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459|回复: 68

李零:今人读《论语》,基本参考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30 18: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读《论语》,和古人不一样。《论语》是古书,我们不是古人。现代人读古书,和古人不一样———没法一样,也不必一样。我主张,读古书,最好倒着读,先读近人的书,再读古人的书。古人的书,主要是用来查,入手,还是晚一点的书更好。
  (一)阅读《论语》,前人的著作很多。上一讲,我介绍的主要是古本和古注。除去这六本书,近人的著作,书店和图书馆比较容易找,我选10本书,介绍一下,看看哪几本比较好:
  (1)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下简称“程书”)。
  (2)杨树达《论语疏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下简称“《疏证》”)。
  (3)赵纪彬《论语新探》,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下简称“赵书”)。
  (4)南怀瑾《论语别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原书为台北:老古文化事业出版公司1976年版,下简称“南书”)。
  (5)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和1980年版(下简称“杨书”)。
  (6)钱穆《论语新解》,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原书写于1963年,下简称“钱书”)。
  (7)孙钦善《论语注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下简称“孙书”)。
  (8)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下简称“金书”)。
  (9)牛泽群《论语札记》,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下简称“牛书”)。
  (10)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下简称“李书”)。
  这10本书,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集注类的作品,延续清代学术的作品。这种书,只有一本,即(1)。程书,是华北印书局1943年版,为1949年以前的代表作。程氏深爱孔子,以捍卫孔子和“发扬吾国固有文化”为职志,将一生心血倾注于此书,晚年患脑血栓,足不能行,口不能言,完全靠他人代查代抄,才写成此书。它征引古书680种,光是《论语》、《四书》两类,就有203种,远远超过《论语正义》,最详备。它是《论语正义》后集大成的作品,我们要想了解古人的说法,最好参考这本书。
  第二类,是(5)(6)(7)(8)(10)。这五种,都是带白话翻译和简明注释的普及本。现代读者,最需要这一种。翻译,不光是普及,也是提高。很多作者本人的理解,包括语法关系的理解,都体现在翻译中。汉学家需要翻译,我们也需要翻译。原因是古今之间的距离已越来越大,我们也是站在古代中国的外面研究它。本书没有译文,白话翻译,大家可以参考这五种。其中(5),立说多依《论语正义》。他和杨树达是叔侄关系,两人都是著名的文史专家。其初稿经杨树达审读,二稿经王力、冯友兰和童第德审读,一般认为,应有相当水准。注重文法,也是杨氏叔侄的一个优点。1980年代前,此书在中国大陆最流行,影响很大,一般人都是读它。牛泽群对此书有四点批评,“一、通俗性强,研究性弱;二、摭旧说多,采新成果少;三、明显硬伤性错误时见;四、着力不够,用功不多”。
  这四点,除第三点,恐怕重了一些,我大体同意。我的印象,此书注释太少太简,寡而失要,有时该注不注,不该注反而注,于疑难问题,也缺乏考证,并无多少新见,远不如他的《春秋左传注》,但总的说起来,还比较平实可靠。(6),纯以义理为主,立说多依朱注,很多笔墨,都花在琢磨圣人心法,牛泽群讥为钱氏“最大的败笔”,一点不过分。他说,钱注“不提时人一字,则更不引一语,……个别的议论,常让人怀疑与《诸子系年》的明辨(谬误是次要的),非出于一人,比如《乡党》末章,悖理不让陈氏(指陈立夫———零案),肉麻竞出古今”。〔2〕〔2〕牛书序,13页。书中对钱书的批评很多。钱氏号称国学大师,然平生著作,唯《刘向歆父子年谱》和《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为力作,涉圣,往往迂腐。此书考据少而议论多,参考价值不大。
  其他,名气最大是(10),但我以为,(7)可能更好。虽然这书,知道的人不太多,但优点是,注释比较精练,也比较准确。特别是,它很注意辞语互见,常用《论语》本身解《论语》,对互见关系注得细,这对理解《论语》很重要。
  第三类,是(2)(3)(9),这三种是考证性的札记。(2),作者是文史界的老前辈,杨伯峻说,《疏证》的特点,是“把三国以前所有征引《论语》或者和《论语》的有关资料都依《论语》原文疏列,有时出己意,加案语”,但我的读后感是,此书虽有心得,而胜义不多。(3),作者治《论语》颇有年头,他的《论语新探》,初版于1948年(原名《古代儒家哲学批判》),本来是一家之言,后来出过三个新版(1958年、1962年、1976年),可以反映他的“思想改造”。最后一版是“文革”版。是书与作者的另一本书,《关于孔子诛少正卯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都是“批林批孔”时期的名著。“文革”版,当然有时代烙印,很多人以政治原因,弃而不读,但其研究水平实远出于时下的流行新作,很多细节考证,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牛泽群说,“此书尽管颇有迎合之义,但毕竟是考证为主,总试图以理服人,而且早出于前,与批孔期间他的另外专作不能等同而视”。
  其实,他的《关于孔子诛少正卯问题》,撇开政治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参考书。(9),文言,笔记体,旁征博引,好用杂说,好讲逻辑,好酷评前贤,痛批时彦,好海阔天空,做题外发挥。作者熟读《论语》,对历史上的尊孔、批孔和时下的复古风潮,有独到见解,不阿俗,不跟风,他对流行读本的评价,上面提到,我也大体赞同。
  第四类,是讲演录,只有一本,就是(4)。此书在台湾一再重印,在大陆也很流行,很多人以为,它是《论语》通俗化的范例,但牛泽群讥为“迂阔、陈腐、谬误、悖理,一应俱在,但却换以轻松、更通俗的形式……更像是以《论语》文强为引子的蹩脚的海聊神侃大杂烩”,我同意他的评价。
  这10本书,我的建议是,选(5)(7)作入门书较好,(3)(9)是有趣的参考书。前人研究《论语》,考据派和义理派,各有所长,我们要注意的是,此书和一般古书不同,前人的研究,是笼罩在“圣人”的气氛下,阅读前,有很多预设前提和心理暗示,义理派比考据派,毛病更大。现代普及本,有一个好处,就是偏见和说教比较少,但钱书是例外。这类问题主要是心理问题、信仰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很多都是外来干预,和文本本身无关。
  对我来说,上述各书,我的参考书,主要是(1)。程书不仅详备,而且眼光好,对历代注释的得失了然于胸,能摒弃“汉宋门户之见,考据训诂之争”,去取标准,比较好。程氏说,“自何晏《集解》行,而郑、王各注皆废。自朱子《集注》行,而《集解》及邢、皇二疏又废”,“刘氏所著《正义》引证精博,此书行而邢疏可废”。〔1〕
  
