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子非鱼

[汉语发展史]期中作业——方言词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5 22: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方言在词汇上和普通话也有差别。东北方言日常生活词语的演变还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界语言的介入的促进因素。如在东北话中有闹听,晒听冻听,却没有热听、冷听等等。只有消极的感官动词才能加听。

词义扩大与缩小

“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是词义的扩大。”[老一辈人,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很多词,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仍然在使用。但是,已经不再是30年代或者六七十年代所表的意思了。同样的一个词,在过去的意思是单一的,但是发展到今天也许会衍生出很多新的解释,也可能这个词已经消亡或者词义被转移等等。例如:[矬子]:原本是各自矮小的人,现在也可以指一个人办事不利没有本事。[]你个矬子,这点事儿都办不好。蹲坑儿]:去洗手间,俗称上厕所。[] “怎么半天没见老李人了?” “蹲坑儿呢。” 现在也指“待在一个地方监视某人(多指坏人)的活动”。[]我在供销社蹲坑儿,待了一个多月。[]chuǎ①破(谷粒成几瓣)。[] 撞大查子。②撞击。[] 吃炒豆子,撞牙花子。现在这个词的第一种意思“破”已经不用了。 

新生的词

 新词的产生与现实中出现新的事物有联系。随着工农业成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需要认识、指称这些新事物,就要给它命名,以满足交际的需要,于是产生了新词同时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人们对已知的事物加深了认识,发现了前人所未知的新特点,为了记录和指称这些新认识,也要创造新词”[7](P323)。新时期的到来给地方带来了不仅是经济的发展也是语言文化的增多。各个地方之间的互相融合、交流,使得语言中出现很多新生的词。这些词有的是东北80年代后的一代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一些外来的新词改造的词,但是用起来感觉比较顺口,表达的意思符合现实生活的现象或感受等。这些词就会很快的被传播,更有很多词语的产生是因为近年来东北与外省的交流往来十分越来越频繁,一些周边省、地区的语言说起来比较顺口或者是很实用,而这些词又是以前东北方言中不存在的,就会被东北人“收录”。 [肝儿颤]:害怕,胆战心惊的感觉。[] 我一看见李处长的凶相,我就肝儿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5 22: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70年代左右的人都梦想去北京,对北京话也是“情有独钟”,所以北京话可以看做是对东北方言日常词汇影响最大的因素。很多新流行起来的说法,都和北京息息相关。也有从很远的地方传过来的,比如广东,这是很容易解释清楚的现象。广东等地的经济发展无疑是飞速的。广东,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包容量”很大,城市里不断引进外来的新鲜事物,把这些新鲜事物转换成为语言,自然也受人们青睐。香港大众传媒(电视、电影、娱乐新闻、明星)等深入内地。于是内地的东北人,也会时不时地冒出几句“帅呆了”……,于是新一代的东北人跟着时代的发展也将自己的语言无论从“口感”还是“音质”上都染上了新的气息。[倒骑驴]:这是一个改造过的人力车,与过去赶的驴车和马车比较相似,随着经济的发展,驴和马不再被允许在街道上行走,一是污染环境,二是对路面造成破坏。所以人们对车进行改造,就有了“倒骑驴”。也是一些人谋生的手段。该车和北京的人力车不同,骑车人是正对着乘客的,方便交流。

还有网络语言的影响。现在进入了网络社会,网络语言越来越多被应用与日常生活中,这自然也会对方言产生很大的影响。网络用语不仅对东北方言产生影响,在其他地方方言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书目
 
[1]
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13月。
[2]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8月。
[3]
黄伯萧、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7

[4]陈复华等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91年11月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6 13: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南方言里的几个词汇的简要研究

                                         王莉 200733029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汉语方言是由于汉族社会在发展中不同程度的分化统一而逐渐形成的。现代汉语里的方言被归为七大类,“云南方言”属北方方言的西南方言区(不包括少数民族的民族语言),总体上与北方方言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云南地处边远,居住在这里的主要是“蛮夷”之人,说的都是与汉语不同的语言。而从汉代开始有汉族入住云南,云南与外界也有交流,汉语也逐渐进入云南,元代开始有大规模的汉族移民进入云南,这也推动了云南方言的发展。语言在传播过程中都会发生一些变异,所以,云南方言符合北方方言的一般特征,也有其特点。(师按:最好能具体介绍一下。)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方言里一些词与普通话的用法存在差异,对这些词进行分析,可以对汉语的发展形成大概的了解。当然,云南方言不同的区域也存在细微的差异,我选择的五个方言词主要是昆明及滇东南方言里的词汇,不过,除了老爹这个词以外,其他几个词是云南方言里普遍存在的。

