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木兰晓芙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小白杨同学!上面两帖挺精彩!

关于语境的研究范围,希望更多的同学发表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 23: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白杨在2010-4-1 21:10:35的发言:

我不同意大焕的观点。

语境的研究范围包括非言语因素,如情境因素、社会文化,但我们不能说非言语行为(如你说的哑剧或画)就是语境。

要确定一个现象是不是语境,我认为需要从定义里找线索。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

这样看来,一幅画,哑语,不符合言语交际,不符合自然语言,不符合语言环境。没有自然语言,当然不可以算作是语境。

跨文化交际里面强调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我觉得在日常生活里面也适用,哑语、身体语、表情、身体接触、眼神,都是非言语行为,这些活动依据不同的民族文化,会形成不同的风格。

至于欣赏画、雕塑,大焕提到了“单方向”,我认为是个关键,鉴定、欣赏、创作,都是一种单方向的行为,不但没有言语,且不构成交际——作家作画与观众欣赏不处在同一个、连续的时间和空间里。至于叫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审美?

去查了《跨文化交际基础》,我觉得说得有些道理,不过不知道是否符合汉语的情况。

Harol在1948年提出了交际(commmunication)的一种线性模式,将交际分成五个部分:发出者——信息——渠道——接收者——效果。Osgood和Schranm提出了一种环形模式,经过改造并语境化,得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交际“洋葱圈”——最外层为文化,里面一层为社会,最里面是一个信息由发出者、到接收者、最后回到发出者的小圈,其中从接收者回到发出者的过程也叫做反馈。

这样看来,欣赏、创作、交谈,都是交际的一种,但是,语用学的语境是不能脱离自然语言的(这个符号系统是它的渠道channel)。一幅画、一个字、一本书,我觉得是交际渠道的一种,一个渠道可以承担一个方向的信息流,但如果没有反馈,仍然不能构成交际。

君子和而不同,挺好哇,但是,毛主席说,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可能是我前两篇文章没有交代清楚,第一篇是在第二篇几天之前发的,有我错误的理解,但是在第二篇中我没有说清楚。现在修正我的错误。

         我并没有说“非言语行为就是语境”这样一个结论。我提到这句的目的是作为一个理由来支撑。

         我这两篇帖子的讨论范围不只是语用学这个大背景。是在更广阔的一个学科理论研究层面,应该不仅仅是语用学。

         另外,我查了《语言信息处理》,说自然语言是没有经过加工的或人为干预的语言。“哑语又叫手语:手语是由于聋人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已作为聋人的一种语言,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手语包括手指语和手势语。手指语是用手指的指式变化和动作代表字母,并按照拼音顺序依次拼出词语;在远古时代,全人类都处在简单的有声语言阶段,常常用手做各种姿势来表示意思,这样的手势大多数是指示性和形象性的动作,叫作自然手势,此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开始创造出具有语言性质的手势,这种在有声语言和文字基础上产生的,与有声语言密切结合的手语,称之为人为手势。自然手势和人为手势结合成为手势语。”那么,我们现在的语言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同样有过对语言的规范,从大的意义上说,我们的有声语言可以说是适应人类发展的,可以叫做自然语言,那同样的哑语也应该叫做自然语言。而且两个聋哑人交流的话也符合语境交流的其他方面的理论研究。

        在语用学研究层面上,根据动态的语境观,上面我提到的观赏画画家和观赏者没有这种动态的生成过程,不算语境的研究范围。在这点我同意白杨的说法。

        我是钻进定义里出不来了,没有从理解层面上去深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 23: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故意没引完的。最开始是想突出“渔翁”“渔婆”那一段。。。

前面和后面是我自己总结概括了下,我觉得感念宝钗和心疑宝玉应该是个对比吧。也是对前面宝钗,宝玉前后来看黛玉的一个呼应。

心疑宝玉是因为黛玉觉得和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

呵呵~现在把余下的补上:

就有蘅芜苑的一个婆子,也打着伞提着灯,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来,还有一包子洁粉
梅片雪花洋糖。说:“这比买的强。姑娘说了:姑娘先吃着,完了再送来。”黛玉道:“
回去说‘费心’。”命他外头坐了吃茶。婆子笑道:“不吃茶了,我还有事呢。”黛玉笑
道:“我也知道你们忙。如今天又凉,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婆子笑
道:“不瞒姑娘说,今年我大沾光儿了。横竖每夜各处有几个上夜的人,误了更也不好,
不如会个夜局,又坐了更,又解闷儿。今儿又是我的头家,如今园门关了,就该上场了。
”黛玉听说笑道:“难为你。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命人给他几百钱,打些酒吃,避
避雨气。那婆子笑道:“又破费姑娘赏酒吃。”说着,磕了一个头,外面接了钱,打伞去
了。

