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小白杨在2010-4-1 21:10:35的发言:我不同意大焕的观点。 语境的研究范围包括非言语因素,如情境因素、社会文化,但我们不能说非言语行为(如你说的哑剧或画)就是语境。 要确定一个现象是不是语境,我认为需要从定义里找线索。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 这样看来,一幅画,哑语,不符合言语交际,不符合自然语言,不符合语言环境。没有自然语言,当然不可以算作是语境。 跨文化交际里面强调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我觉得在日常生活里面也适用,哑语、身体语、表情、身体接触、眼神,都是非言语行为,这些活动依据不同的民族文化,会形成不同的风格。 至于欣赏画、雕塑,大焕提到了“单方向”,我认为是个关键,鉴定、欣赏、创作,都是一种单方向的行为,不但没有言语,且不构成交际——作家作画与观众欣赏不处在同一个、连续的时间和空间里。至于叫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审美? 去查了《跨文化交际基础》,我觉得说得有些道理,不过不知道是否符合汉语的情况。 Harol在1948年提出了交际(commmunication)的一种线性模式,将交际分成五个部分:发出者——信息——渠道——接收者——效果。Osgood和Schranm提出了一种环形模式,经过改造并语境化,得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交际“洋葱圈”——最外层为文化,里面一层为社会,最里面是一个信息由发出者、到接收者、最后回到发出者的小圈,其中从接收者回到发出者的过程也叫做反馈。 这样看来,欣赏、创作、交谈,都是交际的一种,但是,语用学的语境是不能脱离自然语言的(这个符号系统是它的渠道channel)。一幅画、一个字、一本书,我觉得是交际渠道的一种,一个渠道可以承担一个方向的信息流,但如果没有反馈,仍然不能构成交际。 君子和而不同,挺好哇,但是,毛主席说,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可能是我前两篇文章没有交代清楚,第一篇是在第二篇几天之前发的,有我错误的理解,但是在第二篇中我没有说清楚。现在修正我的错误。 我并没有说“非言语行为就是语境”这样一个结论。我提到这句的目的是作为一个理由来支撑。 我这两篇帖子的讨论范围不只是语用学这个大背景。是在更广阔的一个学科理论研究层面,应该不仅仅是语用学。 另外,我查了《语言信息处理》,说自然语言是没有经过加工的或人为干预的语言。“哑语又叫手语:手语是由于聋人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已作为聋人的一种语言,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手语包括手指语和手势语。手指语是用手指的指式变化和动作代表字母,并按照拼音顺序依次拼出词语;在远古时代,全人类都处在简单的有声语言阶段,常常用手做各种姿势来表示意思,这样的手势大多数是指示性和形象性的动作,叫作自然手势,此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开始创造出具有语言性质的手势,这种在有声语言和文字基础上产生的,与有声语言密切结合的手语,称之为人为手势。自然手势和人为手势结合成为手势语。”那么,我们现在的语言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同样有过对语言的规范,从大的意义上说,我们的有声语言可以说是适应人类发展的,可以叫做自然语言,那同样的哑语也应该叫做自然语言。而且两个聋哑人交流的话也符合语境交流的其他方面的理论研究。 在语用学研究层面上,根据动态的语境观,上面我提到的观赏画画家和观赏者没有这种动态的生成过程,不算语境的研究范围。在这点我同意白杨的说法。 我是钻进定义里出不来了,没有从理解层面上去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