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抱香斋

[教学相关] 《中外文学交流专题》(2010)教学专用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1 21: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当初写的时候是很想把三个人物的来源写进去的,不过局限于老师定的字数限制,所以不敢多写,改了又改,删了又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01: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郭皙在2010-11-1 23:10:24的发言:

郭皙   200733008

文章:《板桥三娘子》

作者:杨宪益

出处:杨宪益《译余偶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5月第1

摘要:

在这篇文章中,杨宪益先生对于板桥三娘子的故事的源起以及流传进行了描述。杨宪益先生认为板桥三娘子的故事源出西方,最早的记录是在希腊的《奥德修记》(Odysseia)史诗第十卷中,巫女竭吉(Kirke)能使人变成猪。相似的情节是一群客人,其中只有一人未曾被害,竭吉也是用的麦饼款待他们,客人吃完就变成了猪。此故事也见于罗马阿蒲流(Apuleius)的《变形记》(Metamorphoses)。书中有一女巫潘毗累(Pamphile)能使人变驴。

至于板桥三娘子的流传,杨宪益先生对一些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了研究。根据宋赵汝适《诸藩志》“中国理”条载以及《马可波罗游记》第四章的记载,杨宪益先生认为人变驴的故事应来自非洲索科特剌岛。《诸藩志》中的记载的中理国人“日食烧面饼”应该是三娘子荞麦烧饼的来源。而根据清王士禛的《陇蜀余闻》,可以了解到板桥在唐宋间是交通要地,大食人由南海到中国贩卖黑奴及货物多经过此地。板桥三娘子的故事也就是与唐宋时著名的昆仑奴同来自非洲东岸,被大食商人述说并流传下来。

1
  
板桥三娘子故事简介:

这是一个著名的唐代故事,出自唐代孙頠《幻异志》:一个叫赵季和的人去东都洛阳,途中投宿汴州西面的板桥店。因店中已先有其他客人,他只好睡在最靠墙的一个铺上。店主三娘子的卧房就在他隔壁。晚上,失眠的赵季和突然听见隔壁有响动,便从墙缝偷窥,结果看到三娘子取出六七寸大小的木牛、木人和犁,喷上一口水,这些东西便开始耕地。地耕好后,便播种荞麦。荞麦很快开花结籽,小木人收割、磨成粉,三娘子用这些粉做成烧饼,天亮后,就拿给客人当早点。赵季和心生怀疑,便假装离去,但旋即折回,从窗外偷看,只见那些吃了烧饼的客人都变成驴,被赶到牲口槽上。他万分惊讶,但也没声张,心里还很羡慕这一法术。等他从洛阳返回时,便提前做了几个一模一样的烧饼,又住进这家客店。三娘子果然故伎重演。但这次赵季和偷偷拿自己的烧饼换下三娘子的一个饼,然后表示要吃自带的饼,还邀请三娘子品尝,却把那个换下的烧饼给她,三娘子吃了一口,也变成驴。赵季和骑上这头驴,带着木人、木牛和犁,游历四方,想试验那法术,却因不知其奥妙,无法成功。后来,他们遇到一个老人,老人用双手掰开驴嘴,三娘子从中跳出,和原来一样。三娘子拜过老人就走了。