  紫鹃收起燕窝,然後移灯下帘,伏侍黛玉睡下。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
有母有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
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了。暂且无话。要知端底,且看

下回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5: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邓晓天在2010-4-1 23:54:36的发言:

呵呵~我故意没引完的。最开始是想突出“渔翁”“渔婆”那一段。。。

前面和后面是我自己总结概括了下,我觉得感念宝钗和心疑宝玉应该是个对比吧。也是对前面宝钗,宝玉前后来看黛玉的一个呼应。

心疑宝玉是因为黛玉觉得和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

呵呵~现在把余下的补上:

就有蘅芜苑的一个婆子,也打着伞提着灯,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来,还有一包子洁粉
梅片雪花洋糖。说:“这比买的强。姑娘说了:姑娘先吃着,完了再送来。”黛玉道:“
回去说‘费心’。”命他外头坐了吃茶。婆子笑道:“不吃茶了,我还有事呢。”黛玉笑
道:“我也知道你们忙。如今天又凉,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婆子笑
道:“不瞒姑娘说,今年我大沾光儿了。横竖每夜各处有几个上夜的人,误了更也不好,
不如会个夜局,又坐了更,又解闷儿。今儿又是我的头家,如今园门关了,就该上场了。
”黛玉听说笑道:“难为你。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命人给他几百钱,打些酒吃,避
避雨气。那婆子笑道:“又破费姑娘赏酒吃。”说着,磕了一个头,外面接了钱,打伞去
了。

  紫鹃收起燕窝,然後移灯下帘,伏侍黛玉睡下。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
有母有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
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了。暂且无话。要知端底,且看

下回分解。

       谢谢晓天!这下你的用意就明白了;不过建议你,你自己的话跟引文最好使用不同颜色或者字体相互区别开来,方便读者阅读,不至于造成误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10: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郝小焕在2010-4-1 23:40:55的发言:

          可能是我前两篇文章没有交代清楚,第一篇是在第二篇几天之前发的,有我错误的理解,但是在第二篇中我没有说清楚。现在修正我的错误。

         我并没有说“非言语行为就是语境”这样一个结论。我提到这句的目的是作为一个理由来支撑。

         我这两篇帖子的讨论范围不只是语用学这个大背景。是在更广阔的一个学科理论研究层面,应该不仅仅是语用学。

         另外,我查了《语言信息处理》,说自然语言是没有经过加工的或人为干预的语言。“哑语又叫手语:手语是由于聋人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已作为聋人的一种语言,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手语包括手指语和手势语。手指语是用手指的指式变化和动作代表字母,并按照拼音顺序依次拼出词语;在远古时代,全人类都处在简单的有声语言阶段,常常用手做各种姿势来表示意思,这样的手势大多数是指示性和形象性的动作,叫作自然手势,此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开始创造出具有语言性质的手势,这种在有声语言和文字基础上产生的,与有声语言密切结合的手语,称之为人为手势。自然手势和人为手势结合成为手势语。”那么,我们现在的语言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同样有过对语言的规范,从大的意义上说,我们的有声语言可以说是适应人类发展的,可以叫做自然语言,那同样的哑语也应该叫做自然语言。而且两个聋哑人交流的话也符合语境交流的其他方面的理论研究。

        在语用学研究层面上,根据动态的语境观,上面我提到的观赏画画家和观赏者没有这种动态的生成过程,不算语境的研究范围。在这点我同意白杨的说法。

        我是钻进定义里出不来了,没有从理解层面上去深思。。。

       

      小焕的思考非常好,大大鼓励!

      同意你对哑语的看法,它也是种自然语言,有固定的“(手)形(意)义”关系,也是一种内容和形式具备固定联系的符号;跟有声语言不同的是哑语选择了手势、动作为外壳而没有使用声音手段;用哑语交流也是在特定语境中进行的;目前还不是语境研究的重点,没有引起语用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6 22: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上课时,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觉得挺有意思的,就发给大家看一看:

几个科学家去一家幼儿园进行调查,得出了一个结论:儿童的手掌大小与识字量成高度正相关,即在一般情况下,手掌越大的孩子识字量越多,为什么?