(王莉答:词汇方面,因为元明时期大量汉族才迁到云南,所以,云南方言里现在还保留着一些元明时代的白话,比较突出的一点是云南方言里保留着一些江淮话里的词语,这跟移民有关系,在我家乡(弥勒),好多汉族都说祖籍是南京某某地的。还有就是,云南方言里大量在句末使用语气词,这是跟云南方言里的声调有关系的,因为云南方言里的声调以阳平和去声为主,这样听起来不太悦耳,所以加上语气词来舒缓音节。“呢”使用很广,不仅可以表示语气,还可以替代助词“的”使用。语音方面,没有后鼻音enging,没有撮口呼。)

1
  

这个词普通话里的意思是:①zhǒng,意思是:不能说话;②chuáng意思是:急喘;古同“噇”,吃。在云南方言里的用法就是通“噇”,表示吃的意思,不过读音还是zhǒng,有时也可以表示喝和抽的意思。如,可以说:喠饭、喠烟、喠酒,一般就是表示“吃、喝”,不过,这个词一般是比较粗糙的,不庄重的,含有贬义,一般晚辈是不能对长辈用这个词的,那样显得很不尊敬。特别是“喠脖子”更偏向贬义,可以表示强烈的蔑视。如“他只知道喠脖子,样的不会整。”(“他只会吃饭,什么都不会干”),在这样的句子里,就含有对“他”强烈的看不起和否定。还有云南方言里有一句谚语:和和哄哄,得些喠喠;老老实实,得些亏吃。(骗人得利,老实吃亏)这句话里用了对偶的手法,和和哄哄跟老老实实是相对的,下句“得些”是一致的,所以喠和吃意思也是一样的。

“喠”本来应该是写作“噇”的,《辞源》里对“噇”的解释是:吃、喝。但是,古代zc的音是可以互转的,“噇”在云南方言里就跟“喠”一样被念做“zhǒng”,又因为“喠”跟“喠”字比较像,而且,它们还相通,所以,云南方言里就用“喠”代替了“噇”,表示“吃”的意思。(师按:这个两个字很可能是在古代就因形近而混用了,方言只是承接了这种误用。)

(王莉答:恩,有可能,因为古代这两个词是因为同音而通用的,虽然“喠”只是在读“chuáng”时才表示“吃”的意思,但是很有可能因为形近而将这两个字混用了。不过我在文献里查不到用“喠”代替“噇”的,一般文献里用的都是“噇”字,如下面的例子。所以,我想可能是因为读音的关系。现在有的地方还在用“噇”表示吃的意思,但是都是念“chuáng”,好像只有方言里才将完全用“喠”字及其音“zhǒng”来表示“吃”。)

一些文学作品里可以看到“噇”字的用法,如:唐代的《寒山诗》里有“背后噇鱼肉,人前念佛陀”的句子。《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有“(杨老六)在镇上赌输了,又噇了几杯酒,噇的烂醉”的句子。这些句子里用的是“噇”,跟云南方言里“喠”完全是一样的意思。现在,“噇”字在江苏一些方言里也还会表示吃的意思,可是,云南方言的“噇”却是用“喠”代替了。

2辣燥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没有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这两个字组合起来也应该是干而辣的意思。根据这两个字的读音,普通话里是应该读作“là zào”,但是在云南方言里是读作“lá cáo”。通常表示人的性格比较开朗爽快,比较厉害和勤快能干的意思。

古文里有一个词“辣躁”表示性情凶悍,脾气暴躁的意思。这与云南方言里意思不一致。不过,“躁”和“燥”音相同,而且《释名》里有解释:“躁,燥也。物燥乃动而飞扬也”,《礼·月令》里有:“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躁的注释是:躁,犹动也。综合这两种意思来看,躁是指物因干燥运动飞扬,躁也指动的意思,这就可以与云南方言里的辣燥联系起来了,云南方言里辣燥表示勤快的意思就是指喜欢劳动,劳动就是总在动着,并且,《易·系辞》里说:躁人之辞多。云南方言里,辣燥的人也都比较开朗,喜欢跟别人说话。所以,由此看来,辣燥这个词应该是从辣躁发展而来的。(师按:将“燥”和“噪”联系起来,很好。这两个词应该是同源词,记录它们的文字因同源而出现通用是很可能的。)