2
  
《板桥三娘子》故事原文

唐汴州西有板桥店,店娃三娘子者,不知何従来。寡居,年三十余,无男女,亦无亲属。有舍数间,以鬻餐为业。然而家甚富贵,多有驴畜,往来公私车乘,有不逮者,辄贱其估以济之。人皆谓之有道,故远近行旅多归之。元和中,许州客赵季和将诣东都,过是宿焉。客有先至者六七人,皆据便榻,季和后至,最得深处一榻。榻邻比主人房壁,既而三娘子供给诸客甚厚,夜深致酒,与诸客会饮极欢。季和素不饮酒,亦预言笑。至二更许,诸客醉倦,各就寝。三娘子归室,闭关息烛。人皆熟睡,独季和转展不寐。隔壁闻三良子悉窣,若动物之声。偶于隙中窥之,即见三娘子向覆器下,取烛挑明之,后于巾厢中,取一副耒耜,并一木牛,一木偶人,各大六七寸,置于灶前,含水噀之。二物便行走,小人则牵牛驾耒耜,遂耕床前一席地,来去数出。又于厢中,取出一裹荞麦子,受于小人种之。须臾生,花发麦熟,令小人收割持践,可得七八升。又安置小磨子,硙成面讫,却收木人子于厢中,即取面作烧饼数枚。有顷鸡鸣,诸客欲发。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与客点心。季和心动遽辞,开门而去,即潜于户外窥之。乃见诸客围床,食烧饼未尽,忽一时踣地,作驴鸣,须臾皆变驴矣。三娘子尽驱入店后,而尽没其货财。季和亦不告于人,私有慕其术者。后月余日,季和自东都回,将至板桥店,预作荞麦烧饼,大小如前。既至,复寓宿焉。三娘子欢悦如初,其夕更无他客,主人供待愈厚。夜深,殷勤问所欲。季和曰:明晨发,请随事点心。三娘子曰:此事无疑,但请稳睡。半夜后,季和窥见之,一依前所为。天明,三娘子具盘食,果实烧饼数枚于盘中讫。更取他物,季和乘间走下,以先有者易其一枚,彼不知觉也。季和将发,就食,谓三娘子曰:适会某自有烧饼,请撤去主人者,留待他宾。即取己者食之。方饮次,三娘子送茶出来。季和曰:请主人尝客一片烧饼。乃拣所易者与啖之。才入口,三娘子据地作驴声,即立变为驴,甚壮健。季和即乘之发,兼尽收木人木牛子等。然不得其术,试之不成。季和乘策所变驴,周游他处,未尝阻失,日行百里。后四年,乘入关,至华岳庙东五六里。路傍忽见一老人,拍手大笑曰:板桥三娘子,何得作此形骸?因捉驴谓季和曰:彼虽有过,然遭君亦甚矣。可怜许,请従此放之。老人乃驴口鼻边,以两手擘开,三娘子自皮中跳出,宛复旧身。向老人拜讫,走去,更不知所之。

做得很认真。可以再考察一下板桥在今天的所在地,可以理解古代经贸和文学交流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01: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张鸿燕在2010-11-1 23:44:19的发言:

《薛平贵故事的来源》 

——出自杨宪益《译余偶拾<>  图书馆同方知网

摘要:《薛平贵故事的来源》是杨宪益《译余偶拾<>》中的一篇文章。作者主要讨论了我国民间传说薛平贵故事的来源问题。他认为并不是像过去一般人认为的由薛仁贵故事演变而来,而很有可能来自古老的日耳曼民间传说。首先,他指出德国格林童话中有个《熊皮》的故事与它极为相像。而格林兄弟的童话都是从古老的日耳曼民间传说中搜集来的。“熊皮”这个称号在古代日耳曼或北欧语中的发音“Se BjÖrn Kuid,同中文的薛平贵非常接近,作者猜测可能由同一个名字转译的。再者,古代西域交通相当频繁。所以,作者大胆认为中国和欧洲这两个民间故事可能来自同一来源——古老的日耳曼民间传说。

薛平贵的故事:

相传,王宝钏是唐朝宰相王允的三女儿,她天生丽质,聪明贤慧。到了婚嫁年龄,她看不上诸多王公贵族的公子,却偏偏对在家里做粗工的薛平贵产生了爱意。经过彩楼抛绣球,她选中了薛平贵。不料其父嫌贫爱富坚决不允。无奈之下,她与父亲三击掌后断绝了父女关系,嫁给薛平贵住进了寒窑。后来,薛平贵从军征战,远赴西凉,王宝钏苦守寒窑18年。18年来,王宝钏贫病困顿,挖光了周围的野菜,苦度日月。薛平贵历尽风险,屡遭垂涎王宝钏美色的魏虎暗算,同时也屡闯难关,战功赫赫。后来,薛平贵娶了西凉国公主玳瓒,当上了西凉国的国主。18年后归来,与王宝钏寒窑相会,封王宝钏为正宫皇后,可王宝钏却在被封为皇后之后十八天就死了。

