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教学相关] 【作业】《世说新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13: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在2007-11-30 21:01:34的发言:

                                                     作人无长物


[原文]

    王恭(1)从会稽(2)还,王大(3)看之。见其坐六尺簟(4),因语恭:“卿(5)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6)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7)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8)。”


[注释]

(1)王恭:字孝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东晋时曾任五州都督,青州(时治在今   山东金乡西北)刺史。(2)会稽:郡名。治今浙江绍兴。(3)王大:元达,小字佛大,也称阿大。官至荆州(时治在今湖北江陵)刺史。与王恭同  族,辈分高于王恭(4)簟(dian)竹席。(5)卿:六朝时长辈称晚辈为“卿”。王恭是王忱族子,所以王忱称王恭为卿。(6)荐:草荐,草垫子。(7)丈人:古时对长辈的尊称。(8)长物:余物,多余的东西。


[译文]

       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去看他,见王恭坐在六尺长的竹席上。王大就对他说:“你从浙东回来,应该有不少这种竹席,能拿一领给我吗?”王恭没有说话。王大离开后,王恭就把自己所坐的那领竹席给王大送去。王恭已经没有其他席子,便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了这件事,大为惊讶,说:“我原来以为你有好几领,所以向你要。”王恭回答说:“你不了解我,我做人,从没有多余的东西。”


[感想]


       《世说新语》中,我了解得实在有限。选这篇小文,只因其题乍现,“于我心有戚戚焉”。于是,激动一回,冲动一回,就迫不及待来献丑了。

       先说说最核心的“(做)人无长物”吧。在我看来,其解有二。第一,追求物质,应当“慎取之,足则已”。此文中,王恭即便去了竹席俯拾即是的浙东,仍只带回一领,我想大概就是这样。世间有形之物,或浑然天成,或巧夺天工,对于个人而言,都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的,谁也不能逐一享穷用尽。于是,有的人忧于不足,大举敛财索物,只得锒铛入狱;有的人则知足常乐,转而“聚精会神”,终能不虚一生。当然,物本无善恶,乃寻物者心境异也。做人若如王恭之谨慎,永远只追求只存留有用之物,想必才能以我为主,物尽其能,为我所用。


       第二,追求精神,应当“穷其一生,非足无休”。或许每个人都曾体会过“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与悲哀吧。的确,谁都不大可能在短短几十年间,学尽世上一切知识一切技能,而成为名符其实的“通才”或“杂家”。但至少,谁都有权利有能力追求“厚积厚发”的境界。诚然,谁都不是所谓“先知”,谁都无法预知在未来社会,哪些知识哪些技能是“有用的”。那么,何谓“足”?就我看来,当“博学深思”成为习惯,当“终身学习”称为信条,则“足”之境不远矣。


        总之,“无长物”确是做人的哲理。惟有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智,你我才能拨响人生最动人的弦。


        再纵观全文,作者仅以寥寥数语,便使一有胆识的慷慨之士跃然案前纸上,翩然你我脑际。王恭之胆识,在其沉默不语,在其从容应答;王恭之慷慨,在其虽身无长物,却乐以己爱遗人。自小人物间提炼大智慧,从小事物中发掘大道理。作者惜墨如金,而细致精妙如此,实在不能不令人叹服。


        呵!做人当如王恭,做文当如刘公,孰与我哉?

张鑫

200741182


文字精炼,见解独到,甚好。

抄用原文中“恭言”当为“恭无言”,呵呵,这个关键处不该出错。还有评论的最后一句,“孰与我哉”,要表达的是说什么意思呢?“孰与”这个词,在古代汉语里的用法是表示“和……相比哪个更……”,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意即点着蜡烛照明跟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一些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也是这个用法。“孰与”还有另外一种用法,就是将“孰”当作疑问代词“谁”来讲,这样,“孰与”就是“谁与”的意思,如“倚天不出,孰与争锋”就是这个用法。那么你的最后一句,“孰与我哉”,应该怎样理解呢,呵呵,我猜,莫非你想说的是“谁能和我抱着同样的想法呢”?这最后四个字恐怕还得改一下。

