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子非鱼

[汉语发展史]期中作业——方言词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 22: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白:

1、(1)白色:《说文》:“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阜,故文白。”

  2)假,没有根据:《十七史·商榷·新五代史·追尊四代》:“高曾之名,恐皆是贵后白譔出”。

《红楼梦》57回:“宝玉笑道:‘你又说白话’”

  3)吹牛。

【小结】:白:本义:白色——→假,没有根据——→吹牛

 

2“白”本义为“白色”,后引申为“假,没有根据”。(师按:这两个意义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我答:“白色”一般有“空、没有”的意思,而“白”字表示“假,没有根据”通常与“话”字搭配成“白话”,“白话”也就是“假话、空话”的意思。因此,这个义项是有“白色”引申而来的。而此义在古汉语中,多用作副词或形容词。而在四川话中,“白”还可以用为动词或名词,并引申为“吹牛”的意思。而在普通话中,只保留了“白”作“白色”的含义。

 

3、在四川话中,“白”还可以用为动词或名词,并引申为“吹牛”的意思。

动词:吹牛:他在白(他在吹牛)

名词:吹牛的话:不要听他白(不要听他吹牛的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22: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4.在其他方言区(按七大方言区划分)的情况:

方言区       

假,没有根据的

吹牛

吹牛的话

备注

北方官话

华北(淄博)

×

×

 

西北(兰州)

×

×

×

 

西南(贵阳)

×

×

 

江淮(武汉)

×

×

 

吴方言(浙江嘉兴)

×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22: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粤方言(广东茂名)

×

×

×

“白话”是“粤语”的意思

闽方言(福建漳州)

×

×

×

“白话”是“当地闽南话”意思

湘方言(湖南湘西)

×

×

有“坏”意,如“他白得很”

赣方言(江西南昌)

×

×

×

 

客家话(广西贺州)

×

×

×

 

【注:“白”的“白色”在普通话及各大方言区都使用,在此不作列表。

【小结】:1、“白”作“假、没有根据的”讲,在华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和湘方言区都有此用法。

        2、“白”作“吹牛”“吹牛的话”讲,仅仅局限于四川话中。

        3、“白话”在粤语和闽方言中,主要指各自方言的意思;而在普通话中,“白话”主要指“相对文言文而言,是接近日常生活语言的文字表达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22: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参考书目(师按:参考书目怎么都没有作者或编者?)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

2谷衍奎编: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2006

3许宝华、(日)宫田一朗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

4罗韵希等著:《成都方言词典》,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5()许慎:《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蒋均涛:《李实<蜀语>简论》,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43月,第一期第十卷。

 

 

建议:词义的引申及使用总结解说得不错,利用图表来和其他方言比较也是个好办法。如果能在选择词语时考虑到前面列举的方言特点,如多重叠式,则更好。

 

 

邓晓天

2007330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23: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发完了。贴中有失偏颇之处。还请各位勇敢拍砖。然后就是:

1、由于有表格。所以字符较多。不得已分成了这么多贴。难免造成灌水之嫌。

2、由于鄙人还处于电脑幼儿园阶段。第一次大庭广众发贴。所以出现了很多编辑不当的地方。本来想重新编辑发贴。却发现删不了原帖。无奈只能将就将就了。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给各位同学阅读带来的不便。还请各位多多原谅!

祝各位期末人品大爆炸。取得好成绩!

最后,感谢老师不厌其烦的帮我指出作业中的问题。最终才有了自我良好的这份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3 20: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内蒙古呼和浩特方言词汇

                                                    200733021-江薇

一、       内蒙古呼和浩特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在汉语个方言中分布地区最广,使用人口也最多,约占汉族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师按:这句话给人感觉是“呼和浩特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在汉语……”,你自己再琢磨琢磨。)

修改:内蒙古呼和浩特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在汉语个方言中分布地区最广,使用人口也最多,约占汉族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七十。

呼和浩特市方言受到山西方言的影响,也受到满蒙两个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师按:最好再介绍一下突出的具体的特点。)