《熊皮》故事:

故事说有一个军士,非常贫困,, 他遇到一个妖人,给了他一张熊皮,,叫他七年不得沐浴修饰,此后,便可赢得极大财富,终身无忧。这军士后来到一人家,当地有三姊妹均甚美貌,大姊二姊都嫌他丑陋,,惟有三妹愿意嫁给他。结婚后,,熊皮军士将一枚指环剖分为二,以一半交给他妻子作为凭证,,又去漫游西方。他的妻子穿上敝衣,任凭她两位姊姊嗤笑。她守节数年,七年期限满了。那名为“熊皮”的军士衣锦荣归。她们都认不出他来,他取出指环,,认了他的妻子,大姊二姊羞愧而死。

摘要做得很精要,简单介绍了两个故事的内容也很好。另外没有《译余偶拾<三>》,就只有《译余偶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01: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刘奥楠在2010-11-2 0:00:57的发言:
         在《译余偶拾》中,杨宪益先生主要介绍了六个中西方交流的例子,分别是川剧《拉郎配》的故事来源,含羞草进入中国的时间,乾隆甲午御咏额摩鸟诗中额摩鸟的来源,明代记载中和罗马史诗相关联的部分,明代记载中和西班牙斗牛风俗相关联的部分,以及欧洲十四行诗的起源问题。
        杨宪益先生在《译余偶拾》中指出了如下的现象:
1、《拉郎配》并非虚构,而是根据历史事实而来的。田艺蘅的《留青日札》中的记载和《拉郎配》的故事有重叠的部分。
2、含羞草是在乾隆年间传入中国的,这一点可以根据《国朝院画录》中的记载推测出来。
3、《国朝院画录》中记载了乾隆所写的一首有关额摩鸟的诗,这种鸟其实就是印度洋一代的食火鸟。
4、明代《东西洋考》中记载的关于西班牙人如何侵占菲律宾的描写与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埃尼阿纪》中所描写的部分十分相似。
5、明代《东西洋考》里中提到吕宋的西班牙人的斗牛风俗,可以表明西班牙人把斗牛的习俗带到了菲律宾。
6、欧洲的十四行诗的起源有可能和李白所作的诗有关。

论文题目:《译余偶拾》

作者:杨宪益

出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读书》

                                                                                                                                    刘奥楠   200733003

《译余偶拾》的内容都是关于中西交流的,可不止六个。具体说,和民间传说交流相关的可能是六个左右,但你找的这几个都不算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01: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xiaodian5074在2010-11-2 15:25:28的发言:

来源:《葫芦与象征——中国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年期:1996         同方知网
    
中国重要会议全文数据库

    篇目:《伏羲与葫芦》  作者:闻一多

   摘要:在我国西南(包括湘西贵州广西云南西康)诸少数民族中,以及在域外,东及台湾,西及越南与印度都普遍流传着一种兄妹配偶型的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故事。闻先生认为这个传说包含着多样而错综的主题,而诸多主题中最重要的,“无疑是人种来源,次之或许是天灾经验,再次是民族仇恨”,这篇文章主要从人种来源这个角度来分析这个传说。整篇文章的观点概括说来有以下几点:

(1)       故事情节中与葫芦发生关系的两处中,葫芦的功用分为两种,一是避水工具,一是造人素材。在论述葫芦的两种功用的过程中,推理得出了一个结论:“可能造人和洪水根本是两个故事”,“我们疑心造人故事应产生在前,洪水部分是后来粘合上去的”,“没有造人素材的葫芦,便没有比谁工具的葫芦,造人的主题比洪水来的重要,葫芦做了造人故事的核心”

(2)       故事中旨在证实血族纽带的人种来源——即造人传说,是故事最基本的主题,洪水只是造人事件的特殊环境。造人是整个故事的核心,葫芦又是造人故事的核心。