除了上面的两个小问题外,其它都没问题,通篇都很好。我十分欣赏:)

成绩:

张鑫  90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13: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俞溜在2007-11-30 22:13:08的发言:

[原文]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④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⑤?”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 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⑥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

   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一:整个。⑤独止:一个人留下。⑥无义:不懂道义。


[译文]

   有一次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刚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那座郡城,朋友就劝巨伯离开,说:“我马上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这儿吧!”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最终没有离开。郡城陷落后,敌寇进了城,很奇怪荀巨伯还呆在这里,就问他:“我们大军一进城,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还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敌寇听后内心大受震动,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个有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撤军而回了,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感想]

   看完这一小段文章,想说的有两点。
       其一,说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吧。荀巨伯为朋友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这让在下甚为感触!在如今这个经济时代,以前所谓的“为朋友两肋插刀”在不经意间却已被“为利益插朋友两刀”所取代。在这个有些病态的社会里,想要寻得一位真正的朋友委实不容易,就更别提如荀巨伯这般以生命相交的朋友了。当利益与“朋友”间发生冲突时,不少人会选择远离“朋友”,与利益牵手。社会在呼唤朋友,朋友在呼唤你!
        其二,很想赞美一下胡贼。尽管他们声称自己“无义”,而我看来他们心中有着真正意义的“义”。他们能为荀巨伯所感动,不可否认他们内心的善;他们能认识到自己的“无义”,可见他们仍有义。他们心中的“义”战胜了“利”,所以郡城得以保全。由此,我不由地想到了前不久看过的“落叶归根”。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赵本山乘车遇劫的一段:劫匪都被赵本山感动了,而那些冠冕堂皇的乘客却不为所动,无情的把赵本山赶下了车。劫匪固然不可爱,但他们何尝不比那些无义的乘客好上千万倍!内心有义之人是可敬的!如果内心无义,外表无论装得多么高贵,那都是一个卑微可怜的人。心灵在期待义!
        以上是在下的一点感想,因在下语文水平有限,文章不是很有文采,若有什么不当之处,望能予以指点,在下不胜感谢!

                                                                                     俞溜           学号:200741178


呵呵,文章固然不能说得上很有文采,但语句却也很流畅,这说明你的文字基本功还是不错的:)

说到强盗,那么,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个《世说新语》里关于强盗的故事吧:

戴渊少时,游侠不冶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陆机赴假还洛,辎重甚盛,渊使少年掠劫。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渊既神姿峰颖,虽处鄙事,神气犹异。机于船屋上遥谓之曰:“卿才如此,亦复作劫邪?”渊便泣涕,投剑归机。辞厉非常,机弥重之,定交,作笔荐焉。过江,仕至征西将军。

呵呵,这就是《世说新语》的时代,连盗贼都这么令人神往。于今古风不存矣……

成绩:

俞溜  80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14: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不见在2007-12-1 2:42:49的发言:
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伤惶,咏左思《招隐》诗②。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③。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注释】

