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远风

[推荐书目] 2012年古代文学(四)课程推书专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31 20: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谌云个人推荐篇——《苏菲的世界》

      我就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写写独自站在人生路口的我们。

    生命从何而来,要往何处而去,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宇宙为什么会存在,我们又是谁?这些都是苏菲思考的问题,但其实也是我们在孩提时期都会幻想,都会思索的问题。做儿童是幸福的,不长大也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可以任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构建专属于我们的世界,在那样一个世界里,可以天马行空,可以无奇不有,可以无所不能,也可以任我们的想法解构这个世界。等我们都慢慢长大了,反而不在去思考这些问题了,我们理所当然地审视着这个世界,就像苏菲说的:“你太习惯这个世界了,才会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惊异。”有一天,苏菲问她的妈妈,我们竟然会有生命,这不是很奇怪吗?而妈妈只会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呵斥苏菲不要再问这些不着边际的问题。小孩子们的世界是好奇的,充满想象和童真的,大人们总是将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并且就此任自己陷入柴米油盐的生活中而浑然不觉。在我们成长的一路上,我们在失去着那些看似奇怪却弥足珍贵的东西,那些想法,那些思考,那些创意。我相信,很多孩子都会像乔斯坦·贾德笔下的苏菲一样构想一个自己的世界,他们会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对待这个世界,他们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创建自己的梦想,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打造实现梦的殿堂,在这样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儿童最擅长讲自己的故事。有时候,我会觉得长大是一种对天性的扼杀,小孩总好奇大人的世界,期盼闯进成长的门槛,而大人总不能理解小孩的世界,虽然他们是过来人,却已忘记自己曾经渴望拥有的那片天堂。我一直觉得在小孩和大人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地带供我们成长,等我们蜕变。曾经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作家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写作的天赋,从小就拿到很多写作比赛的大奖,于是便开始用自己的写作经验训练自己的孩子,渐渐地,发现孩子再也写不出优秀的作品了。

    每次读这本书,就像还在铸造自己的小梦想,有星星,有银河,有玫瑰,有王子,有森林···也希望每一个阅读它的人,也能安静地享受自己铸造的小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31 22: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组推荐——《曾国藩家书》主敬 钟礼英

 

原文:

        二曰主敬则身强。 敬之一字,孔门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程子谓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毕至。聪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天饗帝,盖谓敬则无美不备也。吾谓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庄敬日强,安肆日偷,皆自然之征应,虽有衰年病躯,一遇坛庙祭献之时,战阵危急之际,亦不觉神之为悚,气之为振,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强矣。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我的理解:

        在这一则中,曾国藩主要阐释了什么是敬,为什么要主张敬,“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敬”包罗万象,如果真正做到敬,那就能做到无事能安然,有事能应变。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一种敬畏之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生活态度。有所敬畏才能有所约束,而这种约束并不是像法律法规这种外在的强制约束,它是自己内心的一种限制,它就像学生眼中老师手中的教尺一样,也许这种比喻不是很恰当。但是当我们想要做一件不被允许的事时,如若有所敬,就会因为敬畏,而不敢越过心里的那道线,不再做这样的事。所以,它能让人辨别是非,心有所主。大学生多数是离家求学,最大的问题就是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但是,我们因为涉世不深,很容易被外物诱惑,自己也经常很迷茫,没有足够的自制力管住自己的心,因而不能正确地判断对与错,无所约束,放纵自己,但是事后感到的也只是空虚。

       说这段话的时候让我想到了自己大一刚来的时候,因为不用再受父母和繁重的课业的束缚,可以随心所欲地花好长时间待在宿舍看自己喜欢的电影和电视剧。刚开始确实觉得很安逸,但是因为这种生活毫无营养,人在这种环境中久了,就会发现好像什么东西被慢慢地掏空了,因为自己对生活没有追求没有努力,就会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就在无形中被磨蚀,慢慢地就会有一种空虚。现在觉得那时的自己和赌徒有些类似,相同的是我们都在颓废,不同的是我是比较清醒,明知道这样是不对,但是就是忍不住控制不了继续颓废下去。如今想来,那段日子生命就好像失去了重力,空虚飘渺。读到曾国藩的“敬”,才明白,自己的这种生活状态是缺少“敬”,因为离开了一直以来心中敬畏的父母和老师,即使对于他们的敬畏可能不是完成自愿的,也不是自己有意识选择的,但毕竟还是心有所敬有所畏,才会不敢肆意地放纵自己内心的欲望,才不致于耽于欲望而堕落。

