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课答疑专用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21: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陈晨在2010-12-9 14:40:14的发言:

论文写作课上,老师指出:减少“老旧形容词”的使用。我对此有些疑问:

我认为有的“老旧形容词”并非因为“老旧”而被淘汰,而是因为现在没有符合“老旧形容词”的情况出现,他们才变得无用武之地。

我在大卫·丹比(David Denby)的《伟大的书》中看到作者评价《伊利亚特》时写到:“我已经忘了。我已经忘了它极端的残忍和极端的温柔,如今读它,不管翻开它15693行的何处,我都受到震惊。‘震惊’,一个濒临灭绝的词。”

所以,我认为形容词是否老旧,不在于被使用的频率,更多在于使用的质量。如果碰上合适的情况、合适的被修饰词,老旧形容词仍大有用处。

不知大家对此有何看法?

我说要尽量减少老旧形容词的使用,这也只是就一般情形来说的。比如,当我们使用“前方的道路崎岖而又漫长”这样的句子时,由于用词的陈旧,这个句子已没有多大的冲击力。但文无定法,就像你说的,“如果碰上合适的情况、合适的被修饰词,老旧形容词仍大有用处”,这点我也同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2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陈晨在2010-12-9 15:03:08的发言: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

对于《余光中谈翻译》在汉语西化问题上的想法,我有异议。

书中反对翻译时采用以具体名词为主语的句式,因为汉语更符合是以一件事、短句为主语的句式。例如,“他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应该改成“他收入减少,乃改变生活方式”。但是,我反复读这两个句子,我感觉,第二个更汉语式的句子的确更有节奏感,但是逗号处我认为不得不停顿一下,而西化的第一个句子则可以一口气说完,节奏更快。所以,我认为有时翻译不那么符合汉语传统,尤其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也是可以接受的。

 大家对此有何看法?

 大家对此有何看法?

嗯,余光中的具体观点,我也不是全都赞同,但他指出的一些问题,确实存在,值得我们注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21: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红绿蓝在2010-12-9 16:32:11的发言:

第二个问题,因为对这本书也没什么研究,我就简单谈谈自己对这两个句子的看法。

“他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

他收入减少,乃改变生活方式”。

虽然两个句子表达的都是一种因果关系,但在意义上有所差别。

第一句强调的是收入减少带来的影响,自然地陈述了一个事实或现象,比较客观。

第二句除了描述收入减少的情况外,还强调了“他”在这种情况下所采取的措施,“乃”字体现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由此想到一点,任何的翻译作品都不可能完全忠实原著,总会有一定程度主观因素的添加。而好的翻译,应该争取尽量地减少译文与原著之间的偏离。

看到你这几句分析,眼前一亮,微笑,你对这两个句子的分析很到位,语言感觉很敏锐,甚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22: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茗菡在2010-12-11 14:52:57的发言:

我们知道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线索来写,比如以各家的观点或者就按作者来分类。

我就是按作者线索来写的,虽然上次我的文献综述很险地过关了,但是我想说,老师在批注上写着,提及每个作者时应该标明观点出处的注释,我想问问,这个是放在脚注还是直接在文中就说:xx人在xx中谈及xx。因为在末尾我也有提及参考文献,所以我想问问老师,如果在文中或者脚注和参考文献上都标明出来,会不会显得太重复了?

呵呵,这个问题问得好:)“提及每个作者时应该标明观点出处的注释,我想问问,这个是放在脚注还是直接在文中就说:xx人在xx中谈及xx ”,一般来说,综述正文里多只提及作者的名字,然后在脚注或文献里给出完整出处。所谓的“完整出处”,不但包括作者、文献名称,还包括该文献的出处,如什么刊物哪年哪期,或何种著作哪章哪页,以及该著作的版权信息(出版社名称、地点,出版年月),这一长串,全放在正文里会显得比较拖沓,所以多用脚注或参考文献的形式来给出。“因为在末尾我也有提及参考文献,所以我想问问老师,如果在文中或者脚注和参考文献上都标明出来,会不会显得太重复了?”这里要说的是,并不是文献综述都需要列参考文献,如果你这个综述是某篇论文的一个附加部分,那不需要列参考文献,论文主体才有参考文献。但如果你这篇综述拿出来作为文章单独发表了,那就需要有参考文献了,因为它已经有了独立的论文的身份。所以,如果是没有参考文献的前者,就需要以脚注的形式来列出文献出处了,如果是后者,可以只用参考文献的形式来列出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22: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莫小离在2010-12-11 16:28:48的发言: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文献综述:

在上符瑜老师的古代汉语课的时候也曾经写过文献综述,当时符瑜老师介绍文献综述写法的时候说文章的最后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这学期上孙老师的论文写作课,孙老师再说文献综述写作格式时特意强调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对此表示很疑惑,于是上网搜索了相关资料,发现它们的论述与孙老师的说法相悖。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百度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豆丁网

到底文献综述中应不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呢?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论文写作这门课

不知道大家和我又没有共同的感觉,就是在孙老师讲了一系列论文句子的修改后,自己写论文时会对句子特别敏感,下笔时也会有诸多犹豫,写完之后总觉得这里别扭那里也别扭,生怕自己犯了老师课上讲过的毛病,不再是“下笔如有神”。

论文写作不单单讲究精准,有时候也还得讲究效率。

想请问遇到这种状况该怎么办?

