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远风

[推荐书目] 2012年古代文学(四)课程推书专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08: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本童话,一个世界 ——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

 

 

于雪

 

 

伊塔洛•卡尔维诺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意大利童话》是他通过两年的时间,根据意大利各地几个世纪以来用各种方言记录的民间故事资料搜集整理出来的,是一本能够体现出意大利童话特点的民间传说故事集。不同于我们熟知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等,《意大利童话》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简洁,干练,简直就是一篇一篇的故事大纲,粗粝朴素的特质使故事充满了一种民间气息。卡尔维诺在叙事艺术中一向对小说结构精雕细琢,可这本童话集中,却保留了民间传说的原始和本真,或质朴或俏皮,或神秘或荒谬。大多数人在童年时代都读过《安徒生童话》,安徒生的童话同样有其民间传说的源头,但安徒生对原材料的打磨润滑的范围恐怕要比卡尔维诺大得多,他的故事力求在道德上趋于完美,这一改编为年幼的我们呈现了一个非常美好的童话世界。而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显然不是这样的,以童话来命名,还是有些歪曲故事内容给人的感觉了。即便是今天,在这些意大利半岛流传百年的故事当中,我们仍旧可以像照镜子般看到如今的我们与这个社会。在那些故事中,善良的人一开始总是会被妒忌他们的人陷害,或是因为流言蜚语的力量受到伤害。这种情节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论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实在数不胜数。不同的是,在童话中,善良的人会在接下来的历险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好心人,甚至是动物或精灵,他们慷慨的拿出自己的宝物,说“带上吧,会用到的。”在经历一番磨难后,结尾往往会以大团圆的形式收场。这样的童话代表了一种普通劳动人民最真挚的感情,以及对正义发自内心的赞许和期待。卡尔维诺笔下的《意大利童话》不是普通的儿童读物,深究起来,书中大部分的情节甚至是非常血腥残忍的,虽然被害的主角往往能够奇迹般的起死回生,但害人者却会落得一个更凄惨的结局。在权力,金钱和复仇等等多种推动力下,亲情不过是无足轻重的东西,而人们所竭力推崇的,是对誓言的忠诚和在诱惑面前绝不动摇。叙事的一方往往是故事之外的旁观者,就像读者认为的那样,但当读者自己认真思索这篇童话到底在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时,才会真正的感到不寒而栗。最后以故事《蛇》结尾的一首小诗结束我的推荐。结局里,妹妹夺回王后的位置,烧死了两位狠毒姐姐,就在同一天,和国王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他们过着奢侈、冷酷的生活   我却躲在门后挨饿,   我回到客栈去吃饭   我的故事到此说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08: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孤独六讲》

 

白玛珍尕

 

在拜读蒋先生的《孤独六讲》之前,我一直认为孤独是一种现今社会群体症候现象。层出不穷的相亲节目,花样百出的恶搞跟风,无一不显露着现代人想方设法逃避孤独的现状。可是,这本书却告诉我,孤独也是美学的一种。这本书教会我如何享受孤独,唯此一点,就难能可贵。全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革命孤独。在革命孤独这一板块,蒋先生将革命解构成了一种美学,更提出了一种非常有趣的观点,即:革命者都是失败者。因为革命就是一群仍怀着梦想的人去追求一个自己营造的乌托邦,而当革命成功,失却梦想,革命便只剩下对体制的改革而失去其美学价值。千百年来,人类敬仰的多数英雄皆是输了革命却赢了诗与美。我对革命的第一次直观认识是源于一场学生运动的影像资料,无数激昂而愤怒的学生站在广场上呼喊着改变,也许空泛的理念和无组织的管理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失败,但这并不能消磨学生们声嘶力竭的演讲着,赌上性命的信仰着一个更好的世界的决绝与伟大。不论对错,不谈政治,这些孤独生命对年轻孤注一掷的挥霍便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美学嘉年华。我想,这便是蒋先生所说的孤独之美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白水 + 2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08: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悟空传》

 

白玛珍尕

 

