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教学相关] 【作业】《世说新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23: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吴芳雨在2007-11-25 10:57:36的发言:

性而至,率性而为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①!”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②。

【注释】

①豚:小猪。穷:穷尽。按:当时孝子哭,大概照例要呼喊“穷、奈何”,是一种习俗。

②都:总共。废:指身体损伤。

【译文】

阮籍在葬母亲的时候,蒸熟一个小肥猪,喝了两斗酒,然后去向母亲遗体诀别,只是叫“完了!”总共才号哭了一声,就吐血,身体损伤。衰弱了很久。

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①。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②。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傍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
 

【注释】

①楚:中原人把南方人看成楚。王敦(字处仲)本是琅邪郡临沂人,语音不同于中原,一概都被说成楚音。

②伎艺:技艺,这里指歌舞。鼓吹:指鼓箫等乐器合奏。

【译文】

大将军王敦年轻时,原来就有乡巴佬这个外号,说的话也是土话。晋武帝召来当时的名流一起谈论技艺的事,别人大多都懂得一些,只有王敦一点也不关心这些事,无话可说,神态、脸色都很不好,自称只懂得打鼓。武帝叫人拿鼓给他,他马上从座位上振臂站起,扬起鼓槌,精神振奋地击起鼓来,鼓音急促和谐,气概豪迈,旁若无人。满座的人都赞叹他的威武豪爽。

晋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许。帝时为太子,好养武士。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今太子西池是也①。

【注释】

①太子西池:池名。据说是孙吴时代挖成的,叫西苑,后来淤泥积满,晋明帝时又修复,故俗称太子西池。

【译文】

晋明帝想挖池塘,修亭台,他父亲元帝不答应。当时明帝还是太子,喜欢招养武士。有一晚半夜叫这些人挖池塘,到天亮就挖成了。这就是现在的太子西池。

  刚刚读过前面同学的文章,着实受益匪浅,如此之多既精辟又与众不同的看法,正是神思自由驰骋的结果,也恰恰是在《世说新语》自由狂放的氛围影响下形成的百家争鸣的态势,仿佛受了启发,霎时间自己的脑中也是文思如泉涌,突然有好多东西想写出来,在这样一个氛围下,我只是写我想写的,若有不当之处就请大家见谅了!!呵呵...

  还记得周三语文课上老师讲《世说新语》时那欣然的神态,似乎脸上写着“正合我意,正合我意...” 其实不仅是老师,我想,听课的每一位同学都能从那千百年前流传下来的有着特殊魅力的文字中,从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中触摸到那个在思想上几乎达到彻底的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时代,思接千载,脑中萌生许多想象,心中有无限喜欢与向往。以前对《世说新语》只有零星的了解,现在仔细玩味了十几篇小故事之后,才发现我们的老祖宗完全不是有着陈腐、呆板思想的“文物”,他们是那样的真实,幽默,率性,智慧和可爱。以上三则故事,正好匹配我时下的心情,能让我更好的表达我的感受。

在我心中,鲁迅是一位大侠,他说过,天才的产生是需要土壤的。同样,丰富、大胆的思想和敢于睥睨世俗礼教的个性之人必然也是需要一个允许他们存在的时代氛围和社会制度的,就像今天的西方国家,魏晋时期的人们都有着比较充分的言论自由权和民主权,因而当时的思想才能如春秋战国诸子百家齐争鸣一样繁荣只不过当时的社会是极其动荡不安的和充满各种压迫和死亡威胁的。也许是在那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里,人们才能多几分随心所欲,才能更加的敢说敢做吧。

