之惊恐的状态,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脸色上;谢安的宽宏大量,也在神态上表示得更加清 楚。他到台阶上就快步入座,模仿洛阳书生读书的声音,朗诵起“浩浩洪流”的诗篇。桓温害怕他那种旷 达的气量,便赶快撤走了埋伏的甲士。原先王坦之和谢安名望相等,通过这件事才分出了高低。 【感想】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人的名望不能代表一切,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人才会现出本来面目。王坦之与 谢安齐名,但在这件事上,他们两人的高下立现。桓温虽然想杀他们,但谢安的气度使他不敢下手。正是 谢安的临危不惧救了他和王坦之,假设谢安和王坦之一样惊慌失措,恐怕他们就成为了刀下之鬼。在我们 的生活中,生死存亡的抉择不会太多,但重大事件总是会出现的,如果我们能像谢安一样保持一颗平常心 ,坦然面对,那么将不会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前进的。谢安,是一代名相,也是永远的楷模。 【原文】 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 ”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文帝兄弟每造其门,皆独拜床下。其见礼如 此。 【注释】
①宗世林:宗承,字世林,以德行为世所重。曹操年轻时,想和他结交,遭到拒绝。 ②司空:官名,是三公之一。曹操在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 年)为司空,总揽朝政。 ③见疏:被疏远。曹操后来只是在礼节上厚待宗世林,但是压低他的官职。 ④文帝兄弟:指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等。曹丕为魏文帝。造:前往;到。床下:坐床前。 【译文】
南阳郡人宗世林,是和魏武帝曹操同时代的入,他很瞧不起曹操的为人,不肯和曹操结交。曹操到做了司 空,总揽朝廷大权的时候,曾经安闲地问宗世林:“现在可不可以结交呢?”宗世林回答说:“我的松柏 一样的意志还没有变。”宗世林因为不合曹操心意被疏远以后,”官职很低,和他的德行不相配。但是曹 丕兄弟每次登门拜访,都是以晚辈的身分,特别在他的坐床前行拜见礼。他就是这样地受到尊敬。 【感想】 虽然曹操的官位很大,但宗世林并没有改变他的看法,“道不同不相为谋”,即使官位很低,即使被埋没 ,但宗世林保持了他的气节。而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每次登门拜访都以晚辈身份行拜见礼,足以证 明宗世林所受到的尊重。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所遇到的物质诱惑太多太多,试问有几个人能保持自己的 气节,永不改变自己的理想呢?宗世林的坚持,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当我们受到诱惑的时候,想一想宗世 林,也许就可以做自己,不受他人摆布。我们应该坚持,我们不能放弃! 金融6班 20074116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5 4:01:2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