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远风

[推荐书目] 2012年古代文学(四)课程推书专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8: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生 活 ——读龙应台《慢看》

 

张敏

 

“我想有个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种植丝瓜,丝瓜沿竿而爬,迎光开出巨朵黄花,花谢结果,累累棚上。我就坐在那黄泥土地上,看丝瓜身上一粒粒突起的青色疙瘩,慢看……” 看到这几句话想起了海子的那句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事情就足够让人感动。匆匆行走的我们往往会忽视了生活中最平常的美好。一直觉得人生活在这世上,本来就享受大自然,享受平静的日子。曾经和爸爸在成都,每天吃完午饭就跑到公园去,沏一杯茶,读份报纸,一坐就是一下午,也不觉得是浪费时间!到了傍晚慢慢走回家,一些夜市的摊子已经摆好,有卖刚从枝上折的栀子花,串成串戴在脖颈里,馨香四溢,有卖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很平凡的一天,却是美好的一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8: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跌倒了,要站起来 ——读龙应台《跌倒—寄K》

 

杨磊

 

孩提时代,跌倒了很容易爬起来。 一两岁的小孩,蹒跚学步,常常见到相似的场景,宝贝跌倒下意识哇哇大哭,只要你转移他的注意力,他就立刻静下来。原来,人在小时候很容易从伤害中痊愈。随着人的成长,人的欲望也开始膨胀,你总会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成绩,而去追逐更多的成功。可是,奋斗的路途并不总是顺利的,突然有一天,你跌倒了,你会发现原来不是所有人都像父母那样,会搀你起来;原来还有人会站在角落偷偷笑你;原来,甚至根本没有人注意到你跌倒了……慢慢,你就会丧失了你的勇敢,你会变得非常脆弱,你不敢失败,因为一旦跌倒,你不懂该怎样有尊严地站起来。人,总是懂得越多,越容易被牵绊。因此为了生存,你要伪装自己。当演不下去的时候,就发生了各种生命的悲剧。在我们人生最美的前二十年,我们年轻,只一心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却忘了追逐的结果不一定都是成功。而我们的身边又太缺少这样的声音,教我们坦然面对失败。所以成长路上,经历一些挫折总是好的,但一个人一定要报以坚定的信念,不要为之折服。老人的话时常萦绕耳边:“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跌倒,是一个人修行的开始,路途是艰辛的,也是孤独的,但在追求成功时,请别忽略了旅途的风景,它很温暖,会给你站起来的勇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8: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乎亲情 ———读龙应台《目送》

 

李春冬

 

五次目送——儿子上小学的第一天 儿子出国(机场送别) 儿子上大学时 父亲送“我”去上班 父亲生病时 父亲火葬时

 

四个背影两个角度一种感受

 

在《目送》系列作品中,龙应台用温柔的笔触描写亲子间的“微妙”关系。作为一个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女人,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她细腻的情感;在这里,我们更能够看到很多我们生活的影子,找到一些共鸣,也会对父母有了更多的理解、体谅与心疼。作者在扉页上写着:“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这也就很清楚地告诉读者,这是一部关乎亲情的著作。读着读着,我常常会会心一笑,因为自己真的太像里面的儿子。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总是急于摆脱父母,就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殊不知父母在目送我们单薄的背影是怎样的一种心情。面对最亲的人我们往往是最拙于表达爱意的,读了《目送》,我再次强烈地感觉到,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说出爱,那么也许等到我们想说的那一天,他们就都听不到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一边是父亲的远逝,作者深情凝望,目送曾经是英姿勃发的父亲,走完去往天国的最后一程。一边是儿子,松开妈妈的手独立行走,到长大成人,一次次走向远方,消失于茫茫人海,“每一次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没有,一次都没有。” 再犀利的笔也有难以言尽的时候,作者心路的曲折我们无法尽览,但对亲情和人情,作者心底的凄清与渴望,却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最动人的诗意,给我们心底最柔软的深处以最强烈的震撼!(龙应台代序:) “每个人,来到‘花’前,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都得到不一样的‘明白’。”“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8: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动物和植物 ——读龙应台《四千三百年》、《阿拉伯芥》、《淇淇》