①山阴:县名,今浙江省绍兴县。按:王子猷弃官东归,住在山阴县。

②四望:眺望四方。彷徨:同“徘徊”。左思(招隐》诗:左思是西晋时著名诗人,对当时门阀士族专权感到不满。《招隐》诗写寻访隐士和对隐居生活的羡慕。

③剡:剡县,今浙江省嵊县。有剡溪可通山阴县。


其实已开始就想做这个作业了,总是因各种事情拖累,现在趁着夜深人静,也好尽情怀想一下来自晋朝名士们的、遥远而清晰的声音。
不是因为图个方便才选这个课本上的段落,而是我觉得,所谓“魏晋风度”的所有纵情,所有不羁,所有放浪,所有豪壮,都在这小小的短篇中得以凝聚。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八字风流,干净利落到了极致,便也是所有。兴,不是羽化登仙的幻想,更不是精忠报国的理想,永远不是你所期望的伟大——它,只是一种纯粹。纯粹如同未受洗的婴孩,有着脆弱的可爱。
看到这句话时我突然觉得那种邈远的幸福扑面而来。眼前是一片空静得没有尽头的夜,月光丰盈,映亮一片有皑皑白雪的绵延山峦。近处是一条平静的小河,轻微的波纹上浮着月光,时隐时现。这时来了一叶破旧的小舟,子猷盘坐在船头,两个手指轻轻拎着酒壶,头发凌乱,脸上有微微醉意。他一定是半眯着双眼,嘴角有淡然自得的笑容。
每每阅读这些文字我都会不自觉地想到这个画面。忽略那个时代所有的黑暗动荡,没有大言语没有大释放其实也没有大智慧。
但我只是很喜欢。虽然我知道流传千古的未必是这样的简单。
因为文字想到朋友,于是就去看看他。驾一夜的小舟,听一夜的流水。披一身皎皎月华,赏一片皑皑寒雪。不过是为了看看他的家门,他或许也眠觉,开室,命酌酒,起伤惶。觉得他的存在与自己并不遥远,便是足够。我在你门前的小河上饮了一壶酒,看了看你头顶的月亮,然后我安静地转身离开。这样的随情随兴,古今中外,恐怕都不多见。也许更是因为这不仅仅是无节制的纵欲,在那个高压混乱的背景下,《任诞》中所有放纵的疯狂,无不充满着流浪与回归的矛盾,无不隐匿着放弃与挣扎的痛苦。我听说过文学创作中所谓“两难结构”往往能造就作品的伟大,也许冥冥中历史也有这样的偏好吧。
这些痛苦得幸福的人是否应该被同情。他们以一种与社会抵触的极端方式生存,然而世界没有任何改变。他们依旧饥寒交迫,他们所挂念的天下依旧生灵涂炭。其实整部《世说》,包括不断强调豁达的《伤逝第十七》,都有这个模糊而切实的烙印。
我开始知道,一直以来我们所崇尚和欣羡的,放浪不羁,狂饮长啸,潇洒任性,都不过是“魏晋风度”剥离了所有悲剧背景与核心的表层。而那不断涌入我脑海的画面,也不过是柏拉图式的空想。然而那毕竟是过去的故事。相隔之久相距之远足以使之成为梦境。

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青铜白银黄金时代,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沉默的大多数,我们只是本能地对内心的美好有需索。
相信曾经有这样的生活,可以信仰。有这样的梦境,可以坚持。
月光白雪流水,半醉的子猷。这样平静,这样充满渴望。

“看到这句话时我突然觉得那种邈远的幸福扑面而来。眼前是一片空静得没有尽头的夜,月光丰盈,映亮一片有皑皑白雪的绵延山峦。”

读到这里眼前一亮,后面果然越读越精彩,越读越欣喜:)

“他们依旧饥寒交迫,他们所挂念的天下依旧生灵涂炭”这一句中的“他们”是指谁,语义不明,你再推敲一下。

成绩:

谢岩   91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14: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阙开薇在2007-12-2 12:57:47的发言: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选自《德行第一》)

【注解】
 捉:拾起      掷去:扔掉      废:放下

【翻译】
    管宁、华歆一起在园中锄土种菜,看见地里有一块金子,管宁跟看到石头一样继续锄地,华歆拾起来又扔掉。又曾经同在一张席上读书,这时有华丽的车子从门前经过,管宁继续读书,华歆则放下书出门看热闹。管宁把席子割成两半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分析】
    该篇通过对两件小事的描述,对比出了管宁和华歆境界的不同。管宁视金钱为粪土,读书专心不为世事所扰;而华歆见利动心,为人浮躁,外面的一点热闹就能把他吸引过去。通过这样的细枝末节就得以认识一个人的本质,可谓见微而知著,因小而见大。可见魏晋读书人士大夫的思考力是很强的。

