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课答疑专用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11: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端白在2010-12-7 13:06:59的发言:

今天课上,老师讲到了网络文献的注释问题,所以想问一下,对网络文献的归类,我们有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哪些算哪些不算。就比如说,名人学者的博文,能不能算呢,这样的文章,在学术严谨性上是不是稍有欠缺,不足以充当参考文献呢?不知道老师对此是什么看法。

另外,我在百度百科上看到对“网络文献”的解释是:网络文献是借助信息技术而存在于因特网上形式比较特殊的文献。它包括:①电子报刊(有两种:一是一些单位或个人专门在因特网上创办的报刊。如联想(北京)有限公司的网站FM365.com,创办FM365电子杂志;二是原来的印刷型报刊在因特网上发行的电子版。国内外著名的印刷型报刊都发行了电子版。如美国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②网络版图书(或网上图书馆,或电子版);③大型数据库④其它信息,如一些单位设立的出版网站等。

另外,我在百度百科上看到对“网络文献”的解释是:网络文献是借助信息技术而存在于因特网上形式比较特殊的文献。它包括:①电子报刊(有两种:一是一些单位或个人专门在因特网上创办的报刊。如联想(北京)有限公司的网站FM365.com,创办FM365电子杂志;二是原来的印刷型报刊在因特网上发行的电子版。国内外著名的印刷型报刊都发行了电子版。如美国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②网络版图书(或网上图书馆,或电子版);③大型数据库④其它信息,如一些单位设立的出版网站等。

于此,我们论文写作上所说的网络文献是否与这里的定义相一致?若有不同,又有哪些出入呢?

于此,我们论文写作上所说的网络文献是否与这里的定义相一致?若有不同,又有哪些出入呢?

还有,之前交的文献综述,我在写文献注释时,这样写了:张秀琴:《丁玲、萧红小说女性文学之比较》同方知网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老师当时的批注是“删去‘同方知网’”,不知道老师是不是将此文当做是纸质文献了呢?而我检索此文的过程是这样的:现在同方知网上检索到此文,然后在阅读过程中,看到页眉处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等字样,又到网上确认是否有此文,才这样写的出处注释。所以,像这样的文献,我们如何规范注释呢?

初次提问,难免有点无知,还请各位手下留情,轻拍,嘿嘿。谢谢。

初次提问,难免有点无知,还请各位手下留情,轻拍,嘿嘿。谢谢。

呵呵,每次看到这样的提问都很高兴,因为往往在这样的提问里我会发现我没有讲到讲细的地方,还能看到你们课下的思考和努力(比如你这里主动去查对“网络文献”的解释),最后,我们的问答在这里点滴积累下来,会嘉惠后来者。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的问题——

“今天课上,老师讲到了网络文献的注释问题,所以想问一下,对网络文献的归类,我们有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哪些算哪些不算。就比如说,名人学者的博文,能不能算呢,这样的文章,在学术严谨性上是不是稍有欠缺,不足以充当参考文献呢?不知道老师对此是什么看法。”

网络文献,按我的理解,凡在网络上出现的都可以算,不但名人的博文可以算,一个普通网友的评论、回帖都可以算。你问“这样的文章,在学术严谨性上是不是稍有欠缺,不足以充当参考文献呢”,这里,你弄混了两个概念,即注释和参考文献,注释并不都是指向参考文献的,注释也可以指向研究对象的出处,比如,我要研究韩寒博客的影响力问题,这时大量的网友评论就成了我研究对象的组成部分,我在描述它们时,同样也要给出出处,注明何时在哪里看到的,这时我要出注,却可以不将它们列入参考文献,因为它们只是研究对象。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我征引的网络文献不是研究对象,它就是参考文献呢?有。能不能列呢?能。“学术严谨性欠缺”怎么办?这也要怎么看,如果它提供的是一家之言,而且是这一家之言的唯一出处,这一家之言你又觉得值得注意,需要在文章里提到,那就列上;如果它提供的只是很一般的看法,且此看法有很多更权威的出处提到,那就轮不到列它,甚至连提都没有必要提它。所谓的尽可能考虑文献的“学术严谨性”,是指在提供同一或差不多的观点或材料的情形下,优先考虑学术严谨性高的文献。如果观点不一样,就不能做简单类比了。

