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方言受到山西方言的影响,也受到满蒙两个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师按:最好再介绍一下突出的具体的特点。) 修改:“呼和浩特市”在蒙古语中是“青色的城”之意,所以呼和浩特也叫青城。
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居住着汉、蒙、回、满等众多民族,在各民族不断融合的进程中,少数民族的语言也与汉语不断融合,渐渐的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但市区与郊区的语言不完全相同,就是在市区内也因位置不同而各有差异。新城满族所操方言往往是东北和北京的成分多一些,但又能明显听出是当地特有的满洲话;旧城回民区的老住户,一般都操回民腔,有的汉族居民也如此;而玉泉区的老居民则略带山西口音,但又不是纯粹的山西话。总的来说,呼和浩特地区的方言以山西和陕西腔为基调,夹杂着蒙古、满、回族的语言成分,属北方方言,也被称为晋语的一个分支,据说这是晋语中一个全部在山西境外的支系——“张呼片”,以河北张家口和内蒙古呼和浩特为代表,分布于冀西北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与当年晋商的活动有关。清代的归化城(即现在呼市的旧城)以及张家口一并成为晋商对蒙、对俄和对中亚的贸易最重要的中转站,晋商云集,达到极盛,晋商穿行与归化城和张家口之间,进行频繁的贸易可能是这种话形成的原因。至今还有大量的山西、陕西后代生活在内蒙古并为之做着建设。 蒙语与汉语相结合可追溯到元朝,蒙古族入驻中原,呼和浩特地区的蒙古族大都是蒙语和汉语皆通,由于蒙、汉语长期使用,于是就形成了一批蒙、汉相混的词。如:我们称“年糕”为“拿糕”,“拿”是蒙古语“黏”,“糕”是汉语;“直来直去”为“直忽筒”,“直”是汉语,“忽筒”是蒙语,意为“井”。“盗贼”为“贼忽拉”,“贼”是汉语,“忽拉”出自蒙古语“忽拉盖”意为“贼”,但现在也用于大人对机灵的孩子的呢称。这些词现在仍在呼市旧城以及周边旗县使用。 二、A、鱼鱼、窝窝(师按:这是一个词还是两个所指相同的词?):是一种用莜面制成的食品。 修改:是两个所指相同的词,都是莜面食品,不过鱼鱼是条状的,窝窝是空心柱状的。 娄娄:即鸽子。 这类词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构成新词,不重叠就不能构成该词,称为重叠词(师按:是重叠词还是叠音词呢?这些音节单用时的意义和重叠后构成的词的意义有关系吗?还只是音节的单纯重叠而已?)。 修改:这些词只是音节重叠,单独用不能表示重叠后的意义,应是叠音词。 B、圪针、圪蛋、疙疤 单音词根带“圪”便构成了新词,用来表示具体的事物。一般由词根所表示的事物作为比喻对象,从而使词获得新的意义。如“圪针”不是针,而是表示某种针状的物体,如“玻璃圪针”是指尖形的或细碎的玻璃,酸枣树的刺也叫“圪针”。“圪蛋”是指某种蛋状的较坚强的物体,包括圆形的或半圆形的物体,如烟斗或土丘。 有些带“圪”的名词也可指词根本身所表示的物体,同时也有比喻义。如“疙瘩”既指一般的伤疤,也指形状似伤疤的痕迹。有些所指的就是词根所表示的物体,如“圪痂”就是痂。 带“圪”的名词后的词根一般都可重叠,构成“圪BB”式,起到指“小”的作用。这种“圪BB”式还可以放在其他次跟后面,构成“A圪BB”式偏正结构的新词:树圪墩墩、锅圪巴巴、泥圪痂痂、山圪梁梁、树圪梢梢、肉圪蛋蛋。 C、圪蜷、圪蹴 “圪”可作为动词的前缀,加在单音节动词性词根前,构成一个动词。能带“圪”的单音节动词性词根大都是表示形体动作的,带上“圪”后可以表示动作的延续。 (师按:B、C很有特点,而且很多北方地区的方言都有这个“圪”做前缀,可以看看其他同学的作业,比较一下有无联系?区别在哪?。此外,应该考察你的方言中“圪”用法的来源。) 修改:其实呼和浩特方言中的“圪”用法来源于山西和陕西方言。单音词根带“圪”的用法与山西方言中的用法相同,而“圪BB”式是典型的陕西方言形式。 D、日哄:哄骗 日显:显示、夸耀 “日”可以作为动词前缀,但此类词一般表示贬义。 E、打对:小心对付——这种病你得好好打对。 顶对:认真的当面核对——这事儿你要顶对清楚。 (师按:这两个词里的“对”有没有实际意义,还只是个无义的音缀?) 修改:这里“对”无实际意义,只做后缀。 F、日能:很巧,有能力——这孩子可日能了,甚也会做。 “日”是形容词前缀。 (师按:这个“日”和D中的“日”有没有关系,为什么一个表贬义,一个表褒义?它们有没有共同的来源?) 修改:“日”其实只是一个无意义的前缀,只是“日”做动词前缀时一般表示贬义,做形容词前缀时一般表示褒义。 G、青少年单数第一人称代词:我(师按:和普通话不一样吗?)、爷、俄[r35]
(师按:应该考察一下是古汉语哪个第一人称代词的音变或遗存。) 修改:在呼市地区男子常自称“爷”,听上去有些象骂人的话,但其实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古代蒙古族贵族和满族贵族长期通婚,很多嫁过来的满族贵族都是一口的地道的京腔,而当时的满族贵族都有自称“爷”的习惯(这一点可以在很多电视剧里了解到)。他们的家人和仆人们对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也学着自称“爷”,等到清政府被推翻了,贵族们散落到呼和浩特的各个地区,这样的习惯也传到了整个呼和浩特,主要是在新城区。 第三人称代词:[nia35](师按:应该考察一下是古汉语哪个第三人称代词的音变或遗存。) “爷”受到满清贵族语言的影响。(师按:为什么在青少年中使用?) 三、在方言(师按:是想说“普通话”吧?)中相对应的词: 修改:是普通话中与方言相对应的词。 娄娄=鸽子,圪蜷=蜷着,圪蹴=蹲着,日哄=哄,日显=显示,打对=对付,顶对=核对,日能=厉害 四、在晋语中都有以上词的用法。
建议:只做了词义用法解释,没有查找来源。
参考资料:《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黄伯荣主编 青岛出版社 《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 编 商务印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