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下翚师兄的鼓励下写的~~看了那么多天,那么厚一本书装在书包里好重,不写太对不起自己啦~~(*^__^*) 嘻嘻……
思绪漂流小记 ——读完《忏悔录》 从拿到这本书到看完它,断断续续,有两个月。有时一口气读五六十页,有时五六页都读不了。只是期间,并无其他书籍扰乱思绪,于是这两个月,我的心就一直跟着那个让-雅克了,从情窦初开的让-雅克到初尝情欲的让-雅克;从小偷让-雅克到暴露癖让雅克;从钟表匠学徒让-雅克到宠臣让雅克;从嫖客让-雅克到纯爱让-雅克;还有最后充满悲愤力量的大思想家让-雅克。就这样,我的思绪一直随着他飘而不停,只是也会偶有停顿。 一.情爱痴缠 从头到尾一直被卢梭的每一段情感经历打动着,也许是因为他对生命中的每一个女人都付出了真诚的爱。不论这爱是友谊还是爱情。卢梭的心是一颗敏感多情的心,他的每一个细胞都有着充分感受来自女性的柔情和爱的天赋。他的一生就是谈情说爱的一生。这种谈情说爱并非所谓文人的文雅风流、处处留情。而是对端庄、善良的女性有种近乎崇拜的爱,他能在想象中塑造两位完美的女性,并与她们产生爱情,每日有空就会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想象。在他真实的生命中,有三个女性之于他是最重要的:华伦夫人、乌德托夫人和陪伴他一生的平民姑娘戴莱丝.勒.瓦瑟。每次大段地写和这三位女人的相处时,他肯定是沐浴在温馨的感情里的,于是他的语言充满着深情、陶醉和诗意,就算是带着情欲也是纯洁、高贵的。对于卢梭来说,和女人们用餐、散步、聊天比起性更能让他满足,而他的偶尔一两次的嫖妓经历也带着对女性的欣赏和深厚的温情体验。他当店员时对年轻的女店主巴勒西太太的爱情有种近乎不可理喻的深刻和疯狂: 我在她跟前尝到了不可言喻的甜蜜。在占有女人时所能感到的一切都抵不上我在她脚前所度过的那两分钟,虽然我连她的衣裙都没有碰一下。是的,任何快乐都比不上一个心爱的正派女人所能给与的快乐。在她跟前,一切都是恩宠。手指微微一动,她的手在我的嘴上轻轻一按,都是我从巴勒西太太那里所得到的恩宠,而这一点轻微的恩宠现在想起来还使我感到神魂颠倒。 多么纯洁、丰富和深刻的暗恋! 卢梭的“妈妈”华伦夫人与卢梭相伴13年,经历了5次聚散离合,从卢梭的监护人到情人,她处处为卢梭着想,教授给卢梭知识,为卢梭的前途奔波,发掘卢梭的才华,以母亲和情人的双重身份伴着卢梭从一个16岁的懵懂少年成长为29岁的成熟男子。在这成长的重要时期,卢梭对母亲的敬重和崇拜,对情人的爱意与痴情,对姐姐的信任和依赖,既他所有的对女人的感情都释放在华伦夫人身上,因此华伦夫人对他一生的事业、性格和才华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卢梭对第一次见到28岁的华伦夫人的情景的迷人描写就预示着这一段缠绵悱恻的旷世奇恋: “然而我现在所见的却是一个风韵十足的面庞,一双柔情美丽的大蓝眼睛,光彩闪耀的肤色,动人心魄的胸部的轮廓——我这新入教的年轻信徒,一眼便把她完全看遍了。我立刻被她俘虏了” 何其惊心动魄的文字。更别说那些在他失去华伦夫人的宠爱时那样的伤心欲绝、歇斯底里的文字了。“人生是多么可怕的虚幻啊。”令我这两百多年以后的看客不禁为之潸然泪下。
与乌德托夫人的爱情是纯洁而无奈的。乌托德夫人的爱情早已给了与她相爱半个世纪的圣朗拜尔,也是卢梭的朋友。而卢梭在四十四岁的时候遇到二十七岁的乌托德夫人,才感觉到了他这一生真正的爱情,他觉得他遇到了这一生真正唯一爱的女人。 他们相处的整个过程凄美、无奈、纯洁。 “有一天晚上,在乌德托夫人住所两人面对面地用过晚餐之后,我们就到花园里,在美丽的月色下散步。这花园的深处有个相当大的剪修过的树林,我们穿过树林去找一个幽美的树丛,树丛里还创造了一挂瀑布点缀着,这是我给她出的主意,永世难忘的无邪与享受的回忆啊 ! 就是在这树丛里,我和她坐在一片细草地上,头上是一棵花儿盛开的槐树,为着表达我心头的感情,我找到了真正无愧于这种感情的语言。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达到崇高的境地——如果人们可以把最缠绵,最热烈的爱情所能融进男人心灵的那种亲切而又富有魅力的东西称为崇高的话,我在她的膝下流下了多少令人心碎的眼泪啊! 