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59|回复: 21

[转帖]永远失望的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6 21: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吴志翔)
原稿出自:《中国青年》

1926年初冬,30岁的郁达夫客居广州,经常喝酒。有一天,因为痛感自己无所作为,决定好好努力。他在那天的日记里写道:“明天起,要紧张些才好,近两三年来,实在太颓丧了,可怜可惜。”这样的话在他的日记里曾经反复出现,似乎表明了郁达夫心意之诚、决心之大。但表完决心后,往往不能兑现。忙一些杂事,喝一点酒,写一些信,有时候又发一会儿愁,转眼十天过去了。郁达夫又开始在日记上自责和表决心。

从他那种恳切的心情来看,我们无法不相信这位在此之前就以一部《沉沦》名扬天下的作家,确实会如他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好好振作一番,认真创作一些更优秀的作品出来。但是每次发誓后,他便会将自己的誓言忘得一干二净,由任自己喝酒。

喝酒后他总感到孤独与无聊,感到做人的无意趣。他曾为自己做了一个小结:“从明日起,我已无职业,当努力于著作翻译,后半生的事业,全看今后的意志力能否坚强保持。总之有志者事竟成,此话不错。”

但是第二天他又在那里说:“明天起,当更努力。”第三天醒来后却因为天气不好,而“不能振作有为”、“又萎靡了”。第四天喝酒又多了,醉了,索性找妓女去了。第五天仍是喝酒。几天后又是喝醉了,并且想到身世之悲凉,“一个人泣到了天明”。很快,到了他要离开广州去上海的时候了。那一天,当然又是喝酒,“醉到八分”。但这回酒后不是那么丧气,而显得有几分豪情,在那儿信誓旦旦了:“此番去上海后,当戒去烟酒,努力奋斗一番,事之成败,当看我今后立志之坚不坚。”

然而,一个月后的同一天,在上海,我们可爱的郁达夫先生又一次痛饮一番,“醉了,醉了”,又一次发出了已重复了无数遍的宏愿:“从明天起,当做一点正当的事情。“一直到1927年2月16日,他还在那里重复着:“今夜喝酒过多,身体不爽,真正的戒酒,自今日始。下次若遇见之音(他的一个新认识不久的异性朋友),她必要感佩我戒烟戒酒的毅力了。”语气何等决绝!但是到3月8日,他还在喋喋不休地说:“从今天起,我要戒烟戒酒,努力于我的工作了。”可见他的烟酒之戒不知何时已经破了。并于近一周后写道:“从明天起,我一定要努力于自己的工作了。”

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己、没有学会维护自身完整性的人,是不懂得爱的。他不自爱,每天撕毁自己与自己的约定,于是每天都处在自我遗弃之中。所以他颓废,所以他自怜,所以他支离破碎。

鲁迅对于那种想一觉醒来成为“新人”的念头一直是不以为然的,所以他也从来不认为要在新世纪或新年的第一天如何如何,因为在他看来,哪一天都是一样的。翻他的日记,他几乎从来没有在日记里写过一笔要“振作”之类的话,但他一辈子都在非常勤勉地做事。可是郁达夫呢?大概终其一生都处在不断的“振作”与“忏悔”之中饱受折磨吧。

对于各种事物情势的理解,以郁达夫的颖悟聪明,自然胜出我们许多。而且他想振作的愿望也非常强烈,但他为什么始终无法真的做到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呢?其中固然有时代社会的原因,但问题主要还是出在他本人身上——他不懂得爱。

他有愤怒,有才华,有敏感,有激情,但是没有爱。因为他缺乏承诺的能力。这种承诺不但是给别人的,更是给自己的。当他一次又一次地破坏自我承诺时,他也就失去了任何坚持的可能,因为他每天都在自我否定,每天都处在自我意识的断裂中。他不可能有自信,也不可能拥有所谓阳光心情。所以每一次都是言犹在耳,杯酒又温;誓言频发,隔夜作废。所不同的是,发誓时一次比一次真切痛苦,一次比一次坚决果断,也一次比一次更有喜剧色彩,一次比一次更像个笑话。