      “敬”是支持你尊敬生命和生活的一股巨大的发自内心的一种力量。如果有所敬畏,就不敢懈怠,不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尤其是在敬畏生命方面,才能做到尊重生命,当然,做到尊敬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认真对待生活和学习,这样才能达到我们可能做到的“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出门如见大宾”。

[ 本帖最后由 iror 于 2012-5-31 22:4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 00: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海奇读书推荐:《我的奋斗》罗永浩著

  推荐书目:《我的奋斗》罗永浩著。

 

  希望那些喜欢用“枪打出头鸟”这样的道理教训年轻人,并且因此觉得自己很成熟的中国人有一天能够明白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有的鸟来到世间,是为了做它该做的事,而不是专门躲枪子儿的。——罗永浩


—————————————————————————————————————————————————分割线—————
  目前文化圈最耀眼的人物都是高中没毕业的。韩寒是,罗永浩也是。

 

  相比于老师们在大学里教书育人,罗永浩和韩寒在著作、媒体和公共事件中,引领着年轻人的思潮,带领着我关注中国社会的各种诡异的现象。最关键的是,他们的人生经历充满纯粹的理想主义品格,在无数家长、狗屁成功人士和臭流氓纷纷出洞教育我放弃理想的时候,他们给我趟出了一条我喜欢的路。

———————进入正题——————————————————————————————————————分割线—————

  罗永浩,教师,牛博网创始人,老罗英语培训创始人,著有《我的奋斗》一书。高中辍学,曾经摆地摊、开羊肉串店、倒卖药材、做期货、销售电脑配件、从事文学创作。

  2001年至2006年在北京新东方学校任教,由于教学风格幽默诙谐并且具有高度理想主义气质的感染力,所以极受学生欢迎,并称为“老罗语录”流传于网络。

  罗永浩于2006年6月从新东方辞职,同年8月创立风格独特的“牛博网”。目前该站已成为在大学生、文学青年、媒体从业人员和知识精英当中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本土网站之一。

  2007年6月1、2日,厦门PX化工厂事件,厦门市民游行示威,在牛博网开博客的作家连岳亲赴现场,牛博网进行独家文字直播。

  2008年,汶川地震,牛博网公布极其详细透明的捐款方案,号召网友捐款200多万,数额在国内网站中仅次于腾讯。罗永浩、韩寒等人亲赴汶川救援。当年,罗永浩被《时尚先生》杂志评选为“年度时尚先生”。

  2008年6月,创办“老罗和他的朋友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该校所有办公软件都是正版,绝不偷税漏税。

  2009年中,开始以“我的奋斗”为题,进行大规模的全国巡回演讲。

  2011年9月,罗永浩发微博称西门子冰箱出现质量问题。在双方争执未果的情况下,11月20日上午,罗永浩在西门子中国大厦总部用铁锤砸烂了三台问题冰箱。该行为促使西门子多种型号冰箱安装闭门器。

  2012年初,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罗永浩始终站在韩寒一方,并质疑打假基金账目问题并拍摄录像。近期宣称准备进军手机产业。

——————————进入正题———————————————————————————————————分割线—————

  《我的奋斗》包括五个部分内容:自序:像坏人一样勤奋;我的奋斗(2009春季高校巡讲实录);我的故事(1972~1990,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访谈及对话录;正版“老罗语录”。该书宣扬理想主义价值观,自我奋斗,永不妥协和崇高的道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 18: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听着田震的一首《月牙泉》,看着同学们这些性灵文字,真的是享受!很多推荐写得情真意切,很朴实也很有动人的力量,打算找来其中几部作品读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3 20: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女人与时间——读龙应台《女人》

 

曾心滢

 