  阮籍是我最佩服,最喜欢的一个人,他鄙视那些满口忠孝道德的衣冠禽兽,藐视那些桎梏人性的封建礼法,“我自有我自己的风格,我自有我自己的主张,我走自己的路,你们爱说什么说什么,我就翻你们白眼,我就是瞧不起你们!”,真牛!他不是不爱自己的母亲,他不是不难过,“我何必要让你们看见呢?我和必在乎你们对我的看法呢?我何必和你们一样虚伪呢?”他就是要随心所欲,这位“个性”的始祖总是不按牌理出牌,总要给人一惊!母亲入葬时狂喝酒吃肉貌似不可理喻,但由后面的“吐血数升”可知,那其实是极度悲恸的宣泄(就像我,心情不好时总爱不停的吃东西),他“我行我素”,不做给任何人看,这一点是我最敬佩最欣赏却最学不来的。也许是时代的关系,现在,在我眼中,人们像一个个被包裹的严严实实的“蚕茧”,思想和四肢都被束缚,想挣脱几乎不可能。前几年还不觉得,随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对外国文化接触的增多,才发现,中国的社会中,存在着那么多的成文或不成文的“禁令”太过于强调伦理道德的不可违背,人们有太多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比如我们不能随便谈论政治,更不能像外国人一样,无聊时拿它来作为调侃随便开玩笑,因为你不知道你身边是否有人会将你举报;再比如,对乞丐的看法上,西方人并不以其为耻,反而有人以乞丐为业,网上乞讨,还声称要讨够一百万美金,在中国,大家一定会说三道四,说他没出息,骂他疯子,说他可耻,用道德礼法对其进行约束,可在外国就偏偏有人支持这位网上“乞丐”,他的“乞讨”额还一直在增加;还有就是北京的抱抱团,“抱一抱,来自陌生人的温暖”虽然有些突兀大胆,但是仔细体会,那又是多么温馨和抚慰人性啊,看着视频中那个年轻美丽的大学美术老师举着“抱一抱”的牌子,带着灿烂的微笑穿梭于人群,可是她得到的回报就只有异样的眼光和对她敬而远之的举动,没有一个人愿意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社会越来越进步,可是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却将人们间的距离拉的越来越远,心与心之间的围墙也越来越高人性也越来越冰冷,这时又想起妈妈对我说过,韦唯的那首“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之所以走红,就是因为社会上的爱真的太稀缺了,或许还是有人想去给她拥抱的,不过就是碍于世俗,碍于别人的眼光,也没去做那只“出头鸟”,虽然我看完这视频,义愤填膺地要去拥抱她,但我想,我在众目睽睽之下也是会犹豫的。人们太不能释放自我,太不能随心所欲了,太应该把阮籍奉为榜样了。我要说:老阮,我以后就跟你学了!就较大范围来说是这样,对我自己和我生活的小圈子同样是这样。

  在读到第二则小故事后,我不禁精神为之一震,首先我自己就是一个“大俗人”,如果我自己以前有难听的外号,或者"很土",什么都不知道,我一定会觉得很丢脸,甚至觉得自己很可耻。更别说别人在谈论什么我不知道的东西了,我会觉得我被晾在一旁,被遗忘,会觉得很不自在,很难受,为减轻这种羞耻感,有时我还会不懂装懂的凑在旁边瞎听一会或把我知道的稍微沾点边的瞎拽几句,让别人觉得我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太在乎别人,“自我”的位置将在何方?不愧是将军,不愧是气概豪迈,威武豪爽的王大将军,“我不知道的事我才不关心呢,你们爱说多久就说多久,我不掺乎,我就会打鼓,我就会打你们都不会的雄壮威武的鼓!刚才我不高兴,让我做我会做的事我就能马上振奋起来!”换成我,被鄙视后,恐怕自己拿手的也做不来了。真要强化自我意识,明白“我”是这个宇宙中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立场和个性,这样一想,其实我自己也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呀!

  其实最让人痛快的就是,不让做偏做,而且马上做成给你看气死你的人。青年人大都满腔激情,血气方刚,反叛心理极旺,可是在现时的社会条件下,大多只是说的很High,做就是另一回事了,可人家晋明帝,“说到做到”,有行动又有结果,这就值得为他竖起大拇指了。也真牛!这又让我想起了张爱玲,以前只看过她的一些比较忧郁的散文,只觉得她很温柔,很有女人味。前些时候舍友借来一本她的《同学少年都不贱》,随便翻几页便看得我是大汗淋漓,直叹她原来也有如此一面,是如此一个有个性的女人,真是什么都敢写,早在三四十年代就敢大胆而露骨的写“性”问题,还说得津津有味,毫不隐讳。她拥有那么多“张迷”和“张学”研究者的原因许就是那份彻底的随性而至,率性而为吧!

  在这个性开始萌发的时代,有时真的无需考虑那么多的束缚,别太压抑自己,学学魏晋遗风,让自己多几分随性而至,率性而为,“疯”流一把又何妨?!