推荐网络小说,也许我是唯一一个。其实,将网络小说置于台面之上,于我来说也是头一遭。《悟空传》虽兴于网络,但其立意却十分新颖而有深意。这也是我认为他值得一看的原因。

《西游记》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以利于民族文学之林多年,其故事已是妇孺皆知。万千读者皆感动于师徒四人除魔卫道,慈悲心肠。但,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真相并不是施老笔下所言,如果孙悟空失去了记忆,猪八戒在银河之边有一段凄美的爱情,如果西天取经只是一场骗局的话,你又该如何?于是,《悟空传》应运而生。

看到书名我,我们就知道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孙悟空。这位在《西游记》中就颇有反抗精神的美猴王在本书中仍没放弃反抗,不过失败的结局倒是相同。作为惩罚,众佛封印了他的记忆。失去了记忆的孙悟空只记得要去西天赎罪。却不记得曾经蟠桃园中神情怯怯的小仙,忘了称兄道弟的众魔,甚至忘了花果山颠迎风猎猎作响的齐天大圣旗。于是,他一路斩妖除魔终至西天,却不知棍下的缕缕亡魂皆是他的过去,天庭用孙悟空这把最锋利的刀割去了孙悟空的过去。当千帆过尽,记忆回笼,一切却已成定局。只能喊出“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的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的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字字泣血,字字无奈。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看点并不是跌宕起伏的情节或是华丽蜿蜒的语言,而是它字里行间凸显的一个浊重而悲切的哲学命题——人类存在的永恒悲剧性。在巨型的命运之手面前,个人努力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个体在生存中不屈于命运与预言的自我拯救似乎总是以悲剧收尾。滚滚历史长河中,你看又有几人能逃得过时运的大势,曾在年少时登高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勇者,又有谁能真的随天地而逍遥游?斯芬克斯站在忒拜城的悬崖上问俄狄浦斯人是什么什么又是人?孙悟空在天庭的桃园中每夜梦魇都是一只孤独的石猴站在海岩上孤独的嘶喊:“我是谁”,人天生就是缺的,一生下来就会不安,所以一生都是为了补全。但是,在这补全的路上,人便会渐渐发现总有一些我们无法抗衡却支配着我们的命运的力量。除非你真正做到无情无欲,否则,是人是仙,是佛是魔,都逃不出宿命二字。天蓬只因扶起自己的爱人就被罚下凡世堕生猪胎,沙悟净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一盏破碎的琉璃盏上,只为一个返回天庭的执念,终是如颠如痴。小白龙心心念念着当年那个笑起来如同夏日骄阳下的碧空苍穹的叫做江流的小和尚,情不知所起,却终只是求不得。天下苍生,茫茫如蚁,皆如那枝头旧花,随命运摆弄。但仍总有一些痴儿,他们竟不畏生死,不敬宿命,指天画地,妄图找出这宿命背后之手,打碎一切阻碍人类自由的束缚。是的,自由,他们竟然为了自由宁可死,毋宁输。他们的悲剧被刻在历史之柱上,他们叫夸父,叫林觉民,叫孙悟空,叫普罗米修斯,不管他们叫什么,他们的失败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与强权与命运抗争是有危险而愚蠢的。可是。为什么我即使只是写下这几个名字便会怆然而涕下?在无比精妙而盛大的不可抗力面前,我们是有多么渺小,多么容易失去生的希望。但因为这些痴人的存在,人类却总无法失了希望。因为,你会知道,在这九天之威的强权之下,至少还有人在振臂高呼,还有人曾以生命为引捅破天地,只为让我们看到自由其实真的就在九天之上。

我记得斯巴达起义时那些勇敢的奴隶喊出:“自由能冲破一切束缚,即使生存也不能使之让步”。这些英雄毕竟只是少数,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孙悟空,人类需要刚性的抗争也需要韧性的绵延,但,至少,如果有一天我们看到了血淋淋的他们,请站到路边为他们鼓掌。因为,只因有了他们,你我的世界才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08: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兰晓芙 于 2012-6-2 18:31 发表 听着田震的一首《月牙泉》,看着同学们这些性灵文字,真的是享受!很多推荐写得情真意切,很朴实也很有动人的力量,打算找来其中几部作品读读。

