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教学相关] “古典小说名著专题研究”答疑专用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9 17: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对了,还一直想要问清楚一个问题。

在学了叙事立场和限制叙事之后,我总是有点迷糊,觉得二者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关系?

老师说,限制叙事常常出现在侦探小说里,利用助理的视角。也就是说读者或观众是跟随着某个人的视角来看整个事件的发展的。而叙事立场是要体现作者的价值观的,多用叙述技巧的多少,情节的详略来体现。

也就是说,举《风声》为例,叙事立场是站在老鬼、吴大队长及李玲玉(是不是这个名字啊,我都忘记了)一方的,而采用的限制叙事手法则是通过武田及王志文国民党一方的视角体现情节发展的。

我这样理解对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17: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张雪在2009-11-29 17:16:21的发言:

啊,对了,还一直想要问清楚一个问题。

在学了叙事立场和限制叙事之后,我总是有点迷糊,觉得二者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关系?

 

我的理解:限制叙事是叙事操纵的一种手段,而叙事操纵影响着叙事立场,也就是说,限制叙事会对叙事立场产生影响。

《风声》我没有看过……拿周芷若和赵敏举例子吧,还是说周芷若和张无忌成亲的那一段。赵敏出现后,张无忌追了出去,之后就一直从张赵二人的角度叙事,可以说是站在了此二人的叙事立场上。如果对他二人按下不表,单说周芷若婚姻破灭爱人离去的巨大痛苦,恐怕读者就会倍加同情而指责赵敏了。从《小兵之死》来看,限制叙事对叙事立场的影响也很明显。

通过限制叙事,作者就可以控制心理描写的多寡,情节安排的详略,往往通过谁去经历事件就会对谁写得较为详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叙事立场。嗯,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9 18: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张雪在2009-11-29 17:16:21的发言:

啊,对了,还一直想要问清楚一个问题。

在学了叙事立场和限制叙事之后,我总是有点迷糊,觉得二者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关系?

老师说,限制叙事常常出现在侦探小说里,利用助理的视角。也就是说读者或观众是跟随着某个人的视角来看整个事件的发展的。而叙事立场是要体现作者的价值观的,多用叙述技巧的多少,情节的详略来体现。

 

你说的很对,叙事立场是体现作者的价值观的,它需要通过各种叙事技巧来实现,限制叙事只是许多叙事技巧中的一种,即使不用限制叙事,使用全知叙事,也可以通过叙事速度、频率等等的操纵手段来实现作者的叙事立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8 00: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上次课讲到《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的问题,虽然我对《三国》并未有很深入的研究,不过也略微有些自己的想法,在这里抛砖引玉了。

普遍认为《三国》里的人物塑造比较类型化,几乎都属于“扁平人物”,甚至有时因为极力想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却产生了反效果,例如鲁迅先生所谓“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我目前想到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

1.《三国》的成书是建立在大量的史料以及民间故事的基础上的,在成书以前,广大人民群众对书里各个人物的性格形象都几乎已形成了定式,比如认为刘备仁厚而曹操奸诈,即人物形象的塑造已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作者在写书时也许不想也不敢改变甚至颠覆这些定式。

2.《三国》主要还是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作者在写作时,有可能更多地着重于叙述历史、叙述故事,而没有过多地关注人物的塑造,因此造成了人物形象的单薄。另外,根据弗斯特德观点,历史家和小说家在塑造人物是有区别的,他们一个从外部写人,一个从内部写人。历史家只能“处理外在行为,并且可自外在行为而推论出人物性格。他也像小说家一样关注性格,但他只能就人物外在表现而定其存无”(《小说面面观》,第三章 人物(上)),而“小说中的人物,假使作家愿意,则完全可为读者所了解,他们的内在和外在生活都可裸裎无遗。这就是他们看起来比历史人物或我们自己的朋友较可捉摸的原因”(同上)。也许,历史家正式因为缺少了从内部写起这一方便,因此人物显得并不立体。(不过我对《三国》研究不深,也许书中并不是这种情况)

另外关于人物塑造产生反作用这一点,我有个比较怪异的想法:也许我们并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评判书里的人物形象。比如说“诸葛多智而近妖”,也许当时人们(成书时)确实是相信诸葛亮那些看似巫术的手段的,因此真的认为是“智”而非“妖”。

在下才疏学浅,也还未来得及做很多具体的调查,提出几个粗浅不成形的见解,还望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8 14: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清和在2009-11-18 0:24:11的发言:

老师上次课讲到《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的问题,虽然我对《三国》并未有很深入的研究,不过也略微有些自己的想法,在这里抛砖引玉了。

普遍认为《三国》里的人物塑造比较类型化,几乎都属于“扁平人物”,甚至有时因为极力想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却产生了反效果,例如鲁迅先生所谓“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我目前想到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

1.《三国》的成书是建立在大量的史料以及民间故事的基础上的,在成书以前,广大人民群众对书里各个人物的性格形象都几乎已形成了定式,比如认为刘备仁厚而曹操奸诈,即人物形象的塑造已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作者在写书时也许不想也不敢改变甚至颠覆这些定式。

2.《三国》主要还是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作者在写作时,有可能更多地着重于叙述历史、叙述故事,而没有过多地关注人物的塑造,因此造成了人物形象的单薄。另外,根据弗斯特德观点,历史家和小说家在塑造人物是有区别的,他们一个从外部写人,一个从内部写人。历史家只能“处理外在行为,并且可自外在行为而推论出人物性格。他也像小说家一样关注性格,但他只能就人物外在表现而定其存无”(《小说面面观》,第三章 人物(上)),而“小说中的人物,假使作家愿意,则完全可为读者所了解,他们的内在和外在生活都可裸裎无遗。这就是他们看起来比历史人物或我们自己的朋友较可捉摸的原因”(同上)。也许,历史家正式因为缺少了从内部写起这一方便,因此人物显得并不立体。(不过我对《三国》研究不深,也许书中并不是这种情况)

另外关于人物塑造产生反作用这一点,我有个比较怪异的想法:也许我们并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评判书里的人物形象。比如说“诸葛多智而近妖”,也许当时人们(成书时)确实是相信诸葛亮那些看似巫术的手段的,因此真的认为是“智”而非“妖”。

在下才疏学浅,也还未来得及做很多具体的调查,提出几个粗浅不成形的见解,还望批评指正。。。

 

说得真好,赞!~

说起扁平人物是否影响了《三国》的深刻性,我也来说说自己的一点想法吧。

就像清和君第二点提到的,《三国》主要是一部材料整合的写史的小说,情节的描写更为重要,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人物是为情节发展服务的。这就不比《红楼梦》这类小说家自创的小说,刻画人物是其主要任务,多数情况下情节是为人物性格服务的。

对《三国》而言,要想把故事情节写得精彩,扁平人物就比圆形人物更有优势了。就某个特定情节来说,即使是圆形人物,他所表现出来的大多也只是其性格的一面;而多个性格不同的扁平人物同时登场,一时间综合来看就不会觉得人物单薄了。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人物的时间轴上,《三国》倾向于引导读者横向品读,而《红楼》之类,则更可侧重于纵向发展了。

除此之外,按福斯特的说法,一者扁平人物易于辨认,《三国》中人物如此繁杂,有名有姓的达千人之多,扁平人物一出场,读者对其行为即心中有数,不然,若是如此多的圆形人物,恐怕小说会显得杂乱无绪,教人不知所云;其二,扁平人物易于记忆,我想这也就是读罢《三国》,读者能数出很多很多印象深刻的人物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这难道不是写史小说的一大成功之处么?

我也不曾读很多的资料去做深层的分析,以上仅是个人的一些观点,想到也就写出来了,呵呵,外行人的外行话,不敢见笑方家,还请各位多多指教。

BTW,清和的签名档很是有趣,尤其是那句“起码读着读着”,真让人不禁莞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8 14:25:2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8 16: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寒凝在2009-11-18 14:03:00的发言:

说得真好,赞!~

说起扁平人物是否影响了《三国》的深刻性,我也来说说自己的一点想法吧。

就像清和君第二点提到的,《三国》主要是一部材料整合的写史的小说,情节的描写更为重要,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人物是为情节发展服务的。这就不比《红楼梦》这类小说家自创的小说,刻画人物是其主要任务,多数情况下情节是为人物性格服务的。

对《三国》而言,要想把故事情节写得精彩,扁平人物就比圆形人物更有优势了。就某个特定情节来说,即使是圆形人物,他所表现出来的大多也只是其性格的一面;而多个性格不同的扁平人物同时登场,一时间综合来看就不会觉得人物单薄了。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人物的时间轴上,《三国》倾向于引导读者横向品读,而《红楼》之类,则更可侧重于纵向发展了。

除此之外,按福斯特的说法,一者扁平人物易于辨认,《三国》中人物如此繁杂,有名有姓的达千人之多,扁平人物一出场,读者对其行为即心中有数,不然,若是如此多的圆形人物,恐怕小说会显得杂乱无绪,教人不知所云;其二,扁平人物易于记忆,我想这也就是读罢《三国》,读者能数出很多很多印象深刻的人物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这难道不是写史小说的一大成功之处么?