(3)       由与葫芦有关的造人传说联想到中国流传的伏羲女娲的始祖故事,因而进行一个联想,“伏羲女娲莫不就是葫芦的化身”,同时从伏羲女娲与匏瓠两字的语音关系的考证中得以证实联想的正确,“‘伏羲’‘女娲’果然就是葫芦”。

附:传说母题的典型形式

   

    一个家长(父或兄),家中有一对童男童女(家长的子女或弟妹)。被家长囚禁的仇家(往往是家长的兄长),因童男女的搭救而逃脱后,发动洪水来向家长报仇,但对童男女,则已预先教以特殊手段,使之免于灾难。洪水退后,人类灭绝,只剩童男女二人,他们便以兄妹(或姊弟)结为夫妇,再造人类。

看完这篇文章,我不由想到了《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几乎每个民族都有类似的洪水造人故事,不知这是一种历史的巧合还是文学交流所致?有资料显示说,在人类起源之初,所有的人类是聚居在一个地方,共同经历了类似洪水之类的大灾难,之后由于人类迁徙,板块漂移等一系列的原因才使得人类的分布成了现在的格局,所以,有人倾向解释说,这种共有的传说——就是洪水造人传说,就是人类源自同一祖先的最好证明。再比如说,我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西方也流传着人类起源之初,大地一片洪荒的说法~~~

Ps:我是在很早以前就看到一篇论述的人类源自同一祖先的文章,那篇文章中就用了诺亚方舟、大禹治水和闻先生这篇文章中的传说作为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论据来论证这个观点,另外还有什么生物学,遗传学上的证据,这两方面我不感兴趣,也不懂,所以到现在一点印象都没了,唯独记得诺亚方舟和大禹治水了~~~~


嗯,文章的出处有点可疑,其实用闻一多先生本人的文集可能更好一些。洪水神话在各个民族中都有,可能不是交流的结果,只是原始思维的共同特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01: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韩雨浓07在2010-11-2 18:49:29的发言:

《老舍与狄更斯》

出处:《狄更斯与中国》
     
童真/
  
湘潭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I561.064/T63 

摘要: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受狄更斯影响的作家不再少数,但受其影响最深的作家则首推老舍。在艺术形式、创作倾向和审美风格等方面我们都可以从老舍的小说中看到狄更斯的影响。首先,在题材选择方面,老舍受狄更斯的影响很深。狄更斯小说着重描写了工业革命后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老舍同狄更斯一样,选取了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图景来进行描写,同时表现出了自己对弱者的人道主义同情。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狄更斯以塑造人物见长;老舍受狄更斯影响,将人物塑造作为小说的第一项任务。再次,在语言风格方面,幽默是狄更斯小说最主要的审美特色;同样,幽默也是老舍创作的风格。

这个,也是貌似没看清题目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01: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汤玄在2010-11-2 19:33:25的发言:

板桥三娘子

杨宪益

寻根 2000年 02期

200733026 汤玄

板桥三娘子是唐朝孙(危页)《幻异志》里的一段人变驴的神话故事,本文从考证出处的角度出发,例举了多种来源以此来说明中外文化的交流。

杨宪益认为此故事最早源于国外:

首先是希腊《奥德修纪》史诗第10卷里面的巫婆将人变猪,故事情节基本上和板桥三娘子相同。这个故事又见于罗马阿蒲流这个流传于近东的民间故事也是人变驴。这两个故事是西方最早和最著名的此类记载。

其次,杨宪益提出宋赵汝适的《诸蕃志》“中理国”盛产“巫人”,是一个人能变身成禽兽或水族的国家,而且这个国家的百姓日食烧麦饼,与板桥三娘子烧麦饼相同。这个国家所在地就在今天非洲的索马里沿岸,当时位于大食国的僧祗一带。

随后在《宋史·食货志》上指出,板桥在唐朝是海路交通的枢纽,设有市舶司,经常于大食国有贸易往来。

因此,这个故事应该是起源于非洲东岸的索马里一带,由大食国通过海路贸易,经板桥传播进来的神话故事。

再仔细读读这篇文章,确信你的表述没有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00: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程艳梅在2010-11-2 21:47:30的发言:

