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23|回复: 21

[教学相关] [讨论]如何评价古代文学遗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5 22: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面要转两篇文章,都是文化名人的手笔,谈的都是古典小说,但可以延伸到对一切古代文学乃至文化遗产的评价上。有兴趣的不妨看看,讨论一下。“古典小说名著专题研究”课程班的同学必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5 23:03:5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22: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里的“前现代”

作者:王蒙

    读《三国演义》还是小时候的事。近日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些同名电视剧的片段,产生了一些胡思乱想: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么?什么英雄?争权夺利,好勇斗狠,尔虞我诈,就是英雄么?刮骨疗毒,拔矢啖睛,一不怕疼二不怕死就是英雄么?这疼与死又所为何来呢?他们关心的唯一热点无非是争夺权力,特别是争夺那唯一的一把龙椅罢了。为了争龙椅,不惜杀人如麻,血流成河,不惜决堤放水,乘风放火,不惜生灵涂炭,啼饥号寒……这么多英雄怎么没有一个人替老百姓说一句话呢?

    刘备火烧新野,带了一些老百姓避难樊城,就大仁大义到了近乎迂腐的程度了。可如果他不搞什么火攻,老百姓又哪里有这种流离失所星夜逃亡之苦?

    个别地看,英雄事迹不无感人之处,例如击鼓骂曹,例如孤胆英雄赵子龙长坂坡救主子的儿子;但综观全局和历史,这样的乱世英雄愈多,老百姓就愈没有好日子过,生产力就愈不发展,社会就愈不进步。中国已经吃够了这种争王位的英雄们的亏!

    赶巧前不久看了电影《西楚霸王》,对于巩俐、张丰毅等主演的这部片子的商业性改头换面及其得失这里暂且不表。问题是秦皇出巡时刘邦与项羽的反应:“大丈夫当如是”也好,“彼可取而代之”也好,都透露了中国的有为之士以做皇帝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以官阶为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的可怕与可悲。价值标准的一元化贫乏化俗鄙化,价值=权力的公式,使终极目标千篇一律都成了“取皇帝之位而代之”。欲代之的“英雄”甚多,而皇帝的位置只有一个,如何能不争不斗不杀它个尸横遍野白骨如山?价值标准的单一化看来似是天下定于“一”了,有利于统一与稳定,但需知,“一”能定天下,也能乱天下,有了“一”就有了一切,便都来争这个“一”了,焉能不乱?政治=权力=升官图;而最高的价值=一切有为之士的终极目标=“龙位”,这个等式实是中国数千年来战乱不断,发展缓慢,而终于在近百年显出了积弱来,即是说搞出了亡国灭种的危险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许,对于“三国”时期的英雄们来说,老百姓是太没有意义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们,其实是拿老百姓当垫脚石当工具当牺牲品的英雄。这样的英雄今天难道还算英雄么?我们能够无条件地接受“三国”的英雄观念么?


    那个时候的政治呢?当然是赤裸裸的权力政治。这种政治的特点,一个是砍脑壳政治,一会儿就提溜一个一秒钟前的活人的脑袋进来,并以此为勇为豪气为人生最大快事。一个是阴谋政治,就是不断地使计谋。而计谋的核心在于欺骗,说谎,谁善于欺骗谁就胜利而且获得智多星的美名,谁相信了——轻信了别人谁就要为此付出血的代价。这种心理暗示实在太可怕了。


    三国里的计谋也有趣。例如王允巧(?)使的所谓连环计,使计的一方如此卑劣而又一厢情愿,堪称愚而诈,小儿科而又不择手段。用如此下作的方法去做一件似乎是伟大的事业——忠君报国;就是说汉朝的社稷要靠色情间谍来维持。这未免可悲可耻。这种伟大事业的伟大性与正义性也随之可疑起来。


    而被使计的一方,即董卓与吕布,居然一步一步全部彻底不打折扣地按照王允布下的圈套走,按照一个年方二八(周岁只不过十五)的小女子的指挥棒跳舞,说一不二,比校场操练还听话还准确;这能够令人相信么?如果说董吕两个人也曾经掌握权柄,赫赫一时,能是这样彻头彻尾的白痴么?何进中计一节也是一样地匪夷所思,如弱智傻瓜,如韩少功写的“爸爸爸”然。