 

呵呵,欢迎指点,也欢迎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0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远风 于 2012-6-6 08:21 发表

《孤独六讲》

白玛珍尕

在拜读蒋先生的《孤独六讲》之前,我一直认为孤独是一种现今社会群体症候现象。层出不穷的相亲节目,花样百出的恶搞跟风,无一不显露着现代人想方设法逃避孤独的现状。可是,这本书却告诉我,孤独也是美学的一种。这本书教会我如何享受孤独,唯此一点,就难能可贵。全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革命孤独。在革命孤独这一板块,蒋先生将革命解构成了一种美学,更提出了一种非常有趣的观点,即:革命者都是失败者。因为革命就是一群仍怀着梦想的人去追求一个自己营造的乌托邦,而当革命成功,失却梦想,革命便只剩下对体制的改革而失去其美学价值。千百年来,人类敬仰的多数英雄皆是输了革命却赢了诗与美。我对革命的第一次直观认识是源于一场学生运动的影像资料,无数激昂而愤怒的学生站在广场上呼喊着改变,也许空泛的理念和无组织的管理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失败,但这并不能消磨学生们声嘶力竭的演讲着,赌上性命的信仰着一个更好的世界的决绝与伟大。不论对错,不谈政治,这些孤独生命对年轻孤注一掷的挥霍便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美学嘉年华。我想,这便是蒋先生所说的孤独之美吧。

 

写得好!我看这一个主题帖下,就有很多东西可以进入下一期《清源》。我心目中的《清源》就应该是这样的:以知性和信息见长(以区别于感性的《沃野》),同时又不乏文字的优美,这段文字便是很好的范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2: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

 

李晓滨

 

梁漱溟在这本书中从文化角度探讨了中国的问题根源,对“世界未来的方向”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看完这本书,第一反应是我真的是个中国人,第二反应是梁漱溟对中国洞若观火。没有无缘无故的民族性,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也是一步步构建起来的。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必然有其文化内因。纵观整本书,我感触最深的,中国是个伦理本位的传统社会。虽然这本书于1949年完稿。但是60年的新社会统治下,“伦理”二字自上而下,仍在整个中华民族里占据着统治地位。梁漱溟是个说理高手,从中国的家本位谈至以道德代宗教,小群体的聚居生活导致中国人缺乏国家意识,无法治观念。小家即小国,大家即大国,家族式的保护模式对人的要求即各司其位,而大多时候,“其位”由上指派。致使大多数人无需理性,只需循规蹈矩地生活。一套逻辑即概括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生活。大多数人依据马克思的说法,经济基础造就上层建筑。但梁漱溟却对此提出异议。小农耕作的国家自古有之,但偏偏各走各的路,同一颗种子开出千般花。梁漱溟认为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而这个文化包括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的阶级分层,国家的统治重心。中国文化的内核的重点就是“家。”一个字又有千般解释。毫无疑问,“家”是阻止当前中国社会从“德治”转向“法治”的最大障碍。不论是“彭宇案”还是“小悦悦”事件,在中国社会往往会有两种观点打着永恒的嘴仗,到底是“道德”还是“法律”的缺失?而温和的官方又往往又要高举各种精神文明的大旗。我们必须承认,人性,不论在哪个时期都没有谁好谁差的区别。只有好的表现得多还是坏的暴露得多的区别。我们一直在老生常谈!只有坏的制度才会造就坏的人。关键是这个坏的制度屹立不倒。它上面依附着无数人。“覆巢之下无完卵。”所以我们都在等待着所谓的“和平过渡。”但要过渡到何处?西式制度?我不甚了解。梁漱溟通过东西方的比较,点明西方的基督教是集体的宗教,中国的儒教更多是个人的宗教。在当时,显然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制度更适应世界的发展。虽然当时的中国是破碎的,但是他依然不怀疑中国文化的力量。我也认同他的观点。中国文化是先驱者,在世界还不能接受的时候,已经走得太远。所以早熟的中国文化注定也要早夭。梁漱溟认为,世界在走向资本主义的高峰后,注定要走向东方文明的回归。只是,我却不禁忧心。尼采有一句话,吓死也吓醒了许多人,他说,“上帝死了!”我,悲观地认为,不禁耶和华死了,东方的孔子也败了。资本主义文化渐渐消散了可以坚持的内核,他只剩停不下脚步的发展,和剧增的物质文明。而东方在追逐一些东西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放弃了,埋藏于血液的一直闪闪发光的宝藏。人,太忙了。不论是上位者,还是平民百姓。在现在的世界里,“真理已经不是越辩越聪明了。”可获取的资源太多了,我们需要的是静静地读一本有营养的书,自己思考,自己收获。《中国文化要义》,与君共享!更了解你自己,更了解中国,不能错过的一本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2: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次震撼的心灵旅行 ——荐《我的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周国平)