 

秦凡

 

当我还住在医学院的老房子里,记得那些白发苍苍的老教授门每天清早第一件事情,便是去侍弄自己的小花园,里面种植着各种蔬菜,直立与土壤中的,是西红柿和豆角,那些蔓延上屋顶的,是葡萄和葫芦的藤条。当然,还有那些宝贝儿一样的猫狗们,那些孤独的老人们在盼望他们那事业有成,蒸蒸日上的忙碌的儿女抽空回家来看望他们的过程中,会需要这样一两个小家伙来陪伴自己,驱散孤寂带来的空虚,也自然成为了老人们的情感寄托,有时代替甚至超越了那些不在身边的儿女,变成老人们的心头肉。那时候,我以为,植物和动物,都是这样为着增添生活乐趣和色彩一般的存在,那些植物会经过精心侍弄,盛放怡人,那些动物在那样的精心照料下也会丰足快乐。然而,在世界的另一角,有些植物并不是用来怡情的,有些动物也并不是靠人类的丰足食物和精心喂养就能够存活的。

 

 一、阿拉伯芥

 

阿拉伯芥,是为了避免战争地区人民误触地雷而存在的:“它的根,感受到土里头地雷腐蚀后外泄出的二氧化碳,整株植物会从原来的绿色变成铁红色。” 可是,阿拉伯芥无法改变的,是地雷本身的存在。那些成千上百公顷的阿拉伯芥由绿变红,而中毒的大地却无法恢复,因为战争,永远都是管杀不管埋的,埋雷的成本和排雷的成本不可相提并论,更何况要是全部排除要经过四千三百年。饥荒,贫穷,一切都要比地雷的问题更值得解决。而在战争来临之时,为着那所谓的胜败,为着那些少数人的伟大理想,那些要以决定别人命运为前提的理想,自然和生命,都是可以被忽略考虑的。

 

二、淇淇

 

我对淇淇并不陌生。爱好科学的儿童,总是会在图鉴中找到白鳍豚的那一页,然后读出那个珍贵的名字:淇淇。可是他死了。 “淇淇独处世间长达二十年,郁郁以终。洪荒万年,独对穹苍灭绝,谓之大寂寞可也。” 原来,精心饲养下的淇淇,并不是不留恋他的家乡的山水,那广阔的天地,那遨游的洒脱,不是不留恋,他的那些同伴,只有他能找到的同伴,毕竟,他是那么聪明。他太聪明了,他太有灵性了,他也孤独了太久,他生存多年的家被破坏了,而他,不是人类的宠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14: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国平《等的滋味》

 

 李思家

 

