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980|回复: 26

[原创文字] 严肃点,我这儿谈社会呢——被异化的村上春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2 17: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 ,书是和各种场合一一对应的,比如《瑞丽》对应着理发店,《知音》对应着村计生办,《蜡笔小新》对应着茅坑。只有在恰当的位置读,这些书才能爆发出全部的威力。久而久之,在强大社会语境压力下,作者的意志被忽略,作品完全沦为了各种环境的布景,而村上春树则是洒满午后阳光气氛淡淡忧伤的咖啡馆里的那些个装饰中最憋屈的一个。

郭敬明在浙江卫士曾说,最喜欢村上,最讨厌鲁迅。被青春期后青春期的未来小资奉为教主,不知村上心情如何。但对于一个战后出生、经历日本社会思潮剧烈变动的老男人来说,他肯定是更愿意和鲁迅而不是郭敬明站得更近一些的。仰望天空悲伤逆流成河的孩子们永远也无法理解一个压抑民族中迷惘个体反抗绝望的声音,他们认为悲伤是一种审美需要,而绝望是青春的理想状态,整日生活在怅然若失中简直是最诗意的事情,细腻的感情,迷幻的手法,西方的音乐、食物、书籍,成了文章必备的元素。如果我说这些和横眉冷对的鲁迅有一点联系的话,是不是会有人说我脑残?

但是村上年轻的时候的确读过很多鲁迅的书,写过一些关于鲁迅的文章,这可以解释他那种从容不迫的叙述笔法和深沉幽默的语调,那不仅来来自欧美的垮掉一代,还是被摧毁的东亚文明的传承。西方摧毁了东方,扯淡的是,结果他们自己也“垮掉了”,这个文明冲突的夹缝是村上成长的土壤。至于他的作品什么时候成了就着咖啡和眼泪喝下去的下午茶点,成了少女逃避现实的小港湾,则只能怪他在中国人民的感情生活青黄不接的时候用《挪威的森林》填补了空白;只怪他那本书里隔三岔五出现的性描写满足了中国人民的文艺需求;只怪他在中国刚刚出现了有钱有闲有眼泪的人群的时候恰如其分地带着书找到了中国出版商;只怪新兴的互联网培养了大批的闷骚男女。

此后的一系列后果绝不是一个有追求的小说家、一个知识界头面人物愿意看到的:当自己的粉丝都是伤春少女、悲秋少妇的时候,他该怎样讨论严肃的事情呢?当自己高呼着用自由对抗强权,“做撞墙的鸡蛋”的时候,冲上来一群尖叫着要签名的粉丝,多煞风景。村上能做的只有无奈地嘀咕:严肃点,我这儿谈社会呢。

村上的新作《1q84》就是这样小声嘀咕出来的一本书。历史上有头有脸的小说家大都是关心政治、关心人类前途的,作为一个头牌小说家,怎么能没有一本严肃而宏大的社会小说呢?由于村上强大的商业号召力、日本社会思潮的左倾和日本左翼政党的历史性胜选,导致这本向乔治奥威尔致敬的小说大卖特卖,平常地铁上一水儿的小人书都换成了村上的大作,许多一辈子没看过不带画的书的日本群众都买来研读。该书内容自有其吸引人之处:“人物深田有特异功能,信奉毛主义,在大学罢课后辞职,然后加入了一个叫高岛塾的农业机构,两年后创办了一个叫的组织,不久就分出了武斗派和稳健派,经过内部的激烈斗争,深田预料自己将被刺杀,并返回记忆中的原地,而亲手杀掉他的人正是女主人公青豆。”

如此重口味,不知中国的咖啡馆还容得下村上否?

然而如果村上的读者不触及村上春树思想生长的土壤,不去思考他表达的个人感情与日本乃至中国社会的深刻关系,他的作品也只能在咖啡馆里继续待下去,只不过这回不再是传统的小资咖啡馆,而是文化沙龙,里面坐满了谈着民主、社会主义、后现代理论的进化版小资,脑门上都写着阿Q的名言:老子革命了。

由此看来,村上可以是回归现实的一扇门,也可以就着咖啡咽下去,变成眼泪,吐沫星子,或者一泡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3 9:39:55编辑过]

发表于 2009-10-22 17: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多年前看《挪威的森林》,觉得村上还没那么俗。记得其中的一句话:死并非作为生的对面而存在,而是生的一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18: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 感觉里面很有一些阴郁气质,也有昂扬精神 笔调还让我想起了鲁迅的《故乡》 不知道师兄有没有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2 19: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他的作品什么时候成了就着咖啡和眼泪喝下去的下午茶点,成了少女逃避现实的小港湾, 则只能怪他在中国人民的感情生活青黄不接的时候用《挪威的森林》填补了空白;只怪他那本书里隔三岔五出现的性描写满足了中国人民的文艺需求;只怪他在中国 刚刚出现了有钱有闲有眼泪的人群的时候恰如其分地带着书找到了中国出版商;只怪新兴的互联网培养了大批的闷骚男女。
如果我没记错,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在中国出版过,当时的那个版本译者不是林少华。在那时候的大学生中,这本书算有些名气。不过那时候咖啡还是奢侈品,中国也没有互联网这种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2 20: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剩翼在2009-10-22 19:35:23的发言:

如果我没记错,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在中国出版过,当时的那个版本译者不是林少华。在那时候的大学生中,这本书算有些名气。不过那时候咖啡还是奢侈品,中国也没有互联网这种东西。

终于又见剩翼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20: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从他的书走进大众视野开始算起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2 20: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褴褛昼行在2009-10-22 18:04:47的发言:
是啊 感觉里面很有一些阴郁气质,也有昂扬精神 笔调还让我想起了鲁迅的《故乡》 不知道师兄有没有同感

这倒没有读出来,解读本来具有无限的可能,文本的丰富性正是小说阅读的最大价值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2 23: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

“体制本应是保护我们的,而它有时候却自行其是地杀害我们和让我们杀人,冷酷地、高效率地、而且系统性地(systematiclly)。”村上在“耶路撒冷文学奖”颁奖大会上说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3 08: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写的漂亮!

文章中描述的困境,不止是发生在村上一人身上,在其他作家身上也曾发生过。比如,上世纪末,我就在曾一篇文章里看到,张承志的理想主义之作,最后也同样不免乎此,“走向张承志”变成了“消费张承志”。还有前几年一部格瓦拉题材的戏剧,也曾有类似的讨论。

另,楼主贴的这篇东西是原创还是转帖?如果是转帖,最好注明原作者,如果是原创,最好标出是原创,以便论坛加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9: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上了大众的口味好处多坏处也多啊  是原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3-29 02:52 , Processed in 0.0438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