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教学相关] 【作业】说说你最喜欢的一首《诗经》中的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4 15: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杨过为情痴狂,十六载的等待终于可以与心爱的人携手到老,归隐终南山下,与小龙女作一对神仙眷侣。可又有多少等待可以迎来重逢?最后结果大多是路已殁,情已殇。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铺张的修饰,然而淡然中缓缓道来的誓言却震撼每一个人;轰轰烈烈也许是爱情的开始,但祥和总是爱情的归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似简单,千古以来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几个?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身边却有一双可以握住的手,这也许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很喜欢这段评论隽永的语言和悠远的意味,也许人生中有一;两个与自己相知的人已经足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4 16: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将现代的歌词与古老的诗歌融合在一起,很有创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4 16: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的君子于役我现在也满喜欢的,但我却是因为到现在很久没回家,想与家人相聚而喜欢的!虽然情感不同,但大抵相似!也勾起了思乡之情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4 16: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马雪在2007-10-21 14:27:18的发言:

《诗经·国风·陈风·月出》赏析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题解]

  这诗描写一个月光下的美丽女子。每章第一句写月色,第二句写她的容色之美,第三句写行动姿态之美,末句写诗人自己因爱慕彼人而慅然心动,不能自宁的感觉。

  [注释]

  1、皎:洁白光明。《文选》注引作“皦”,字通。

  2、佼:或作“姣”,佼人:美人。僚(了liǎo):美好貌。

  3、舒:徐。窈纠:详见下“夭绍”注。这句是说“佼人”行步安县,体态苗条。

  4、劳心:忧心。悄:犹“悄悄”,忧貌。这句是诗人自道其由爱情而生的烦闷。二、三章仿此。

  5、皓:犹“皎”。

  6、懰(刘liú):《埤苍》作“嬼”,妖冶。

  7、忧受:详见下“夭绍”注。

  8、慅:犹“慅慅”,动。

  9、燎:明,言彼人为月光所照。

  10、夭绍:汉赋里往往写作“要绍”,曲貌。“窈纠”、“忧受”、“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动时的曲线美,就是曹植《洛神赋》所谓“婉若游龙”。

11、惨:读若“懆(草cǎo)”,声近义同。“懆”犹“懆懆”,不安。

《集传》:“惨当作懆,忧也。”

     [赏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如果我们把这里所说的“人”理解为审美的人,把这里所说的“月”理解为人的审美对象的月,那么是谁第一个用含情脉脉的审美的眼光观照月亮?是谁第一个在这冰冷的自然之物中发现了温情的诗意?是谁最先把它从“远在天边”拉到“近在眼前”,贴近人们的心灵?就作为审美意识的载体和结晶的文学作品来说,应是这首《月出》的作者。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意境,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情调。这种迷离的意境这种怅惘的情调最早也出自《月出》。

    是的,《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月出皎兮”开始的,如果从男意虚想,“佼人僚兮”活显现出一月下美人。也许月儿总是孤独地悬持在无垠的天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因此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一种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真是“美 人如花隔去端”李白的《长相思》诗人此刻虚想她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傅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 ……

    然而《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其实这怅恨也已蕴含在前三句中: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为何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难道不是也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这真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

     同时《月出》的语言也是柔婉缠绵的。简短的三章、每句皆以“兮”词感叹收尾,“兮”字的声调柔婉,平和、连续运用,正与无边的月色、无尽的愁思相协调,有一唱三叹之味、余味无穷……尽显缠绵婉约。

     [我喜欢它的原因]
  《诗经》大多描写社会的现实,抒写民众的喜怒哀乐,而这首《月出》以其言简意赅的借月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慕相思之情。我喜欢情诗,所以我喜欢它。作者又通过描写月的朦胧与旷远,表达出了皎洁的月夜中对月思念意中人的意境。我喜欢它的意境,喜欢它的情调。我喜欢月,喜欢它挂在天空普照一切的感觉,喜欢它的皎洁,喜欢它朦胧的感觉,同时作者又借月来烘托出女子体态轻盈,美丽妖娆,婀娜多姿。

