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木兰君:谢谢你和所有人,大家不要客气。头像不是叶子,是我最爱的花之一——冰凌花,在东北极寒地区可以见到,鲜黄色,非常美丽(我那个头像是花苞,花开了更美),是在冰上(真的是结结实实的冰)开放的,生命力特别顽强,和它比起来梅花都不能称上是“傲霜雪”啦。当然梅花有梅花的高雅。 我对陆游的诗一向无感,从我的眼光来看,他的诗和巴金的小说有点类似:很正统,很认真,但以我的定义不是真诚深情的。我虽然不喜欢辛弃疾,却很肯定他的品行和文学天赋,以及对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陆游的话,我不知道他缺了哪块,就如我不知道巴金缺了哪块一样——也许是因为写作时太有目的了。陆游就是抱着爱国爱民的刻意来写的,巴金还没写《家春秋》先知道自己想表达封建大家庭的残酷,而且是仅仅想表达这个,然后安排了张三李四一堆人,写《随想录》也类似。 必须要再三强调的是,这是我的一家之言,我之前也和木兰君说过,我建议大家各自抄写和朗读自己喜爱的作品,拥有自己的口味。还必须说明的是我的眼光可能很高(虽然我自己未必觉得)。所以,琼瑶女士的话,请原谅我实在无法认为她有文化。而且木兰君说她的负责任、追求完美等等,在我眼里她可以说是这些词的反面。我甚至从没对她有过要求希望她写作时有点责任心,因为这根本不可能,别的不说,就凭她如此多产以及每一部都要卖钱,尚不满足还要改编成电视电影,就注定了她不可能用心写作,或者对作品负责任。可是,为钱写作或者为发泄自己的欲望写作,也可以有底线。很遗憾的是我并不认为琼瑶,或者与她齐名的三毛、金庸、古龙等等做到了有底线。读过很多古诗词也并不能说明什么,何况琼瑶家学渊源,台湾那里又比我们这里讲究古典文化,环境使然。我虽然热爱文学,可是从不觉得一个通文墨的人就比大字不识的人聪明或者高级,更遑论心灵。 至于那句话,时间实在过去太久远了,裙子一句不是原话,是大概意思,这本书我没看,当时扫的电视,是那个姓朱的男子说的。 说了这么多琼瑶的“坏话”,木兰君可能很奇怪,那我为什么还会看她的作品。本来我想回避这个问题,再三思考后,还是觉得应该坦诚相对。我的母亲很喜欢琼瑶,据她所说,是我父亲推荐的。当时我还在预备,很好奇就拿了琼瑶小说看,没看几页觉得很差就不看了。我正式看她,连带着看其他流行小说家是在初二后。因为我自己要写小说,我写小说是非常呕心沥血的。比如我的一篇小说里有个在冬天用热水烫到人的小细节,直到冬天来了我自己倒了盆没掺热水的滚水,把脚伸进去好一会,然后才写完了这个情节。我觉得这还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给予你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痛感,还有人在面临这一刻的心理,以及之后会发生的一连串后果,你不经历的话写不真实(当然,你写得不真实,读者也发现不了,你写得真实,读者也未必想看)。闲话少说,总之我写小说需要了解当代普遍的人性。我当然自己有想法,也有经历,可是多了解一些总是不错的。很能体现大众性情的,其实是流行小说。因为不管写得好或差,它既然红,必然在很多方面是贴合大众需求的。所以我把琼瑶、三毛的小说基本都看了,还有后来的新概念作文;武侠只看了一两本,因为实在看不下去;也常常在网络上观察人,我觉得这比从身边看人更典型,因为在具体生活中人都被道德规则牵绊,只有在自由的情况下(网络匿名;小说的各自爱好)人性暴露得更充分。而且我看琼瑶小说,对情节不感兴趣(当然我会记得一些),我看的是她笔下人物们流露出的欲望、自私、懦弱的一些总体的劣根性,以及如何用遮羞布遮掩,并且思考为什么会讨大众喜欢,来进一步思考大众的德性,这样我笔下的群众人物就能更立体。所以,琼瑶的小说,我甚至没把它当反面教材看,我是把它当研究对象小白鼠的。也许有人会觉得我的行为很那个,可是我并不觉得我在道德上有什么过不去。 我在这几天抽空把水云间里的讨论帖看了不少,里面有一些名著的讨论,比如约翰克里斯朵夫啊,鲁迅啊(那层楼盖得好高!木耳君在我的帖子里那么亲和在那里那么激动啊),张爱玲啊,还有一些灌水的帖子,从这里面我可以知道,水云间里有很多人是喜欢我很反感的一些作家的,起码不讨厌。比如白水君很有侠客风?大概会喜欢武侠小说。这个我只能说大家各有心头好,就彼此尊重不必让对方接受了吧。  不过有一点:我并不是反感流行文学才会讨厌这些流行作家的,而是我确实很讨厌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我对“流行”本身没有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