呵呵,看你的帖子,非常开心,一直在笑。尤其是看到这一句,“还记得周三语文课上老师讲《世说新语》时那欣然的神态,似乎脸上写着‘正合我意,正合我意……’” ,不禁在想,是这样吗?我当时还有这样的表情?笑。还有这一句,”但由后面的‘吐血数升’可知,那其实是极度悲恸的宣泄(就像我,心情不好时总爱不停的吃东西)”,这个联想也实在是可爱:)你的评论,洋洋洒洒,全是我手写我心,全是性情文字,好,我很喜欢,很喜欢,真没有白读一回《世说新语》,读了《世说新语》,原就当写下这样可爱的文字……

成绩:

吴芳雨 88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 23:01:4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23: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施文艳在2007-11-25 16:38:19的发言:

[原文]

                       《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吗?”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生气地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自己离去。”陈纪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到了正午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忙下车前来拉元方。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人

[感想]

   这是中学课本上的一篇文言文教材,此文短小易懂,当时便深受大家喜爱,生入大学重读此文仍是亲切无比,其文章大意联系译文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都能深刻了解...不能像楼上的同学联想到许多历史背景,时代文化,仅是在思想道德为人处世上的一些个人体会和浅薄看法与大家分享。

   处次习读,置身元方的角度,面对长辈的这种无理之举,若为自己似乎却是手足无措,无言以对,而又不得不忍气吞声...而元方的机智聪明着实让我十分佩服!可是他后来元方面对“友人惭,下车引之”的不顾,又实在让我觉得有些不舒服...而当时的课堂,对于友人的破口大骂:“非人哉!”以及元方面对“友人惭,下车引之”的不顾,便引起了大家一番讨论...既有对友人无理所言的吃惊,甚至有对于此句翻译的质疑,更有对于小元方此举到底是“率性而为”还是“任信而为”的激烈争论...然而,朋友一听到陈太丘已经没等他就破口大骂,是否有失风度?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有失风度?人多是一味批判友人无信而又无理之举的低劣,赞扬元方的聪明机智,而忽略了友人后来觉悟的"友人惭,下车引之"举动的可贵性,以及元方径直走入家门,不理不顾的失礼之处...如此评论着实显得有点不公...

   以上只是对当时学习的回顾,以及自己一直的一些个人体会,说到此文,不得不提的又是文章中三位主人公都涉及到的一个话题,也可以说市主旨--诚信!陈太丘离开是对无信的直接反应,而元方的话则是都无信的批评,而朋友的道歉则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觉察。这都涉及到诚信的一种精神...正所谓:"人无信不立,家无信必衰,国无信必危.一句谎言会毁掉一个正直的人的全部名誉.言必行,行必果,硷不然,小人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生活是欺骗不了的,一个人要活得光明磊落.人生第一次要求,就是光明与真实."

   由此文的再次阅读引出的似乎就又是我的疑问了...到底"率性而为"和"任性而为"有什么区别,该如何区分?面对文中人物这样的个性,我们都有些不大习惯了,有些陌生。我们会对着小孩破口大骂他爸吗?不会,觉得不文明;会向七岁小孩子道歉吗?不会,因为觉得没面子,又或是更本没必要。而又如元方的率性而为,现实中我们敢吗?恐怕也只有忍吧...因为太多舆论礼节的压抑约束,现实的人似乎都已率性不起来...或许也只能这样理解..."率性而为"是属于《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中这样率性而为、放情肆志的故事太多了。比如王子猷的“乘兴而去,尽兴而归”,张翰的“莼鲈之思”等等。这对于现实则如梦般...《世说新语》的梦,其精神就是个性,用一个词来说,就是“率性而为”,“任性而为”,由着自己的性情做事情。而这一切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就只能称为任性了...这也只是自己牵强的理解...到底"率性而为"和"任性而为"有什么区别,确切的说出来我还真是有点迷茫。望老师同学不吝指教。

   最后说点希望,或许现实的生活,还真是需要一点《世说新语》的精神,一点点的率性而为,一点点的真实大胆表现...或许这样我们可以多一分洒脱,少一分压抑...浮躁而又压抑的生活偶尔来一分"率性而为"的自得岂不快哉!

你的这篇作业,有几处亮点:

“人多是一味批判友人无信而又无理之举的低劣,赞扬元方的聪明机智,而忽略了友人后来觉悟的‘友人惭,下车引之’举动的可贵性,以及元方径直走入家门,不理不顾的失礼之处...如此评论着实显得有点不公...”

这是一处,不管最终导向一个什么样的结论,能跳出原文叙事倾向的引导,使问题的讨论能更深一层,这就值得赞赏;

“比如王子猷的‘乘兴而去,尽兴而归’,张翰的‘莼鲈之思’等等。这对于现实则如梦般...《世说新语》的梦,其精神就是个性……”

用“梦”来概括《世说新语》留给后人的永恒的向往,这也是一处亮点。

不过你的作业也有缺点,就是有些句子欠打磨,如“其文章大意联系译文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都能深刻了解”、“仅是在思想道德为人处世上的一些个人体会和浅薄看法与大家分享”、“若为自己似乎却是手足无措”,这些句子也实在应该通一通,还有错别字,还有原文忽而斜体,忽而非斜体,这种格式的混用是怎么一回事?