辣燥可以从古代文献里找到类似云南方言里的用法。《儒林外史》第二十回有一句话是“现今这小厮傲头傲脑, 也要娶个辣燥些的媳妇来制着才好”,这里的辣燥原文里的注释是“厉害,有脾气”,云南方言里的意思跟这个比较相近,只是表示的是褒义和意思也更广泛一些。

3老爹

在现代汉语里,爹一般是用于口语中,是对父亲的称呼,在古代用老爹称呼年老男子也是很常见的,是在元明清白话小说里经常可以见到。《儒林外史》里就多处用到,如里边有成老爹,卜老爹,牛老爹等人。但是在云南方言里“老爹”可以表示“爷爷”的意思,也可以表示跟爷爷平辈的老者的尊称。不过,现在在大部分城市里都不这样称呼了,都采用普通话里的“爷爷”的叫法,但在一些小城镇和农村里基本上还是以爷爷称呼。清代洪亮吉在《泾县志·风俗》里有说:“祖曰老爹,祖母曰奶奶。”

4打通

现代汉语里,打通一般是指打开通路,建立关系,清除障碍物,接通电话的意思。云南方言里打通跟这些意思有较大的差别,不过却也存在一些联系。在云南方言里打通就是把什么打破的意思。“通”有一个意思是“没有阻碍,可以穿过”,打通表示打破时,通的意义跟这个比较接近。云南方言里,打通就是打破了一个洞并且有东西可以从这个洞通过。所以,打通的一般都是具体的东西,如:盆打通了(盆打破了),盆打通了,水就可以漏出去了,也就是没有阻碍的意思。这与现代汉语里清楚障碍物有一定的关联,不过,云南方言里,打通的不是障碍物,往往是不希望被打破的东西,打通是带有破坏性的。如:我的头着打通的了(我的头被打破了),头被打破了通常就会流血。

在《儒林外史》里有这样的用法,在第九回有船家道:“不说,他把我的船板都要打通了,好不凶恶!”

5

现代汉语里表示伤害,损伤的地方,悲哀,因某种因素得病等意思。云南方言里也有这几个意思,同时,云南方言里伤还有其他与这些不同的意思。

伤今天在云南方言里有“太,甚”的意思。“伤”放在形容词后,并带补语“嘚了”,构成形容词++嘚了的短语,表示形容词的程度。例如:憨伤嘚了(太傻了),大伤嘚了(太大了)

云南方言里的这种用法与古代汉语几乎相同,古代伤用在形容词前作状语,表示程度深。有“太,甚”的意思。例子有: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有:“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齐己《野鸭诗》有:长生缘甚瘦,近死为伤肥。”(师按:应当再考察“伤”的本义,表示程度深的用法的来源。)

(王莉答:“伤”的本义是创伤,指皮肉破损处,后来引申出动词用法,表示受伤,伤痛,也表示心里难受,不舒服。《尔雅·释诂》里说:伤思也。《小雅》有“我心忧伤”的句子。《诗·周南》里有“维以不永伤”,从这两句诗分析,“伤”表示心里十分难受的意思。还有《论语·八佾》里有“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句子。在这里,“伤”就表示过分的意思,所以,由这个意思可以推出,“伤”可以表示程度深。)

还有,在云南方言里伤也可以用在动词后面,后面也要加“嘚了”也表示“甚,十分”的意思。如:累伤嘚了(累坏了),饿伤嘚了(饿坏了)。

    补充说一点,嘚了是云南方言里的补充性的词语,可以用在部分形容词之后,如:你的病格好嘚了?(你的病好了吗)好嘚了(好了)

   也可以用在部分动词后面,如:饭格吃嘚了?(吃饭了吗)吃嘚了(吃了)

   动词加“嘚了”一般都是表示已经完成了的意思。上面需加“伤”的词往往不能直接加“嘚了”。

 

 

    参考文献:群一  《<儒林外史>与云南方言词汇集》昆明师专学报 19973

            张华文《昆明方言词源断代考辨》       民族出版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6 13:42:1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6 19: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鄂尔多斯汉族方言中的几个词汇