我也不曾读很多的资料去做深层的分析,以上仅是个人的一些观点,想到也就写出来了,呵呵,外行人的外行话,不敢见笑方家,还请各位多多指教。

BTW,清和的签名档很是有趣,尤其是那句“起码读着读着”,真让人不禁莞尔~~:)


 

多謝~~過獎了。

此外,或者扁平人物與圓形人物并無高下之分,只要能夠更好地為小說服務、與小說的風格目的一致,便是可取的。

P.S.簽名檔是梁文道新書裡的一句話,看了竟然覺得很感動,所以拿來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8 22: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和、寒凝的讨论很好,说到了好几个关键的点上了。下次课我将展开分析中国古代小说多扁平人物的原因,在这之前,我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发表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0 1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清和在2009-11-18 0:24:11的发言:

老师上次课讲到《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的问题,虽然我对《三国》并未有很深入的研究,不过也略微有些自己的想法,在这里抛砖引玉了。

……

另外关于人物塑造产生反作用这一点,我有个比较怪异的想法:也许我们并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评判书里的人物形象。比如说“诸葛多智而近妖”,也许当时人们(成书时)确实是相信诸葛亮那些看似巫术的手段的,因此真的认为是“智”而非“妖”。

在下才疏学浅,也还未来得及做很多具体的调查,提出几个粗浅不成形的见解,还望批评指正。。。

 

对于人物塑造产生的反作用这一点,我也有着相同的看法。介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长期流传以及当时人们处于封建社会相对迷信的思想,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各种星象、征兆、巫术什么的都是存在的。所以书中名状的诸葛亮掐指神算啊,呼风求雨啊什么的都是属于智者的表现。《三国演义》书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过,身为谋士,怎能不懂星术。足见在当时,这些被我们今天界定为迷信的东西被当时的人们奉为智者必要掌握的技能之一。而《三国演义》一书也是尊重了人们的这种信仰,符合长期流传中人们的心理概念。倘若书中说,诸葛亮不会夜观星象,也不会呼风唤雨,什么都靠精密计算、大量推导、公式、实验而最终得出结论……这就不是在讲三国了,而在讲现代科学了吧。

                                                                                                                                                                                   -----张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9 16:11:0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0 17: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潇瑶雪在2009-11-20 16:29:00的发言:

对于人物塑造产生的反作用这一点,我也有着相同的看法。介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长期流传以及当时人们处于封建社会相对迷信的思想,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各种星象、征兆、巫术什么的都是存在的。所以书中名状的诸葛亮掐指神算啊,呼风求雨啊什么的都是属于智者的表现。《三国演义》书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过,身为谋士,怎能不懂星术。足见在当时,这些被我们今天界定为迷信的东西被当时的人们奉为智者必要掌握的技能之一。而《三国演义》一书也是尊重了人们的这种信仰,符合长期流传中人们的心理概念。倘若书中说,诸葛亮不会夜观星象,也不会呼风唤雨,什么都靠精密计算、大量推导、公式、实验而最终得出结论……这就不是在讲三国了,而在讲现代科学了吧。

 

呵呵,说的好!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道理难道鲁迅不懂么?如果懂,他为什么还要提出那样的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0 23: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清和在2009-11-18 16:58:44的发言:

多謝~~過獎了。

此外,或者扁平人物與圓形人物并無高下之分,只要能夠更好地為小說服務、與小說的風格目的一致,便是可取的。

P.S.簽名檔是梁文道新書裡的一句話,看了竟然覺得很感動,所以拿來用了。:)

 

我也觉得,三国中扁平人物居多,会不会是为小说要弘扬的主题服务的?比如上次老师说的刘备想把张飞献给董卓一事,要是这个情节没删除,虽说刘备的人物形象是丰富了,但我觉得读者在往后读到表现三兄弟情谊的部分时,总会想到这个情节,可能就会怀疑刘备对他们是否是真心,因为毕竟他曾有过背叛的想法。删除这个情节,虽然刘备变成了相对扁平的人物,但桃园三结义才有可能成为千古美谈,他们间的深厚情谊才有可能被人铭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5 07:54 , Processed in 0.03494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