    如果吾国一个未接受过职业的色情间谍训练的十五岁的小女子在一千几百年前就能胜任这样一个极端狡猾极端残酷极端非人性的角色,这是多么地不祥呀!我们这个民族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这种权力政治的第三个特点是叛徒的政治。整个三国演义电视剧的第一部分叫做什么“群雄逐鹿”的,就是一部叛卖史。吃谁的饭砸谁的锅的吕布,没有好下场,不但快了人心,也体现了“三国”对于叛徒政治的否定。但是,以我们的头号英雄人物刘备来说,据说关羽张飞诸葛亮对于他都是忠而又忠义而又义的了,他对于谁忠义过呢?他投靠过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然后又都叛变了他们。在这一点上他与例如所谓反复无常的吕布,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这也透露了封建政治的悖论。一方面要忠要义,一方面又有什么“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叛变有理论。哪样对呢?全看“活学活用”了。
    一些三国故事,颇有浓厚的黑社会黑手党故事意味。上来就是“桃园三结义”,典型的黑社会做法和黑手党语言:“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一副盗匪的亡命气。电视剧里张飞的形象尤其可笑复可憎,一副匪气霸气蠢气,恶声恶气,昏头昏脑,蛮不讲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对“大哥”如奴婢鹰犬,对他人如阎王虎狼,谁需要这样的“三弟”呢?只能是黑社会的大哥大。他给人们的视觉观感甚至还不如《沙家浜》里的胡传魁。


    当然,《三国演义》并不是历史,而是民间的历史传说,它反映的是吾国百姓草民们对于历史的观点,包括“误读”与趣味性通俗性“重写”。但是想一想,吾国百姓们对于天下大事、历史沿革,特别是政治军事斗争包括对于英雄主义的解读竟曾经是如此简单化、俗鄙化、小儿科化、赤裸裸地野蛮与霸道化,这不能不给人以怵目惊心之感。


    也许《三国演义》的故事里要把刘备树成一个仁义之主,王道而非霸道的化身,然而这个任务实在是太艰巨了。按现在表现的,刘关张之属,实在与曹、孙、袁乃至何进、董卓等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也许在封建社会王道云云只是说一说的,而实际上,人们只承认霸道的力量。霸道当然是有力量的,这力量却也是有限度的,超出了限度,就会走向反面。这种国内政治的霸权主义,很实用实惠,但又是不无危险的,弄不好它会流于愚昧短见的野蛮主义蒙昧主义。它是令我泱泱文明古国早期灿烂而后来停滞的一个原因。思之令人害臊叹息。


    《三国演义》电视剧下了很大功夫,制片态度不可谓不严肃,但收视效果似不理想。除了某些观念上的愚昧野蛮令今人感到格格不入以外,我认为电视剧反映了作品本身的一些不足。人物的类型化与事件的简单化就是其中要者。由于《三国演义》所述故事繁复纷纭而又千奇百怪,“三国”人物是又多又杂,似乎是三教九流男女老幼都写到了,故而总体看来,“三国”的阅读效果堪称是相当成功的,人们的一般印象是“三国”写得丰富多采,琳琅满目。但这种丰富多采琳琅满目的效果是粗线条的,一往屏幕上立,类型化小儿科化的毛病就显出来了。


    我想起了一位可敬的领导同志常举的例子来了,他多次说过:“谁说恋爱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三国演义》就没有写恋爱嘛,还不是一样写得栩栩如生?”


    活人少而类型多,当然用不着爱情。但是不要轻视类型的生命力,愈是类型愈容易理解接受和普及,成为“典型”,成为“共名”。成了典型共名了也还是暴露出了类型化的缺憾,这个问题似乎值得深思。