答案是:因为孩子的手掌越大,其年龄也越大,识字量就会多些

        上课的老师给我们出这个脑筋急转弯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告诉相关性并不代表其有因果联系。我觉得这个脑筋急转弯也反映了语用学的知识,具体哪个理论我还不清楚,但是很多人一看到或听到某两个事物有高度相关性,就会想到其二者有因果联系。我认为这是一种对语用和语义预设理解的偏差,如果有同学对这个脑筋急转弯有不同的理解,欢迎指点~~~

                                                                                                                                                                                                              王慧O(∩_∩)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6 22: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一个朋友在人人网上的个性签名,觉得很经典,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高三,我们满怀憧憬,看了《奋斗》;大学伊始,我们彷徨无措之时,看了《我的青春谁做主》,当我们即将豁然开朗之际,一部《蜗居》把我们全拍死了。绝望中,我们看完了《2012》,顿时淡定了,买什么房啊,反正都要塌…

虽然有点调侃的味道,但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今社会的大学生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比如,就业问题、住房问题......

突然深刻地体会到了那些蜗居在唐家岭的“蚁族”们在离开时的无奈和依依不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10: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王子在2010-4-6 22:18:12的发言:
   今天上课时,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觉得挺有意思的,就发给大家看一看:

几个科学家去一家幼儿园进行调查,得出了一个结论:儿童的手掌大小与识字量成高度正相关,即在一般情况下,手掌越大的孩子识字量越多,为什么?

答案是:因为孩子的手掌越大,其年龄也越大,识字量就会多些

        上课的老师给我们出这个脑筋急转弯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告诉相关性并不代表其有因果联系。我觉得这个脑筋急转弯也反映了语用学的知识,具体哪个理论我还不清楚,但是很多人一看到或听到某两个事物有高度相关性,就会想到其二者有因果联系。我认为这是一种对语用和语义预设理解的偏差,如果有同学对这个脑筋急转弯有不同的理解,欢迎指点~~~

                                                                                                                                                                                                              王慧O(∩_∩)O~

       谢谢王慧同学提供的这个有趣例子!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大概说的是一个画家到一个诊所画了幅素描,里面有一个正在针灸或者拔罐的病人的正面像;后来这个病人被认了出来,原来是大名鼎鼎的画家(梵高?),这幅画一下子价值连城,而作者也被认为是画家的密友;其实,他们互不相识,有画与被画的关系纯属巧合。

       同样的,“手掌大”、“年龄大”与“识字量多”之间并不具备因果关系,并不能想当然地推导。牵涉到什么理论呢?欢迎大家都来关注并发表意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7 10:26:4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10: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千与千寻在2010-4-6 22:41:58的发言:

看了一个朋友在人人网上的个性签名,觉得很经典,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高三,我们满怀憧憬,看了《奋斗》;大学伊始,我们彷徨无措之时,看了《我的青春谁做主》,当我们即将豁然开朗之际,一部《蜗居》把我们全拍死了。绝望中,我们看完了《2012》,顿时淡定了,买什么房啊,反正都要塌…

虽然有点调侃的味道,但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今社会的大学生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比如,就业问题、住房问题......

突然深刻地体会到了那些蜗居在唐家岭的“蚁族”们在离开时的无奈和依依不舍......

    谢谢千与千寻的分享!你一定是宫崎骏的动画迷吧!

    这签名是很经典,很有概括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11: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演讲中如何巧妙利用停顿

人类的沟通约60%的信息不是通过语言,是通过身体,30%是通过语调,那意味着你要传达的信息90%不是出自嘴巴。

如果没有人个性化的嗓音、语调和肢体语言,演讲的文字本身是苍白无力的。同样的文字内容,不同的人演绎,就分出了高低,语调和肢体语言的运用是其中的奥秘,所以才称作“演讲”,本质就是带有“表演”的成分。

停顿属于一种很重要的非语言说话技巧,合理运用适当的节奏,能帮助对方理解你的内容。

技巧要点是:

(1)强调某种观点时,停顿一拍,说完之后再停顿一拍。

(2)从一个观点转移到另一个观点,停顿两拍。

(3)让听众反思不寻常、重要、煽动的、呼吁的内容,停顿四拍。

(4)让听众注意某些观点,讲完后停顿,等待紧张气氛的出现,气氛达到某种程度后,再接着讲。

可以简单的归纳为“124”规则,要领是随你要表达的内容的重要程度,适当的停顿,以示强调,引起对方的注意和思考。

 

从杰弗里·迈耶书中学到的,经过整理,和希望改善演讲的人分享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6:15 , Processed in 0.06454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