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教学相关] “唐宋诗词选讲”答疑专用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8 21: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木末在2009-11-16 23:03:23的发言:

这么说,我是忽略了文学的另一重要价值了,就是对创作者本人的作用。文学是怎么产生的,我个人的理解,它不是因为某个或某些人一天突然觉得我要唤醒民众、或者说我想对别人产生什么作用而产生的。应该是原始的不加修饰的文字语言已不能表达人类丰富和强烈的情感时,人们逐渐发展语言而产生的。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文学不断产生了对别人也就是对社会的不同作用,有时甚至起到了变革或解放的巨大作用。

这也是一个角度。不过还有另外一个角度你不妨考虑,那就是有一种主张认为,每一个人写作时,心中都有一个标准读者,这个标准读者可以是天下大众,可以是三五知交,可以是后来者,不管是何者,一定是为某个或某一类潜在的阅读对象而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8 21: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远风在2009-11-17 21:08:33的发言:

真是精彩呀,俺眯着眼看了两遍。很有启发,白水那天的课俺恰恰去听课,呵呵,真没听出贬李的意思。我依稀记得,白水引用了李银河的话之后,说了自己心中感愧之类的话。之所以依稀,是因为俺也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李银河的话真是够深刻。

以上并不是为白水张目,大家继续向他发难才好:)

木末的发言相当精彩,名字也好。木末芙蓉花,是女孩子吧,思路清晰而且语言充满感情,佩服呀。

俺上次课上谈到楚辞的悲秋情结时,曾经大放厥词说,诗意分欣悦和惆怅两种,欣悦的诗意往往源自春天,惆怅的诗意常常与秋天相连。这是人情之两端,亦可代表诗意之两端。推而广之,社会生活何尝不是如此,有幸福,有悲苦,往往自我完足者易幸福,心系天下者必悲苦。李白属于前者,杜甫属于后者。因而,李白的幸福在任何痛苦的间隙中都张扬的喷薄而出,给瞬间的自己,而杜甫的悲苦却在稀少的幸福时光背后无奈的凝视伫足,给永恒的世界。

这不是简单的自私与无私的区别,是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所致。

李白是为艺术而生存的,他的艺术是生命本身的高峰体验,纵酒狂歌挥毫泼墨;

杜甫是为生存而艺术的,他的艺术是生存经验的极度凝结,苦思冥想呕心沥血。

我们一定会因李白的潇洒而神往,因为我们由此可以看到人类想象的无限自由,

也一定会为杜甫的沉郁而感动,因为我们由此可以透视人类生存的无穷苦难,

这大概就是白水所说喜爱与崇敬的不同罢。

我的影子想去飞翔,我的人却在地上。--------郑智化《我这样的男人》


 

至矣尽矣,精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8 21: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剩翼在2009-11-17 23:26:59的发言:

一天没来,大家已经讨论得这么热烈了?可喜可贺啊

今天看了一遍,觉得有几个问题值得提出来:

1、李银河说某些人“为了自己心灵的宁静愉悦对社会黑暗、百姓疾苦背过脸去、视而不见”,李白是否是这些人中的一员呢?他的诗作没有揭露社会黑暗和百姓疾苦,是否就是因为他只关注自己心灵的愉悦呢?

2、“社会是没有因为这些作品而改变”,这里似乎把改变社会作为具有社会价值的必要条件,那么是不是具有社会价值,就一定要改变社会呢?这里的所谓“改变”又是何种程度的“改变”?

3、“那些关闭着心灵、白睁着眼睛、声嘶力竭地“疾呼”的人们,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里和上两个问题一样,大声疾呼的人们,是否都关闭心灵,白睁着眼睛呢?疾呼是否因为不能解决问题就没有必要了么?这里的解决,又是怎么个解决法?