    我草此小文的目的当然不是要以张飞的态度对《三国演义》这一古典文学名著搞一次砍杀,不是对于“三国”的全面评价,也不是——基本上不是对于同名电视剧的批评。电视剧里的某些情节处理得还是很妙的,例如袁绍兵败后派眼线搜集所部的言谈话语,有非议者立即杖责或处死,这么一干更是军心大乱,袁绍之子鉴于此,乃诛杀专门挑拨是非的打小报告的眼线。这段故事可圈可点,令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但我也从同名电视剧上看到了一些值得反省的东西,值得重视的东西——用金克木先生的名言叫做“前现代”的东西,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我们的学问家热衷于“后现代”已经很久了。中国这么大,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增加,中国的发展变化日益与世界同步,因而中国这里也有了超豪华超奢侈的后现代,这不是不可能的。但是毕竟这里多得多得多的是前现代——离现代化还远去了呢。不论从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的张飞身上还是从各位餐馆老板祭供的关老爷身上,或者是从电影屏幕上看个没完没了的这个帝那个妃上(张中行先生在一九九四年第四期《文学自由谈》上对此有一精彩评论,读之大快),我都觉得我们应该比关注后现代还要严重地关切前现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首《西江月》列于全书卷首,也唱在每一集电视剧前头。很好。好得很。当此“三国”各路英雄活跃在黄金时间的千家万户之际,我看是该淘一淘了洗一洗了。再不要出现这种“群雄并起”的局面了,再不要出现这样的豺狼英雄了。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该与前现代的三国精神三国意识道一声“白白”啦,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5 22:18:1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22: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浒传之观念问题

孔庆东

《水浒传》乃中国第一流的小说,第一流的文学,与唯一堪比的《红楼梦》互有轩轾。但由于时代观念的演进,不断有保守或者激进人士对《水浒》提出猛烈批评。兹略举数项。

其一是招安问题,或从革命立场出发,认为招安便是投降,招安便非好汉,投降便是叛徒,先起义后招安更是伪君子,招安后当了朝廷鹰犬,又去屠杀其他起义者,则是坏上加坏,恶贯满盈。此类论述虽然抓住了要害,但未免责人过苛,不能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或从朝廷立场出发,认为对于盗贼焉能招安,“务令罪归朝廷,而功归强盗”,(金人瑞《水浒传回评》)颠倒体统,王法何在?授盗贼以高官,岂非诱使天下歹徒皆来效仿?此类问题见仁见智,难以定于一统,端在个人对人生体会之差异耳。

其二是暴力问题,当今许多热烈鼓吹法制建设的人士指出,《水浒传》宣扬暴力,破坏法制精神,通篇充斥着打打杀杀,对少年儿童具有毁灭性的负面影响。例如民营屠户镇关西,生活作风略失检点,但未犯死罪,鲁达作为一名基层警官,凭什么擅自将这位优秀企业家殴打致死,破坏招商引资的大好局面?而且书中用了那么长的篇幅,大肆渲染血腥场面,明显具有变态心理。再如黑旋风李逵动不动手提两把板斧,不分官军百姓,排头砍去,明明是个变态杀人狂,金圣叹却赞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读第五才子书法》),还有人赞李逵“谓为梁山泊第一尊活佛”,(怀林《批评水浒传述语》)真不知何等心肠。还有武松打虎,属于杀害珍稀野生动物,手段残忍。李逵更是连幼虎都凶狠杀害,连“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基本公民常识都不懂得。武松杀害阳谷县商会主席西门庆、林冲杀害政府公务员陆虞侯,杨志杀害自由主义青年牛二,都未经过正常的法律程序,一部《水浒传》,就是一部野蛮杀人的教科书,是中国人不如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日本人韩国人的罪恶铁证……这类大批判文字其实古已有之,历代统治者焚毁查禁《水浒传》的理由之一也是因其“自掌正义”。不过现在的这类大批判,基本属于不懂文学不懂历史也不懂人性不懂法理的驴唇不对马嘴之言。李逵说得好:“王法王法,若还依得,天下便不乱了。”《水浒传》从来不曾宣扬破坏法制而另行暴力,而是提出了一个法制已经被破坏的情况下如何争取和恢复正义的问题。要求走投无路的起义者投鼠忌器,面面俱到,等于黄世仁要求杨白劳成为圣人。李逵之所以被看作梁山泊第一尊活佛,是由于“为善为恶,彼俱无意”(无名氏《梁山泊一百单八人优劣》),赤条条一颗童心。把法制建设的责任转移到遭受压迫的苦难者身上,正如把环境破坏的责任推卸到发展中国家身上一样,是典型的霸权思维和洋奴思维。一切暴力都既有明暗之分,又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不去反对强势集团的软刀子暗暴力,却一味打压弱势群体反抗强权的明暴力,这种论调本身就是暴力的。倘若该论能够成立,则一切武侠文学、战争文学皆可废矣。