你的作业总的来说不错,瑕不掩瑜,然而白璧微瑕也终究是瑕,上举行文粗疏之病,今后应避免。

成绩:

施文艳 85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23: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石超在2007-11-25 19:55:30的发言:

       1.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

①荀巨伯:东汉人,因重视友谊而闻名。胡:古时西方、北方各少数民族统称胡。子: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②相:代“你”

③班军:班师;出征的军队调回去。

译文: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友人,正赶上胡人攻打郡城。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死定了,您应该离开。”巨伯说:“我大老远来看您,您却要我离开,损害道义以求活命,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干的事吗?”胡人到达后,对巨伯说:“大军到了,城里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下来?”巨伯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丢下他,宁愿我自己代朋友去死!”胡人听了互相议论:“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了有道义的国家。”于是把队伍撤了,全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德行第一》

   我想前人之所以把这篇文章放在《德行第一》这一部分,是有很大道理的,那种在死亡面前不低头的精神的确是令我敬佩。可是仔细想想,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巨伯与友人之间情之深厚,也不是巨伯的德行多么令我仰止,而是,胡人。我不想称之为“贼”,至少在我看到的这则故事里。因为我看到的是一群明大义,有着大胸襟,懂得爱惜他人的胡人。他们也会被正义的力量所感动,他们也明白自己所为是不道义的,他们也会在心灵受到洗礼之后停止自己的不义之举,只是出于某种未可知的原因,他们还可能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这种不义。我想说,这世界上的每个人,即使他再怎样罪孽深重,在心底,也会有一处柔软的地方,是温暖的。“人之初,性本善”,这话一点也不假,那么,我们是否应该用更温暖的目光,去看看那些“角落里的黑暗”呢?

   2.步兵校尉缺,厨中有贮酒数百斛,阮籍乃求为步兵校尉。

                                              ————《任诞第二十三》

 译文:步兵校尉一职空缺,步兵校尉衙门厨房中藏着几百斛酒,阮籍就向朝廷请求做步兵校尉。

   
     何为放诞,阮籍可谓将其演绎得淋漓尽致。做官不为其他,只为厨中有美酒数百斛。这种境界总该比那口中念念不忘“为人民服务”,实际却鱼肉乡里的所谓的“官”,要高上几个档次吧。真的,很少有这样的率真之人,难得!赞!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拙见,敬请各位指正!


看了你的第一则点评,想起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刚在网上搜了一下,找到了:

向死而生

古希腊有两个军阀长期争斗,战乱不止,最后一个军阀通过奇袭打败了对手。对手十分勇猛,被羁绊后,仍然大骂对手邪恶,用极其卑劣的手段达到其目的。古希腊对于战争历来有传统,在交战前必须告诉对手自己队伍的人数、装备、交战地点和时间。胜利的军阀一遭对手辱骂,也觉得自己违背了公义,便断了杀他的心,当场解除枷锁,予以释放。
    故事见于《蒙田随笔集》。蒙田还说起另外一个故事。腓尼基国王长期追杀一个士兵,士兵流窜多年终于被捕,押入王宫时,士兵也知必死无疑,不免瑟瑟发抖。到了庭前,士兵忽觉以这样的面目见国王,会被耻笑,便气定神闲的入内。见了国王,他反而高声挑战,要求与国王进行决斗。国王听罢,不敢应声,继而佩服其勇气,下令赦免他全部罪行。
    蒙田说,当遭遇非难时,我们只有两种方法:一是低声下气的求饶。另一种就是不屈以显自己的勇敢。只要对手的心灵没有陷入邪恶的深渊,一般都会欣赏勇敢、气度和正直。这是人性光辉相兼容之处。
    动物界也有向死而生的勇气,山羊遭狼群猎杀时,走投无路之下,会突然返身,主动进攻恶狼。野马在猎豹的追赶下无法脱身时,也会集体返身,进攻猎豹。从本质意义上说,动物的向死而生也有英雄主义色彩,是血性的一次喷发。但弱小动物的命运最后以惨败被食告终,因为动物之间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法则,强者不会欣赏弱者精神层次上的强大。所以蒙田伤感的说,弱者示强的前提是,对手心中必须无邪恶。 