4、人不是工具,人是目的,没错。不过,社会价值的最终圆满,理当是每个个人价值的圆满,这也没错,不过,如何实现每个个人价值的圆满呢?是否每个人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安逸,这样1+1+1的加下去就能实现整个社会价值的圆满呢?社会价值的落脚点是个人价值,但实现了个人价值,似乎不等于实现了社会价值,“如果人人都......”这样的假设,是否忽略了什么重要的问题呢?

5、我始终觉得,木末的观点中,证明李白的诗作也有社会价值,证明得很好,很有启发性,不过,证明李白的诗作与杜甫的诗作社会价值“等高”,则显得薄弱了些,理由如第4条,个体价值就算是一种终极目的,但终极目的不见得其意义就是最高,要看你怎么定义这个意义。

6、我觉得,对于社会价值、个体价值、改善等等概念,讨论中还是有模糊之处。

随手写写,仅供参考,睡觉去啦>>>

 

这几个问题问的好,尤其是第4个,问的更好,可以使讨论进一步深入,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思考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9 00: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剩翼)一天没来,大家已经讨论得这么热烈了?...

谢谢您提出这些问题,确实我的语言有些模糊,思想也不很成熟、有些地方有漏洞。下面就这几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1.李白的诗作没有揭露社会黑暗和百姓疾苦,不是因为他只关心自己心灵的愉悦。第一,他的大部分时光并没有经历如杜甫般的痛苦、没有目睹将杜甫包围乃至无法回避的乱世惨景。第二,我之前说过,李杜两人的性情是完全不同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更能激起李白内心的豪情和想象,因此胸中的感情喷薄而出、现之于文。或许他也写过关于现实的诗作,数量不会多,而且没有前一类的诗文出彩。所以李白的飘逸豪放的诗作才会流传甚广,成为他的代表,也成了这一类诗作的难以超越的代表。所以,李白是即使在自己遭受心灵的“痛苦”时也能走出痛苦的泥潭而不是深陷其中,绝不是沉醉于自己的愉悦。

2.这里所说的“改变”指我理解的人们观念中传统的社会价值。即揭露社会的黑暗面(或同时提出变革方法),引起人们的共鸣,并对其中的一部分人产生巨大的启发作用并最终引起人们的实际行动。如果这些人其中有人有能力并最终通过实际行动让社会发生了变革、改善了百姓的生活,这种社会价值就得到了最大的实现。所以,就这种社会价值来说,李白式的文学作品是没有起到这种作用的。

3。"疾呼"用了引号,我的意思不是指所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而是特指那些为了标榜自己所以大谈社会问题、却又不能提出别人没看到的真正的问题、甚至实际中自己的行动正是体现了社会问题的一类所谓的文人。真正的疾呼当然是有必要的。

4.1+1+1+……的加法当然不能直接实现整体的社会发展。但我仍坚持认为这是实现它的基础,因此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当然,在每个人的价值实现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其中社会结构、制度、国家政策方面的因素必须要宏观的变革,这又需要睿智而深刻的思想作启发和后盾。因此,杜甫式的文学在社会发展的转折或变革点上的作用是比李白式作品大的。我当时是为了证明李白的社会价值,所以强调了个人价值的实现。

5.我认为两人的社会价值是不能在“量”上比较的,只是“类型”的比较,而且个人认为在“类型”上两者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化,关于这一点前面的帖子已说明。个人认为“杜甫式”的文学作品也是为了社会的改善,也就是百姓的生活,所以我仍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终极目的。

6.概念模糊是因为我自己的认识水平有限,所说的话只是自己最原始、最真实的想法,表达不很清晰、完全不成体系,还请大家见谅。再次感谢大家提批评性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9 02: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多日,冒个泡。