修改:“呼和浩特市”在蒙古语中是“青色的城”之意,所以呼和浩特也叫青城。 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居住着汉、蒙、回、满等众多民族,在各民族不断融合的进程中,少数民族的语言也与汉语不断融合,渐渐的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但市区与郊区的语言不完全相同,就是在市区内也因位置不同而各有差异。新城满族所操方言往往是东北和北京的成分多一些,但又能明显听出是当地特有的满洲话;旧城回民区的老住户,一般都操回民腔,有的汉族居民也如此;而玉泉区的老居民则略带山西口音,但又不是纯粹的山西话。总的来说,呼和浩特地区的方言以山西和陕西腔为基调,夹杂着蒙古、满、回族的语言成分,属北方方言,也被称为晋语的一个分支,据说这是晋语中一个全部在山西境外的支系——“张呼片”,以河北张家口和内蒙古呼和浩特为代表,分布于冀西北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与当年晋商的活动有关。清代的归化城(即现在呼市的旧城)以及张家口一并成为晋商对蒙、对俄和对中亚的贸易最重要的中转站,晋商云集,达到极盛,晋商穿行与归化城和张家口之间,进行频繁的贸易可能是这种话形成的原因。至今还有大量的山西、陕西后代生活在内蒙古并为之做着建设。

  蒙语与汉语相结合可追溯到元朝,蒙古族入驻中原,呼和浩特地区的蒙古族大都是蒙语和汉语皆通,由于蒙、汉语长期使用,于是就形成了一批蒙、汉相混的词。如:我们称“年糕”为“拿糕”,“拿”是蒙古语“黏”,“糕”是汉语;“直来直去”为“直忽筒”,“直”是汉语,“忽筒”是蒙语,意为“井”。“盗贼”为“贼忽拉”,“贼”是汉语,“忽拉”出自蒙古语“忽拉盖”意为“贼”,但现在也用于大人对机灵的孩子的呢称。这些词现在仍在呼市旧城以及周边旗县使用。

 

二、A鱼鱼、窝窝(师按:这是一个词还是两个所指相同的词?):是一种用莜面制成的食品。

修改:是两个所指相同的词,都是莜面食品,不过鱼鱼是条状的,窝窝是空心柱状的。

娄娄:即鸽子。

这类词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构成新词,不重叠就不能构成该词,称为重叠词(师按:是重叠词还是叠音词呢?这些音节单用时的意义和重叠后构成的词的意义有关系吗?还只是音节的单纯重叠而已?)

修改:这些词只是音节重叠,单独用不能表示重叠后的意义,应是叠音词。

B、圪针、圪蛋、疙疤

单音词根带“圪”便构成了新词,用来表示具体的事物。一般由词根所表示的事物作为比喻对象,从而使词获得新的意义。如“圪针”不是针,而是表示某种针状的物体,如“玻璃圪针”是指尖形的或细碎的玻璃,酸枣树的刺也叫“圪针”。“圪蛋”是指某种蛋状的较坚强的物体,包括圆形的或半圆形的物体,如烟斗或土丘。

有些带“圪”的名词也可指词根本身所表示的物体,同时也有比喻义。如“疙瘩”既指一般的伤疤,也指形状似伤疤的痕迹。有些所指的就是词根所表示的物体,如“圪痂”就是痂。

带“圪”的名词后的词根一般都可重叠,构成“圪BB”式,起到指“小”的作用。这种“圪BB”式还可以放在其他次跟后面,构成“ABB”式偏正结构的新词:树圪墩墩、锅圪巴巴、泥圪痂痂、山圪梁梁、树圪梢梢、肉圪蛋蛋。

C、圪蜷、圪蹴

“圪”可作为动词的前缀,加在单音节动词性词根前,构成一个动词。能带“圪”的单音节动词性词根大都是表示形体动作的,带上“圪”后可以表示动作的延续。

(师按:BC很有特点,而且很多北方地区的方言都有这个“圪”做前缀,可以看看其他同学的作业,比较一下有无联系?区别在哪?。此外,应该考察你的方言中“圪”用法的来源。)

修改:其实呼和浩特方言中的“圪”用法来源于山西和陕西方言。单音词根带“圪”的用法与山西方言中的用法相同,而“圪BB”式是典型的陕西方言形式。

D、日哄:哄骗

日显:显示、夸耀

“日”可以作为动词前缀,但此类词一般表示贬义。

E、打对:小心对付——这种病你得好好打对。

顶对:认真的当面核对——这事儿你要顶对清楚。

(师按:这两个词里的“对”有没有实际意义,还只是个无义的音缀?)