你在百度百科上查到的对网络文献的解释,很全面,但与我们在课堂上说到的,略有差别。论文写作把一个文献当网络文献征引,要多一些限制,即网络上出现这个文献,应是该文献的最原始的出处,也就是这个文献是首发在网上的,我们才会将它当网络文献来征引。同方知网数据库里的那些文献,是先有纸质版,然后才有网上的照相版,不符合这个限定,所以不应将它们当网络文献来征引,这时网络提供的仅仅是阅读渠道,而不是信息来源,而注释和参考文献要求列的是信息来源,并不是渠道,所以你只能列成“张秀琴:《丁玲、萧红小说女性文学之比较》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年X期”,而不必列上同方知网,尽管你是通过同方知网找到它的。同理,你在网上下载的一些PDF或其它照相格式的电子书,它们只是对纸质版的复制,我们也不能当网络文献来征引,虽然你是在网上看到的,但就应当纸质文献来征引。比较麻烦的是一些HTML格式的文献,有些如果标明了出处,那应尽可能地找到那些原始的纸质文献,来标注页码和版权信息。但有些文献确实不知是从哪来的,也无法判断它是否原创,找不到更早的信息源,也不妨暂以网络文献的形式征引,或有些文献虽然网页上说了来自何处,但那原始纸质文献一时实在弄不到(比如藏在台湾某大学图书馆里),那也只好先以网络文献的形式来征引。在这后两种情况下如此处理,都属没有办法时的办法,且要承担一定风险——被讥为不学的风险(“这段话明明是出自某某书,连这都不知道”),或文献失真的风险。

不知这样回答你是否满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8 14: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好,我在做文献综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问题。

我们对前人的观点进行综述,在遇到众多学者观点一致的时候,难免会产生重复罗列的问题,这种罗列是否有必要?是使综述更加完善具体还是造成了冗余?比如,我在查阅文献综述的范文的时候,看到这样一段话:“王宁从文字发展历史及规律认为汉字简化字必然趋势…周大平肯定了简化字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文章中例如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虽然作者陈述的是两个学者观点,但显然,他们的观点完全相同,这种情况下再把他们一一列举是否有必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8 15: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我想对网络文献的问题谈一些我的看法。

我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中给文献的定义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可见文献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知识,载体和记录。因此对白水老师的观点“网络文献,按我的理解,凡在网络上出现的都可以算,不但名人的博文可以算,一个普通网友的评论、回帖都可以算”我有一些疑问,虽然文献按内容特征可以分为“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但网友的评论和回帖可以算作知识吗?而我们在做文献综述的时候,有时也确实需要引用网友的观点,怎样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

以下是我对文献类型的一些补充。

根据《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文献的媒体形式有: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和机读型,因此不仅是我们通过纸质版还是网络“阅读”的可以成为文献,视频,动画,录音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称作文献。因此我们今后在做文献综述时,可以不仅仅拘泥于阅读,还可以尝试多种渠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15: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Flightless在2010-12-8 14:49:45的发言:

老师好,我在做文献综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问题。

我们对前人的观点进行综述,在遇到众多学者观点一致的时候,难免会产生重复罗列的问题,这种罗列是否有必要?是使综述更加完善具体还是造成了冗余?比如,我在查阅文献综述的范文的时候,看到这样一段话:“王宁从文字发展历史及规律认为汉字简化字必然趋势…周大平肯定了简化字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文章中例如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虽然作者陈述的是两个学者观点,但显然,他们的观点完全相同,这种情况下再把他们一一列举是否有必要?

问得好。如果众多学者观点一致,确实没必要“重复罗列”,表述成“XXX、XXX、XXX等一致认为……”即可,然后在同一个注释里将提到名字的几位专家的文章列上,或在参考文献里,将几位专家的文章分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15: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Flightless在2010-12-8 15:08:41的发言:

另外,我想对网络文献的问题谈一些我的看法。

我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中给文献的定义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可见文献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知识,载体和记录。因此对白水老师的观点“网络文献,按我的理解,凡在网络上出现的都可以算,不但名人的博文可以算,一个普通网友的评论、回帖都可以算”我有一些疑问,虽然文献按内容特征可以分为“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但网友的评论和回帖可以算作知识吗?而我们在做文献综述的时候,有时也确实需要引用网友的观点,怎样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

以下是我对文献类型的一些补充。

根据《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文献的媒体形式有: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和机读型,因此不仅是我们通过纸质版还是网络“阅读”的可以成为文献,视频,动画,录音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称作文献。因此我们今后在做文献综述时,可以不仅仅拘泥于阅读,还可以尝试多种渠道。

呵呵,网友的回帖和评论不是都可以算作知识,但不排除有可以算作知识的例子啊,咱们水云间这里的例子还少吗?:)做文献综述,如果你觉得某个网友的观点很独到,可以给你的后续研究某种启发,那就应该列进去。但这个门槛确实比较高,那得要求这位网友提出的那个观点,在传统的文献里找不到且让学界中人看了觉得确实有价值,才可以入综述,这种情况,确实不多见。