真不希望这么一位出色的作家在我们眼里成为笑话。坦白地说,我们也根本不具备笑话他的资格,因为他有出色的创作天赋,他的那种支离破碎、自我遗弃(或谓自暴自弃)的颓废体验既毁了他,也成全了他,从某种意义上他的颓废甚至丰富了文学史。而且他所感受到的那种痛苦因为真诚入骨,所以别具一种震撼的魅力。可是,一方面,无论如何此种经历对他本人而言是很难消受的;另一方面,并非每个人都能因为颓废而有所收益,我们大多数人缺乏“病蚌成珠”的才能。何况,病蚌成珠,“珠”对于蚌自身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没有人希望自己颓废,这是一个基本事实,正如同没有人愿意主动选择苦难一样。如果选择了承受苦难,那只是因为他要逃离另一种更大的苦难。所以,我从内心里深刻同情郁达夫,虽然人所具有的缺点他一样都不少,甚至更甚,但许多人所不具备的优点,他却也几乎是独享着,比如,那种彻骨的坦诚。郁达夫一直是被视为一个漂泊者的,他自己的漂泊感和“零余感”也非常强。郁达夫对于世事倒未必敏感,但对于人心则有着深刻的洞察——更多的是自我省查。

他太敏感,敏感到有些病态;太多情,多情到几乎滥情;太浪漫,浪漫到几近疯狂;他太脆弱,脆弱到不堪一击。在心理学家眼里,他应该是一个典型的病案。

说郁达夫不懂得爱,无人能信。但在我的理解中,这是事实。因为,爱,首先是一种自尊,是一种对自己诺言的坚守。

郁达夫缺乏承诺的能力最显著地表现在他与王映霞的那一场情事。他第一次见到王映霞心就乱了,当天就开始了单相思。而就在同一天,认识王映霞之前,郁达夫还收到了妻子从北京寄来的寒衣,他的心里还充满了对妻子的感激和思念。

第二天他又跑去见她的“霞君”,并且因为王映霞为他斟酒斟茶,感到“快乐极了”。他开始进入一种发烧般的狂热之中,并打算多写小说,“换了钱来为王女士买一点生辰的礼物”。

之后,王映霞对他表现得略微有些冷淡了,他的情绪马上掉到了谷底,心里“如麻的混乱,似火的中烧”。并且马上哀叹,自怜自怨起来:“可怜我孤冷的半生,可怜我不得志的一世。”接下来当然是起起伏伏,郁达夫的感情也一会儿天堂,一会儿地狱,有时候笑,有时候哭,一阵子想奋斗,一阵子想自杀。

他对一件事情和一个人的判断完全失去了本该具有的相对整体性。他仍然不断地在自我否定,而一种充满了乖误、悖谬、矛盾、混乱的意识是感受不到爱情本身的芬芳意味的。这是一种基于索取的功利心态主导下的心理电波,是本质力量的衰退,是一次又一次对“自我”的遗弃和伤害。

后来,他们终于结婚了。可是,从郁达夫在追求王映霞过程中的表现来看,我几乎可以断定,他们两人不可能如郁达夫自己坚信不疑的那样,能够平稳地相伴相依,终老西湖。与郁达夫的“戒烟戒酒”及“振作”之念一样,他的“相亲相爱”和“白头”之望,也是遥不可及的。没有承诺的能力,再多的痴心苦情、再多眼泪叹息都告无用。果然,经过12年的相处后,他们终于闹得不可开交了,最后劳燕分飞。他的童稚式的承诺能力造就的只能是情爱悲剧。