修改:这里“对”无实际意义,只做后缀。

F、日能:很巧,有能力——这孩子可日能了,甚也会做。

“日”是形容词前缀。

(师按:这个“日”和D中的“日”有没有关系,为什么一个表贬义,一个表褒义?它们有没有共同的来源?)

修改:日”其实只是一个无意义的前缀,只是“日”做动词前缀时一般表示贬义,做形容词前缀时一般表示褒义。

G、青少年单数第一人称代词:(师按:和普通话不一样吗?)、爷、[r35] (师按:应该考察一下是古汉语哪个第一人称代词的音变或遗存。)

修改:在呼市地区男子常自称“爷”,听上去有些象骂人的话,但其实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古代蒙古族贵族和满族贵族长期通婚,很多嫁过来的满族贵族都是一口的地道的京腔,而当时的满族贵族都有自称的习惯(这一点可以在很多电视剧里了解到)。他们的家人和仆人们对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也学着自称,等到清政府被推翻了,贵族们散落到呼和浩特的各个地区,这样的习惯也传到了整个呼和浩特,主要是在新城区。

   第三人称代词:[nia35](师按:应该考察一下是古汉语哪个第三人称代词的音变或遗存。)

“爷”受到满清贵族语言的影响。(师按:为什么在青少年中使用?)

修改:其实第一人称代词不限于青少年,只是大部分青少年不论男女都更偏好使用除“我”外的代词,可能认为那样很跩吧;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正式场合中人们大都使用“我”,在非正式场合中才会用其他代词。

三、在方言(师按:是想说“普通话”吧?)中相对应的词:

修改:是普通话中与方言相对应的词。

娄娄=鸽子,圪蜷=蜷着,圪蹴=蹲着,日哄=哄,日显=显示,打对=对付,顶对=核对,日能=厉害

四、在晋语中都有以上词的用法。

 

建议:只做了词义用法解释,没有查找来源。

 

参考资料:《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黄伯荣主编  青岛出版社

         《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 编 商务印书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5 22: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33016  赵倩莹

[挨梃] āi tìng 挨打,挨揍。

在普通话中{挺}的读音ting ,只有二声和三二声读音表示“汉代县名,属胶东国。在今山东省莱阳市南”的含义,比较少用。三声的读音可表示“①硬而直:挺立|笔挺|挺拔。②伸直或凸出:挺直|挺身|抬头挺胸。③勉强支撑:硬挺|挺得住。④很:挺对|挺好|挺冷|挺不容易。⑤量词:一挺机枪。”

在古代汉语中,{}{} 含义:棍棒 。《汉书》“陈吴奋其白挺”

而在现代普通话中,挺已经没有了这种通假的用法。

东北方言中保留着{}的这种用法,,{挨梃}{挨棍棒}的意思,也就引申为{挨打受罚}的意思

一般用于“孩子或者学生做了错事或者没有完成任务而受到家长或者老师的责怪或者体罚”,带有一种教育的意味在里面。

在特定词汇中,{挺}普通话三声和东北方言中四声的差别和意思的变化,主要可能因为东北人粗犷的性格和说话大声比较有爆发力的原因,(师按:会不会是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是同一个词,所以读音不同呢?不过,虽然“挺”和“梃”是两个词,它们之间可能有同源关系,“挺”假借表示“梃”可能是我们古汉语课讲过的同源通用现象。有兴趣可以继续考察这两个词的真实关系。)挨挺读四声更能表现出受责罚的心情,而读三声的时候,如挺好,挺对的,一般指好的方面。

[]明明没写完作业,又挨挺了。

 

其实{挨挺}这个词有种轻微的讥讽和玩笑调侃的意思再里面,不是很严肃的用语。

东北方言的这种用法与东北人热情乐观大大咧咧的性格相符。

小篆楷体

(此处补充:◎ 粤语:ting2 ting5 客家话:[客英字典] tin3 ciam1 [宝安腔] tin3 tin2 | ten3 [梅县腔] tin3 tiang3 [沙头角腔] tin3 [客语拼音字汇] ten3 [台湾四县腔] tin3 ten3 [海陆丰腔] tin3 ten3 [东莞腔] tin3 [陆丰腔] tin3