翻阅周国平先生的哲理散文时看到了这篇文章。刚看题目就觉得颇有感触,“等的滋味”,五味杂陈,一言难尽。再细读这篇文章,对里面的很多话语都很是赞同,感觉对生命又多了一层感悟。因此,想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大家。等,可以说是人生的主题之一,不论你是否愿意,一生中总会把很多时间花在等上。“有千百种等,等有千百种滋味”。我与周国平先生一样,不太喜欢等,不论是等好事、坏事、好坏未卜之事,还是不好不坏之事。“等总是无可奈何的”,因为心中总有所挂念,总觉得有东西压在前面,心总是悬着的。面对等,人们总是没有耐心。等的若是好事,便迫不及待;等的若是坏事,便想早点了结;等的若是好坏未卜之事,便焦虑不安……总之等的过程总是不太舒服的。可我们却总在等,等一条短信,一个电话;等一场考试,一个成绩;等一个结果,一个通知;等一句话,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走到某几扇陌生的门前等候开启,那心情便接近于等在产科手术室门前的丈夫们的心情,”这是等的滋味。由于有些急性子的自己不那么喜欢等的滋味,从小便尽可能地缩短等待的时间。每次考完试,总是迫不及待地去查自己的成绩,不论自己感觉考得好还是坏。其实那不是因为太在意那个分数,而是因为感觉知道了成绩后,好的话就开心一下,不好的话就难过一下,总比不知道成绩老去挂念着的滋味舒服。还有等公交车时总会等来一辆挤满了人的公交车,很多人宁愿在站台上等下一辆稍微空一点的也不愿意上去人挤人,不论是否赶时间,我却总是选择挤上去,即使车厢内会五味杂陈、水泄不通。因为站台上的等待多少会有些焦虑,挤上公交便会离我的目的地更近一点,虽然过程好像有些小遭罪。朋友说我总能在最快时间回复他们的短信,因为我深知等待回复的感觉,也不想让自己处于一种等着去回复别人的状态,那样会觉得有事情还没有做,虽然是小事,但终究会有一种悬在心头的感觉。虽然不喜欢等的滋味,但还是会有让我觉得有些美好的等待——那些充满了期待的等待,比如说等待成长。小时候总喜欢说“等我长大后……”“等我上了大学后……”“等我工作后……”这样的话,于是,便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在成长中等待着似乎很远又很近的未来。记得很小的时候就想象过自己二十岁的生活,心中便埋藏下了一颗“等”的种子,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发芽。很多年过后,感觉恍惚之间就迎来了自己的二十岁,想到曾经的自己对现在的自己的那些想象,只会感叹时光。等来的自己和当初的想象大相径庭,无比怀念的却是当初的旧时光。可等确是不可逆的。而这也是一种没有终点的等待,因为二十岁的我依旧可以等待三十岁,四十岁,或者说这种等待的终点是死亡。也或许正是这样的等待,串起了人的一生,这是一种夹杂着期待的等待,站在现在,怀念过去,等待未来。因为等,才有了人生。说到死亡,周国平先生说这是“人生惟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因为这是必然的,“人人都似乎忘了这一点而在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 ,周国平先生对此感到“悲哀”又“满意”。死亡是一切等待的终点,既然无法改变,我觉得还是不要想它的好,这是等的无奈的又一种体现吧。死亡既然是人生既定的终点,等些其他的东西作为人生之路上旁生的枝桠也不错。有时候,“等”其实也是一个温馨的字眼,它的背后也包含着一言难尽的情感。因为重要,才会选择等待。“我等你”这样的话会比“我爱你”还有分量。可有时候,“等”又是一个残忍的字眼,因为总有些等没有结果,总有些等是对现实的反抗。因为心中还有念想,所以需要等待。 “活着总得等待什么,哪怕是等待戈多。”等的滋味是一回事,等于人生的意义又是另外一回事。我不喜欢等的滋味,却又享受等待的过程,因为这才是沿途的风景。虽然等的时候会有抱怨,但是我知道,有等,才有憧憬,有期待,人生才有了一盏盏灯,有了不一样的色彩,一无所等的生活便找不到光的所在。就像现在的自己,每一个学期都在等待假期的到来,等待回到曾经的地方与曾经的人一起续写曾经的故事,等待回到家后不用什么事情都自己动手的悠闲时光;每一次在家又等待着开学,虽然心中会有些小小的不情愿,却会幻想着接下来这一学期的生活,等待一个新的起点。我们每一天都在等待,等待一份深挚的感情,等待毕业后走入社会……这就是青春。而更有时候,我们等待的就像戈多,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那具体是什么,但“生活就在这等待中展开并且获得了理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8 15: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组推荐——《曾国藩家书》之习劳  石珊珊

 

   原文:“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感悟:这里曾国藩强调了勤劳的重要性,就曾国藩自己而言,他并不像通常的英雄人物那样天赋显著,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他却一步步地从一名湘西农家子弟成为“内圣外王的典范,这个过程中他的勤奋起了很大的作用。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中曾这样评价曾国藩: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他所取得的成就和他的勤奋付出是成正比的,可能我们很多人会羡慕他,但是他付出的努力有多少人看到了呢?而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和他一样的勤奋呢?我们都渴望成功但却少有人真正地去做什么,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只有勤奋努力,才会有机会获取成功。