女人的一生都在和时间赛跑,即使知道无论如何结果都会是残酷的,但女人清楚地知道,过程与沿途的风景最重要。 有的时候觉得,龙应台女士就是几十年后的我。她不是个绝顶聪明的女人,却是个情商极高的女性。年轻的时候,无法体会到做一位母亲的酸甜苦辣,人到中年,母亲这两个字,在她的心中逐渐荡漾开去。她在不断地寻找着,也在不断地弥补着,可是孩子的背影告诉她你不必追了,母亲的身影告诉她时光已荏苒。她已不是当年那个青春无敌的女子了,谁都不是了,因为岁月无情,因为人已沧桑。 看完那篇《女人》,内心有说不清的苦涩。带着八十岁的母亲走上街头,为了不想让她与这个社会脱节,希望它能够多认识认识这个变化迅猛的世界。然而商店里没有八十岁老人服饰专卖店,书店里没有一排排的大字体书,杂志上没有介绍八十岁老人的生活与娱乐的版块,电影院也没有那些可以让他们看得懂的电影。早已不是这个时代的主角的他们,并不情愿遗弃这个世界,但是世界却仿佛忘掉了他们。 对他们来说,生活是走向死亡的过渡。父母、兄弟、朋友、儿时玩伴已相继面对死亡,回归只是时间的问题。当他们的世界没有了长辈,同龄人也越来越少,而已看清人情世故的他们不会随意抱怨,因为他们理解,晚辈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于是,他们成了排除在这个世界之外的人,即使这个地球村有如此广袤的土地与家园。 曾经在老家看见过一位老太太坐在一棵榕树下,呆呆地凝视一个方向,视线没有焦点,远方也没有风景。微风吹着榕树垂下的根须,颤动着,但这一刻,仿佛时间都凝固住了。后来才知道,老人眼睛看不见,也没有人记得她叫什么名字,村民说仿佛从村子存在开始,她就在这生活着。在她那黑色的幕布下,一定有场景闪现着,也许是年轻时和邻人在田间玩耍的光景,也许是新婚时头上的红盖头,也许是半夜起来安抚孩子的哭闹,或是送孩子出门读书时那个突然有些陌生背影,或是办喜事时孩子脸上的羞涩与喜悦,或是老伴走的那一天阴沉着的天,亦或是单纯的黑,没有生气的黑,彻底的黑。“有些路注定要一个人走”,也许她不识字也从未听过这句话,但是她在实践着一个人的哲学,一个人的黑。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时间是伤人的。光洁的皮肤,婀娜的身段,就那么在年复一年的消磨中失去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臃肿的腰腹,皱纹和斑驳。更伤人的是流年走过,留下的只有你独立的身影。外表的蹉跎,可以用化学制品来挣扎,然而心灵的横沟多半难以填补。 文中的女儿疼惜母亲的孤独,带她逛遍闹市,却在人流中,看到一个更加孤独的母亲。 小的时候,以为妈妈教的就是真理,上了大学,才知道,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一种真理,源自母亲,源自一个女人对生活的理解。同学和你争辩洗衣服不应该这么洗,叠被子那样叠才简单,你只是说:“我妈妈教我这么做的!”那个时候,你才更深刻地感受到你还是个孩子,在你身上居然有那么多母亲的痕迹,而且那些痕迹也只属于你。假期回家,告诉母亲北京的地铁多么的便利,她惊奇又担心你在这么个地下网络里会不会迷路。旅游时带着她穿过一个个复杂的路口,拉着她的手,看着地图,她望着高楼大厦叹息道:“时代发展得那么快,再过十年我们都要被时代遗弃喽!” 你越来越像一个社区辅导员,一个耐心的志愿者,告诉她礼仪和禁忌。而时代的发展让新事物的衍生速度远超过了她能接受的速度,当下的文化氛围总有些她看不懂的东西,和你交流,你却习以为常。她总是说:“我们那时候才不是这样呢,我们……” 我们研究那些早已过了时,成为历史和遗迹的人与物,却忽略了身边这些最亲近的人。他们正在和衰老作斗争,和时代作斗争,在褪色,在变旧,在过时。 最希望两种人能看到这篇文章,一是和我一样的儿女们,二是社会保障局的同志们。以此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3 20: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亲爱的三毛》

 

田硕

 