木末姑娘的想法真是独到,女子有如此见解真当令人佩服。看到伊所概括的李银河女士的那句话,我的第一反应是,李银河竟也是这么有见地的人,是以有了第二反应,加了“女士”,李银河女士说的让我感到愧疚。我们崇拜杜甫、鲁迅,是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兼济天下的胸怀,“乐”先按住不表,关键是“忧”,“忧民”“忧国”“忧天下”,拳头大的心,装得下整个宇宙。所以我的愧疚,常常在阅读这样的作品之后变成对自己产生的鄙夷,作业不急着交推到明日再做吧,某天很辛苦就吃得好一点慰劳一下自己,该享受到的权利没有得到满足会很生气,这样在“河谷式”的伟大面前,感觉到自己渺小得仿佛蛛丝一般。“身体是追求智慧、灵魂自由的最大障碍”,这句话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我的座右铭,现在想想,即使克服身体上种种的需求,可是追求智慧,仍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为了达到完善与途中的各种障碍作斗争。所以即便是灵魂自由了,看到这句话,“为了自己心灵的宁静愉悦对社会黑暗、百姓疾苦背过脸去、视而不见”,也会羞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更何况我现在常常为自己不经意的懒惰恨不能自断经脉。

木末为李白鸣不平,对我的震动很大。“山峰式”的伟大其作用我没有深入想过,想来白水老师会和木末有进一步的讨论,料想自己也不具备讨论这种宏大问题的能力。反而是是李银河女士的这句话中,“自己心灵的宁静愉悦”与“社会黑暗、百姓疾苦”,仿佛是天生的对立,并且,前者仿佛注定不如后者伟大、崇高。剩翼兄台的几个问题很不一般,启发我思考了很多。“社会价值的最终圆满,理当是每个个人价值的圆满,这也没错,不过,如何实现每个个人价值的圆满呢?是否每个人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安逸,这样1+1+1的加下去就能实现整个社会价值的圆满呢?社会价值的落脚点是个人价值,但实现了个人价值,似乎不等于实现了社会价值。”“个体价值就算是一种终极目的,但终极目的不见得其意义就是最高。”个人意义与社会意义比起来真的是不过尔尔吗?这个答案,我也不清楚,只是觉得剩翼兄的话让我觉得很凄凉。一个人再“修身”“齐家”,也需要“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他个人的意义,只有在社会中完成使命、或是为使命现身,才能达到“圆满”——个人与社会的双赢。哪怕是千千万的生命,只要于社会的进步有益,在悼念亡灵的时候,千言万语也只都化作一句——“死得其所”。天地之间有一个小小的我,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也不少,任何一种形式的毁灭,与一个分子的破裂组合似乎并无区别,有时甚至远远不如,比如一万五千光年之外的四氢生一氦。地球上的无数称为“人”的粉尘,还在为贵贱奋斗,论争高下——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思、毛泽东,人可以伟大,可伟大到万人之上也是“渺小”的伟大;希特勒、秦桧、本拉登,人也可以渺小,渺小到万人之下、千夫所指。在好与坏的道路上,分界在哪里,我们要走到哪里,我感到人常常是眯着困惑的眼、挺着高昂的头、踏上臆想中的路,化成一撮齑粉。社会标准的变化得使人目眩,宇宙广袤寂静得令人窒息,常有一头无声呼啸的莽兽轰隆隆地在某个夜晚悄然发问,“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关注他人、心怀天下是一种博爱、品德,关心自己,除了生存,还有思想,除了自私、欲望,能不能是别的什么。康德一生就出国一次远门,沉静在自己的房子里;雨果李白酒剑诗茶,澎湃在自己的心里。与哲学、与艺术、与诗无关,人的选择能不能没有那么为什么,人关注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那么不高尚。卡夫卡说:“美好的早晨,一切都无从想起。”坦露惬意、放松,心情舒适、愉悦,社会凋敝残败,人民苦不堪言,卡夫卡君,你所谓的“美好”是多么不应该。

先大家而后小家,先社会而后个体。尊李贬白,还是为李白平反,李白是天性使然还是经历不够,是共同标准还是个人喜好,我觉得大家是站在不同的平面上,想着得出一个共同的结果。