关于第一个问题,你恐怕是误解了我的话,我的PPT上明明有“不能只是罗列,要有评述”这句话。你再仔细读读你搜索到的那两条材料,再仔细回想一下我在课上说的话,就会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关于第二个问题,呵呵,不知你说的效率是指什么?写的快就是效率?效率应该是指又快又好啊。“写完之后总觉得这里别扭那里也别扭”,既如此,那么你写完之后不做修改么?我反复地强调,写完之后一定要打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你的文字能力。所以,下笔时倒不必“诸多犹豫”,先顺着自己的想法写,先把想法都写出来,然后呢,再看看有没有我讲到的那些问题,再做修改即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1 22:24:4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11: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省略号的,胡少曾经在课堂上讲过写文章时要少用感叹号,省略号,多用句号。
但是我个人无论在平时聊天时,还是在写文章时,还是在发短信时,都很喜欢使用省略号。因为感觉省略号可以表示的东西很多~
我查了下百度,省略号的作用主要是:一、用于引文的省略。 二、省略同类词句。三、用于重复的词句的省略。四、表示话没有说完(有时又作语意未尽)。五、双用省略号(用四个三连点,即十二个圆点),标志整段文字或大片语言的省略。六、表示不语七、表示声音的延长八、表示语言的断断续续。同时,省略号也在网络语言中表示“无语”“郁闷”等意思。
反思一下自己,我用的省略号的意思绝大多数是用法四和网络语言中的用法,少数是用法一和六。我觉得很可能是我语言匮乏的表现。囧~
不知老师和同学们是怎样看待省略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13: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论文写作的。
我们在查阅期刊论文文献时,一般用的都是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比如维普、万方、同方知网之类的。但是搜到的文献往往质量不高,一般都是普通大学的学报和一些非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在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找到核心期刊中相关的文章名,到同方知网里面搜索精确文章名还是搜不到原文。要想找到十分有分量的论文,还要求我们在文献综述时全面了解到题目是否有人做过,做到何种程度,如何做的,得出何种结论。我觉得利用有限的资源很困难。
不知各位同学和老师在查找文献方面是否有更好的经验可以分享。
PS:在论文题目方向上,老师强调对旧对象的论文,要有新结论、新方向。这应该是思维、思考的问题。但还是希望老师能在这方面有进一步的训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23: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3 00: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sxm在2010-12-12 11:31:18的发言: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省略号的,胡少曾经在课堂上讲过写文章时要少用感叹号,省略号,多用句号。
但是我个人无论在平时聊天时,还是在写文章时,还是在发短信时,都很喜欢使用省略号。因为感觉省略号可以表示的东西很多~
我查了下百度,省略号的作用主要是:一、用于引文的省略。 二、省略同类词句。三、用于重复的词句的省略。四、表示话没有说完(有时又作语意未尽)。五、双用省略号(用四个三连点,即十二个圆点),标志整段文字或大片语言的省略。六、表示不语七、表示声音的延长八、表示语言的断断续续。同时,省略号也在网络语言中表示“无语”“郁闷”等意思。
反思一下自己,我用的省略号的意思绝大多数是用法四和网络语言中的用法,少数是用法一和六。我觉得很可能是我语言匮乏的表现。囧~
不知老师和同学们是怎样看待省略号的?。。。

   平常聊天我也喜欢用省略号,但是写文章的时候就尽量避免了。你说觉得省略号能够表达很多东西,可能因为网络聊天不那么正式,还可能是隐藏感情的一种表达。使用的人感觉到很多东西,但我作为接受者我通常认为省略号表示无语,无可应对,或者想结束当前话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3 01: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问题可能和论文写作本身没有很大关系
老师上课说对学生作业的判断取决于对您自己思考的冲击或者说完善,但凡有惊喜之处便是好文章。
我觉得那是一方面,我认为了解学生最初的思维体系,在练习中帮助他改善更为重要。学生自己进步了,便是优秀。为什么是对老师的冲击呢?

另外一个问题让我很矛盾,我们试图客观地看待问题,思考要有一定的程序,不能偏激,方方面面都要衡量。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思考问题,大家的看法不都会趋于一致吗?即使深度不一样,但程式化了,还会有百家争鸣么?有时候,是不是偏激的思维里的花火更大?我矛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3:04 , Processed in 0.05572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