同时曾国藩在这里也谈了自食其力的重要,现在社会上很流行“拼爹”一说,好的出生可以让你的人生少受许多痛苦,获取成功也不那么艰难,曾国藩在当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觉得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却每餐都是美味佳肴,穿着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赞同的,而且这种富贵生活也不会长久。曾国藩位居高官却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对于现代人,鬼神早已不再是约束,自食其力更多是各人的选择。我想,这就是好的家教魅力所在,它不在于留给了子孙多少财产,而是一种家庭传统或范围,这种传统或范围深深植入每个家庭成员的血液中,鼓励他们不断去努力、去完善自己,曾氏家族代代都有人才出,曾国藩给他们树立的“慎独、主敬 、求仁、习劳”家训功不可没。

[ 本帖最后由 iror 于 2012-5-28 15:21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09: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 何 以 堪 ——读《树犹如此》

 

段梦竹 

 

 《树犹如此》是白先勇先生的散文自选集,主要收录了他回忆个人经历、亲友交往的文章。而其中纪念亡友的《树犹如此》更是将至深的痛楚沉淀六年,被称为“以血泪、以人间最纯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这也是我在这个学期里反复多次捧读的一篇文章。中国人历来爱将自我情感具体物化,连周围的事物也一定要到受感染似的。开心了就是欢天喜地,难过了便定是要悲天怆地。就连草木也被赋予了与自己相似的情感:雨打梧桐,推愁助恨;夜雨芭蕉,寄北以泪。文中,在异国他乡里,作者与挚爱王国怀一同种下的意大利柏树正是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吧,不料种树当时,埋下的却是一颗悲伤的种子。王国怀已经离去,作者重新休整了从前两人一起布置的花园。但“美中不足的是,抬望眼,剩下的那两棵意大利柏树中间,露出一块楞楞的空白来,缺口当中,映着湛湛青空,悠悠白云,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 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因为,从此以后,再也不用去四处寻药,访遍名医;再也不用每天担惊受怕,一分一秒掐出在一起的时间,每一次分别都可能是诀别;也不必每个星期开车去输血,各自眼枯见骨,却又强颜欢笑。我说花都开好了,旁人纷纷迎合,却独不见种花人和我的相视一笑。我不再吃海鲜,因为那个很会蒸蟹的人已经不会再和我煮酒笑古今了。一副臭皮囊望穿秋水,任光阴荏苒。或许是一个雨夜,梦中惊醒,冥冥中依稀看到了18岁时的初遇,一眼万年。才知道内心早就已经缺失一块了,挖空的地方,就该是那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吧。《树犹如此》全文非常平实,却字字泣血。人情练达即文章应该就是这样的吧。在读完这篇散文以后,我也尝试着去找了很多悼亡文来看,却远远没有那种设身处地的感觉了。《梦里花落知多少》是三毛在丈夫荷西去世以后的作品,爱到深处,同样是悲极了的,但是这样的悲痛却被大大的具体化了。也就是说三毛在告诉你悲痛是什么,是怎样的刻骨铭心。你感受到了她的具体的悲痛,可与此同时自己想象的空间也被扼杀了。白先勇先生下笔将整件事情叙述下来,在大陆的四处奔波求医,挚爱亡故时候的经过,准确到几时几分;最后的害怕,一个人安静下来时回忆的乱涌……这样叙事而不将多余的笔法用于抒情,应该更贴近于生活吧,平静的水面暗含着悲伤的逆流成河。每个人却都能结合自身的体会,从中发掘出属于自己的哀点。王国怀是白先勇先生的同性恋人,这里暂且抛开中国传统的观点考虑。我只是觉得羡慕和欣赏相知相伴数十载的情谊。这是我从此文中读到的,像在一个雨后的下午,和这位老人一起品茶,听他悠悠讲起,关于爱情,关于伤痛与绵延不断的缅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09: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问佛

 

柳磊

 