 

李春冬

 

有人说过,如果想要深入了解一个人,那么看他的自传是必须的。虽然无法与尼采的《看哪这人》和卢梭的《忏悔录》相比肩,但是这本周国平的《我的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却也值得一读,因为从中不仅仅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一些历史的真相,同时也可以引起我们很多的思考。在自传中,作者用最真实的语言,还原了自己的岁月与心灵历程,简单的言语,细腻的笔触,为自己,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正如他在自序《我判决自己诚实》中说道的:“一个人预先置身于墓中,从死出发来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就会具备一种根本的诚实,因为这时他面对的是自己和上帝。”他做到了,“坦然面对我的全部经历,甚至不羞于说出一般人眼中的隐私”,也正是因为这份彻彻底底的诚实,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诚意,也是对读者认真审视自己人生的一个鼓励。知道这本书,是一位长者推荐的。当时我刚进大学,对于自己,对于未来,觉得甚是迷茫,于是长者给我推荐了这本书,也希望阅读能给尚处于迷茫中的诸位一些启示。

 

全书分四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儿时记忆”、“北大岁月”、“农村十年”和“走在路上”。

 

第一部分的“儿时记忆”写的都是作者童年一些琐屑的小事儿,也许在读的时候不是给人以启发最大的,但却是最易引起人共鸣的。我在读的时候,心情很轻松,常常会读着读着就会心一笑,因为作者的文字勾起了我不少美好的童年回忆,孩子的纯真,童年的无忧,这对于喜欢回忆喜欢怀旧的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享受。

 

第二部分在全书所占的比重最大,当时作者所处的年龄段也是与我们现在最相似的,回忆了他在大学期间的点滴,从迷惘到清晰,从懵懵懂懂到精神觉醒。作者花了很重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人,一个对他影响甚大的人——郭世英,郭沫若的儿子。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很多历史,例如文革,作者从一个学生,一个保持头脑清醒的知识分子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那个年代的动乱与荒唐,更有作者自己被压抑的的心灵自白,真的很让人震撼,原本只是存在于书本上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深切地感受到那一场大劫难对于那时年代的人们到底意味着什么,也许,我只能用“毁灭”来形容。在这里,还穿插了对于郭沫若的一些描写,从中,我们也能从一个侧面了解到这个“御用文人”一些点滴。也是在一部分当中,我得到了不少启发。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比别人过得更加“艰苦”,精神上的艰苦,看了书我明白了,的确,我是痛苦的,但是这种痛苦来源于内心世界的丰富,因为我在不停地思考、选择,而我宁愿这样痛苦,也不要空虚。作者还谈到了读书对于他成长的意义,谈到了世界文学给予他的思想启发。虽然我们身为中文系的学生,可是我们已经不“纯粹”,我们每天忙得更多的都不是文学,而是那之外的第二学位或辅修以及各种活动,我们忙着记账,忙着做报表,忙着炒股,忙着社团的事儿,这样的生活里,静下心来读一本书真的已经成为了一种很大的奢侈。有一次和朋友闲聊,她说到,她一个星期就能读完十几本书,同样是中文系,我对于她的这种“纯粹”和“幸福”的状态很是羡慕。我们不应该活在只有书的世界里,可是我们不能活在没有书的世界里,不论你的专业是什么,这种最原始的汲取知识和开阔视野的方式都不应该被摒弃,因为它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一种更深的内在的东西和更高层次满足感。