这本书中有一部分的来信是关于情感的,——是否应该坚持一份爱情?——面对背叛,面对婚外情,我们该何去何从? 当一份爱情摆在你的面前,是接受还是拒绝?爱情面前本该理性,但爱情本身就是件特感性的事,好像过于理性的爱情就会失去爱情本身的浪漫色彩。我们的大多数人都会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面对没有结果的爱情,是否去接受?当然我自己也想过这个问题,我也很纠结,接受,结果总是或多或少的受到伤害,拒绝,那太对不起自己的青春了!现在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分阶段来看,如果在高中或者更早,那我认为我们应该把自己心头的春苗埋葬,毕竟那个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我们没有资本谈爱情。明知道天要下雨就该带把伞,明知道不会有结果就请别开始。大学阶段,我个人认为放手去爱吧,在最好的年华享受最美好的爱情,也许毕业后你的爱情被现实打败,但那也无所谓,在这个年纪,你还输得起。工作之后,我们会变得更加现实,你是否有勇气面对裸婚?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这是根据个人性格和追求而定的。如果你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那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就不适合你。三毛在回信给玲儿时讲过这样一段话,这段话是他的外国朋友说的:婚姻是人生大事之一,如果当事人自己心里都不明白,难道神明比当事人更应该了然?反之,如果你对这件事心里已经一清二楚,还会再来求神拜佛吗?我很欣赏这句话,面对婚姻,当事人比任何人都应该更清楚,能否幸福,只有你自己知道。 下面在说说关于爱情中的背叛。我想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如果将来遇到对方劈腿,或者说婚后的第三者,(当然我希望我们都不会遇到),万一遇到的话,可能大多数女生会想和男方大吵大闹,想把第三者当面打上一巴掌出口恶气,但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想这是最不理智,最愚蠢的做法,就像三毛说的这段话:关于婚外情,除了习惯拈花惹草的男女之外,一般来说,并不只是“对”和“错”就能断人生死,情感也不是一张结婚契约就能保证的。欺骗的背后,存在着太多的因素,也不是绝对的恶所能解释一切的。软弱的背后又有着千千万万个原因,而勇敢真诚这件事情,能力不足以及怕痛的男女是不愿去迎接的。聪明的女人和男人应该学会放弃或者挽救。就想失恋三十三天中的那位玉兰阿姨。有一天你想放弃或者想挽回,都是勇气的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3 20: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生未完成》

 

田硕

 