这也就是在说,《世说新语》里“荀巨伯”的行为能够使对方放下屠刀,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对手的心灵没有陷入邪恶的深渊”,但这种情况并不是总会出现。比如,近年来在一些报道中看到的某一城市管理职业队伍中的大量人渣,我就不相信,那一群人(如果也可以叫做人的话)会被荀巨伯式的牺牲所打动。 不过,我想你说的也有道理,“这世界上的每个人,即使他再怎样罪孽深重,在心底,也会有一处柔软的地方”,也许,我刚才提到的那些人会在另一场合表现出他们内心的柔软与温暖吧。再有,人的勇敢与无畏,并不是建立在对对方心中是否也有柔软之处的算计基础上的,只有这样,那些勇敢者的无畏,才会迸发出真正的道义的光辉。

说了这么多,最后说回来,对你的第一则评论,我还是要说一句,很喜欢:)

成绩

石超     85 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23: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蒋周琪在2007-11-25 22:50:46的发言:

   一直都会来看看,次次汗颜,慨叹人才济济。每次作业都想写些什么,但无从提笔。这次的主题是《世说新语》的内容,并非自己所熟悉。大概有一段时间没怎么看古文,觉得有点生疏,看了不到30篇就觉得吃力了。所以暂且选取一篇颇有感触的文字吧。如老师所说,《世说新语》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之一,日后定当多了解这部凝练生动的作品。

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德行》

注解

       居:交游,即交往。(自己的理解,不知对或否)

分析

       标榜着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中,嵇康可谓是其精神领袖。他是一个拥有旷逸不羁的性格之人,自始至终都不曾稍改对“游山泽,观鱼鸟”的理想生活的坚定态度。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从对司马氏的藐视,对钟会的冷淡,以及因志不同与昔日好友绝交可感其无视权贵、篾弃礼法、追求个性解放的风骨。纵使遭诬,他拒绝了二千太学生(亦有三千的说法)的营救,泰然自若地弹奏一曲《广陵散》,从容赴死。该段文字通俗易懂,但也不失其要表达的效果。同《世说新语》其他篇章一样,采用遗貌取神的手法抓住人物本身最有特征的语言,删枝去叶,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当然,此段文字是他人口述间接描写,但亦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一颗静如止水的心。同时,王戎自己本身同嵇康就是一组对比,在气质、抱负等方面,嵇康有着王戎不可企及的思想家、文学家的气质风度。

感想

      选择这一则,因其寥寥十余字让我震撼于一种超然处世的风度,不得不佩服嵇康的喜怒不形于色的自持能力。对其有了更多的了解后,便能知道他之所以有着如此淡定神色,源自对天性自然的追求、对自由洒脱的人生的憧憬。试问,纵横古今,能有几人,不为人世所累?又有几人,将一切感情和锋芒内敛于心,于暗处默默为信仰而努力?多少人,沉浸于成功的狂喜;多少人,自毁于一瞬的勃然大怒。时下,沾沾自喜、骄傲自恃之人比比皆是,若是被直指痛处便怒不可揭、耿耿于怀。单凭这高雅举止,足以让人另眼相看,何况是豁达高旷、不滞于物的襟怀。“二十年”,并非虚指,那么一个人终其一生都能保持如此心境,难道我们的敬畏不该油然生起吗?他的光辉折射出了很多值得学习的闪光点,如性慎言行、不随波逐流等。看完这句话,除了上述的感慨,更多的是自我的反思。每个人都应当有高远的追求吧,一直努力着向高处行走,一直梦寐这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内在,自己和很多人没有差别,做得不够。宠辱不惊,乃非圣人所不能及的境界。于是,才有了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追求吧。真正的强者概具此种涵养,以此自勉。


已经加过精华了,现在给个成绩吧:

蒋周琪 90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0: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angjinquan在2007-11-26 0:50:08的发言:

如果我死的匆忙,请把我的尸骨和姻缘埋在魏晋。

那个时代只属于英雄和敌人,那个时代里只存在活着和灭亡。

和魏晋的初识是源于余秋雨先生的一片散文:遥远的绝响。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余秋雨这样评价那个时代。是一个无序和黑暗的后英雄时期。这应该是他的感悟吧。魏晋风骨,余秋雨用了两个人来诠释这个名词。而其中一个,让我顶礼膜拜。

