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欧阳在2010-12-13 1:02:52的发言:我的问题可能和论文写作本身没有很大关系 老师上课说对学生作业的判断取决于对您自己思考的冲击或者说完善,但凡有惊喜之处便是好文章。 我觉得那是一方面,我认为了解学生最初的思维体系,在练习中帮助他改善更为重要。学生自己进步了,便是优秀。为什么是对老师的冲击呢?
另外一个问题让我很矛盾,我们试图客观地看待问题,思考要有一定的程序,不能偏激,方方面面都要衡量。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思考问题,大家的看法不都会趋于一致吗?即使深度不一样,但程式化了,还会有百家争鸣么?有时候,是不是偏激的思维里的花火更大?我矛盾了
“老师上课说对学生作业的判断取决于对您自己思考的冲击或者说完善,但凡有惊喜之处便是好文章。” 这样说恐怕误解了我的话。我说的是,只要能给我冲击,能让我惊喜,就会得到我的欣赏,这和“便是好文章”只怕还不能直接划等号,这样说更不等于说是“取决于……”,说“取决于”就成了唯一标准了。呵呵,套用一点咱们课上讲过的逻辑学知识,那就是,我说的是充分条件“只要……就……”,并不是必要条件“只有……才……”,不要错会我的原意。再有,我说“冲击”或“完善”或“惊喜”,都是有具体语境的,是为了让咱们同学们有信心,要让大家明白,在某些具体的点上,你们完全可以做到见老师所未见,道老师所未道。这就是我话里的意思,并没有说那是唯一的标准。 你问的第二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这个世上有很多偏激的深刻,胜过肤浅的“客观”,这点我不否认。但即使是这种情况,也很难说偏激就是深刻的必要条件,不偏激就无法达到那种深刻,很难说是这样,这要具体来看,那种深刻到底来源于什么,也许是来自于作者的学识或独特的人生体验,也许还可以假设如果不偏激也许可以更深刻,这都很难说。所以,你问我“有时候是不是偏激的思维里的花火更大”,既然你问的是“有时候”,那我无法排除这种特例的存在,但如果进一步地说因偏激而深刻的概率有多大,这我没法回答,就我的阅读和观察所及,因偏激而肤浅的,比例只怕要更大一些。你问如果大家都客观地看待问题,注重思考的程序,那“大家的看法不都会趋于一致吗”,这个担心倒不必,因为影响人们对一个事物的看法的因素很多,客观的态度(能做到多大程度的客观又是另一回事)、思考的程序只是其中一部分,个人的阅历和知识结构,以及论据的占有情况,等等,都会影响结论的走向,所以即使大家都力求客观、都注重思考程序,看法只怕也是相异的时候多。只是如果注重程序,可以避免一些低级错误,并且,不同看法的持有者也可以借助这共同程序,做有效的交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3 15:09:5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