【感想】
    这就是著名的《管宁割席》,自此便有了“割席绝交“的说法。全篇体现了魏晋士人对高尚德行的追求。但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很明显是带有个人倾向的,褒贬十分明显。我们看故事内容就好,切不可认为华歆就是故事中这样的形象。历史上的华歆是德行高尚的忠臣。“华子鱼良德也,然非筹略才,无他方规,自守而已。“作为魏朝的三代重臣,华歆始终保持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的态度,为曹魏散贡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纵观华歆一生,博学而多才,年少以高行显名。到了曹魏阵营中,思维周密,办事处处谨慎小心,并且“事上以忠,济下以仁”,再次展现了他过人的一面。

   跟德行高尚的人交往固然好。但转念一想,朋友在德行上有缺陷就要与之绝交,是否有些偏激。朋友本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怎能因为一些缺陷就剥夺了对方的朋友身份。况且人不完人,那些对朋友要求太高的人最终也会被他人疏离。

200741165

读书而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好的,那么,行文也该如此啊,“华歆始终保持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的态度,为曹魏散贡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纵观华歆一生,博学而多才,年少以高行显名。到了曹魏阵营中,思维周密,办事处处谨慎小心,并且‘事上以忠,济下以仁’,再次展现了他过人的一面。”这几句直接从网上搬来,连原文中“为曹魏散贡献着”的衍文“散”字都原封不动地搬来,这就不好了吧?

成绩:

阙开薇    70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15: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恺欣在2007-12-2 18:38:26的发言:

 折服于前面十几位同学的见解,惊叹于魏晋百年间的沧桑。阅读了《世》的一些文章,觉得还是脍炙人口的这几篇更能触动我。以下是我浅显的看法。

一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吐血数升,(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二  嵇康(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三  谢 公 与 人 围 棋 ,俄 而 谢 玄 淮 上 信 至 ;看 书竟 ,默 然 无 言 ,徐 向 局 。客 问 淮 上 利 害 ,答 曰 :“小 儿 辈大 破 贼 。”意 色 举 止  ,不 异 于 常
。 

 在魏晋那个动荡混沌等待尘埃落定的年代,乖张的弥衡,固执的孔融,那些才华横溢的名士,都过于光芒四射而死于统治者的刀下。嗅着他们的血腥,文人傲然于世的精神非但没有泯灭,反而如暴雨洗刷下的离离青草般蔓延繁茂。

 阮籍厌恶统治者的凶残,做作,士达则兼济天下,他只好选择独善其身,以自己的率性给以软弱的反抗。那些对其他人来说与内心离径叛道的繁文缛节,也许可以让他发泄以下汹涌的对母亲逝去的悲伤。他得知母亲去世内心的悲伤,空虚,孤独,一定已向他袭去,但他以为那种形式不配他,那些统治者都以此掩饰内心的漠然。周围没有一个知己,微斯人,吾谁与诉?最终,失去母亲之悲难以压抑,“一声长号,吐血数升”,以此祭奠母亲。
  对所谓的政客他以“白眼”相向,那些华而不实,暗怀心机的交往,使他更向往自然天地之间悠闲的生活,哪怕眼见的更多的是萧瑟的秋夜之景。于是他与嵇康以另种诗意的方式结为了忘年知交,以曲对话,直入内心最深处难以寄寓于语言这种载体的交流;他登苏门山找真人,以长啸完成交流;又驱车抱着酒罐,穷途而哭。博览群籍,放浪山水之时,他内心始终有挥之不去的孤独感,“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他的率真与对人生的不断追探,使后人敬重,感慨不已。