他便是嵇康。

这个在世说新语里廖廖数笔的人物,想来在纸张里已隐居千年。余秋雨对他的讲述有太多情感,于是我翻出世说的原文,开始小心品味,不仰视那个沉睡的男人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兄喜,有当世才,历太仆、宗正。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

晋书里嵇康的评价已属极高。但并无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天才。晋书是客观的,却客观道抽象,当我打开世说新语,便看到了另一个嵇康。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他在世说新语的第一个亮相竟是从他英俊的外表开始。然后,他惊世的才华,绝代的个性,便在魏晋的过往上,刻了不可磨灭了的一条痕。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说道嵇康,不得不提竹林七贤。嵇康和阮籍更是一种传奇,阮籍的母亲死了,嵇康去吊丧,只戴琴一把,和阮籍毫无语言上的安慰和交流,只不停的弹琴,而此时的阮籍也只在嵇康的琴声里找到解脱。嵇康是懂人的。是看心的
阮籍比嵇康大16岁。年龄的差距并没拉开两人的距离,我对二的定意便是:兄弟。兄弟是超越年龄与性别,超越思想和认知的相处。他们便是。如果超越时空,那我和嵇康,便也是兄弟。
不敢高攀,只是越读嵇康,便越和他贴近。说到兄弟,嵇康的于山涛绝交书也是赫赫有名的。但嵇康在临死前却对两个儿子说,又山涛叔叔在,你们就有希望,山涛对嵇康的后人也是非常照顾。魏晋的人让我难以捉摸,魏晋的人与人更让我不敢妄想。
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孙登,遂与之游。康临去,登曰:“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似乎世说新语里对嵇康的描写总带有神秘色彩,一或许他就是个神秘的人,连同那个神秘的朝代。余秋雨先生说得对:我很怀疑是否真的有这样的人和这样的朝代存在过。如同广陵散,失传了,就如同没有存在过,只是留下一种猜测罢了。但无论嵇康是否存在过,至少在我心里,他已活生生的走过了,我把他称为兄弟嵇康,因为他藐视千年的张扬和忽略岁月的狂傲。他是轻视的,是无畏的,是重情的。是有血有肉的,是不生不灭的。
 



写得很漂亮,很精彩!赞赏一下:)

只是你的格式非常乱,我给编辑了。标点符号大量用了英文输入,我也给你改过来了。但文中还有些该加书名号的地方没加,还有些错别字没改,还有些该用逗号的地方用了句号,引入《晋书·嵇康传》原文前应有导入句文中也没有,呵呵,这些,你不能也让我替你改吧?快点改正过来,然后再把这篇好文章拿与更多的人欣赏:)

成绩:

王津泉  93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0: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孙芬在2007-11-26 18:21:14的发言:

 
1。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译文]王郎时常推崇华歆的见识、气度。华歆在蜡祭那天召集子孙们宴会,王朗也照着做。有人和张华说起此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只学表面形式的东西,所以越学越不像。”
2.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遨。于是群妪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译文]:潘岳仪容很漂亮,神态也很好。少年时带着弹弓在洛阳街上走,妇女们看见他,莫不手拉手把他围起来。左思极丑,也学潘岳出去游玩。遇见一群老太太,一齐向他乱吐唾沫,他狼狈地回来了。


感想:看过这两条则后,邯郸学步和西施效颦这两个词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即使你有天使般的面孔魔鬼般的身材,也不见得事事如意。漂亮的白雪公主不因此被后母谋害多次直到她遇到她的白马王子吗?而简*爱这个平凡的女子却可以和自己深爱的罗切斯特过着简单幸福的生活。你羡慕姚明这个巨人的身高及他投篮时潇洒的是、动作,殊不知拿破伦,在我们现代人眼中的残废,却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
虽然已经过了两个月的摸索,好多新生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但我相信,迷茫和彷徨的仍大有人在。我们一直在奔跑着,突然停下来反而有一些手无足措。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又何需效仿他人?当你彻底地了解自己、明白自己后,你会发现自己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呵呵,的确,人贵在有自我,我再拿一则《世说新语》里的故事供你欣赏:

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你的评论,主要是谈自己的感想,没有对原文展开赏析,可惜。

成绩:

孙芬  80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0: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蒲剑宇在2007-11-27 22:00:05的发言:

编辑选项有问题,所以粘贴以后再改了,请老师评论!谢谢!!