(此处解释:这两词依据字形和字音可以推测是同源词,但我尚未找到可靠证据,所以不敢轻言)

 

掰扯bāi che

1普通话用法

{}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把烧饼掰成两半。

在普通话中还可以指情谊破裂,决裂:{例句}我们早就掰了。

{}1撕开23随意谈谈(师按:在“掰扯”中用的是哪个义项?)(第三个意思)

2在东北方言中,(掰)指分析、辨别道理(师按:主语是什么?){例句}我把这些问题都跟他掰通了。

{掰扯}这个词是争辩,辩论的意思,通常在口语中应用,带有一点争吵的意味。(已删除)(师按:可删掉。)表示双方或者多方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

{例句}:他们掰扯了半天,互不想让,没得出结果。

3而在普通话话中用{辩论、争论}来表示掰扯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5 22: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念性] niàn·xing 东北方言,亦称念相。值得记忆的某种印象。[]“我曲乐一辈子哪干过这号事哟,真是改肠了,临死不留好念相!”(《鸡叫三遍时》)

在普通话中,用{印象}来表示这个词的含义。

{相或者象}的发音是xiang ,而在东北方言中用{性xing}来代替,其中省略了{a}的发音,属于是人们在口语发音中为了简便而省略某个读音的情况。(师按:主要元音能随便省掉吗?“相”、“性”在东北方言中有没有做词缀的现象?)

【此处解释:1东北方言中确实有很多词缀,而这里的“性”就是其中的一个。它属于后附式单音尾缀。其他还有很多词缀,例如叽、登、实、楞、巴等。和这些尾缀组成的词的重音均在第一音节,且尾缀发轻音。1. xing)尾缀为性的词语有很多,如:娇性、尿性、长性、邪性、外性等性质形容词。是个普通话和东北方言都有的构词成分,比如普通话里面有气性、德行、记性等。但是东北方言中的构词范围比普通话要广泛得多。为了便于理解,现举几例:(1)这小姑娘真娇性,干这么点活就叫苦叫累的。(指被娇惯过度)(2)这小伙子还挺尿性的,工作没两年儿就升职了。(指厉害,有本事)2但是未在资料中查到以“相”做词缀的用法,在生活中也没有发觉“相’做词缀的用法.

{}在普通话中有想念 思念的意思,东北方言中意思与之相似,也表回忆和想念的意思。

{例句}马上就要毕业了,大家好好度过这个剩下的几十天吧,留个好念性。

 

[抹搭] mā·da

东北方言(1)指眼皮向下而不合拢。

[]“他说得兴致勃勃,一看沈长发眼皮~下来,脑袋左右晃荡,就知道他不赞成。

2)撂下脸来,不高兴的样子。[]你~个脸子干什么,跟谁生气啦?

在普通话中『抹mā』

⒈擦:~凳子。

⒉用手按着并向下移动:将帽子~下来。

⒊拉,放:他~不下脸(他放不下脸面或情面)。

在本词中『抹与搭』组合,{}取普通话的第三个含义{}就是表示耷拉下来的意思,(师按:也就是说,“抹搭”是个同义联合的合成词?)这样构成了东北方言中如上『1 2』的两个意思。(此处解释:这里可以理解为同义复合词)

(此处补充:【抹搭】词源:元·郑光祖《倩女离魂》二折:你若是似贾谊困在长沙,我敢似孟光般显贤达。休想我半星儿意差,一分儿抹搭。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引此例释抹搭变心。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释抹搭改变。《汉语大词典》释抹搭怠慢、变心。李申《元曲词语今证》释抹搭:方言义本为失手,引申作忽略”“错失 以上为普通话里(抹搭)一词的求源,但是为何在东北方言中变为“眼皮向下而不合拢”的没有找到根源,可能与其忽略不理睬的意思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5 22: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面荒荒] miàn hāung hāung 亦称面个荒面得荒