“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仅看到封面的这句话,我便在当当上下了单,打消了读电子书的念头。这是一个母亲、妻子、女儿的生命日记,在作者于娟发现自己乳腺癌晚期后,在病魔的折磨和蹂躏下,她竟写下了如此灵动的文字,为的是惊醒世人。这本书是一个美丽的生命在其即将调零时所发出的感慨与悔悟,其内容涉及亲情、友情、爱情、世间人情各个方面,值得认真一读。 ★ 生命健康篇 “我不想任何一个人像我那样手提着脑袋摸黑探索。”当于娟经过了一系列化疗、放疗和抢救后,她反思自己生病的原因,在其中一篇《为啥是我的癌症的非学术报告》中她总结了四点,一是饮食习惯,二是睡眠习惯,三是突击作业,四是环境问题。其实这些道理我们不是不知道,但是却从未重视,那是因为没有被坑过,所以不知道多可怕,或是说被坑的不够深,所以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大多数人觉得学校的伙食不怎么样,所以每次外出“觅食”就放任自己暴饮暴食,想想贪吃蛇这个游戏,不管你在怎么机敏灵巧,贪吃的后果总是自食其果。作者在得知病情后的一个星期内突击地看完了很多健康食疗书,得出的结论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最有利于身体健康。至于睡眠习惯,我们这个年龄有多少人能在11点前睡觉?一直以来,我一直保持这早睡早起的习惯,但也从初中的十点推迟到高中的十点半,又到了现在的十一点。有些事情,电影也好,bbs灌水也好,聚会也罢,无非感官享受,过了那一刻,都是浮云,唯一踩在地上的,是你的身体健康。突击作业更是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的家常便饭了,多少个结课周、考试周我们严重透支睡眠和体力?作者的丈夫光头男比喻到:“一辆平时就跌跌撞撞一直不维修的破车,一踩油门就彻天彻夜地疯跑疯开几个月。一年搞个四五次,就是钢筋铁打的汽车,开个二十几年也都报废了。”至于环境问题,看似我们起不了关键作用,但是何尝不是自食其果?每个人都从一点一滴做起吧,全当是为了自己和你关心、在乎的人的身体健康。 ★ 子女篇 “有太多的计划要完成,有太多的事情要应付,总是觉得等做好了手头的事情,陪父母也是来得及的,反正人生很长,时间很多。现在想想并不尽然,只有一天天的过,才是一年年,才是一辈子。无头绪的追逐与忙碌,一旦站定思考,发现半辈子已经过去,自己手里的成败并无多少意义,然后转身,发现陪伴父母亲人的时间已然不多,发现最重要的幸福已然没有时间享用,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我是一个恋家的人,大概初中就想好了我的家在哪里,我就在哪里。不管是求学还是嫁人,我都要在离家近的地方。即便是这样,仔细想想,我陪父母的时间依然少得可怜。从初中开始住校,每周五傍晚回家,周日中午返校,除去睡觉、写作业、看电视、找朋友玩,每周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不过10小时左右,一个月才40个小时,一年才480个小时,也就是说,我们一年之中真正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20天。等我们成家之后呢,那岂不是更加少得可怜。父母在,不远行。所以每逢那些可以回家的日子,不要让其他任何琐事阻挠了你回家的脚步,这些真的都不值得。每次逢年过节,父母过的都只是人气,他们只是希望自己子夜牵挂,心心相念的孩子能回家吃顿饭,聊聊天。每周五回家父亲都去车站接我,风雨无阻,以前我总是想加以阻拦,现在我觉得自己错了,我想,那是父亲爱我、盼我的方式,更是他认为可以带回女儿唯一能做的。 “坦率说年迈多病的父母对子女而言是一种负担,但却也是一种温柔的负担和牵挂。”每个人都有老了的时候,想你的孩子在你老后嫌弃你的样子,你还忍心置父母于不顾吗?这句话仅供那些不孝子来读。 ★ 人生态度篇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买车买房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透过生死,你会觉得名利权情都很虚无,尤其是首当其冲的名,说穿了,无非是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即便你的名声四海皆知响彻云天,也无非是一时猎奇,各种各样的人端着各种各样的心态唾沫四溅之后,你仍然是你,其实,你一直是你,只是别人在谈论你的时候,你忘记了你自己是谁而已。” 现在的人好像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的,觉得为自己而活的人也是为了成功,而人们又往往把成功和金钱、身份、地位联系到一起,说白了,大多数人每天忙忙碌碌更多的是为了让别人高看一眼,但是别人认为你再成功又能怎么样呢?是能让你长命百岁还是能让你无病无灾?都不会,真的,自己开心才是最重要的,可能有些人觉得不成功便不会开心,其实他们还是将他人的目光和自己的幸福联系起来了,中国人就是太爱面子了。 即使要成为他人眼中的成功者,也要做个开心、快乐的成功者。虽然这很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3 20: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尘世是唯一的天堂

 

石珊珊

 