200733020   郭馨月

由于鄂尔多斯是内蒙古的一部分,又与陕西、山西等省接壤,使得本地区汉族人使用的方言受到陕西、山西方言,以及少数蒙语语音的影响,陕西方言、山西方言中的许多词在鄂尔多斯汉族人使用的语言中也可以见到,只是在声调方面略有不同。

不能用普通话的发音去读以下几个词,本地区方言中保留了入声字,读的时候短促有力。鄂尔多斯方言前后鼻音不分,平卷舌不分(现已分开)。以下所举例句是方言中的句子,不是普通话。

意义和用法:在本地区方言中,“爹”常用来指父亲的哥哥或弟弟。比如孩子的父亲在家中排行老二,则孩子要称父亲的大哥为“大爹”,父亲的三弟为“三爹”,但却很少称父亲为“爹”,一般还是像普通话口语中一样称为“爸”。

    来源:“爹”只用于父称唐宋以前就有了,清代沈自南艺术会考引宋代程大昌演繁露说:汉魏以前,凡人子称父则直曰父,若为文言曰大人,后世呼父不为父,而转其音曰爷,又曰爹,虽宫禁称呼,亦同其音故窦怀贞为国爹,是其事也唐人革檄,亦曰致赤子之流离,自朱爷之版荡也。”《广雅·释亲爹,父也。”《梁书·始兴王儋传民为之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 说着,又推板儿道:你爹在家怎么教你的?……’”这是很多北方人对父亲的称呼方式现在由于普通话的普及,小孩子一般都用爸爸来称呼父亲了;(师按:这句话应该放在最后。)宋诗一百首·孔平仲·代小子寄翁翁爹爹来密州,再岁的两子”、“爹爹与奶奶,无日不思尔。”《续传灯录··归宗可宣禅师爹爹妈妈,明日请和尚斋。”在传统的戏剧剧本里还存在着这种称呼方式。“广韵有两读:陟邪切徒可切”。前者在现代方言中变为[tia][tie][ta]等,(师按:在你的方言中是哪个读音?答:方言中读:[tie]多数读阴平,后者也见于六朝时期的文献资料。

圪字结构

例如:圪出、圪留、圪疸、圪牢等

意义和用法:“圪”是一个词缀,在本地区汉族方言中的很多词汇中可以见到。具体来讲“圪出”的意思是衣服皱了或是指某人看上去不顺眼。“圪留”的意思是弯、歪。“圪疸”指人体表因病变而起的小包。“圪牢”指角落。

“圪”字结构一般限于名词、动词、量词、形容词、拟声词五类,“圪”字通常是一个构成合成词的词缀,它只有附加性的词汇意义,经常是以前缀出现。如名词前缀“圪台”(很小的一块平地);动词前缀“圪摇”(摇晃、慢慢地走);量词前缀“圪节儿”(一圪节儿:一节);拟声词前缀“圪嚓嚓”。“圪”还可做中缀,如“黑圪洞洞”,形容黑。

来源:“圪”字最早见于《庄子·天运》:“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圪齿抚裂,尽去而后慊。”汉代《淮南子·齐俗训》中“亲母为其子治圪秃,而血流至耳,见者以为其爱之至也。”宋元明清的小说、杂剧、传奇里也可见到,如《西厢记》中“厌的早圪皱了黛眉”等。常见的“圪”字头的字有:“圪、疙、虼、纥、扢”等,(师按:思考:既然有不同写法,是否意味着“圪”只是个记音字?这个词的本义是什么?在《庄子》等文献中是什么意思?这几个不同的汉字说记录的词义和“小”有什么关系?答:“圪”在方言中是个前缀,没有实在意义,与名词结合,多表示叉形、针状、碎粒状或丝状的东西。与“小”没有必然联系。它们都是以“乞(气)孳生出的形声字,从历史角度看,它们处在互补分布的状态之中。如,圪《说文》“墙高也”《广韵》“高土”,所以它可以组成“圪垯、圪堆”等与土有关的词;纥,《说文》“丝下也”,下等丝可能缠结,于是有“丝纥搭、线纥搭”的说法。后来随着词义范围的扩大,它们的边界逐渐模糊起来,慢慢开始混用,以至于虚化为词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6 19: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夜来(或夜天)