其三,女性问题。20世纪末以来,女权主义在中国烟尘四起,许多巾帼英杰挥笔做刀枪,痛批黑心郎。一些喜言是非又不敢谈论政治的男性公民也寻到了新话题,跟着邹七嫂在人群里乱钻。如同文革期间在所有的作品里发现了阶级斗争的秘密一样,如今在所有的作品里发现了男性压迫女性的罪恶真相。其中罪大恶极的便是《水浒传》,因为一百单八将中,居然只有三个女性,可见女性被压迫到什么地步!更有那无厘头的书商,居然将《水浒传》改名为《3个女人与105个男人的故事》。而且仅有的三个女性,都不在三十六天罡里,最厉害的一丈青扈三娘,在七十二地煞里仅列在第23名,位居她丈夫矮脚虎王英之后,而那矮脚虎明明是被扈三娘“轻舒猿臂”、“提离雕鞍”给活捉的。母大虫顾大嫂位列倒数第八,母夜叉孙二娘位列倒数第六。一百单八将之外的女性,则基本都是淫妇、媒婆和妓女。阎婆惜给宋江杀了,潘金莲给武松杀了,潘巧云给石秀杀了。而这些男性杀害几位美女的动机都是嫉妒人家的自由恋爱,阎婆惜爱上了张三郎,潘金莲爱上了西门庆,潘巧云爱上了裴如海,于是这些封建专制的刽子手就残杀了这些女权运动的先锋。所以,《水浒传》在阶级问题上,在法制问题上,在女性问题上,都被钉到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古代朝廷查禁《水浒传》,看来执法力度还太轻了,应该挖开施耐庵罗贯中的坟墓,鞭尸才行。

不难看出,这都是用今天的观念去衡量古代的人情事理所导致的偏狭论点。如此批判,世间将无一部可以读的作品,昨天以前的一切都可以随口否定。这在文艺批评上是犯了“跨元批评”的错误,跟晚清某些学人盛赞《水浒传》具有“女权之思想”、“巾帼压倒须眉”(《中国小说大家施耐庵传》)在思路上是如出一辙的。我们必须先按照对象自身所在范畴的标准去批评对象,然后再与其他标准参照,才能确定对象的价值。否则,总是根据当下流行的观念去批评一切,那我们自己就成了流沙,在无情淹没一切生命之后,最后淹没在自己的烟尘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23: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庆东批驳那些观点的方式太逗了,不过这也符合他一贯幽默的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23: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柳下翚在2009-10-25 23:03:01的发言:

孔庆东批驳那些观点的方式太逗了,不过这也符合他一贯幽默的风格。

那么他的观点呢?你有何看法?

参加这个讨论,确实有难度,想说出点东西,恐怕得用点心才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5 23:12:0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23: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TO王蒙,社会的根本性质不变是不可能拜拜滴,别身居帝都浸淫后现代日久就遗忘了天朝大陆有很多的前现代,小草此文力量甚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23: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庆东就是一个字,装!《水浒》里就没有歧视女人么?歧视了还不能说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6 19: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说出点门道,殊实不易啊,占个位置,先听听再说。

BTW,晓声那句话什么意思,我没听明白,能否给解释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7 22: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娃哈哈,又能和剩翼兄有聊了。

在一个资源有限的世界里,人心又常有欲求,所以有斗争在所难免。而这在我们国家又尤胜,因为自古至今国朝可以说都是官本位的,非民本的社会,你不得不奋斗抗争才能有所谓的好生活,王蒙文中的那些英雄们不也是常因日子过不下了才起事的吗?

王文中说刘备爱民至迂,难道一个在官场文坛混迹多年的人会不知道刘备在政治作秀?前面的放火是为了自己的胜利,后面的爱民是为了得到他一直想要的“仁君”的名声,刘左关羽右张飞,又有亲爱的孔明军师护着,其小命是不会丢滴!

