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震撼的心灵旅行 ——荐《我的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周国平)
李春冬
有人说过,如果想要深入了解一个人,那么看他的自传是必须的。虽然无法与尼采的《看哪这人》和卢梭的《忏悔录》相比肩,但是这本周国平的《我的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却也值得一读,因为从中不仅仅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一些历史的真相,同时也可以引起我们很多的思考。在自传中,作者用最真实的语言,还原了自己的岁月与心灵历程,简单的言语,细腻的笔触,为自己,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正如他在自序《我判决自己诚实》中说道的:“一个人预先置身于墓中,从死出发来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就会具备一种根本的诚实,因为这时他面对的是自己和上帝。”他做到了,“坦然面对我的全部经历,甚至不羞于说出一般人眼中的隐私”,也正是因为这份彻彻底底的诚实,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诚意,也是对读者认真审视自己人生的一个鼓励。知道这本书,是一位长者推荐的。当时我刚进大学,对于自己,对于未来,觉得甚是迷茫,于是长者给我推荐了这本书,也希望阅读能给尚处于迷茫中的诸位一些启示。
全书分四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儿时记忆”、“北大岁月”、“农村十年”和“走在路上”。
第一部分的“儿时记忆”写的都是作者童年一些琐屑的小事儿,也许在读的时候不是给人以启发最大的,但却是最易引起人共鸣的。我在读的时候,心情很轻松,常常会读着读着就会心一笑,因为作者的文字勾起了我不少美好的童年回忆,孩子的纯真,童年的无忧,这对于喜欢回忆喜欢怀旧的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享受。
第二部分在全书所占的比重最大,当时作者所处的年龄段也是与我们现在最相似的,回忆了他在大学期间的点滴,从迷惘到清晰,从懵懵懂懂到精神觉醒。作者花了很重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人,一个对他影响甚大的人——郭世英,郭沫若的儿子。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很多历史,例如文革,作者从一个学生,一个保持头脑清醒的知识分子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那个年代的动乱与荒唐,更有作者自己被压抑的的心灵自白,真的很让人震撼,原本只是存在于书本上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深切地感受到那一场大劫难对于那时年代的人们到底意味着什么,也许,我只能用“毁灭”来形容。在这里,还穿插了对于郭沫若的一些描写,从中,我们也能从一个侧面了解到这个“御用文人”一些点滴。也是在一部分当中,我得到了不少启发。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比别人过得更加“艰苦”,精神上的艰苦,看了书我明白了,的确,我是痛苦的,但是这种痛苦来源于内心世界的丰富,因为我在不停地思考、选择,而我宁愿这样痛苦,也不要空虚。作者还谈到了读书对于他成长的意义,谈到了世界文学给予他的思想启发。虽然我们身为中文系的学生,可是我们已经不“纯粹”,我们每天忙得更多的都不是文学,而是那之外的第二学位或辅修以及各种活动,我们忙着记账,忙着做报表,忙着炒股,忙着社团的事儿,这样的生活里,静下心来读一本书真的已经成为了一种很大的奢侈。有一次和朋友闲聊,她说到,她一个星期就能读完十几本书,同样是中文系,我对于她的这种“纯粹”和“幸福”的状态很是羡慕。我们不应该活在只有书的世界里,可是我们不能活在没有书的世界里,不论你的专业是什么,这种最原始的汲取知识和开阔视野的方式都不应该被摒弃,因为它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一种更深的内在的东西和更高层次满足感。
第三部分主要是回忆了作者在农村下乡十年的经历和想法,生活的艰苦自不必说,但是让人觉得伟大的是,就是在这样艰苦单调、似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的环境中,“我”仍然能够不停止思考,思考生活的意义,思考自己的未来。“可怕的不是呆在小地方,而是以小地方的标准要求自己。那么,好吧,我就算被埋没了,也决不让自己被报废。”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心态,“我”最终才能走出大山,走出资源这个小地方,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最后一部分的“走在路上”是作者重回北京后的一些经历,但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思考。读完全书,最欣赏的是作者这种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人生态度。可以说,他的人生是充满劫难的,但是他却能够凭借这种精神,凭借着内心的强大,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读读这本书,也许你能够从中得到不少的收获,反省已经过去的岁月,而对于如何走好接下来的路,也会有一些全新的思考。
精彩语录欣赏(节选):
• 一个人预先置身于墓中,从死出发来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就会具备一种根本的诚实,因为这时他面对的是自己和上帝。人只有在面对他人时才需要掩饰或撒谎,自欺者所面对的也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自己在他人面前扮演的角色。
• 与走过的路相比,前面的路要漫长得多,可是,一生走路的姿势正是在最初的一段路程上定型的。
• 我从这些伟大作品中感受到了人性的深度和广度,仿佛在我的心中建立了一个秘密花园。有了这个家园,当我面对僵化的环境和课程时,就能够保持一份内在的自由,也保持了一种免疫力。
• 学问不是第一位的,生活本身高于学问,做一个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人比做一个学问家更有意义。世英经常说,生活的意义在于内心的充实。
• 一个人的精神自我一旦觉醒,他就不会甘心完全随波逐流了。
• 如果是常轨的打破使人解放,常识的打破却使人迷惘了。
• 生活有无意义,不决定于环境,而决定于精神状态。……理想虽然不能变成现实,但仍有作用,就是赋予现实一种方向和品格。
• 一个人倘若长期既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没有能够在相同水平上交流的人,便会感到一种深刻的寂寞。
• 让我勉强去爱一个人,是我的痛苦。让一个人勉强来爱我,是我的耻辱。
• 我写作从来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自救是任何一种方式的救世的前提,如果没有自救的觉悟,救世的雄心就只能是虚荣心、功利心和野心。中国知识分子历来热衷于做君王或民众的导师,实际上往往只是做了君王的臣僚和民众的优伶,部分的原因也许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