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马雪在2007-10-21 14:27:18的发言:《诗经·国风·陈风·月出》赏析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题解] 这诗描写一个月光下的美丽女子。每章第一句写月色,第二句写她的容色之美,第三句写行动姿态之美,末句写诗人自己因爱慕彼人而慅然心动,不能自宁的感觉。 [注释] 1、皎:洁白光明。《文选》注引作“皦”,字通。 2、佼:或作“姣”,佼人:美人。僚(了liǎo):美好貌。 3、舒:徐。窈纠:详见下“夭绍”注。这句是说“佼人”行步安县,体态苗条。 4、劳心:忧心。悄:犹“悄悄”,忧貌。这句是诗人自道其由爱情而生的烦闷。二、三章仿此。 5、皓:犹“皎”。 6、懰(刘liú):《埤苍》作“嬼”,妖冶。 7、忧受:详见下“夭绍”注。 8、慅:犹“慅慅”,动。 9、燎:明,言彼人为月光所照。 10、夭绍:汉赋里往往写作“要绍”,曲貌。“窈纠”、“忧受”、“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动时的曲线美,就是曹植《洛神赋》所谓“婉若游龙”。 11、惨:读若“懆(草cǎo)”,声近义同。“懆”犹“懆懆”,不安。 《集传》:“惨当作懆,忧也。” [赏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如果我们把这里所说的“人”理解为审美的人,把这里所说的“月”理解为人的审美对象的月,那么是谁第一个用含情脉脉的审美的眼光观照月亮?是谁第一个在这冰冷的自然之物中发现了温情的诗意?是谁最先把它从“远在天边”拉到“近在眼前”,贴近人们的心灵?就作为审美意识的载体和结晶的文学作品来说,应是这首《月出》的作者。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意境,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情调。这种迷离的意境这种怅惘的情调最早也出自《月出》。 是的,《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月出皎兮”开始的,如果从男意虚想,“佼人僚兮”活显现出一月下美人。也许月儿总是孤独地悬持在无垠的天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因此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一种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真是“美 人如花隔去端”李白的《长相思》诗人此刻虚想她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傅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 …… 然而《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其实这怅恨也已蕴含在前三句中: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为何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难道不是也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这真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 同时《月出》的语言也是柔婉缠绵的。简短的三章、每句皆以“兮”词感叹收尾,“兮”字的声调柔婉,平和、连续运用,正与无边的月色、无尽的愁思相协调,有一唱三叹之味、余味无穷……尽显缠绵婉约。 [我喜欢它的原因] 《诗经》大多描写社会的现实,抒写民众的喜怒哀乐,而这首《月出》以其言简意赅的借月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慕相思之情。我喜欢情诗,所以我喜欢它。作者又通过描写月的朦胧与旷远,表达出了皎洁的月夜中对月思念意中人的意境。我喜欢它的意境,喜欢它的情调。我喜欢月,喜欢它挂在天空普照一切的感觉,喜欢它的皎洁,喜欢它朦胧的感觉,同时作者又借月来烘托出女子体态轻盈,美丽妖娆,婀娜多姿。 这种月的纯洁美与女子的古典美的完美结合,或许也只有在这诗中才能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样的美,没有半点污垢,这样的诗,读后让人心旷神怡,所以我喜欢。
皎洁的月光自古以来就是诗人抒发内心情感的寄托,也许先民们对月亮如梦似幻的身影更有一番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