                            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 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翻译』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有一次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 如果让月亮里什么也没有,是不是会更亮呢?" 徐孺子回答:" 不是。这就像人眼中的瞳孔一样,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亮的。"
 

   『感想』这是一则非常简短的故事,在这则故事中,
我感触最深的是一种孩童的纯真,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问问题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童趣的人,问了一个在今天看来很无知的问题,但是正是这种童真,引出
徐孺子更加可爱的回答,现今的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首先想到的会是科学,关于月亮,我们会先想到月亮的定位,结构等。而不是用一个最简单的相关联想来回
答这些问题,徐用了一个最简单的联想就很简单的回答问题。而我认为生活中非常需要这样的简单的时刻,为什么童年在很多人眼中是那么美好,因为那时的我们简
单,所谓的童言无忌,就是孩子的语言是最真实的语言。我们在疲惫的生活中如果可以回归一下简单,少一些勾心斗角,快乐。找一下童年的感觉,其实阳光很灿
烂。

 
还有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眼睛如果没有了瞳孔就不会发光。有一首歌,我非常喜欢,是五月天唱的天使。有几句歌词是:“象孩子依赖着肩膀,象眼泪依赖着
脸庞...象诗人依赖着月亮,象海豚依赖着海洋“。我们有很多是不能丢下的,象友情,一个误会就可能会丢下一个朋友。所以,当你发现那些不能丢弃的东西在
离你远去时,请不要迟疑,用尽一切办法去挽回。正是这些依赖的关系,我们才走到今天。记住,没有瞳孔,我们什么也看不见。

     现在就看了这一则,以后有感触会继续发帖的。。。。     07级蒲剑宇

[em07][em07]

呵呵,已经点评过了。我很喜欢你这一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1: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张路宁在2007-11-27 22:38:26的发言:

 
    
魏晋之风,潇洒飘渺之风;魏晋之情,浪漫放荡之情.彼时之人,饮酒,赏月,观海,游山,其乐融融,其乐艾艾!虽战火纷飞,时运不济,然心比天高,不与世人同流合污,但求一心一天,天下之大,唯我独尊。

  然观<<世说新语>>,确有狂放之意,而深入观之,却感人之真情.余未尝通读,细品每字每词,加之年少懵懂,必有片面浅显之处,略述一般,仅此而己

 王子猷,王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己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看罢此文,余亦伤感不己,非叹才子之陨落,而感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友人远去,再无相见.知己之说,始于春秋.高山流水,千古佳话.此景虽无甚新意,然晋人豪爽之气,于今仍深感其情.人琴俱亡,岂不痛哉?人在,奏于此心,听于彼心,人去,虽弦断又与何人听?人生在世,得一知己足矣.与之谈天,与之说地,与之翱翔于天际,与之畅游于古今,任物换星移,任春秋代序,心之所想,意之所到,所求者莫过于逍遥也.虽宇宙无穷,天地苍茫,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瞬乎其间,人之所以悲者,生命之促然也耳.既此抛忧愁,悲痛之于身外,看木欣欣以向荣,听泉涓涓而始流,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深觉晋人清高之极,人有品,曲有品,人之不及曲品者,无缘于曲也.余深慕视死如归之人,死者,非痛苦,非无奈,而天人合一之快感.古人有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死生之别,竟毫无恋意,立于刑场,混然正气,湛然不动,了无恐色,遂知其雅量之高.呜呼哀哉,才高而命短,古今才人之夙运,可惜之至!

  吾略观此书,未有通书之论,晋人风骨岂一文可尽,晋之精神非言可传,浅显之论,不足为道!

 

  


呵呵,运文言陈己见,虽遣词造语犹有未当之处,亦属难得。既然你对文言写作有兴趣,那我先就此多说两句。这周四,一位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来我系做报告,报告中说到了培养那些外国学生语感的重要性,而要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手段是背诵。当时听到这段话,我忽然想到了文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也是语感,而培养语感的方法,也在于记诵。现在想来,我在学生时代抄《诗经》抄《古文观止》以及背诵《归田园赋》《归去来辞》这些古文,当时看是笨方法,现在才发现此后一直从中受益。所以,你如有兴趣提高文言写作素养,那么,我的建议,就是去抄古文吧,抄一些名篇,时间长了,你再写东西,无论是语汇的运用还是语感的把握,都会比前大有进境。

回过头说你的作业吧:

“人生在世,得一知己足矣。与之谈天,与之说地,与之翱翔于天际,与之畅游于古今,任物换星移,任春秋代序,心之所想,意之所到,所求者莫过于逍遥也。虽宇宙无穷,天地苍茫,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瞬乎其间,人之所以悲者,生命之促然也耳。既此抛忧愁,悲痛之于身外,看木欣欣以向荣,听泉涓涓而始流,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这一段写得好,欣赏:)