    今天看书的时候,又看到了一则关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故事(《唐诗与传奇的生成》第54页)——

    牛僧孺《玄怪录》有一篇《杜子春》,讲述杜子春破落无聊,遇见异人三次周济他,他决定报答老人,就去帮助老人看守炼丹炉,老人告诫他只要不说话,就能炼成仙丹。杜子春后来经受各种考验,如尊神、恶鬼、夜叉、猛兽来恐吓他,他都毫不动心。后来,他目睹儿子要被摔死,“爱生于心,忽忘其约”而大叫出来,最后当然没能得道成仙。这个故事原出于印度,《大唐西域记》卷七《烈士池及其传说》有记载,愿意说的是修炼成佛必须突破爱这个“魔障”,在中国化之后,战胜这个“魔障”不是成佛,而是得道,可是,无论是佛还是道,最终都被人间之爱战胜了,这个故事恰恰说明中国文化重视人间感悟性生活的基本价值观念。唐人对于宗教的这种将信将疑的态度,体现了中国文化重实用的基本特性,或者说,也是受到从先秦就已经大致形成的这种文化性格制约、改造的结果,这种重实用的态度还造成了唐代在文化史、思想史上一个相当突出的时代特点——三教并存,这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冲突、唐以后三教融合或以儒融合佛、道明显不同,唐人以道养身、以佛修心、以儒治世互不冲突并最后都落实于现实人生。

    《杜子春》原文及翻译 http://tieba.baidu.com/f?kz=424356985

    图书馆三层 I207.227.42 W70  《唐诗与传奇的生成》,吴怀东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12

看到这个就想到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来,看来这个故事是从印度传到中国又传到日本,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01: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王莉在2010-11-2 21:55:50的发言:

王莉 200733029

《“凤凰涅槃”故事的来源》 

      出处:《楚辞与神话》萧兵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
 

      摘要:郭沫若在其名作《凤凰涅槃》著有小序说明其所写的凤凰涅槃的出处是古埃及-阿拉伯的神鸟“菲尼克斯”的神话。不死之鸟“菲尼克斯”是埃及日神“赖”的化身,每五百年自焚一次,从死灰里诞生新鸟,而且变得更光辉,永不死亡。根据这一注释以及其他一些考证,一般认为“凤凰涅槃”的故事出自古代阿拉伯世界。基督教寓言《生命篇》里记有火中凤凰的传说;古罗斯手抄本《生理学家》里也有有关“菲尼克斯”的描写;佛教经典《增一阿含经》里也有“凤凰涅槃”故事的萌芽,清朝陆次云在《八纮译史》里曾复述了这个故事;希罗多德也在《历史》里介绍过“不死鸟”;古罗马奥维德的《变形记》有具体壮丽的描写。

但是,也有认为在中国也有关于凤凰自焚再生的故事。《天问》里“阳离爰死”可能是“凤凰涅槃”的雏形。《周易》有“鸟焚其巢。”有注释说:“离为火为鸟。”据此,“阳离爰死”和“离鸟焚巢”联系起来就接近凤凰涅槃神话。章士钊先生认为中国没有凤凰投火,死而复生之说,但是,在云南洱源县附近的罗浮山,却有凤凰投火、百鸟朝凤的奇迹现象。《水经注·叶榆河》《后汉书·郡国志》《云南山川志》《浪穹县志·胜览》《酉阳杂俎·吊乌山》都有记载。所以作者推测,西南这一现象是“阳离爰死”的背景,“阳离爰死”神话北上与后羿射日毙乌故事合流,形成“鸟焚其巢”的记载。

 附:

郭沫若《凤凰涅槃》小序:“天方古国有神鸟名‘菲尼克斯’(Phoenix),满五百年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按此鸟殆即中国所谓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孔演图》云:‘凤皇火精,生丹穴。’《广雅》云:‘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