 《问佛》是仓央嘉措的传世名作,诗中以其与佛对话的形式展示了他所悟出的佛道。我本不是一个佛门中人,对佛的信念也不是十分的强烈,可是,仔细品味仓央嘉措的这些诗句,便会发现,如佛道中所说,芸芸众生都离不开佛说的这些话。它与其说是仓央嘉措借佛口传达出的佛意,更像是他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尽管谈到这些东西的时候,都有一种大而空的感觉,也许癖性喜追求虚无,便对这些东西格外的感兴趣。而谈到哲学,我想与佛道相似,更多的是靠自己去悟道。这并不等同于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是实实在在的需要自己思想上的一个领悟与提升。在这篇文章里,我拟对《问佛》中的几处自己感触颇深的地方作自己的一些拙见。关于佛道。笔者认为佛道是虚无缥缈的,因此佛的思想更是虚无缥缈的。首先,仓央嘉措在诗首提出了世间女子的美在于一颗纯净仁爱的心,而不是闭月羞花般容颜。女子的容颜是实实在在的展现在世人的眼前的,纵使大家对美丽的评判标准不会完全等同,但绝大部分人的观点应该是一致的。而内心呢,笔者认为人性没有至善也没有至恶,人的心根本就是捉摸不定的,喜怒哀乐瞬息万变,一个不稳定的处在一个常态的东西怎么去评判?其次,佛家喜爱谈论缘与劫。“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缘是劫”、佛家所称的十界中的“缘觉”“地狱”,何谓缘,何谓劫?世人不知道,佛也没有讲的明白。佛家讲究悟性,所以诸多的佛家思想都得靠悟出来,悟出来了也还是讲不明白,将不明白就有碍于传道。所以世间鲜有佛性之人,与佛道的虚无缥缈有重大关系。关于行乐。“夫为乐,为乐当及时”(汉乐府《西门行》),自古以来就有及时行乐的思想。佛家思想“四大皆空”,最喜放浪形骸。“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缘是劫。”不仅是及时行乐,更在于勇敢无畏的去追求。而又有多少世人在面对的时候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犹豫不决,不但没有得到快乐,反而弄得愁云黯淡、忧思不绝。再有《问佛》中提及“勘破、放下、自在。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快乐源于自由,如果不自在,怎谈得上快乐。可是,有多少人可以放下呢?世间的爱恨情仇、功名利禄。放不下,所以不自在;放不下,所以成不了佛。但是,一世的放不下不等于一时的放不下。你不必像仓央嘉措那样苦问“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在该放下的时候还需放下,毕竟人生苦短。关于爱。在诸多资料中,仓央嘉措是一位向往世俗生活、离经叛道的情僧。因此,他的诗歌大部分都沾染了爱,《问佛》也不例外。“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缘是劫”、人生八苦之“爱别离、怨长久”等等,这里之所以只单表“爱”这一字,而不是拘泥于“爱情”,因为从许多关于仓央嘉措的资料来看,他多情但不会只像爱情那样只钟爱于一人,他博爱则是他佛界的顿悟成果。他的爱洒脱不带羁绊,自由而无牵无挂。他这样不是不负责的表现,也不只是一个真性情,而是超然物外的真佛。《问佛》一文,常常放于身边。有时间的时候拿起来翻看一回,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悟,倒不是说我有多大的悟性,而是因为这篇文字字字珠玑,谈及的佛道有浅有深,可以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给养。佛家讲究的是“空”,这个思想从某种方面来看,可能会有些消极,不适合作为青年的人生哲学。因为,求“空”就显得有些在刻意逃避,不直接的面对。佛说的“勘破、放下、自在”,这个“放下”是刃双面剑,很有可能放下了或者没放下,换来的都是不自在。不过,当你处于一种人生阶段的时候,你的心境会决定你的一切。虽不懂佛,可喜欢《问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31 16: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远风 于 2012-5-18 21:36 发表 最近我一直在想,如果世界给了你选择的可能,你还是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愿生活,那真的是没有办法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其实已经比多数时代要好很多了,我们完全可以在其中生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像三毛一样。

 

不知道远风老师怎么看陈平,也就是作者,三毛的原型,最后的生命抉择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9: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玉雕像 于 2012-5-31 16:44 发表   不知道远风老师怎么看陈平,也就是作者,三毛的原型,最后的生命抉择呢?

据说三毛最后的死因还有争议。我也不敢妄自揣测。如果是她自愿的选择,我也能理解。

人生如寄,到了该离开时,就离开。三毛是个洒脱的人,只是这种洒脱不易被正常人接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6 03:27 , Processed in 0.06349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