 而相比而言,嵇康更清楚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他性情高蹈独立,刚敖不羁,有着明确的政治倾向,人生原则,广阔的胸襟,对世事的清晰的洞察,所以总能有平和的心态。广陵散铺天盖地,余音渺渺,他神态自若,孤松独立,清楚地知道这是《与山涛绝交书》中义无返顾地影射司马昭的结果,为此他毫不后悔。正如“凌厉中原,顾盼生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悠闲飒爽,毫无徘徊前瞻后顾之意。入山采药,修身养性,轻辩直言,都使每一寸生命更有质量。他在乎精神的自由,无违本性,为后人所不及,最后他幽幽地叹息“于今绝矣”不禁使人黯然泪下,为历史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与向往,神秘的古曲,还有他本身。

 谢安自东山入世,仕途畅达,位至宰相。  但我初识此篇,是在被用作反面例子的文章里,他的狂喜在入内宅后才释放,何不随缘随喜呢?更何况隐居东山是曾对妻子说“吾亦不免矣”,就是说其实我也免不了要去作官的,其韬光养晦之深,志向之远可见一斑(当时老百姓都认为他是真正的隐士)。然而,读了《世》中其他一些有关他的篇目才理解“旧时王谢堂前燕”所指的那段对惊心动魄,辉煌的历史, 战争,谋权更相交替的历史。但谢安“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默然无语,徐向局”,纵使兵仞当前,个人国家存亡“在此一行”,纵使胜负未卜,担当运筹帷幄之重任,纵使有所希冀,承载着个人家族仕途 仍保持着出变不惊的大家风范,才能无声的镇压着混乱的时局。他的锋芒总闪现危急时刻,隐居时刻意收敛又何妨?在腹有诗书气自华,有所求而敛声静气,得失不形于色的大家风范,那个时代如此就足够了。

金工 200742007



写的不错,看得出,你下了不少功夫,写的很用心,所以能洋洋洒洒,写出这样一大篇,也谈出了不少精彩的见解。如果说有什么美中不足,那就是一些句子还应再打磨一下,比如,“那些对其他人来说与内心离径叛道的繁文缛节”,“直入内心最深处难以寄寓于语言这种载体的交流”,这些句子就有些令人费解,另外,还有些错别字,也影响文章的阅读效果。你这篇作业,见解和局部的文笔已经使其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毛坯了,就差最后一道工序,即通篇打磨一遍,如果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这将是一篇非常出色的文章。

成绩:

胡恺欣  88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15: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卫麓婵在2007-12-2 21:54:27的发言:

原文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②?”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注释

遽:通惧。②不:通否。

译文

孔融被拘捕,家中内外一片惊慌。当时孔融的两个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照旧下棋游戏,毫无惧色。孔融对前来拘捕的人说:“希望我一个人伏罪,这两个小儿能不能给条活路?”两个儿子听后慢慢地说道:“父亲,难道看见过倾覆的鸟巢里会有完整的蛋么?”不久,两个儿子也被收捕。

感想

《世说新语》里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小故事,它里面的故事都很短,文笔简洁,构思精巧,寓意深刻,有许多名篇至今仍熠熠生辉,脍炙人口。

我所选的这一则小故事,只是这部宝书中的小小一篇,它同样简短,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发人深省。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但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孔融的儿子更有着不凡的品质。故事中说道,孔融即将被杀,他希望能保全两个儿子的性命,可是他的儿子们却缓缓地走向他说:“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想想这个画面,足够让人震撼,这小孔融的“清醒从容,大义凛然”,比革命烈士来得更有笃定、更举重若轻。面对死亡,就算是成人也未必能做到如此镇定,更何况他们只是八九岁的孩子,能有如此面对死亡的心态,真让人佩服。

看了这则故事,不得不让我反思自己,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勇气去面对,是不是也能从容镇定地去解决,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八九岁的孩子连死都不怕,身为十八九岁的我们又怎可被一时的困难吓倒?