 

第三部分主要是回忆了作者在农村下乡十年的经历和想法,生活的艰苦自不必说,但是让人觉得伟大的是,就是在这样艰苦单调、似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的环境中,“我”仍然能够不停止思考,思考生活的意义,思考自己的未来。“可怕的不是呆在小地方,而是以小地方的标准要求自己。那么,好吧,我就算被埋没了,也决不让自己被报废。”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心态,“我”最终才能走出大山,走出资源这个小地方,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最后一部分的“走在路上”是作者重回北京后的一些经历,但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思考。读完全书,最欣赏的是作者这种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人生态度。可以说,他的人生是充满劫难的,但是他却能够凭借这种精神,凭借着内心的强大,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读读这本书,也许你能够从中得到不少的收获,反省已经过去的岁月,而对于如何走好接下来的路,也会有一些全新的思考。

 

 精彩语录欣赏(节选):

 • 一个人预先置身于墓中,从死出发来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就会具备一种根本的诚实,因为这时他面对的是自己和上帝。人只有在面对他人时才需要掩饰或撒谎,自欺者所面对的也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自己在他人面前扮演的角色。

 • 与走过的路相比,前面的路要漫长得多,可是,一生走路的姿势正是在最初的一段路程上定型的。

• 我从这些伟大作品中感受到了人性的深度和广度,仿佛在我的心中建立了一个秘密花园。有了这个家园,当我面对僵化的环境和课程时,就能够保持一份内在的自由,也保持了一种免疫力。

• 学问不是第一位的,生活本身高于学问,做一个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人比做一个学问家更有意义。世英经常说,生活的意义在于内心的充实。

 • 一个人的精神自我一旦觉醒,他就不会甘心完全随波逐流了。

 • 如果是常轨的打破使人解放,常识的打破却使人迷惘了。

 • 生活有无意义,不决定于环境,而决定于精神状态。……理想虽然不能变成现实,但仍有作用,就是赋予现实一种方向和品格。

• 一个人倘若长期既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没有能够在相同水平上交流的人,便会感到一种深刻的寂寞。

 • 让我勉强去爱一个人,是我的痛苦。让一个人勉强来爱我,是我的耻辱。

 • 我写作从来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自救是任何一种方式的救世的前提,如果没有自救的觉悟,救世的雄心就只能是虚荣心、功利心和野心。中国知识分子历来热衷于做君王或民众的导师,实际上往往只是做了君王的臣僚和民众的优伶,部分的原因也许在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01: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写得都很有才,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15: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得活过——读《死亡诗社》有感

在梦想中追求自由,在生活中找寻诗意。

——题记

大概是在初中时读过一本书,忘了书名,忘了作者,唯独记得一句话——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彼时快要中考,父母期盼自己考上全疆最好的高中,而大家桌子上贴的座右铭都是类似“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之类。那时并没有思考很多,觉得就是这样了,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这样的路才算顺风顺水,好像这就是自己的梦想。于我而言,这本书带来最大的触动也许并不是要坚持自己的梦想,而是,你究竟知不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最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死亡诗社》我是先看的电影,然后看的书。不得不说,电影带给我的震撼更大;但是书绝对值得一看,因为你会更了解那些经过历史沉淀的诗句,会明白诗歌无与伦比的美好。梭罗写:“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少年们第一次在山洞集会,尼尔念完这句诗,大家都陷入长久的沉默,而我也沉默了,看电影时不觉得该按暂停去思考,但是看书时却没有再往下看,沉浸在梭罗的诗句中怎么也出不来。平时是不愿意读诗的,觉得太过阳春白雪,不是我等俗人所能理解。可是看完这本书发现不是,只要你是用心在读,你总能感受到属于自己的触动。这也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它教给我们的不仅是人生思考,还有对文学的思考,对诗歌的重新认识。