  这种月的纯洁美与女子的古典美的完美结合,或许也只有在这诗中才能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样的美,没有半点污垢,这样的诗,读后让人心旷神怡,所以我喜欢。


皎洁的月光自古以来就是诗人抒发内心情感的寄托,也许先民们对月亮如梦似幻的身影更有一番感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4 16: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陈璐在2007-10-21 0:14:52的发言: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个人

溯涸:逆流而上

丛:追寻

溯游:顺流而下

凄凄: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

跻:登高

采:茂盛的样子

已:止,干

涘:水边

右;弯曲,迂回

沚:水中的小沙洲。
 


翻译:

大片的芦苇在水中茂密的生长,深秋清晨的白露凝结成了霜。心中思念的人,似远忽近的就在河水的那一方。逆流而上渐渐追寻,道路崎岖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觅,那人仿佛就婷婷玉立于水中央。  

芦苇茂盛的生长,太阳刚刚升起,霜露还未曾干,我心中的那个人,就在河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阻难以攀登,顺流而下去追寻,那人仿佛就在站在沙洲间。

河边的芦苇茂密又繁盛,清晨的露水还没完全干透,心里思念的那人,就站立在河水的那一方,逆着流水寻找她的身影,道路弯曲且难求。顺流而下去找她,那飘渺的身影,又仿佛站立于水中洲。


喜欢理由:

赋兴结合,秋景苍茫衬托无尽的凄婉寂寥。重章叠句,时空变换,酿造意境的空灵飘渺。

喜欢这首诗,因为它的意境朦胧韵味深长,所谓的伊人,在忽远忽近中,让希望与绝望相互交织,引发人梦想照进现实的感触。


很喜欢上面同学的翻译,散文化的语言将诗歌优美旷远的朦胧意境描绘的淋漓尽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4 16: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王虹在2007-10-21 17:15:36的发言: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①, 俟我于城隅②。
    
爱而不见③, 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①静:温柔闲雅。  姝:美好的样子。   

城隅:城角。   

爱:隐藏。   

踟蹰:心思不定,徘徊不前。       

彤管:指红管草  贻:赠。   

炜:红色。   

说怿: 喜悦。   

牧:旷野,野外。  归:赠送。  荑:勺药,一种香草,男女相赠表示爱慕。   

洵:信,实在。异:奇特,别致。
   

 译文:

                                                                                                                                                                                                                                                        黄昏的城角,我独自一人焦急地徘徊不定。温柔娴静的女孩约我在城角相会,却迟迟不见她的身影。我搔首徘徊,心思不定,哪知是她顽皮地藏了起来,和我开了个玩笑。

  不经意瞥过一旁的红管草,点滴喜悦涌上心扉。美丽的女孩,你是否记得?曾经,你将一束鲜红的红管草送与我时,我是如何的喜爱。心爱的女孩,为何还不来与我相会?     

  你悄悄地站在我身后,微红的脸颊泛着甜甜的笑意。我接过你递来一束芍药,幽香的芳草传递了你的心意。此刻,怎样的言语才能表达我内心的欣喜——美丽的芍药,我爱不释手;不是它本身美丽,而因为是心爱的女孩相赠。
     

我喜欢这首诗的理由有三:

一、          这首诗歌的描写生动形象,表现情感诚挚真切。例如,写静女“俟于城隅”、小伙子
   
搔首踟蹰”,刻画生动可感,将男子内心的焦灼不安和静女的天真活泼表现得惟妙惟肖。
   

二、          这首诗歌描绘了纯真的爱情。“单纯的往往是美好的,纯真的往往是珍贵的。”
  
少男少女相会,开个天真无邪的玩笑,献上一束表达真情的野花,两心相许,爱人及物,展现出一种不可言喻、感人至深的美。
   

三、          这首诗歌音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多为四言一句,四句独立成章,篇章严整,节奏感强。
   