另外,请注意标点,既然是中文写作,就要用中文标点输入,否则,也会影响文章的观感。

成绩:

张路宁  88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9: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梁洁hi在2007-11-28 1:04:41的发言:

本人原为理科生,对语文是又怕又爱,自然文采是相当有限,又借了老师“感想”一词,就钻个空子。在写内容的同时写点其他的~

《世说新语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解释: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那个女孩)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感想:

一、多一点情怀

   雪化于柳絮,因为心中有柳絮。借了雪的形体,载了情感,扑面而来。这时,雪不仅是雪,亦是柳絮。多的是一份情怀,添了浪漫与自然。柳絮带来的,不只是雪白和柔软,重要的是它带来春天的感受,可以轻轻地触动思想中柔软的一片,点燃一丝浪漫。自此雪不再冷,变的温暖,点点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情怀,只要多一点,世界就不一样。戈壁,可以诉说历史沧桑,而不只是一片岩崖;
  
春江水,可以映出绵延惆怅,而不只是荡漾的波纹在月光下晃动;落红,片片飘落,传递的不仅是生命的逝去,亦是无人能懂的一湾愁绪。。。。。。

   现实将我们磨平了——月亮就只是月亮。物欲冲击,月亮给我们的联想多是哪国的登月计划启动,发光原理或是月亮的科学成分研究。后果就是人被冲击的心力交瘁。但只要试着多一点情怀,那虽仍是月亮,却可以发现它照得更柔美一些,显得更亮一些,看上去更温柔一些,生活也就更浪漫一些。感受到月亮的柔情,人生亦会更美好。

   情怀,只要多一点~

二、和乐的家庭气氛(有点像是个人牢骚哈~)

   读了以后,虽有了上面那段,仍觉得这些漏了可惜,补充一点,只是几个词:“内集”,“欣然”,“大笑”。可能环境在作怪,看见这几个字让我着实感受到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家庭气氛。能在下雪天聚于一室,大笑着,讨论“雪似何”这个话题。亦不失为天伦之乐呵~

写的很好:)

第一条感言,“多一点情怀”,就写的很好,可不知为什么,我更喜欢第二条感言,“和乐的家庭气氛”。也许是因为这个感受角度是我以前所忽略的吧,现在经你这么一点醒,顿觉那种和乐温馨的气氛扑面而来。

“读了以后,虽有了上面那段,仍觉得这些漏了可惜,补充一点,……”,汉语中的“这些”,是用来承上省略的代词,而你却用来省略后文,这样用是不恰当的,所以,不妨写作:

“读了以后,虽有了上述感言,仍觉得有些东西没说到,漏了可惜,这就补充上去,……”

成绩:

梁洁  87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3 9:17:2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9: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200741185zc在2007-11-28 13:35:36的发言: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译文:石崇和王恺比赛富有,都竭力用最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辆、衣冠。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曾经把一株两尺来高的珊瑚树赏给王恺,枝叶茂盛纷披,世上最少有珊瑚树比得上它的。王恺拿出它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完后,用铁如意敲打它,碎了。王恺既惋惜,又以为石崇妒忌自己的宝贝,脸色严厉地大声指责石崇。石崇说:“不值得懊恨,现在我还给您。”即令左右把自己的珊瑚树统统拿来,有六、七枝高三尺、四尺,枝条的美好世上绝无仅有,明亮华丽看也看不尽,象王恺这样同等高的珊瑚树很多。王恺心中感到很不舒畅。

感想:书中语言言简意该,把事情描写的很清楚,人物的心理动作也刻画的淋漓尽致,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官与官之间勾心斗角的恐怖场面,他们的骄奢淫逸和生活上的铺张浪费也让人感到心寒。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到处都能买到我们想要的东西。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随意购买我们所想要的东西,避免浪费。不能因为一时的面子,去买中看不中用的。现在国家正在提倡发展节约型社会,而且西部大部分地区还没有脱离贫困,更何况节俭是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不能够学习石崇王恺。当我们看见别人身上好的东西的时候,要虚心学习,如果“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的话,不仅我们学不到东西,而且还会惹怒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07级金融6班 郑晨

  

呵呵,没错,由俭朴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旦养成了奢侈的习惯,再想回到珍惜人力物力回到俭朴的路上,就难了。同意你的看法:)

成绩:

郑晨   80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21:30 , Processed in 0.06173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