《生理学家》里关于Phoenix(菲尼克斯)的描写:“我们的天主耶稣基督说:‘我有权赋予我生,也有权夺生还。’有一种鸟叫不死鸟。整整五百年它栖息在黎巴嫩的地下,它将自己的翅膀涂满芳香,然后在帕列麦特和福尔摩特月飞到阿勒格城的祭司那儿。祭司给它一根葡萄藤。然后它用爪捏着藤条,离开这个城市,飞回祭坛,在那儿点火自焚。次日祭祀走进神殿,在灰烬里找呀找,终于找到一条虫子。这条虫子在第二天长出翅膀变成了一只小鸟,第三天离开了祭司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

《增一阿含经》金翅鸟故事:“又日别食一大龙王、五百小龙,达四天下,周而复始,次第食之。命欲绝时,诸龙吐毒,不复能食,饥火所烧,耸翅直下,至风轮际,为风所吹,还复上来;往返七次,无停留足。遂至金刚轮山顶上以命终。以食诸龙,身内毒气,发火自焚。难陀龙王,恐烧宝山,降雨灭火,滞如车龙,身肉消瘦,唯有心在,大如人(月坒),纯青琉璃也。

希罗多德《历史》里“不死鸟”:“只有每隔五百年,当他的父鸟死的时候,它才到这里来一次。……它的羽毛大部分是红的,部分是金色的,而它的轮廓和大小几乎和鹰完全一样。……他们说,它是从阿拉伯带着全身敷着没药的父鸟来的,他把父鸟带到太阳神殿,并在那里埋葬了父鸟。”

奥维德《变形记》:“唯有一只鸟,他自己生自己,生出来就不再变样了。亚述人称它为凤凰。它不吃五谷蔬菜,只吃香脂和香草。你们也许都知道,这种鸟活到五百岁就在棕榈树梢用脚爪和干净的嘴给自己筑个巢,在巢上堆起桂树皮、光润的甘松的穗子、碎肉桂和黄色的没药,它就在上面一坐,在香气缭绕之中结束寿命。据说,从这父体生出的一只小凤凰,也只活五百岁。小凤凰渐渐长大,有了力气,能够负重了,就背起自己的摇篮,也就是父亲的坟墓,从棕榈树梢飞起,升到天空,飞到太阳城下,把巢放到太阳庙的庙门前。”


有意思的内容,材料很详细,要言不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01: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猸子在2010-11-2 23:08:26的发言:

庄子媚  200733006

大致看了眼好像没有做有关“大禹治水”的,赶紧占座。在图书馆找到一本名叫《中日古代文化源流——一神话比较研究为中心》

张爱萍  浙江大学出版社

我选取的是这本书第六章节:《“禹祭”与“泥祭”——中日洪水神话比较研究》(P118——125),张爱萍认为日本洪水神话“土母治水”来源于中国的洪水神话“大禹治水”。但是由于日本本土的一系列特点,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形,根据她的介绍,我在这里整理出一个图表作为诠释。关于原文,因为我只找到了pdf格式的全书文件,在这里一并上传。

大禹治水传说的日本化图示

1在日本史上第三大海侵时期(卷传虫海侵),日本的利根川地区收到严重影响,同时由于该地区有诸多吴越人东渡,因而:大禹治水的故事有了流传的先决条件。

2但是由于当时的日本尚且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因而治水的主人公转变成了女性,即土地之母。

3同时由于日本当时是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远不及中国,对于大禹治水神话中“疏川导滞”的治水方法和一些水利灌溉工程尚且不能掌握,只是还保留着“水来土掩”的治水法,因而在“土母治水”的传说中只有后者

在她的介绍中,她用日本“泥祭”的民俗证实了这个日本版“大禹治水”神话的存在,并列举了民俗仪式中的诸多细节来证实"土母治水”与”大禹治水“的联系。


看了你的摘要,我真的相信这两个洪水神话之间有某种联系,不过,你把关键的证据省略了:就是那些民俗仪式中的细节,这才是能说明问题的呢。顺便说一下,图还是做得很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7 15:36 , Processed in 0.08146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