这首诗里将少女的可爱天真与少年的真挚憨厚描写的惟妙惟肖,译文中细腻的动作神态描写让人恍若身临其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4 16: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谢谢孙老师的点评,那个格式我又弄了一遍但是出来还是乱的.
3楼和6楼都写的"子矜",翻译得都很漂亮,前者具有音韵美,后者具有画面美.15楼的"河广"的翻译增添了许多自己的内容,使本来短短的诗句变得血肉丰满,意境深远,可见作者深厚的语文功底.20,23,29和43楼的同学都选择了"蒹葭",可见这首诗巨大的影响力.21楼的击鼓无论是翻译还是赏析都让人钦佩,翻译语言优美赏析慷慨激昂.还能联想到金庸的武侠小说.40楼的"绿衣"写的爱情虽不轰轰烈烈,但这种平常小时最能震撼人心.绿衣虽在,妻子却再也无法见到,实在让人感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4 16: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gjl在2007-10-21 11:17:02的发言:
  1.  诗经·卫风·氓》 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1、氓之蚩蚩:氓,(méng),蚩蚩:老实的样子。
        2、布:货币。一说布匹。
        3、即:靠近。
        4、谋:商量。
        5、顿丘:地名。
        6、愆(qiān):过,误。
        7、将:愿,请。
        8、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
        9、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
        10、卜:用龟甲卜吉凶。
        11、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
        12、体:卜卦之体。
        13、咎言:凶,不吉之言。
        14、贿:财物,嫁妆。
        15、沃若:润泽貌。
        16、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17、耽(chén):沉湎于爱情。
        18、说:脱。
        19、陨:坠落。
        20、徂尔:往你家,嫁与你。
        21、食贫:过贫苦生活。
        22、渐:沾湿。
        23、爽:差错。贰:差错。
        24、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
        25、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27、知:智。
        28、咥(xī):大笑貌。
        29、躬:自己,自身。
        30、淇:淇水。
        31、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
        32、泮(pàn):通畔,岸,水边26、遂:久。 
       。
     
        

          在当今社会,追求自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在<<诗经>>产生的时代,那是很值得敬佩的,我比较崇尚自由,对那时代的人敢于追求自由者,我尤为敬佩,<<卫风.氓>>也就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作品了,因为女主人公的勇敢与反抗意识,因为她的自由观与自主观.这首诗语言比较浓缩,比较精练,诗采用叙述的形式,记叙了事情的全部,运用了比兴手法,向我们展现了温柔热情的女主人公追求自由恋爱的过程和婚后不久的悲惨遭遇,生动形象.
  2.   我为女主人公的遭遇表示同情,也为她明智的选择(没沉浸在痛苦中消极哀叹,而是果断决定断绝)高兴.女性应该有自主意识,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应该是宿命观,应该反抗压迫,就该像女主人公那样勇敢坚强,这是我喜欢这作品的最主要原因.这作品也把男主人公的不忠诚与不负责任展现出来,我个人比较痛恨这种人.我认为人最根本的品质就应该是忠诚与责任,没有这些,社会怎么进步?因此,除了抨击男主人公的所为外,我更支持女主人公的选择.这是我的看法.(五班甘金玲)

从诗歌中男子的背叛和女子的无奈我们会看到当时可悲的社会现实,也许只有对压迫的反抗及对自由改造社会的追求才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4 16: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大学.老实说诗经我不是太喜欢.有些不理解.至于古人的爱情到是挺浪漫的.现代的爱情未必能向古人那样纯感情角度考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4 17: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喜欢彭瑶对<绿衣>的译文.译文通过丰富的细节将原诗深沉的情感立体地表现出来了,如"我打了一个寒战”“ 暗淡的烛光”“压在最底端”“一针一线”“一阵风吹来”想象丰富,真实,感人,描绘的画面如在目前,让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0:13 , Processed in 0.06410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