从另一方面讲,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他在危难之时,想的并不是如何脱难,而是关心孩子的安危。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无论何时都心系子女,爱子女比爱自己更多,身为子女的我们,应该理解父母的苦心,孝敬父母,他们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

 

 

PS:以上只是自己的一点看法,对这则小故事,大家一定会有更多不同的见解,请多多指教。

学号:200741172

学号:200741172

评得好!你选的这则故事很著名,但我没想到有人会拿它来赏析,你选了它,并且评得还不错:)

成绩:

卫麓婵  82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 18: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老师,为什么我的作业没有被批改?

我的作业在第六页,55楼。

老师辛苦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21: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苏瀛在2008-1-13 18:15:05的发言:

请问老师,为什么我的作业没有被批改?

我的作业在第六页,55楼。

老师辛苦了!谢谢!

呵呵,一个作业帖子我连看带回,要用半个小时,你自己算一算,看到你这55楼的帖子我得在电脑前坐多长时间,眼睛疼得都快睁不开,给我一点时间,我今夜一定看完你的作业,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21: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温雯在2007-12-2 23:22:49的发言:

【原文】
    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雅量》)

【注释】
    (1)夏侯太初:夏侯玄,字太初,是夏侯尚之子,曹爽亲族,魏征西将军。少时博学,才华出众,在文学上颇有造诣。
    (2)霹雳:雷电

【译文】
      夏侯玄倚着柱子写信,连刮风下雨,甚至雷电霹雳都丝毫不会影响。雷劈倒了柱子,点着了衣服居然还镇定自若,像平常一样书写,相比之下,周围的宾客早已神色慌张,站立不稳了。
  

【感受】
      何谓超脱生死,何谓处变不惊。投身于一件事情的时候,纵使身处于何种险境,何种喧杂,都可以置之度外。魏晋名士的旷达与超脱一览无遗。

    面对危险可以如此,面对生命中的诱惑与喧嚣亦可以如此。

    他们可以不理礼法无视规矩,过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可以坦荡不羁无所畏惧,过亲近自然不问世事的生活。而我们呢?我们可以完完全全无视礼法么?我们可以完完全全无视他人的眼光么?我们往往会受太多影响,因而承受太多不应该我们承受的烦恼,受太多拘束,因而压抑我们本不该压抑的某些情感。为了别人怀疑的目光而刻意的改变自己,失去自己。

    只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才能抵制这些来自外部的纷扰,或是诱惑。我一直希望自己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把全身心都投入进去,可以完全无视周围的一切,但是我终究还是一个三心二意的人,我担心这样的处事态度会影响我一生的轨迹。生命中有太多诱惑,太多牵绊。而我也是不停左顾右盼,迷失自我。我想,何时我能抛开这一切,专注的一直做某件事,把它做好。何时我能不顾其他人的看法,率性而为呢。

    我知道我们所大加赞扬的魏晋风度,那些让我们羡慕不已的生活处事态度,是在那个充满黑暗与恐惧的大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不一样的社会造就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头脑,不一样的灵魂。但从某些方面来讲,我羡慕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虽然国家动荡,生活贫苦。但是人们拥有自由的心灵,强大的心灵,洒脱的随性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事直截了当,从不拐弯抹角。我们的生活可以无忧无虑,极尽奢华,但我们的心灵背上了枷锁,绝望而渴望,当我们拥有一切,最后却发现我们渴望的是最开始我们拥有的。

金融6 温雯 200741174


呵呵,《世说新语》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成为一道传说,比如,你这里说到的夏侯玄的故事。魏晋风度的那种真率与自由,对后人来说更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完全回到魏晋,我们谁也做不到,但像你说的那样,让自己拥有洒脱的随性的生活态度,至少还是可以部分地做到的,如果能这样,也就没白读一回《世说新语》,没白追想一回古人了。

你的评论,由面对危险时的超脱生死、处变不惊生发开来,谈到如何面对生命中的诱惑和喧嚣,谈到心灵自由的重要,这样展开来论,很好。由此而及彼,读书原就当如此,赞赏一下:)

成绩:

温雯  85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22: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鱼苗在2007-12-3 23:10:06的发言: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吝啬之心已复生矣!"