后面对文献类型的补充,很好。视频、动画、录音、照片、图标,都可能成为研究文献,比如某学者在百家讲坛发表了一个观点,但还没有以文字的形式结集成书,这时视频或正规的音像出版物都可以当做文献来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8 23: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10-12-8 11:06:21的发言:

呵呵,每次看到这样的提问都很高兴,因为往往在这样的提问里我会发现我没有讲到讲细的地方,还能看到你们课下的思考和努力(比如你这里主动去查对“网络文献”的解释),最后,我们的问答在这里点滴积累下来,会嘉惠后来者。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的问题——

“今天课上,老师讲到了网络文献的注释问题,所以想问一下,对网络文献的归类,我们有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哪些算哪些不算。就比如说,名人学者的博文,能不能算呢,这样的文章,在学术严谨性上是不是稍有欠缺,不足以充当参考文献呢?不知道老师对此是什么看法。”

网络文献,按我的理解,凡在网络上出现的都可以算,不但名人的博文可以算,一个普通网友的评论、回帖都可以算。你问“这样的文章,在学术严谨性上是不是稍有欠缺,不足以充当参考文献呢”,这里,你弄混了两个概念,即注释和参考文献,注释并不都是指向参考文献的,注释也可以指向研究对象的出处,比如,我要研究韩寒博客的影响力问题,这时大量的网友评论就成了我研究对象的组成部分,我在描述它们时,同样也要给出出处,注明何时在哪里看到的,这时我要出注,却可以不将它们列入参考文献,因为它们只是研究对象。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我征引的网络文献不是研究对象,它就是参考文献呢?有。能不能列呢?能。“学术严谨性欠缺”怎么办?这也要怎么看,如果它提供的是一家之言,而且是这一家之言的唯一出处,这一家之言你又觉得值得注意,需要在文章里提到,那就列上;如果它提供的只是很一般的看法,且此看法有很多更权威的出处提到,那就轮不到列它,甚至连提都没有必要提它。所谓的尽可能考虑文献的“学术严谨性”,是指在提供同一或差不多的观点或材料的情形下,优先考虑学术严谨性高的文献。如果观点不一样,就不能做简单类比了。

你在百度百科上查到的对网络文献的解释,很全面,但与我们在课堂上说到的,略有差别。论文写作把一个文献当网络文献征引,要多一些限制,即网络上出现这个文献,应是该文献的最原始的出处,也就是这个文献是首发在网上的,我们才会将它当网络文献来征引。同方知网数据库里的那些文献,是先有纸质版,然后才有网上的照相版,不符合这个限定,所以不应将它们当网络文献来征引,这时网络提供的仅仅是阅读渠道,而不是信息来源,而注释和参考文献要求列的是信息来源,并不是渠道,所以你只能列成“张秀琴:《丁玲、萧红小说女性文学之比较》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年X期”,而不必列上同方知网,尽管你是通过同方知网找到它的。同理,你在网上下载的一些PDF或其它照相格式的电子书,它们只是对纸质版的复制,我们也不能当网络文献来征引,虽然你是在网上看到的,但就应当纸质文献来征引。比较麻烦的是一些HTML格式的文献,有些如果标明了出处,那应尽可能地找到那些原始的纸质文献,来标注页码和版权信息。但有些文献确实不知是从哪来的,也无法判断它是否原创,找不到更早的信息源,也不妨暂以网络文献的形式征引,或有些文献虽然网页上说了来自何处,但那原始纸质文献一时实在弄不到(比如藏在台湾某大学图书馆里),那也只好先以网络文献的形式来征引。在这后两种情况下如此处理,都属没有办法时的办法,且要承担一定风险——被讥为不学的风险(“这段话明明是出自某某书,连这都不知道”),或文献失真的风险。

不知这样回答你是否满意?

谢谢老师的解答,很详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9 14: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9 15: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9 16: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陈晨同学的第一个问题,我脑海中出现了四个字:“温柔一刀”。“温柔”算是个用得比较频繁的形容词了,常见的用来形容女人与举止。此处来修饰“一刀”二字,确是达到了很与众不同的表达效果。

第二个问题,因为对这本书也没什么研究,我就简单谈谈自己对这两个句子的看法。

“他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

他收入减少,乃改变生活方式”。

虽然两个句子表达的都是一种因果关系,但在意义上有所差别。

第一句强调的是收入减少带来的影响,自然地陈述了一个事实或现象,比较客观。

第二句除了描述收入减少的情况外,还强调了“他”在这种情况下所采取的措施,“乃”字体现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由此想到一点,任何的翻译作品都不可能完全忠实原著,总会有一定程度主观因素的添加。而好的翻译,应该争取尽量地减少译文与原著之间的偏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9 18: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2:56 , Processed in 0.05572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