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第一次作业的题目是“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神话、寓言、传说进行文学交流分析”。 从作业的情况来看,大家选择的具体神话、寓言、传说包括“嫦娥奔月”与《竹取物语》、“白蛇传”与《蛇性之淫》、鸿庞氏传、老鼠嫁女、农夫和蛇、灰姑娘与叶限、“白水素女”(螺女)、天鹅处女(羽衣型)、挤奶的姑娘(白日梦)、九尾妖狐故事等等,都是很好的题材,都可以进行文学交流分析。我之前之所以强调要找到文本,是因为如果有文本,你们可以直接对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并有所发现,再进而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理解和观点就会更加深入细致,也可以自信地标上“原创”二字了。例如,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与上田秋成《雨月物语》中的《蛇性之淫》两个文本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中日民族文化特色,而之前关于这两者的比较研究也非常多(包括汉学家的研究),如果能再加上对“白蛇传”故事源流的梳理,内容将十分充实丰富,在三篇同题作业中,林东同学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有同学反映,可供分析的素材不太好找。首先,便捷的方式当然是从网上找到一点线索,再去深入挖掘。不过,如果知道这些寓言传说都记载在哪里,也可以直接去看书,如《五卷书》、佛本生故事、《搜神记》、《续齐谐记》、《太平广记》、《伊索寓言》等,这样去读容易有自己的创获。如《五卷书》的很多故事进入佛典,佛典进入中国后又影响到很多作品;而你如果了解《太平广记》曾对朝鲜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就可以找到很多中朝交流的例子,“白水素女”(螺女)、天鹅处女(羽衣型)都在朝鲜和日本有流传。还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也可以分析现代作家对古代传说的改编,如沈从文对佛经故事的改编就很让我吃惊,还有田汉的《白蛇传》、张恨水的《白蛇传》(当然这可能不属于中外文学交流的范畴)。 有了分析的对象后,可以从流传、影响和接受等角度进行分析,如“老鼠嫁女”、“农夫和蛇”故事从印度传到中国,经历了主题和功能的转变;而更多的故事则要分析接受时的具体语境,如《鸿庞氏传》为何受中国文化影响?为何自称“龙种”,很可能与当时的安南与唐朝的文化交流有关;“玉藻前”很明显是受中国九尾妖狐传说的影响,这个传说的出现基本是在室町时代,可能与佛教有关,也可能与动荡的时世、女性干政等等有关,另外九尾狐在中国怎样由瑞兽变妖狐,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如果能怀着好奇心步步追问背后的原因,这就是学问的乐趣,真的希望大家找到这种乐趣,而不是完成一个任务。 我们这门课程的“中外文学交流”,我的理解应该是在中国、外国之间能描述具体流传路径、看得出接受和影响痕迹的才可归入此列,如此一来,有的同学尽管非常认真地选择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民间传说进行比较分析,恐怕仍不属于此范畴。另外,由于地缘关系的原因,这种交流必然集中在中国与东亚周边国家之间,和西方的交流,除了“舅甥共盗”、“灰阑记”、“叶限与灰姑娘”、“变形记”等少数几个例子外,目前要想找到更多的例子是很难的,因此中西方同一主题的比较研究也不在此列。 最后,尽管很多人对本科论文的形式要求不以为然,而我之前也没对作业形式做出任何要求(因为怕大家陷入形式主义而埋没了观点主张),不过,看过作业我有一丝隐忧,看来多数人仍对论文的规范写作不甚在意,少数有注释和参考文献的同学也做得不够到位,而大家马上要面临毕业论文的写作。所以在此重申:大学还是要培养学术精神和学术规范的。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09-11-2 16:14:2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