有的时候会觉得人世纷繁复杂,世界总要叫人尝尽伤悲,看着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伤心、太多的泪水。所以会抱怨这个世界,想着逃离这个疯狂的世界。或许每个人都曾有过一个逃离尘世的梦想,幻想着在尘世以外找到一片天堂,那里应该是鸟语花香、静谧美好的。 我也做过这样的梦,不过等我慢慢长大了,却发现尘世外的天堂是不存在的。因为人啊,始终无法逃离这个世界,我活在尘世中,尘世将是我唯一的天堂。听起来有些伤感,但却不尽然。因为“如果人们的信念跟我的一样,认尘世是惟一的天堂,那么他们必将更竭尽全力把这个世界造成天堂。” 基士爵士的这句话很好的反映了我的想法。其实,知道这句话是在林语堂的散文《尘世是唯一的天堂》,它被用来形容许多中国文人的人生观,异常恰当。而谈到人生观,我们必须得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死亡,因为有了死亡,人生才有了划定的依据。 一直以来,关于死亡,人类有很多理解,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我们知道人终究会死去,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走在迈向死亡的道路上,这是人类无能为力的,亦是困扰了人类千百年的问题。那么,既然死亡是人类无法逃脱的,那人生的意义在何方呢?关于这个,中国文人有着他们自己的思考:“我们的生命总有一日会灭绝的,这种省悟,使那些深爱人生的人,在感觉上增添了悲哀的诗意情调。然而这种悲感却反使中国的学者更热切深刻地要去领略人生的乐趣。这看来是很奇怪的。我们的尘世人生因为只有一个,所以我们必须趁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尽情地把它享受。如果我们有了一种永生的渺茫希望,那么我们对于这尘世生活的乐趣便不能尽情地领略了。” 因为知道人的终点只有死亡,所以很多中国文人选择了在活着的时候尽情享受,率性自然地生活。但文人的痛苦在于,就算是过着这种随心而为、尽情享受的生活,敏感、多情的内心还是会让他们深陷痛苦的思索,即便是欢娱时刻也会流露出时光易逝、人生不再的悲凉之感。这种思索虽痛苦,但对于人生却是极好的。倘若只是浑浑噩噩、吃吃喝喝地度过了一生,虽然快乐,但与一头牲畜也没什么差异。这种思索让人变得清醒,去认真考虑存在的意义,除了享受,在这个尘世中,我们还能做点什么?思索过后,很多人选择了理性、真实的生活,选择为这个世界做些有益的事情,给后代留点美好的遗产,让这个世界少一点痛苦,多一点快乐,换句话说,让这个世界更像天堂。虽然有些理想主义,我还是相信很多人会选择这样做,因为尘世是我们唯一所能存在的地方,让这个地方变得更美好一些,我们的人生也会美好一些。 虽然,我们现在的尘世离天堂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我想,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尘世将是我们唯一的天堂时,这个世界离天堂也就不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4 21: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推荐《小王子》,有感~~~

    “如果有人爱上了在这亿万颗星星中独一无二的一株花,当他看着这些星星的时候,这就足以使他感到幸福。他可以自言自语地说:‘我的那朵花就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但是如果羊吃掉了这朵花,对他来说,好象所有的星星一下子全都熄灭了一样!这难道也不重要吗?!”

     很长时间来,我对于“什么是重要的”反复思考,各种纠结。《小王子》这本书是我看的第一本英语原著,后来不过瘾又拿着中文读了两遍,每次读感觉都不一样。这次看到推荐,又拿出来读了一遍。这次解答了我一个关于“什么是重要”的问题。对于小王子来说,那棵闹着小别扭的玫瑰花于他是重要的,看着满天星星,想着那朵花就在这某一个星球上时,他就是幸福的。这样的幸福评价标准已经在我们的生活里消失多久了?什么是重要的?票子房子车子位子是重要的。很多人,包括我都在社会的大流中迷失了自己。回头看看小王子,其实,任心随性,用心做评价标准衡量出来的“重要”才不会让自己后悔。这个世界,会有那么一些事情,无关乎名、无关乎利,无关乎发展无关乎职业生涯,可是,它们就是让你牵挂、让你投入时间和精力而不觉得可惜、不觉得累,这就是重要的事情。人的一生要做很多事情,有些事情很重要,因为关乎生存。有些事情更重要,因为关乎生活。

    小王子也许在夕阳下偷偷笑话我,“小孩子都懂的事大人怎么都不懂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08: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家”的国——读《中国文化要义》有感

 

胡蔚凰

 