人与人与周围的关系,应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我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李白做人做到了极致,是个真人、完人,敢爱敢恨,自然率性,当然还有天纵奇才;杜甫是处理人与周围关系的典范,是个全人、圣人,心劳苍生,乐民所喜,怒民所疾。所以这两个诗人之间恰是最不具可比性的。

远风老师拜托大家不要向白水老师发难,呵呵,我猜大家没有这个意思,毕竟白水老师喜欢或崇敬某位诗人是没人能够指摘的,即便有人真的说三道四,也必然会像蛛丝一样被轻轻拂去。白水老师崇敬杜甫,提到自己的愧疚,可能是操心的事情太多,给自己的压力大了些。希望远风老师和白水老师都能早日康复。[em27]

P.S.一个小看法,木耳兄台在16楼引用木末姑娘的时候,加粗了一行字:“社会这个词本身没有意义,没有感情。”最初看伊的发言,折倒在精妙的见解上,倒没有注意到这句,木耳兄的目力自是不一般的。不过社会究竟有没有感情,我以为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社会没有感情,还是人压根就没打算为社会注入感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9 2:43:5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9 07: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王老吉在2009-11-19 2:40:48的发言:

远风老师拜托大家不要向白水老师发难,呵呵,我猜大家没有这个意思,毕竟白水老师喜欢或崇敬某位诗人是没人能够指摘的,即便有人真的说三道四,也必然会像蛛丝一样被轻轻拂去。白水老师崇敬杜甫,提到自己的愧疚,可能是操心的事情太多,给自己的压力大了些。希望远风老师和白水老师都能早日康复。


错了,老吉似乎理解错了俺的意思。俺希望大家多多向白水开炮,他底子好,一定顶得住的:)

谢谢关心。

老吉的帖子也很好,结合前面剩翼兄的问题,我必须再想想才能参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12: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远风在2009-11-19 7:27:51的发言:

错了,老吉似乎理解错了俺的意思。俺希望大家多多向白水开炮,他底子好,一定顶得住的:)

 

呵呵,欲为圣明除弊事,敢将衰朽惜残年~~~~

这个帖子里提的问题越来越棘手,越来越难对付,然而这正是我所乐见的,因为它可以促进每一个人(也包括我)去进一步思考一些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12: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木末在2009-11-19 0:31:51的发言:

谢谢您提出这些问题,确实我的语言有些模糊,思想也不很成熟、有些地方有漏洞。下面就这几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1.李白的诗作没有揭露社会黑暗和百姓疾苦,不是因为他只关心自己心灵的愉悦。第一,他的大部分时光并没有经历如杜甫般的痛苦、没有目睹将杜甫包围乃至无法回避的乱世惨景。第二,我之前说过,李杜两人的性情是完全不同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更能激起李白内心的豪情和想象,因此胸中的感情喷薄而出、现之于文。或许他也写过关于现实的诗作,数量不会多,而且没有前一类的诗文出彩。所以李白的飘逸豪放的诗作才会流传甚广,成为他的代表,也成了这一类诗作的难以超越的代表。所以,李白是即使在自己遭受心灵的“痛苦”时也能走出痛苦的泥潭而不是深陷其中,绝不是沉醉于自己的愉悦。

 

提示一下,评论作品固然是评论诗人人格的一种路径,但有时两者未必可以直接划等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9 13: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嗯,我再来抛一块砖头吧,呵呵。