王说古人争名夺利肮脏,那他本人混迹多年身上又有多干净呢,自己不也陷入过所言的官本位的前现代化中吗,五十步笑百步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17: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晓声在2009-10-27 22:56:27的发言:

娃哈哈,又能和剩翼兄有聊了。

在一个资源有限的世界里,人心又常有欲求,所以有斗争在所难免。而这在我们国家又尤胜,因为自古至今国朝可以说都是官本位的,非民本的社会,你不得不奋斗抗争才能有所谓的好生活,王蒙文中的那些英雄们不也是常因日子过不下了才起事的吗?

王文中说刘备爱民至迂,难道一个在官场文坛混迹多年的人会不知道刘备在政治作秀?前面的放火是为了自己的胜利,后面的爱民是为了得到他一直想要的“仁君”的名声,刘左关羽右张飞,又有亲爱的孔明军师护着,其小命是不会丢滴!

王说古人争名夺利肮脏,那他本人混迹多年身上又有多干净呢,自己不也陷入过所言的官本位的前现代化中吗,五十步笑百步乎?

看到你上一个跟帖,有些话就想跟你说,现在看来是非说不可了。

要说的是我们应该如何讨论问题。

讨论问题,首先是看明白对方说什么,理清对方的逻辑框架,提炼观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反驳或补充。拿王蒙的这篇文章为例,它的文章,阅读提炼以后观点很简单,两句话就可以概括:

1、《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前现代”的东西,或曰基本都是“前现代”的东西;

2、因此应该否定。

所以,要想对话,也应该是这样:

1、什么是“前现代”?王蒙所理解的“前现代”对还是不对?对,是何说?不对,你又是何说?

2、如果王蒙理解的对,《三国演义》里到底有没有他说的那种前现代?同意有,是何说?不同意有,又是何说?

3、如果同意有,王蒙的否定态度你赞成不赞成?赞成,是何说?不赞成,又是何说?

循此下来,这才能使问题的讨论在有序的轨道里步步深入。不此之求,上来先说一个:

“TO王蒙,社会的根本性质不变是不可能拜拜滴,别身居帝都浸淫后现代日久就遗忘了天朝大陆有很多的前现代”

这样跟帖,你可能只是为了活跃气氛,但在我这样生性刻板的人看来,却很可能将讨论引向岔路。因为看了以后会想: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王蒙“身居帝都浸淫后现代日久就遗忘了天朝大陆有很多的前现代”?再有,社会性质不变不可能跟前现代拜拜是一回事,应不应该努力拜拜是另外一回事。这后者也还罢了,问题是,王蒙是不是“身居帝都浸淫后现代日久就遗忘了天朝大陆有很多的前现代”,跟我们这里要讨论的论题有何关系?同理,“王说古人争名夺利肮脏,那他本人混迹多年身上又有多干净呢,自己不也陷入过所言的官本位的前现代化中吗,五十步笑百步乎?”王身上干净不干净,和他是不是五十步笑百步,跟他这篇文章说的对不对,也完全是不相干的两件事。讨论文章,讨论问题,正确的方式是就问题说问题,不要拉到对作者的人身攻击上去,或去做些无谓的诛心。这种东西,自己可能觉得很有趣,还觉得抖了见识(知道王蒙的底细),但真正讨论问题的人,是不会欣赏这种路数的。我这样说,并不等于我喜欢王蒙,同理,我贴孔庆东的文字,也不等于我欣赏这个人,事实上,我很不欣赏,但我欣赏不欣赏孔庆东,以及孔庆东是否给金正日捧过臭脚一类,都跟他写的这篇文章值不值得讨论,不相干。这个道理,鲁迅先生很早很早就说过,他说:

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

         ——《集外集拾遗补编·复魏猛克》

这才是讨论问题的正路。绕过问题,把火烧向作者,这并不是种值得鼓励的做法。为师不愿意看着你被网络上一些轻浮的文风带着走,所以在这里说些重话,希望你好好想想。如有言之不当之处,还请见谅。

最后,我要补充一句,这个帖子出的思考题,相当难,可以说是对一个人全部的读书所学及分析认识能力的综合考察,我希望能看到有份量的、富有启示性的精彩发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9 7:05:5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2:26 , Processed in 0.0705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