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木兰晓芙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22: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郭皙在2010-3-28 18:06:23的发言:

今天和大焕在寝室聊天时自己创造了一个材料,哈哈~~

我:S.H.E下半年要单飞了。

大焕:啊?这是本世纪最爆炸的新闻了。为什么呀?

我:你的睡衣掉了。 我也不知道。

在第三话轮中,也就是我说的第二句话中插入了一句“你的睡衣掉了”与此次谈话的话题无关的话。如果不说明是在寝室的话,别人肯定就觉得莫名其妙了,如果事先交代了,或者根据上下文可以判断,我看见她的睡衣掉了,提醒她一下,倒是很自然的。在提醒之后又接着回答她提出的问题,这就是语境的作用吧~~

[em01]

       原创语料,又真实又自然;你不说明我们还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8 22: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节课之前查了查认知语言学下的语境。

说的是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要求人与外界的互动,也就是认知体验。

但仅仅依靠传统语境的观点,也就是仅仅依靠本文语境、上下文、说话人和听话人间的互动是不能够完全传递信息的,因此,要加上人和自身还有人和外界的互动体验。

老师,有个小问题。就是我们学习语用学的意义在于什么?是用它来分析文学作品还是指导我们的说话艺术呢?还是仅仅局限于对一种语言现象的分析?我很困惑~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10: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邓晓天在2010-3-28 22:37:37的发言:

上节课之前查了查认知语言学下的语境。

说的是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要求人与外界的互动,也就是认知体验。

但仅仅依靠传统语境的观点,也就是仅仅依靠本文语境、上下文、说话人和听话人间的互动是不能够完全传递信息的,因此,要加上人和自身还有人和外界的互动体验。

老师,有个小问题。就是我们学习语用学的意义在于什么?是用它来分析文学作品还是指导我们的说话艺术呢?还是仅仅局限于对一种语言现象的分析?我很困惑~呵呵

      欢迎晓天!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这种互动体验占据更重要、更加实质的地位。

     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学问,它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也有人认为只是语言研究的一个新角度,还算不上一个学科),在课程体系中我的理解是语言学概论课的一个延伸;最近几十年它发展很快,已经包括跨文化语用学、社会语用学、认知语用学、语际语用学等等,从不同角度对汉语口语、书面语语料和其他语言的语料进行研究;学习这门课,应该说你提到的意义都有,用来分析书面语材料,帮助大家更好理解文本,同时用来研究口语语料,帮助大家掌握言语交际的规律,提升交际技巧。

      希望能达到这个效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29 10:23:0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0 22: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语境研究范围是否只是言语交际的环境?

    福斯语境观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参与者的非言语行为也属于语境。不具备说话能力的人比如说哑巴,有哑语(哑语可以算是语言的延伸?),二人的哑语交流也应该算是在一种语境之下。继续往下推,卓别林无声电影应该也算是一种语境,是卓别林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他们之间的交流有上下文内容,只不过卓别林不认识观众,观众对于卓别林要表达的内容也有相应的猜想。再继续推的话,观众欣赏一幅画算不算处在一种语境之下?画家通过一幅画想要传达给欣赏着相应的信息,交流的对象变成了画家和欣赏者,言语行为变成了视觉和思想的交流。研究一幅画笼统的说是否也是在某种语境之下?那么是否可以说语境研究的范围不应只局限于言语交际环境,只不过我们这个专业只研究语言学范围下的语境。

     我刚刚查了语言学概论,说语言是存在于言语之中的音义结合符号系统和组织符号的规则系统。言语是说话的行为和结果。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3-31 16:37:1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7: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郝小焕在2010-3-30 22:49:49的发言:

   

    语境研究范围是否只是言语交际的环境?

    福斯语境观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参与者的非言语行为也属于语境。不具备说话能力的人比如说哑巴,有哑语(哑语可以算是语言的延伸?),二人的哑语交流也应该算是在一种语境之下。继续往下推,卓别林无声电影应该也算是一种语境,是卓别林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他们之间的交流有上下文内容,只不过卓别林不认识观众,观众对于卓别林要表达的内容也有相应的猜想。再继续推的话,观众欣赏一幅画算不算处在一种语境之下?画家通过一幅画想要传达给欣赏着相应的信息,交流的对象变成了画家和欣赏者,言语行为变成了视觉和思想的交流。研究一幅画笼统的说是否也是在某种语境之下?那么是否可以说语境研究的范围不应只局限于言语交际环境,只不过我们这个专业只研究语言学范围下的语境。

     我刚刚查了语言学概论,说语言是存在于言语之中的音义结合符号系统和组织符号的规则系统。言语是说话的行为和结果。


     

       欢迎小焕!

      你的问题很好,语境研究包括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哑语是语言的延伸,也有一套固定的符号系统,只不过不是以声音为形式,而是以不同的、特定的手势来跟各种语义相结合;无声电影、哑剧都有语境可供研究,包括前后情节、整个故事的时代背景等等。

      但一幅画,一个字,我认为只是提供了一定的信息;语境概念,主要是为了研究语言的传达和理解服务的,一幅画、一个字是不是也算“语境”,我还要再想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31 17:01:2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1 23: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3-31 17:00:49的发言:

        但一幅画,一个字,我认为只是提供了一定的信息;语境概念,主要是为了研究语言的传达和理解服务的,一幅画、一个字是不是也算“语境”,我还要再想想。


     那我如果这样说呢:如果一幅画的对象是一个画家或书画鉴定家呢?