  对于剩翼学长的第一个问题,说李白的诗作没有揭露社会黑暗和百姓疾苦,恐怕有些绝对了吧,我印象中李白也是有一些这方面的诗作的,于是百度了一下“民生疾苦+诗句”这个关键词,不料想在百度知道的回答里,所举前两例就是李白的诗《丁都护歌》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杜甫白居易的倒在后面了……其中第一首诗我见过,描述纤夫的辛苦,也很让人唏嘘感叹,只是不比杜甫的三吏三别更成系列流传更广罢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凡诗人必是性情中人,何况李白这位诗仙,若是他能对身边百姓的疾苦毫不动心,只关注自己的心灵,他也就写不出那样激荡浪漫的诗作了。只是李白的天性使然,他看见了,关心了,却不一定要写成诗表达出来,亦或是他写了一些,但最终却被其洒脱不羁的个性所盖过,他太过浪漫,以至于我们对他的印象里,现实的一面多少被忽视了。

  剩翼学长的几个问题让我感到震撼,尤其是第四个。儿时受的教育抱有的信念,都是舍身贡献社会之类,但是慢慢长大,越发觉得自己能做的实在有限,改变社会几乎无从谈起,于是开始越发地关注自身的悲喜,也怀有这样的想法,社会发展终究是希望让每个人过得更好,如果每个人都去舍身贡献,那到底谁过得更好了呢?如果每个人都完善自己,至少是先完善自己,就是在个体层面上为社会的提升做了一点点了,也许这就是白居易“推己以利人”的心理吧。但每每看到杜甫们“宁舍身以利人”的壮举,总会无比崇敬的同时自惭形秽,同生一世而自己却如此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于是就会深深地羞愧自责,于是又会质疑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否正确……如此反复,很是困惑……

  这正是我一直不解的问题,看到剩翼学长提了出来,有些激动,嘿嘿,期待各位的讨论解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9 13:42:3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9 23: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提出这些问题,确实我的语言有些模糊,思想也不很成熟、有些地方有漏洞。下面就这几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1、李白的诗作没有揭露社会黑暗和百姓疾苦,不是因为他只关心自己心灵的愉悦。第一,他的大部分时光并没有经历如杜甫般的痛苦、没有目睹将杜甫包围乃至无法回避的乱世惨景。第二,我之前说过,李杜两人的性情是完全不同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更能激起李白内心的豪情和想象,因此胸中的感情喷薄而出、现之于文。或许他也写过关于现实的诗作,数量不会多,而且没有前一类的诗文出彩。所以李白的飘逸豪放的诗作才会流传甚广,成为他的代表,也成了这一类诗作的难以超越的代表。所以,李白是即使在自己遭受心灵的“痛苦”时也能走出痛苦的泥潭而不是深陷其中,绝不是沉醉于自己的愉悦。

  2.这里所说的“改变”指我理解的人们观念中传统的社会价值。即揭露社会的黑暗面(或同时提出变革方法),引起人们的共鸣,并对其中的一部分人产生巨大的启发作用并最终引起人们的实际行动。如果这些人其中有人有能力并最终通过实际行动让社会发生了变革、改善了百姓的生活,这种社会价值就得到了最大的实现。所以,就这种社会价值来说,李白式的文学作品是没有起到这种作用的。

  3。"疾呼"用了引号,我的意思不是指所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而是特指那些为了标榜自己所以大谈社会问题、却又不能提出别人没看到的真正的问题、甚至实际中自己的行动正是体现了社会问题的一类所谓的文人。真正的疾呼当然是有必要的。

  4.1+1+1+……的加法当然不能直接实现整体的社会发展。但我仍坚持认为这是实现它的基础,因此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当然,在每个人的价值实现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其中社会结构、制度、国家政策方面的因素必须要宏观的变革,这又需要睿智而深刻的思想作启发和后盾。因此,杜甫式的文学在社会发展的转折或变革点上的作用是比李白式作品大的。我当时是为了证明李白的社会价值,所以强调了个人价值的实现。

  5.我认为两人的社会价值是不能在“量”上比较的,只是“类型”的比较,而且个人认为在“类型”上两者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化,关于这一点前面的帖子已说明。个人认为“杜甫式”的文学作品也是为了社会的改善,也就是百姓的生活,所以我仍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终极目的。