意义和用法:夜来就是普通话中昨天的意思。例如:“你夜来去哪个来来?我去你们家你不在。”

文献记载及来源:《鲁斋郎·2 》“好女人也, 比夜来增十分颜色。”《墙头马上 》“夜来两个小使长把墙头花都折坏了, 今日休叫出来, 只教书房中耍, 则怕老相公撞见。”

关中方言在一些时间名词后往往加衬字“ 个” , 如“ 今日个”,词语演变过程中“ 日”字弱化成“ 儿”且形成儿化, 在关中方言中很普遍北京等地也有这类音变, 来”字往往省略, (师按:这句话意思不清楚,和“夜来”有什么关系?答:表示“昨天”的意思还可说成“夜个”)如关中中部地区把昨天叫“ 夜个” , 甚至一些地方“ 夜”字变调读上声“ 野” , 东府澄城等处方言昨天只称为 夜”且读“ 讶”音。关中方言区最典型地保留“ 夜来”一词的是宝鸡一带。

抬举

意义和用法:原本是抚养的意思,后来引申作对某人好。在普通话中的意思就是对某人好。例如:“你咋接这么不识抬举!” (师按:方言和普通话用法一样?答:一样)

文献记载及来源:《赵氏孤儿·2 》“假妆成赵氏孤儿, 等老宰辅告首与屠岸贾去, 只说程婴藏着孤儿, 把俺父子二人, 一处身死老宰辅慢慢的抬举的孤儿成人长大, 与他父母报仇, 可不好也你将的赵氏孤儿抬举成人, 与他父母报仇,方才是个长策。程婴, 你则放心前去, 抬举的这孤儿成人长大, 与他父母报仇雪恨。”《虎头牌·3》“想着元帅自小里父母双亡, 俺两口儿抬举的你长立成人。”

 “ 抬举”在关中中部地区使用, 如礼泉方言指生育儿女, 户县方言指扶养儿女或幼畜小禽, 户县又指抱养他人儿女。溯本求源,扬子《方言》中称养育、生育为“ 胎鞠” 。“ 胎, 养也。汝、顺、梁、宋之间日胎。’, “ 鞠, 养也。陈、楚、「韩、郑之间日鞠”《尔雅· 释言》“ 鞠, 生也。”《颜氏家训》里有“ 鞠养”两同义词连用的, 如《后娶第四》“ 前夫之孤, 不敢与我子争家, 提携鞠养, 积习生爱, 故宠之”又, “ 举”的“ 抚养”义可从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看“ 生男慎莫举, 生女哺用脯。”又, 依关中方言变调规律, “ 胎鞠” 与“ 抬举(不识)”声韵调都是相同的。

  语气词“来”、“来来”(或“格来”)

意义和用法:“ 来”作语气词, 放在句末, 同于普通话的“ 来着”,师按:普通话有这个词吗?这个词的用法有古汉语来源、用例吗?答:“来着”口语中会用到,表示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表示“ 曾经发生过某种事情” 。例如:问:“你前天弄甚来来?”答:“我泥墙来来。”

在西安、渭南、商州、安康、汉中、宝鸡等地常说“ 来”而在延安、绥德则说“ 来来”。两地又均可说成“ 格来”。陕北的“ 来来,’或“ 格来” 的使用范围要比普通话的“ 来着” 或西安等地的“ 来” 大得多。它不但能像 “ 来着” 一样用于一些陈述句末或特指问句末, 还可以用在普通话的“ 来着” 不能出现的否定句末或谓语动词是动结式、动趋式等肯定句末, 也可以用在判断句或省略句末, 还可以用在形容词谓语句末。例如:“我见他来来(我见他来着)。”“他见谁来来(他见谁来着)?”“我还没见他来来(我尚未见到他)。”“他原来个子不高来来(他过去的个子不高)。”“他悄悄儿找书来来(他曾悄悄地找过书)。”“他是谁来来(他是谁)?”

