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教学相关] “古典小说名著专题研究”答疑专用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5 14: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柳下翚在2009-12-25 13:47:17的发言:

林黛玉看王熙凤和贾宝玉首先注意的是穿着,我觉得是因为她初到贾府,需得认清楚府中上下人等各自的身份,穿着打扮是最体现贾府中人身份的地方。这也符合人之常情。

对啊,高同学,你不喜欢林mm,不用到老师说的话里找根据吧……

不过我知道你也就是问问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5 14:37:1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5 14: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高著浩在2009-12-25 13:16:39的发言:

老师上课时讲到红楼梦中运用了限制叙事的高级功能。作者通过透视点不仅成功描写了被观察者,同时也表现出观察者的性格特点。下面两段是林黛玉眼中的凤姐和贾宝玉。

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及至进来一看,却是位青年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贾宝玉看林黛玉,只看到容貌与气质而忽略了服饰穿着,体现了贾宝玉蔑视浮华,追求真实的性格特点;而林黛玉看王熙凤和贾宝玉都是先看到穿着此后才看到相貌,这里是不是体现了林黛玉崇尚浮华的一面呢?

 

呵呵,问得好!你说的关于王熙凤服饰那一段,我做叙事学分析阅读时就已经注意到了。那么这些文字该如何解释呢?其实我在课上谈论其它文字时,已间接地涉及了如何看待这一段文字。我谈到,《水浒传》里鲁智深于大相国寺舞禅杖,听得一声喝彩,循声望去——

 

“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头戴一顶清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环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爪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生的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这是谁呢?是林冲。但问题是鲁智深这个大老粗怎么可能对林冲从头到脚的那一身穿戴的材料、质地、样式说的那么准确?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这段文字形式上看是限知叙事,其实是全知全能叙事者在做修补性叙事是不是?这样的例子我还举了两个。同样,现在你再看《红楼梦》,《红楼梦》里也是有这种全知全能叙事者在做修补性叙事的,如,咱们还是拿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为例——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呵呵,看到了吧,本来是借黛玉之眼去看、借黛玉之眼去听的限知叙事,但到了最后一句,那个全知全能叙事者忽然从画面外伸进了一个手指,告诉你一个答案了~~~

所以,回过头看你举出的这段文字——

 

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其实也超出了作为幼童的黛玉的感知和判断能力,这段文字的性质,也是属于全知全能叙事者的修补性叙事。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呵呵,大家不妨再想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5 18: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9-12-25 14:49:58的发言:

这其实也超出了作为幼童的黛玉的感知和判断能力,这段文字的性质,也是属于全知全能叙事者的修补性叙事。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呵呵,大家不妨再想想:)

 

我觉得,如前面寒凝同学的发言,这里曹雪芹是有意要借黛玉的视角进行对贾府的介绍,从修补性叙事上可以让大家有比较直观的画面感吧。除此之外,有没有可能也反映了黛玉虽然年幼,却也有过人的识人能力……嗯,自己觉得其实想得也不很充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6 20: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高著浩在2009-12-25 13:16:39的发言:

贾宝玉看林黛玉,只看到容貌与气质而忽略了服饰穿着,体现了贾宝玉蔑视浮华,追求真实的性格特点;而林黛玉看王熙凤和贾宝玉都是先看到穿着此后才看到相貌,这里是不是体现了林黛玉崇尚浮华的一面呢?

     通过这个帖子,我充分认识到了高同学是多么的讨厌林黛玉,以至于上课时老师问清代人讨厌的两个女人时,高同学脱口而出“林黛玉”。。。

     看到这个帖子,我觉得高同学是带着一种偏见来说林黛玉的,说她“崇尚浮华”,这种偏见是不是这个帖子的前提?之前我提出的观点从前提上被否了之后,我到现在还“心有余悸”(对于老师我是感谢的,这个课学的,值了。)。不知道这个说法是不是正确?

     虽然老师说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好,不应该予以否定,但是我想说,这样带着强烈的偏见来看小说,带着对林黛玉的偏见看红楼,是不是会错过很多风景?看不到林黛玉的好,这样的话,我可不可以用今天老师上课说的“对他们表示同情”来表达一下我的情感?