  6.概念模糊是因为我自己的认识水平有限,所说的话只是自己最原始、最真实的想法,表达不很清晰、完全不成体系,还请大家见谅。再次感谢大家提批评性意见

 

  木末不必谦虚客气,每个人水平怎样,莫去管他,能把问题讨论清楚就是最好的。

  1、2、3点我暂且不说了,基本同意你的看法,单说这后面三个问题。今天想了想,觉得其实这三个问题可以归结到一个“社会价值”的概念界定上,也就是我所说的第6点,我这里说的概念模糊,不单单指某个人,是讨论中每个人所界定的“社会价值”都不太一样,比如白水兄的文学作品价值评价体系,似乎容易让人以为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就等于这部作品的全部价值,而木末你的帖子中,发现李白诗作中的达观与超脱,同样具有社会价值,我以为,这里的社会价值概念似乎得到了“扩充”,其实我觉得你所说的李白诗作中体现的“个人价值”更类似于存在论意义上的“生命价值”,也就是王老吉兄一直觉得“凄凉”的“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这当然是一种非常重要,非常终极的价值,但在一般意义上,这个价值和社会价值还是不能等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小例子:我们常说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不再工作,从终极意义上讲,这句话没错,然而不再工作却不可能通过都撂挑子来实现,这就是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社会意味着系统,意味着关系,意味着竞争、合作,所以社会价值的终点在于每个个人价值的实现,但起点却在于建立一种良性的博弈机制。所以我不觉得实现社会价值的  “基础”是每个人都实现自己的价值,除非你所谓的“基础”不具有“起点”的意思。

让讨论先退一步,且认为李白诗作(一般意义上)中体现的“个人价值”同样也是一种(广义上)的社会价值,那么,我为什么认为这种李白诗作中的社会价值比杜甫诗作(同样是一般意义上)中的社会价值仍旧低一筹呢?其实也是出于上面所说的原因。试想,社会价值的最终目标是每个个体价值的实现,这样的道理李白懂得,杜甫未必就不懂得,否则就不会有“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了,正如你所说,李白不是没吃过苦,只不过他能够苦中作乐,这是一种境界,同样道理,杜甫未必就不懂得苦中作乐的妙处,未必就不明白自己写点子悲苦的诗作不太可能(甚至就是不可能)给社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可杜甫依旧这样写了,依我看,这也是一种境界,而且这种境界委实高出李白一筹。要明白社会价值的终极目标是每个个体价值的实现并不困难,要抛开社会的“其他人”,率先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也未见得困难,困难的反倒是矢志不渝地去呼唤、去关注整个社会的公正。我年轻时(当然我现在也还不算老),读到老子看见周王室衰落、社会黑暗无法解决,留下一部道德经,骑青牛远去的故事,心里面很羡慕,觉得老子这个人,很洒脱,很个性,很伟大;而如今,反觉得像孔夫子这样颠沛流离于各国之间的“丧家之犬”更值得崇敬,孔子不如老子聪明么?不见得吧,老子知道不可为,孔子何尝不知道?难的正是明知不可为而为。郭靖或许笨拙,黄蓉可是一等一的聪明人,她怎会不知道襄阳城终不可守?她为什么不选择像杨过小龙女那样退隐终老?为什么非要陪着傻哥哥战死襄阳呢?诸葛亮更是聪明人,他难道不知道刘禅不可保,蜀国得不了天下?白水兄说他以前很《世说新语》,现在喜欢读的,却是《出师表》之类的文字,诚哉斯言。我想,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会对杜甫《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多一些理解吧,这绝不是仅仅是对诸葛亮命运的慨叹,也不仅仅是托古人之事,鸣自家之冤,其中体现的是诗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风骨与济世情怀,更有其对生命的悲剧性体验,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超觉悟。这样的境界,难道不比“苦中作乐”更高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3-29 17:07 , Processed in 0.03784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