注释:
   
1、周子居:名乘,字子居,东汉时人,不畏强暴,陈仲举曾赞他为“治国之器”。
2、时月:时日。
3、黄叔度:名宪,字叔度,出身贫寒,有德行,得到时人赞誉。

译文:周子居常说:“我过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庸俗贪婪的想法就又滋长起来了!”

感想:


        短短几个字,让我看到了黄叔度的高尚风范!
        这篇字数很少,并不像其它篇目很细节地去描述一个人或一件事,而是通过他人的评价去间接的刻画一个人。往往这样的间接评价更能说明问题。虽然字数少,也没有写黄叔度的一言一行,但周子居的这一句话也足以让我们认识到黄叔度是一个怎样的人。
        而我最欣赏的,是黄叔度不仅自己品格高尚,更能将自己拥有的这些可贵品格传播给他人。周子居的这句话令我很惊讶,我不禁开始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会这样的去影响别人,会令他人五体投地。一定是人格魅力吧,黄叔度一定具有不凡的人格魅力。于是我上网查了一些黄叔度的资料,看到了这样的故事:

        当时,汝南郡有一才子戴良,自恃才高八斗,倨傲无礼,在士林中落落寡合,但是他每次见到黄叔度,无不毕恭毕敬。当他回到家里,叔度的人格魅力总令他反躬自省,惘然若有所失。他母亲问他:“你一定又是从牛医的儿子那里回来吧?”戴良答道:“久不见叔度,还不认为自己比不上人家;一见到他这个人,在他面前自惭形秽;一离开就又得意忘形了。人性真难窥测啊!”同郡士人陈蕃、周举等在一起议论,常常喟叹道:“我们这些人,只要隔一段时间不见黄叔度,浅薄庸俗之念就会故态复萌,令人利欲熏心。”后来,陈蕃官至太尉、太傅,位列三公,还念念不忘黄叔度,他常在朝堂上感慨系之:“假如叔度还在,我不敢先佩相印啊!”
        王龚任汝南郡太守时,礼贤下士,擢拔了许多人才,但最终还是无法请黄叔度出道为官。郭林宗年轻时游汝南郡,先去拜访袁闳,不过夜就告辞了;后去看望黄叔度,酒逢知己,竟在他家盘桓了好些日子。有人问郭林宗对叔度印象如何。郭答道:“人的器量,譬如河源浅水,虽清澈而易于舀取;叔度的胸怀,却像浩浩荡荡的千顷湖海,让它沉淀不清澈,搅拢它也不浑浊,不可斗量啊!”
 
        可见黄叔度的确有不凡之处。
        将精神传播出去这或许正是当代社会所缺失的。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大多数的人被金钱和利益蒙蔽了双眼,有少数人有着难得可贵的高尚情操,获得了鲜花和掌声,而少之又少的人,正在将精神传播,去感染他人,恢复高尚古风。这些精神的使者发掘着人性真谛,当精神传播到大部分的内心时,他们都是创造精神时代的英雄。
        一个时代的诞生由英雄创造。
  

   所读,所想,所写,如是而已。  

金融06班 于苗 学号:200741177
   

这次批你们的作业,结果发现自己也收获不少。很多《世说新语》里的文字,当年也读过,但读过也就读过了,并没有多想,现在经你们一一阐发,很多精义都被开掘出来了。比如,你这一篇就是。读原文而能明白借他人之言来侧写一个人这种技法,不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思考一个人具有高尚品格的人如何将可贵品格传播给他人,这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了,比如,在下当年看到这一则时就没有往这一层深想。现在看到你揭出的意义,很受启发,也十分欣喜,欣喜于你的思考,欣喜于你的勤奋——为了推进自己的思考肯进一步去搜寻材料。有这样的读书思考习惯,你以后无论学习什么内容,都会学得很好。赞一个!:)

于苗  88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21:27 , Processed in 0.05815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