近日拜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觉得颇有感悟。《中国文化要义》主要是从哲学角度,对比了中西方的差别。首先从集团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在道德的层次上以理性和阶级的角度提出了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而且在目录上就已表明,每章节有着各自不同的关键点,但在内容上环环相扣,加之推阐论述,越加深入,贯串起来竟组成一张庞大的中国文化网。此外,梁漱溟先生也是十分严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愿故弄玄虚,亦不愿不懂装懂,让我特别敬仰。在文章的绪论部分,梁先生就已经总结出了中国人的十大特点: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旧、马虎、坚忍及残忍、韧性及弹性、圆熟老到。梁先生对于中国国民特性的描述还是精当而且客观的。在第二章到第十三章的叙述中,梁先生就逐层深入地比较分析了中国人个性的成因,并就中国文化的出路提出了质问。其中让我感想最多的是两个方面: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伦理本位观念。梁先生的文章,是从中国的家庭观念说起。的确,从历史事实来看,中国乃典型的家庭社会,从秦汉开始,中国一直处在“家天下”的社会形态中。中国自古以来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说。梁漱溟先生提出,当时的中国并无“国”这个观念,中国是以宗法维系的“家”构成的社会。而且中国这个制度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以至于能够改变传入中国的宗教。中国家族制度实在决定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命运,乃至中国整个文化的命运。梁先生对于这句话保持了怀疑态度,就我看来,我觉得中国社会当今之状况,确实受到了家庭制度的影响。中国是人情社会,在中国,很多事情的解决靠的是关系。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情社会,也就不会有所谓的“啃老”和“拼爹”等等现象的出现了。但是我们不能否定中国重家庭轻个人这种观念的优势。在西方文化中,充斥着个人主义的观念,因而西方的社会关系主要靠国家机器来维持。而在中国,家庭观念让人更关心周围的人,人情味儿更浓,人在生活中能得到更多的照料和关心,也更多地自觉地为集体服务,而不是仅仅是在集团领导下为集团旅行自己的义务。梁漱溟先生说,国家是一个大的集团,而中国的家庭观念是与集团生活相矛盾的,因而中国不能称为一个国家。我认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很特殊的,在1840年,中国被西方的枪炮打开大门之后,国人突然惊醒,认识到中国的积贫积弱,就将原因片面地归咎于中国文化的落后上,因此决定抛弃传统全面西化。显然,中国文化的传统已经根深蒂固,影响到了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要全盘抛弃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也不能以西方文化学的名词来形容中国社会的状况。第五章中,梁先生则提出,中国是伦理本位而非家庭本位的社会。在西方社会中,个人与家庭乃对立关系,而在中国,受家庭观念影响,本没有个人这个概念,而伦理本位观调和了个人与所谓团体之间的关系。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 一直以来,读《论语》时,吸引我的不是“仁”而是“礼”。窃以为孔子的“礼”即梁先生所说的“伦理本位”观念。儒家作为古代文化思想的核心,影响到的不只是文化的态度,还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吾人亲切相关之情,几乎天伦骨肉,以至于一切相与之人,随其相与之深浅久暂,而莫不自然有其情分。因情而有义。” 此处梁先生用二百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了中国伦理社会的表现。从梁先生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就是典型的受伦理观影响的人情社会。因此中国人在解决问题时,以人情而不是公理为先。那么肯定有人要问,这样的人情社会,如何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呢?在西方,这个问题是很好解决的,西方是法治社会,解决一切问题都可以依据法律条文。而在中国,这个问题的解决,就主要要靠社会道德的约束。因为处在这样的人情社会中,因而中国人也更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社会道德的约束力要远大于西方。儒家“礼”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起到的就是一个道德准线的作用。但是现代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经历了太多次的磨难,已经所剩无几了,然而中国社会的这种形态代代相传,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在惋惜文化的损失的同时,也应该思考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在儒家思想缺乏约束力的今天,这个社会改用什么来约束它的公民,来维持国家正常的运转?建国以来,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着,想用几十年补上两次世界战争期间失落的几百年。经济发展容易赶上,但是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并没有那么快。因此,文化中落后的部分逐渐凸显出来。现在中国,也在处处宣扬“国学”,很多小孩也开始充实“三字经”“弟子规”。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在中国这样的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下,在不断健全民主法治之余,也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道德规范。也许孔子的“礼”在当今社会已经不是完全适用,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一个像孔子的“礼”一样的东西,让人们不要总是在法律边缘游走,能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处处都依靠法律。不得不说,梁先生这本书,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最深刻最客观的思考,既不全盘否定也不全盘肯定。中国文化的确存在着劣势,但也有其优势所在,中国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文化是中流砥柱。我认为,梁先生的这本《中国文化要义》值得每一个决策者阅读之后思考,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一些新的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6 03:30 , Processed in 0.06696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