    说到这里,我总想续一下我之前提过的一个话题,说“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一个女人的两个极端的方面”说这个观点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对小说中的人物报以普遍的同情,宽容的接受两个人物。如果给这个话题加一个前提的话,我可不可以说,“做为一个女人”,林黛玉代表着感性的那一面,薛宝钗代表着理性的那一面。然后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林黛玉,但是倾向于娶薛宝钗”。这种说法可不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7 09: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老师上课的时候曾经告诉过大家,要就事论事。如果反对一个人的观点,就要拿出真凭实据。我们不能从别人提出观点的意图出发去批评别人。郝小焕同学的这番话似乎有违老师的教诲了。
       我 记得在郁达夫对鲁迅的回忆录中曾经提到,当时鲁迅先生名震一时,有很多人发表文章攻击他,但每次他受到攻击,不管对方是什么人,他都会毫不留情地给予还 击,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人也因被鲁迅先生还击而一夜成名。于是一些想出名想得发疯的的年轻人为了出名就莫名其妙地发表文章批判鲁迅。很多朋友劝鲁迅先生不要 理这些无理取闹的青年,而鲁迅先生则不以为然,他表示真理是愈辩愈明的,为什么要在乎别人的意图呢?
       我欢迎大家的批评,并虚心接受,但希望大家能就事论事,不要从我的意图出发来剖析我的观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7 9:53:2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7 22: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说“认识到你多么的讨厌林黛玉”,这句是感性的话,只是发表一下感慨,对待学术问题,我没有认真的考虑就这样发帖,这是我的错误,我向你向大家道歉。我并不是说针对你,说你不喜欢林黛玉有多么的错误,如果造成你的误解,我道歉。

“从别人提出观点的意图出发来批评别人”,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想问你提出“林黛玉崇尚浮华”这个观点是否是在你带有个人偏见的情况下提出的,这里是追究原因,这里面是否带有了你的个人情感,如果你客观地来看待这段话的话,又会提出什么样的观点?

我发帖的方式不对,我应该拿出证据来反驳你这个观点。我同意前面寒凝同学的观点。

另外,说的那个“错过很多风景”,是给你的一个小小的建议。看的每一遍红楼,看过的每一部小说,我对文中的人物都有不同的感受,之前也有过喜欢谁,不喜欢谁。看的遍数多了,总会产生不同的感情。只是建议你换一种方式去看它,是否会有不同的收获。不知道我这样补充我的发言,你是否接受?

BTW,发帖要注意语言,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我应该为我所说的每一句话负责,我要慎重地讲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7 23: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著浩同學這個結論,是孤證吧,不知道高同學還能不能再舉出幾個例子來證明黛玉之“崇尚浮華”?通讀全書,我覺得林黛玉不是崇尚浮華之人。如果硬要給她安上這個名號,人物不就分裂了?

這裡是全書里鳳姐和寶玉這兩位重要人物第一次正面(正式)出場(如果我沒弄錯的話),自然要描寫一番,好讓讀者在頭腦里對這兩個人物的形象有個大概的瞭解。

另外說句無關的話,其實我覺得,曹雪芹也不是一邊抱著本《敘事學原理》一邊寫書的,怎麼可能句句有伏筆,處處藏機鋒?如果定要每一句都拿出來分析套用一番,豈不是太沒意思了?(純屬個人觀點,大家可以無視之)(老師莫拍,適當的分析還是必要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7 23:51:0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7 23: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清和在2009-12-27 23:34:40的发言:

另外說句無關的話,其實我覺得,曹雪芹也不是一邊抱著本《敘事學原理》一邊寫書的

  

   这是肯定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也肯定有所不同的。曹雪芹的天才是毋庸置疑的,是他用其鬼斧神工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世界。而更多时候,他自己往往

意识不到自己运用了何种技法,这技法又有多么高妙。这么多争辩、分析、交流也是为了更好了去欣赏像《红楼梦》这样伟大的经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8 10: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主观上我并没有认为这段关于王熙凤,贾宝玉的描写表现了林黛玉崇尚浮华,也没有想证实这一点。我只是听老师上课时讲到限制叙事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这一点,忽然想到这一点罢了,想听听大家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大家可能有点误解我了。