在普通话中()的含义为1)脸2)当面3)方面

东北方言中,由普通话的第一个含义{}引申至{面熟}的意思,(修改后为:面由其本义(脸)引申为面熟的意思)(师按:这样的说法容易让人以为东北方言是由普通话变来的,其实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基础上认为规范的一种标准语,方言中有些词语或用法比它可能要早。)即见过某人的脸就会对其比较面熟。

{}在东北方言中有{模糊}的含义。(师按:“荒荒”是后缀吗?)(是后缀,但是荒在东北方言中做后缀的情形比较少见)在这个词中表示面熟但印象又比较模糊,记不太清楚的意思。{例句}好象见过面,一时又想不出来是谁。[]~的,就是想不起来他姓啥。

                                                  

东北方言比较口语化形象化,感情表现力极强,就像一面彰显民众生活状态的和灵魂色彩的旗帜。这在东北小品和电视中尤为可见,而以上是几个简单的例子,只是东北方言中的沧海一粟,如要了解更多,请关注相关的影视作品,那样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200733016

                                                          赵倩莹

 

评语:

1、第一个词做得好。

2、应该对你的家乡方言特点做个总体介绍。

3、应该查找这些词语在古汉语或其他方言中有没有用例。

4、有没有参考文献?

 

根据老师的评语进行修改的内容如下:

1东北方言特点总结: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地域上的接壤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接近现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同时,东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话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平直中有波澜,说话时尽显诙谐、幽默。

东北方言本身就与普通话十分接近,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音体系上讲,就是普通话不过不够标准。其差别虽然细微,但也是成系统的,无论是语音上还是语感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声、韵、调方面,尤以声母最为严重,其次是声调,韵母问题较小些。大多数的差别富有规律性易于掌握,个别的差异是因东北人的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没有一般的规律可以遵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5 22: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在语音方面主要遵循如下特点:

1 改换r声母。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r,普通话中的r声母音节分别被n\ly(零声母)声母取代了。n取代r只涉及一个字“扔(rēnɡ)”,l取代r的音节也不多,大都部分是r声母音节被y(零声母)音节取代的r与其它韵母构成的音节,r都被改换成y,例如,吵嚷(rǎnɡ)东北方言读吵嚷(yǎnɡ)、闷热(rè)东北方言读闷热(yè)、肥肉(ròu)东北方言读肥肉(yòu);当y遇到不能与之相拼和的韵母时,韵母则发生变化,例如,人民(rén)东北方言读人民(yín)。

2.多加声母n 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绝大部分韵母是可以自成音节的,不用声母,所以称为零声母音节。只有-i(前)、-i(后)、onɡ、enɡ等4个韵母不能构成零声母音节。在东北方言区,有些地方零声母音节要少一些。普通话中的e、ɑi、ɑoou、ɑnenanɡ等开口称零声母音节,常常被加上个声母n,变成了n声母音节。例如,恶人(è)东北方言多读成恶人(nè)、癌症(ái)东北方言易读成癌症(nái)、棉袄(ǎo)东北方言中读棉袄(nǎo)、昂扬(ánɡ)东北方言读昂扬(nánɡ)等等,就连“俺(ǎn)”这个原产自东北方言的口语词也被东北人读成了nǎn。这类语音现象具有典型性。

3.调值不到位
与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说出来显得平淡、含混,不够响亮、清晰,听起来缺乏起伏变化,不富抑扬顿挫。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调值不到位造成的。
东北方言声调调值的基本形状与普通话声调相同,但每类声调的起止点却不同。普通话的阴平是高而平的“55调值,东北方言的阴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4度;普通话的阳平是高升的“35调值,东北方言的阳平调值一
般只相当于“24度;普通话的上声是低降升的“214调值,东北方言的上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13度;普通话的去声是全降的“51调值,东北方言的去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2度。总体看来,东北人说话有点高低、升降、长短不分明。
例如,猫腰(máo)东北方言读成猫腰(māo);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上声。例如,符合(fú)东北方言读成符合(fǔ);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愉快(yú)东北方言读成愉快(yù);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悄然(qiǎo)东北方言读成悄然(qiāo);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请贴(tiě)东北方言读成请贴(tiē);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可恶(kě)东北方言读成可恶(ké);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卑鄙(bǐ)东北方言读成卑鄙(bì);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瞭望(liào)东北方言读成瞭望(liá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7 15:36 , Processed in 0.10979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