 

 

 

参考文献:苗艳丽,《略谈山西方言的父亲称谓词》,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王临惠,《山西方言的“圪”字研究》,语文研究,2002

       沈明. 太原方言词典[ K] .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孙立新,《元杂剧中陕西方言词汇》,当代戏剧,1998

       张崇、王军虎,《陕西方言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几个特点》,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6 21: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赵倩莹在2010-1-15 22:53:39的发言:
 

     [念性] niàn·xing  
    

东北方言,亦称念相。值得记忆的某种印象。[]“我曲乐一辈子哪干过这号事哟,真是改肠了,临死不留好念相!”(《鸡叫三遍时》)

在普通话中,用{印象}来表示这个词的含义。    

{相或者象}的发音是xiang ,而在东北方言中用{性xing}来代替,其中省略了{a}的发音,属于是人们在口语发音中为了简便而省略某个读音的情况。(师按:主要元音能随便省掉吗?“相”、“性”在东北方言中有没有做词缀的现象?)
    

【此处解释:1东北方言中确实有很多词缀,而这里的“性”就是其中的一个。它属于后附式单音尾缀。其他还有很多词缀,例如叽、登、实、楞、巴等。和这些尾缀组成的词的重音均在第一音节,且尾缀发轻音。1.
     
xing)尾缀为性的词语有很多,如:娇性、尿性、长性、邪性、外性等性质形容词。是个普通话和东北方言都有的构词成分,比如普通话里面有气性、德行、记性等。但是东北方言中的构词范围比普通话要广泛得多。为了便于理解,现举几例:(1)这小姑娘真娇性,干这么点活就叫苦叫累的。(指被娇惯过度)(2)这小伙子还挺尿性的,工作没两年儿就升职了。(指厉害,有本事)2但是未在资料中查到以“相”做词缀的用法,在生活中也没有发觉“相’做词缀的用法.    

{}在普通话中有想念思念的意思,东北方言中意思与之相似,也表回忆和想念的意思。

{例句}马上就要毕业了,大家好好度过这个剩下的几十天吧,留个好念性。

按我的理解,这里的nianxing应该是“念想”一词的轻声化,随手百度了下“念想”,看到——

  念想

  惦记,想念。 元 白朴 《东墙记》第一折:“不争你这等念想,倘若其身有失,如何是了?”《水浒传》第三三回:“自从别了兄长之后,屈指又早五六年矣,常常念想。” 李广田 《悲哀的玩具》:“听说,现在他更衰老了些,而且也时常念想到他久客他乡的儿子。”

  念想,在北方的地方语言里,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印象、形象。比如,一位长者可以教育年轻人:你不要搞破坏了,留个好念想吧。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念想儿

  类似纪念品的意思,睹物思人。

  例:这本书你留下吧,当个念想儿,后会有期。


又翻了下手里的《现代汉语词典》,见“念”字下有这样一个词条:

【念心】nian·xinr<方>纪念品:把这支钢笔送给你,做个~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6 22: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赵倩莹在2010-1-15 22:54:52的发言:

一、在语音方面主要遵循如下特点:

1 改换r声母。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r,普通话中的r声母音节分别被n\ly(零声母)声母取代了。n取代r只涉及一个字“扔(rēnɡ)”,l取代r的音节也不多,大都部分是r声母音节被y(零声母)音节取代的r与其它韵母构成的音节,r都被改换成y,例如,吵嚷(rǎnɡ)东北方言读吵嚷(yǎnɡ)、闷热(rè)东北方言读闷热(yè)、肥肉(ròu)东北方言读肥肉(yòu);当y遇到不能与之相拼和的韵母时,韵母则发生变化,例如,人民(rén)东北方言读人民(yín)。

2.多加声母n 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绝大部分韵母是可以自成音节的,不用声母,所以称为零声母音节。只有-i(前)、-i(后)、onɡ、enɡ等4个韵母不能构成零声母音节。在东北方言区,有些地方零声母音节要少一些。普通话中的e、ɑi、ɑoou、ɑnenanɡ等开口称零声母音节,常常被加上个声母n,变成了n声母音节。例如,恶人(è)东北方言多读成恶人(nè)、癌症(ái)东北方言易读成癌症(nái)、棉袄(ǎo)东北方言中读棉袄(nǎo)、昂扬(ánɡ)东北方言读昂扬(nánɡ)等等,就连“俺(ǎn)”这个原产自东北方言的口语词也被东北人读成了nǎn。这类语音现象具有典型性。