    可能是我理解过于偏狭,我还是比较赞同71楼的看法,这段可以算作修补叙事吧。这段描写不完全是林黛玉眼中的王熙凤和贾宝玉,也是作者站在全知全能角度角度做的修补工作。

    我觉得这段描写中作者把重点放在了表现贾府的荣华,凤姐的奢侈,以及贾宝玉的英气逼人,这些是无法完全从林黛玉的眼中看出来的,所以作者从林黛玉的角色中跳了出来,做了必要的修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6 14: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高著浩在2009-12-25 13:16:39的发言:

老师上课时讲到红楼梦中运用了限制叙事的高级功能。作者通过透视点不仅成功描写了被观察者,同时也表现出观察者的性格特点。下面两段是林黛玉眼中的凤姐和贾宝玉。

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及至进来一看,却是位青年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贾宝玉看林黛玉,只看到容貌与气质而忽略了服饰穿着,体现了贾宝玉蔑视浮华,追求真实的性格特点;而林黛玉看王熙凤和贾宝玉都是先看到穿着此后才看到相貌,这里是不是体现了林黛玉崇尚浮华的一面呢?

 

  呵呵,今天终于可以就这个话题再多说两句了。

  首先我感到很奇怪的是,楼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同学错会了高著浩同学的意思。我不认为高同学的本意就是“林黛玉看王熙凤和贾宝玉都是先看到穿着此后才看到相貌,这里体现了林黛玉崇尚浮华的一面”,高同学的意思无非就是:“老师您说过红楼梦中运用了限制叙事的高级功能,作者通过透视点不仅成功描写了被观察者,同时也表现出观察者的性格特点,那么按照您的这种逻辑,林黛玉看王熙凤和贾宝玉都是先看到穿着此后才看到相貌,这里是不是体现了林黛玉崇尚浮华的一面呢?”高同学这样问有什么不合理的么?他本来就是对我的论证进行归谬,从我的话中找根据有什么不对呢?看到高著浩的质疑,看到这有力的一问,我不禁(在71楼的帖子里)喝了一声彩,这正是我想看到的提问,这么好的提问怎么会有那么多同学看着不顺眼?我感到很不解。

  接下来咱们说这个问题本身。我在第71楼的回帖里说,我当初对《红楼梦》做叙事学分析时就已注意到了关于王熙凤服饰的一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国小说通史·清代卷》,其中关于《红楼梦》的一章出自我的笔下,在该书1412页下有脚注,注[2]云:

 

  不过《红楼梦》中也有全知全能叙事者对限知叙事加以修补的地方,如林黛玉进贾府后见王熙凤出场:“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6岁的林黛玉也未必能对王熙凤的服饰判断得如此准确,未便对王熙凤如此从容细致地打量。这段描写,一方面是受中国古代白话小说藉出场诗或骈文来描写人物的表现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出于藉此以铺排凤姐气派威势的考虑。

 

  这一看法,我在第71楼的帖子里说了一点,即认为全知全能叙事者在做修补性叙事。对此有的同学提出异议,比如:

 

  “无法完全从林黛玉的眼中看出来”不能成立。如果曹雪芹随随便便从林黛玉角色里跳出来,跟《水浒》里面莫名其妙一段外貌描写甚至是知道陌生人名字的,有什么差别?

  

  对这种意见,我先要说的是如何讨论问题。第一,不要随便对不同观点做矮化描述,曹雪芹从林黛玉角色里跳出来,就等于曹雪芹“随随便便”从林黛玉角色里跳出来么?《水浒》里有外貌描写,就等于《水浒》里有“莫名其妙”的外貌描写么?“随随便便”“莫名其妙”这两个词是怎么得出来的?第二,讨论问题前一定要细读材料。说“无法完全从林黛玉的眼中看出来”不能成立,那也就是那段描述完全可以从林黛玉的眼中看出,那么,现在不妨把那段文字再回放一遍: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如果说这段描述完全可以从林黛玉的眼中看出,那也就是说初入贾府屏息敛气的黛玉,这时忽然大起胆子来了,先是仰视且辨清了凤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这犹不足,然后再从身上的袄到外罩的褂到下穿的裙,从图案,到做工,到材料,一路慢慢地打量下来,然后再次抬眼观瞧,此番专门打量凤姐眉目,并且还做出了“粉面含春威不露”这种气质上的判断,是这样么?

  所以,既然是讨论,当然欢迎各种不同观点,但无论什么样的观点,都应该建立在细读材料严密论证的基础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7 10:52:4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3 13:43 , Processed in 0.04893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