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同意大焕的观点。 语境的研究范围包括非言语因素,如情境因素、社会文化,但我们不能说非言语行为(如你说的哑剧或画)就是语境。 要确定一个现象是不是语境,我认为需要从定义里找线索。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 这样看来,一幅画,哑语,不符合言语交际,不符合自然语言,不符合语言环境。没有自然语言,当然不可以算作是语境。 跨文化交际里面强调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我觉得在日常生活里面也适用,哑语、身体语、表情、身体接触、眼神,都是非言语行为,这些活动依据不同的民族文化,会形成不同的风格。 至于欣赏画、雕塑,大焕提到了“单方向”,我认为是个关键,鉴定、欣赏、创作,都是一种单方向的行为,不但没有言语,且不构成交际——作家作画与观众欣赏不处在同一个、连续的时间和空间里。至于叫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审美? 去查了《跨文化交际基础》,我觉得说得有些道理,不过不知道是否符合汉语的情况。 Harol在1948年提出了交际(commmunication)的一种线性模式,将交际分成五个部分:发出者——信息——渠道——接收者——效果。Osgood和Schranm提出了一种环形模式,经过改造并语境化,得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交际“洋葱圈”——最外层为文化,里面一层为社会,最里面是一个信息由发出者、到接收者、最后回到发出者的小圈,其中从接收者回到发出者的过程也叫做反馈。 这样看来,欣赏、创作、交谈,都是交际的一种,但是,语用学的语境是不能脱离自然语言的(这个符号系统是它的渠道channel)。一幅画、一个字、一本书,我觉得是交际渠道的一种,一个渠道可以承担一个方向的信息流,但如果没有反馈,仍然不能构成交际。 君子和而不同,挺好哇,但是,毛主席说,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