3.调值不到位
与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说出来显得平淡、含混,不够响亮、清晰,听起来缺乏起伏变化,不富抑扬顿挫。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调值不到位造成的。
东北方言声调调值的基本形状与普通话声调相同,但每类声调的起止点却不同。普通话的阴平是高而平的“55调值,东北方言的阴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4度;普通话的阳平是高升的“35调值,东北方言的阳平调值一
般只相当于“24度;普通话的上声是低降升的“214调值,东北方言的上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13度;普通话的去声是全降的“51调值,东北方言的去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2度。总体看来,东北人说话有点高低、升降、长短不分明。
例如,猫腰(máo)东北方言读成猫腰(māo);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上声。例如,符合(fú)东北方言读成符合(fǔ);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愉快(yú)东北方言读成愉快(yù);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悄然(qiǎo)东北方言读成悄然(qiāo);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请贴(tiě)东北方言读成请贴(tiē);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可恶(kě)东北方言读成可恶(ké);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卑鄙(bǐ)东北方言读成卑鄙(bì);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瞭望(liào)东北方言读成瞭望(liáo

东三省方言内部也有很大差别,比如辽南一带更接近于胶东话,口音和吉林、黑龙江差别非常大,吉林省内的浑江一带又和长春等地差别很大,尤其是声调,差异非常明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6 22: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猸子在2010-1-10 19:44:22的发言:

三.雀儿qīóo er(普通话里念què)

A今兰州话中的“雀儿qīóo er”就是鸟的泛称,泛指一切小型鸟类。

例如:

1富(树)上落着两个巧儿(雀儿)。

2)一个雀儿喜嘛嬲地攒到老。(一只鸟儿高兴的飞走了。)

在兰州方言里,没有鸟这个词,用来表示泛指的小型鸟类时都使用“雀儿qīóo er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个用法首先反映了兰州方言中词汇量小于现代汉语普通话,它对于鸟类的区分很少,对于小型的鸟类都称作雀儿qīóo er,不像现代汉语里有麻雀、山雀、黄鹂、树雀等一系列的区分。

    其次,从雀的发音上可以看出兰州方言的qiaoque的古音,查找丁声树所编的《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得出雀的古音:宕开三入药精,其中药表示的是它的韵部,所以看到ue的古音是iao。而兰州方言中仍然这样念。

B在普通话中,雀的发音是què,而且指鸟类的一,吃粮食粒和昆虫。特指麻雀

C表示兰州方言中的“雀儿qīóo er”的词语对应到普通话里面是鸟。

D文献例证:

1说文解字,依人小也。

2高唐赋宋玉
   
嗷嗷。

3庄子·在宥》跃而游。

4礼记·月令》小者至于燕雀

5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青雀白鹄舫。

E周边地区旁证

在晋语等方言中泛指各种小鸟,如麻雀、山雀、黄鹂、树雀等。

例如:从哪捉了一个雀儿——尿泥沟。

老师:在晋语中读音怎样?

学生庄子媚回答:经白杨同学证实,同样也是qīóo er

在东北方言里,“雀”也读如“巧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6 22: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仵琳在2010-1-2 1:11:50的发言:

5..

在东北,熊的意思有三个:①训斥、欺负,如:他把我熊了一顿。②胆怯、懦弱,如:老张家没人了咋的?!熊到这个粪堆上?③支持不住,如:累熊了吧?我们说“熊包”是软弱无能的人,“熊啦吧唧的”是形容人软弱、无能,“熊样”是软弱、无能的样子。然而,由汉语发展的历史我们知道,“能”字最初指“熊”,由于熊在古人眼中是高大威猛的野兽,所以后来引申为“贤能”,这与东北话中“熊”的贬义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普通话中,“熊”的意义除了指动物以外还有“熊熊”形容火势旺盛,在2008年奥运会的媒体报道中,各大媒体纷纷用“熊熊”来形容圣火。这样的鲜明的反差可能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古人对熊的认识的差异产生的。(师按:“熊”的本义是就是“火势旺盛”(“熊”字下面四点是火的变形),表示“狗熊”是假借,“能”(古文字形是一只狗熊类动物的样子)的本义“狗熊”后世反而不用了,只表示“贤能、才能”这样的引申义。“能”和“熊”的关系反映了文字和词汇发展的复杂。仵琳:那么就是“能”的本义是狗熊,而“熊”的本义是火势旺盛。随着语言的发展,用“熊”既表示本义也表示狗熊,用“能”来表示动物熊所具有的贤能的意思。但是东北方言中的“熊”在本义和狗熊以外又有新的义项,而且新义项与由狗熊引申出来的贤能又正相反。一方面熊是陆地上肉食类形体最大的动物,这给我国古人留下了高大的印象,另一方面熊的躯体肥壮粗大,在北方寒冷的地区有冬眠的现象,而位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黑熊往往不冬眠。熊的性情温和,一般不主动攻击人,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笨拙、不灵活。这些外形和性格特点给东北人留下了无能、懦弱的印象,所以在词汇中多表示负面的意义。此外,在其他方言中也有用“熊”来表示贬义色彩的,如山东方言“憨熊(表极度愚蠢)”、“好熊(指某个讨厌的人,含贬义)”,另外河南、安徽等地也有“熊”贬义,但意义略有不同。由于方言和普通话相互影响,今天“熊”在普通话中也可以指不好的意思,如“熊市”与“牛市”相对,表示股票连续不跌,皮软。