尼采说,一个人的本质乃是给人以承诺的能力。杰出的心理学大师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说,“爱本质上是一种意志行为,用自己的生命完全承诺另一个生命的决心。”他还说,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因为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一个男人才能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这种增强了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人备感快乐。而郁达夫对于爱的期望太多,他拥有的是那种“童稚的爱”、“不成熟的爱”。

郁达夫自己也说过,总是把女人看得太神圣太完美。并且他总是希望追求到一个人、一份爱后,自己的整个人生就将彻底改观,自己的心境从此一片通明,自己将走出颓废,重新鼓荡起奋进之心。他把自己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追求的那个对象身上。每次有可能“得到”时他都会说要“做事”、“振作”,但这种孩子气的期待注定要落空。弗罗姆曾经用批评的笔触描述过这样不懂得爱的人,用在郁达夫身上是极合适的——

“在他们眼里,世界是一个大苹果、大瓶子、大乳房,他们是永远期待着的人,是抱着希望的人——却又是永远失望的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7 10:03:41编辑过]
发表于 2009-10-26 21: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鲁迅对于那种想一觉醒来成为“新人”的念头一直是不以为然的

此话真是有心之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6 21: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在他们眼里,世界是一个大苹果、大瓶子、大,他们是永远期待着的人,是抱着希望的人——却又是永远失望的人

由失望、永远失望的人生普遍困境所引出的希望的优先性、永远希望的优先性、观念的优先性、理性主义的优先性、信仰的优先性、tomorrow better的优先性、彼岸的优先性、永恒的优先性……在这篇文章里都隐隐被润上了问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6 21:53:0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7 08: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他们眼里,世界是一个大苹果、大瓶子、,他们是永远期待着的人,是抱着希望的人——却又是永远失望的人。”

怀疑这里是不是漏了两个字?嗯,我只是推断,没有证据。

郁达夫,那么伟大的一个普通人,上学期我在孔子学院的书架上发现了他的短篇小说集,又重温了一遍,《春风沉醉的晚上》等等,他对人间真情的渴望、想挣脱自身枷锁的努力,真是令人感动和叹惋。因为真诚,所以动人。

转贴之后,想必白水老师更有一番高见要发表,我们拭目以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0: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09-10-27 8:29:52的发言:

“在他们眼里,世界是一个大苹果、大瓶子、,他们是永远期待着的人,是抱着希望的人——却又是永远失望的人。”

怀疑这里是不是漏了两个字?嗯,我只是推断,没有证据。

郁达夫,那么伟大的一个普通人,上学期我在孔子学院的书架上发现了他的短篇小说集,又重温了一遍,《春风沉醉的晚上》等等,他对人间真情的渴望、想挣脱自身枷锁的努力,真是令人感动和叹惋。因为真诚,所以动人。

转贴之后,想必白水老师更有一番高见要发表,我们拭目以待。

是漏了两个字,补上了。发这个东西,其实是对屋子那篇《乐与教》的遥远的呼应,这层用意我没说,但屋子兄果然来就此阐发他的看法了,这种默契更加有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7 10:32:1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7 22: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信仰tomorrow better那太可悲了。人生不过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可见鲁迅喜爱推出“永恒轮回”说的尼采也是有深意的。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也有点永远失望的意味,从小就初中-高中-大学-考研-工作一路走来,总是被设定的为那个所谓的更美好的未来而奋斗,每一次都是对当下的否定,每经历一次失望都会被告知要鼓起勇气为了未来,于是人生成了一连串的否定和一连串的替补,也就永远失望了。

屋子师言说的乐学,大概就是要跳出这一串的否定和替补中,开晕染韵,于当下养润人生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0 20: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只信仰tomorrow better那太可悲了。人生不过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可见鲁迅喜爱推出“永恒轮回”说的尼采也是有深意的。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也有点永远失望的意味,从小就初中-高中-大学-考研-工作一路走来,总是被设定的为那个所谓的更美好的未来而奋斗,每一次都是对当下的否定,每经历一次失望都会被告知要鼓起勇气为了未来,于是人生成了一连串的否定和一连串的替补,也就永远失望了。