然而,带给我更多的还是小说的情节。尼尔可以去扮演精灵时的喜悦,托德不敢上台演讲的慌张,诺克斯拿着花束去给心爱的姑娘念诗,尼尔抚摸着花环闷声枪响,少年们站上桌子高喊着“哦,船长,我的船长”……每一个情节带来的都是心灵的涤荡。他们惯受管教,却被基丁老师所打动,找回了原本的青春。尼尔为什么要自杀,因为他明白没有梦想的生活比死亡更加可怕。记得王小波说过:“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原来,艺术无国界,真理亦无国界。

我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就是这样认真学习,拿很高的绩点,出国,海龟,工作,有车有房,嫁人,升职,退休,然后终老么?白岩松来讲座时说到:“我们那时候的男孩子,学弹吉他没想过要用它来追姑娘;每天写诗,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一个诗人。”突然羡慕那个年代的人,每天不用去苦大仇深、思考人生,只用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觉得开心就好。就像《死亡诗社》里的少年,我想成为一个演员,去演莎翁的话剧,而不是一个法官、一个医生,不是去继承家族事业。

有人说,明白社会的残酷,学会在这样的世界里生活,就叫做成长。我否定,这应该叫做残酷的青春!而真正的成长,应该是了解这个世界,找到自己的定位,看清自己的心心念念,不用去思考会否成功,去做就好,你不去拼不去闯,这哪里叫做青春呢?这哪里叫做真真切切地活过了一遭呢?

前面在水云间上看见有人提到《死亡诗社》,就想到老师一个学期都不断提及的经典问题,究竟什么算作经典,像这样一部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小说算是经典么?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是的,《死亡诗社》带给我良多,就像帖子里写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我觉得能给很多人带去触动,能被很多人接受和认可,就应该拿来推荐,让更多的人得到心灵的洗涤。

趁着我们还活着,去尽力梦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0 01: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组推荐《亲爱的三毛》-----陈枕——坐在秋千架上的小英雄

    三毛说,把生活想象成秋千和跷跷板,荡秋千可以是独立的,你推着秋千跑几步,跳上去,自己用脚蹬,当然你也可以让人帮你在后面推,而这些人就是家人、学校、社会,而在我们玩玩跷跷板的时候,自己在这边,另一边依然是家人、学校、社会,如果他们不肯把脚松一下,放过悬空的我们,那我们只有用自己的智慧去跟对方抗衡。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平衡的,有高帅富,也有矮矬穷的屌丝,有些人就是可以生活在幸福完满的家庭中,有些人命中注定要在破碎的家庭中艰难地生活。后者只能依靠自己荡秋千,也许他达不到很高的地方,也许他的速度会慢很多,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人生的取舍与好坏其实全在于自己的心态。对于我自己来说,小时候潜意识里就会觉得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是坏孩子,会干坏事,进劳改所什么的,所以爸爸妈妈不在一起反而会让我有很强的好胜心,这种好胜心就是急切地想证明自己虽然没有完整的家庭但还是个好孩子,还是很优秀。我不知道这种心态正不正确,我也不能说单亲家庭是好还是不好,因为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也是不一样的。除了那些真的特别幸福完美的,其实很多家庭都会有自己的问题,但是我觉得不管我们处于哪一种家庭状态,或者以后有了自己的家庭,以我们的心智来说,都应该有能力去应付、去面对这些问题了,把这些看作是人生中必要的磨砺,就像三毛说的,最重要的生活密码,是本身心态的均衡。这样一本书,会让你对很多事看开一些,内心就会变得比较平和,给你正能量,让你觉得一个人要拥有热情而乐观的活着。每天吃一颗糖,然后告诉自己——今天的日子果然又是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6 03:29 , Processed in 0.05464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