     我们观赏画只是我们自己产生视觉或思想感觉上的反应,那么是否是说观赏者与画是单方向?单方向的交流应该不算语境(而不成功的交流)那故国说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对观画的人有否期望这算不算一个方向?

     与画相似的,我们作为读者看一本书,书中的故事是一个语境,而我们看书算不算另外一套语境?还是书对于我们来说是单方面的交流?如果是单方面的,这种看法有没有一个定义来说明它?

     在语用学里,我们用语境研究语言。是不是在其他方面,我们用类似的理论去研究其他学科(汗,这是不是叫“和而不同”或理论到了一定境界“大同小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 01: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课,老师举了《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的例子,下课后,自己翻了翻。把相关文字贴出来,方便大家参照。嘿嘿~

这回之前主要说,黛玉病了,宝钗前来探视,让黛玉看病,黛玉则感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

之后,宝钗劝黛玉要保重身体。黛玉感激宝钗,承认自己错了,误到如今。

宝钗走了,黛玉感慨这阴晴不定的天气,拟《春江花月夜》作了一首《秋窗风雨夕》。

吟罢搁笔,方要安寝,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
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了
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衣,忙一手举起灯来,一
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

  黛玉看脱了蓑衣,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下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
,底下是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趿着蝴蝶落花鞋。黛玉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
是不怕雨的?也倒干净。”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有一双棠木屐,才穿了来,脱
在廊檐上了。”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
草编的?怪道穿上不象那刺猬似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
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
活的。上头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戴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
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
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
宝玉的话相连,後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宝玉却不留心,因见案上有诗,遂拿起来看了一遍,又不禁叫好。黛玉听了,忙起来
夺在手内,向灯上烧了。宝玉笑道:“我已背熟了,烧也无碍。”黛玉道:“我也好了许
多,谢你一天来几次瞧我,下雨还来。这会子夜深了,我也要歇着,你且请回去,明儿再
来。”宝玉听说,回手向怀中掏出一个核桃大小的一个金表来,瞧了一瞧,那针已指到戌
末亥初之间,忙又揣了,说道:“原该歇了,又扰的你劳了半日神。”说着,披蓑戴笠出
去了,又翻身进来问道:“你想什么吃,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
说的明白?”黛玉笑道:“等我夜里想着了,明儿早起告诉你。你听雨越发紧了,快去罢
。可有人跟着没有?”有两个婆子答应:“有人,外面拿着伞点着灯笼呢。”黛玉道:“
这个天点灯笼?”宝玉道:“不相干,是明瓦的,不怕雨。”黛玉听了,回手向书架上把
个玻璃绣球灯拿了下来,命点一支小蜡来,递与宝玉,道:“这个又比那个亮,正是雨里
点的。”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倒了打破了,所以没点来。”黛玉道
:“跌了灯值钱,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那灯笼命他们前头点着。这个又轻巧
又亮,原是雨里自己拿着的,你自己手里拿着这个,岂不好?明儿再送来。就失了手也有
限的,怎么忽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宝玉听说,连忙接了过来,前头两个
婆子打着伞提着明瓦灯,後头还有两个小丫鬟打着伞。宝玉便将这个灯递与一个小丫头捧
着,宝玉扶着他的肩,一迳去了。

之后,宝钗又差一个婆子送来一大包上等燕窝,还有一包洁粉梅片雪花洋糖。黛玉感念宝钗,又心疑宝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0: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晓天!但你引文的最后好像不是原文啊!根据上文,黛玉怎么会“心疑宝玉”呢?要善始善终啊。

今天没时间,小焕的帖子我将尽快回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1 11:26:1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 21: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同意大焕的观点。

语境的研究范围包括非言语因素,如情境因素、社会文化,但我们不能说非言语行为(如你说的哑剧或画)就是语境。

要确定一个现象是不是语境,我认为需要从定义里找线索。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

这样看来,一幅画,哑语,不符合言语交际,不符合自然语言,不符合语言环境。没有自然语言,当然不可以算作是语境。

跨文化交际里面强调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我觉得在日常生活里面也适用,哑语、身体语、表情、身体接触、眼神,都是非言语行为,这些活动依据不同的民族文化,会形成不同的风格。

至于欣赏画、雕塑,大焕提到了“单方向”,我认为是个关键,鉴定、欣赏、创作,都是一种单方向的行为,不但没有言语,且不构成交际——作家作画与观众欣赏不处在同一个、连续的时间和空间里。至于叫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审美?

去查了《跨文化交际基础》,我觉得说得有些道理,不过不知道是否符合汉语的情况。

Harol在1948年提出了交际(commmunication)的一种线性模式,将交际分成五个部分:发出者——信息——渠道——接收者——效果。Osgood和Schranm提出了一种环形模式,经过改造并语境化,得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交际“洋葱圈”——最外层为文化,里面一层为社会,最里面是一个信息由发出者、到接收者、最后回到发出者的小圈,其中从接收者回到发出者的过程也叫做反馈。

这样看来,欣赏、创作、交谈,都是交际的一种,但是,语用学的语境是不能脱离自然语言的(这个符号系统是它的渠道channel)。一幅画、一个字、一本书,我觉得是交际渠道的一种,一个渠道可以承担一个方向的信息流,但如果没有反馈,仍然不能构成交际。

君子和而不同,挺好哇,但是,毛主席说,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 21: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邓小天没粘全吧,我看到的是这样:

紫鹃收起燕窝,然后移灯下帘,伏侍黛玉睡下.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焦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了.暂且无话.要知端的----(本回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嘎嘎

[em01]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4-1 21:52:0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2:58 , Processed in 0.06954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