屋子师言说的乐学,大概就是要跳出这一串的否定和替补中,开晕染韵,于当下养润人生吧。:)



晓声,我以为这篇文章主要讲爱的问题,其实是自爱与意志力的问题。郁达夫先生的永远失望,和当下学生们的失望怕是不一样的,你所说的“这一代”的失望,大概是源于社会现实遭际,连“鼓起勇气”都是一次次被“告知”的,这和郁达夫先生的“常立志”似有主、客观的差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0 20: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剩翼在2009-10-30 20:05:45的发言:
QUOTE:
只信仰tomorrow better那太可悲了。人生不过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可见鲁迅喜爱推出“永恒轮回”说的尼采也是有深意的。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也有点永远失望的意味,从小就初中-高中-大学-考研-工作一路走来,总是被设定的为那个所谓的更美好的未来而奋斗,每一次都是对当下的否定,每经历一次失望都会被告知要鼓起勇气为了未来,于是人生成了一连串的否定和一连串的替补,也就永远失望了。

屋子师言说的乐学,大概就是要跳出这一串的否定和替补中,开晕染韵,于当下养润人生吧。:)



晓声,我以为这篇文章主要讲爱的问题,其实是自爱与意志力的问题。郁达夫先生的永远失望,和当下学生们的失望怕是不一样的,你所说的“这一代”的失望,大概是源于社会现实遭际,连“鼓起勇气”都是一次次被“告知”的,这和郁达夫先生的“常立志”似有主、客观的差别。

呵呵,愚意,晓声那也是一个观察的角度,并非全无相通之处。一篇东西往往可以有不同的读法,这次贴出它,倒是为了呼应屋子兄的一篇文章及随后的讨论(见http://www.shuiyunjian.bj.cn/dispbbs.asp?boardID=8&ID=1006&page=1),所以屋子、晓声两位的跟帖均沿着那个话题的路数而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0 2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愚意,晓声那也是一个观察的角度,并非全无相通之处。一篇东西往往可以有不同的读法,这次贴出它,倒是为了呼应屋子兄的一篇文章及随后的讨论(见http://www.shuiyunjian.bj.cn/dispbbs.asp?boardID=8&ID=1006&page=1),所以屋子、晓声两位的跟帖均沿着那个话题的路数而下。


屋子老师的文章已拜读,潜水围观,已获益良多。若是呼应乐与教的主题,自然就可以理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0 21: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灌水,顺便呼应白水说的不同角度和不同读法。从某种意义上说,郁达夫是不是也可以算是拖延症患者。(当然,这个太实用主义的提法,或许需要像苏珊桑塔格对肺结核病和艾滋病所做的那样,上升到艺术和美学的高度。)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拖延症并不是我们普通所说的做事拖拉和惰性。一个成年人是有自制力的,尽管每个人都有偷懒的时候,但大部分人都是能够自我控制的。拖延症在两种人身上不会发生,一种是有正常自制力的人,他们尽管也会有惰性,但是能照旧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工作勤奋的人。另外一种是对自己没有要求的人,像上面有人说的“我就喜欢打游戏上网”,他并没有对自己设置期望值,根本无事可拖,所以也不会有拖延症。拖延症患者,应该是对自己有上进的要求,有各种各样的计划,却总是陷入莫名其妙的拖拉,并且深深对自己产生自责的人。  
  专家说拖拉有两种,一种是激进型,实际上这个人潜意识里是觉得自己有最后五分钟将工作完成的信心,并且实际上是享受这种自我满足感的,所以将工作一直拖着。另一种是完美型,因为潜意识里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到最棒最好,所以一方面觉得自己还没有做好前期的准备还不能开始,另一方面却因为对自己期望太高,害怕面对自己不能完成的可能结果,而选择逃避也就是不开始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5 20:23 , Processed in 0.03704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