  他对旧注新说、文字考证和义理发挥,兼收并蓄,更超过了刘书。在所有参考书中,程书最基础,最重要,虽有疏漏错误,到目前为止,还是最好的参考书。我们的提炼和简化,是以此为基础,尽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我的讲义,传统旧注,如《郑注》、《集解》、《皇疏》、《邢疏》、《集注》,凡见此书,除个别例外,一般不再注卷页,其他采自此书的说法,则只注明程书的出处。这样,可以简化本书的脚注。

——见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39~42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30 18:29:10编辑过]
发表于 2009-10-30 19: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白水老师!

可以推荐给09级新同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0 19: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文中列举的,只通读过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翻过钱穆的《论语新解》和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程树德的《论语集释》在书店看到,4卷竖排版,嫌累没买,可惜,看来得赶紧补补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0 19: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剩翼在2009-10-30 19:46:38的发言:

李先生文中列举的,只通读过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翻过钱穆的《论语新解》和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程树德的《论语集释》在书店看到,4卷竖排版,嫌累没买,可惜,看来得赶紧补补课。

《论语集释》,如果不是专业研究者,不买不看也无妨。毕竟,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即使是对经典,能读过,能思考,就好,不可能都深入到研究这个层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0 20: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9-10-30 18:28:45的发言:

    对我来说,上述各书,我的参考书,主要是(1)。程书不仅详备,而且眼光好,对历代注释的得失了然于胸,能摒弃“汉宋门户之见,考据训诂之争”,去取标准,比较好。程氏说,“自何晏《集解》行,而郑、王各注皆废。自朱子《集注》行,而《集解》及邢、皇二疏又废”,“刘氏所著《正义》引证精博,此书行而邢疏可废”。〔1〕
  
  他对旧注新说、文字考证和义理发挥,兼收并蓄,更超过了刘书。在所有参考书中,程书最基础,最重要,虽有疏漏错误,到目前为止,还是最好的参考书。我们的提炼和简化,是以此为基础,尽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当年我们读《论语》时,导师要求读刘宝楠的《正义》,主要是从语言文字名物典章考证的角度来说,此书在古人注疏《论语》中是最上乘的。现在看来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谁说一代不如一代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0 21: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09-10-30 19:33:31的发言:

谢谢白水老师!

可以推荐给09级新同学。

同谢!

如果是新同学,我觉得可以先读李零老师自己的那本,是他上课讲义的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0 22: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借此帖问一个问题

论语学而篇有一句话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大家说说,这里的学则不固如何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0 23: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远风在2009-10-30 22:16:39的发言:

论语学而篇有一句话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大家说说,这里的学则不固如何理解?

呵呵,可能每个人处理问题的习惯不一样。遇到这种情况,我可能会先穷尽我手边可查可用的书,写一篇小东西,然后再请大家指教。记得前年在语言学坛子那里挂出一篇谈“智者乐水”的“乐”字的读音的小东西,就是这么弄出来的。

当然,远风提这个问题,可能自己先有些想法,那么能否单开一帖先来谈一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0 23: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9-10-30 23:34:16的发言:

当然,远风提这个问题,可能自己先有些想法,那么能否单开一帖先来谈一下呢?

呵呵,我每年在课上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如白水所言,先听听远风的高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0 23: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不可以理解为“学”前脱漏了“不”字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1:48 , Processed in 0.07272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