对于“熊”这个字表窝囊无用,恐怕不是从熊的笨拙而来。按我的理解,东北方言里表窝囊无用的xiong音,它的对应字其实不是“熊”,而是一个粗话用字,这个字打不出来,读音song(二声),韩少功的小说《卷毛》里可以见到,你查《现代汉语词典》也可以查到,xiong这个音应是由song音转而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7 13: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州方言中存在的与普通话用法有差别的词汇

 200733011   毛莉君

中:通话中,这是一个方位词,指的是物体所处的位置。

     在河南方言中,中 除了表示“中间”的意思以外,还有(师按:方言中的这些用法和“中间”有关系吗?这些用法怎么来的?要将词义的关系理一理,下同。)

                     应答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行,好,可以”。例:你往一边儿挪挪

                     形容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好,不错,行,可以”。例:——你看我这件事办得咋样?——可

     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浑家,么?”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与不,各由天命。”

(补充:在古汉语中,“中”的意思有“适当、适合”之意,《战国策·齐策二》:“是秦之计中,齐燕之计过矣。”姚宏注:“中,得” 另有“可、行、成”之意,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醒世姻缘转》第四十回:“做中饭了没做?中了,拿来吃。”我认为郑州方言中的中为这两种意思的保存。)

另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蓝银官话、江淮官话中也有类似用法。

排场:在普通话中,这是一个名词,是指场面。

       在河南方言中,这个词还具有形容词的词性。意思有以下几种:

                     很体面,场面撑得很足,有气派,大方。例:这家儿娶媳妇弄得可排场

1917《洛宁县志》:“体面谓之排场。”

                     形容人很矜贵,让其他人伺候,多为贬义。例:你咋镇排场啊,让别人把饭给你端过来!

(师按:这个词的形容词用法在古汉语或其他方言有没有?)

(补充:该用法在中原官话、晋语、江淮官话、西南官话、赣语中存在)

 

觅:郑州方言中的读音为二声。

     觅在普通话中的常用义是寻找、寻求,而在郑州方言中,有雇佣的意思,例如:我叔叔家开了一个工厂,了一百个工人。

在近代汉语中也有这样的用法:

《东京梦华录》卷之三“雇觅人力”条:“凡雇人力、干当人、酒食作匠之类,各有行老供雇。女使即有引至牙人。”

《水浒传》第四十三回:“铁牛背娘到前路,却一辆车儿载去。”

《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一回:“但这些贫胎饿鬼,那好年成的事后,人家做短工,恨不得吃那主人家一个尽饱,吃得那饭从口里满出才住。”

 

丢:在普通话中,丢的意思为1、丢失,找不到了。2、抛弃

     在郑州方言中,丢字还有 “放开”的意思。例如:你别老是拉住我类衣裳,手!

                            “留下”的意思。例如:带着孩子不方面,家让他奶奶带住吧!

(师按:这个词的形容词用法在古汉语或其他方言有没有?)

(丢作为“留下”的意思使用在晋语中也同样存在,例如山西太原地区)

皮脸:在普通话中,这个词很少见,为名词,如“没皮没脸”

        在郑州方言中,该词是一个形容词,形容孩子很顽皮,不服管教。例如:

      这孩子越学越皮脸了,连他爸的话都不听!

(师按:这个词的形容词用法在古汉语或其他方言有没有?)



《近代汉语释词丛稿》作者 李申著,第5

ⅱ《汉语方言大辞典》 中华书局  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7 15:40 , Processed in 0.14782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