我又使她情不自禁地流了多少这样的眼泪啊 ! 最后在一阵不由自主的激动之中,她叫道:‘不,从来没有像你这样可爱的人,从来没有一个情人像你这样爱过 ! 可是,你的朋友圣朗拜尔在叫着我们,我的心是不能爱两次的。’我一声长叹,就不说话了;我拥抱她——这是一次怎样的拥抱啊 ! 但是,仅此而已。” 这段爱情以还回烧毁彼此的信件凄凉告终,只是这凄凉里也能体会出那火热的爱和欲语还休的深情。 也许,人生的无奈就是相伴一生的人并不是自己最爱的人。卢梭也未能免俗。戴莱丝.勒.瓦瑟作为一个婢女遇上才华横溢后来誉满欧洲的卢梭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她单纯善良、心底忠厚,但是头脑简单,容易被骗。她的一生都陪伴着卢梭,照顾卢梭的饮食起居,也为卢梭产下过五个孩子。卢梭在她身边享受着宁静、规律和被照顾的生活。他不止一次的写到与戴莱丝散步和用餐时的宁静与甜蜜,并且经常以“我的戴莱丝”称呼这个和他没有任何共同语言的女子。但是他从来没有给过戴莱丝任何承诺,并且直接告诉她,他一辈子都不会与她结婚。尽管在老年的时候他们终于结婚那也是处于另一种考虑了。在和戴莱丝长期同居期间,他嫖过妓,和朋友共同包养过一个小女孩,和乌托德夫人产生过热烈的爱情。一切纷纷扰扰都过去后,剩下的眼前人只剩戴莱丝,无怨无悔,和这位天才真正陪伴一生的也只有她一个人。也许卢梭需要的仅仅是这样一种陪伴吧。在为卢梭的浪漫和丰富的感情所打动的同时,也为戴莱丝心疼、同情。或许这样的同情对于戴莱丝来说,真的是多余。
二.风光旖旎 卢梭生活过的乡下风光优美、民风淳厚,给卢梭多病的身体和疲倦的心灵一个休憩之所。卢梭一生都热爱着大自然,只有在自然和田园的怀抱里他才感觉真正的幸福和舒适。卢梭曾多次提到徒步旅行于乡村间的乐趣。这也许和卢梭热爱自由,不愿意被束缚的个性有关。他每去向一个地方,总会享受和描述路边的风景,每到一处,总会去看看此地有名的地方,感受古建筑和大自然的静谧和力量。在卢梭十六七岁时,他所读过的书让他在古丰神父家受到重视,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将要被神父引见给国王,看起来他的前途一片光明,可是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一个玩伴巴克勒,于是他放弃了将要得到的一切和他流浪去了。 “从这时起,除了作这样一次旅行以外,我再也看不出有什么别的乐趣、别的命运和别的幸福了。我一想到这件事情,就觉得有说不尽的旅行的快乐。……山峦、原野、森林、溪流、村落,一样样接连不断地以新颖的动人姿态相继出现;这种幸福的行程好像把我的整个生命都吸引去了。我愉快地回想起我到这里来时的同一旅程多么动人……而且没有牵挂,没有任务、无拘无束,或留或去全听自便……不论何等辉煌,也比不上一刻青春时代的真正自由的快乐。” 他就这样被一种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吸引着,放弃了少年时代便能得到的前途。后来也没有表现出丝毫后悔,只是说他和巴克勒六个星期的友情改变了他的一生 和华伦夫人生活过的沙尔麦特是卢梭心灵中幸福的寄托之所之一。他用了一章的篇幅描述了这里发生的那些足以令他刻骨铭心的幸福和伤痛。 “我每天早上日出前起床,从邻近的一个果园,在葡萄园上方的一条很美丽的小道上,沿着山坡一直往上走到尚贝里。一路上,我一边散步,一边默祷,并不是嘴巴随便地嘟囔几句,而是心诚意定地向往着创造出我眼前这片美丽可爱的大自然的造物主。我从来就不喜欢在室内祈祷,我觉得墙壁和人造物件把我和上帝隔开了。我在其创造物中瞻仰他,而我的心则向他飞去。我可以说我的祈祷是诚挚的,因此上帝应该满足我的心愿。我只是为我自己和我永远为女人祈求一种纯洁的、平静的生活,没有邪恶,没有痛苦,没有生活所迫,祈求虽死犹荣,并在未来命运如同正直的人的命运。另外,这种行动更多的是赞美和瞻仰,而不是祈求,而且,我知道,在福祉的施与者面前,获得我们所必需的真正幸福的最好的办法不是祈求,而是在于受之无愧。返回时,我常常绕上一大圈,溜达着回来,饶有兴味地人、贪婪地饱览周围的田间作物,那是我的眼睛和心灵永不感到厌烦的惟一的东西。” “不论到什么地方,幸福步步跟随着我;这种幸福并不是存在于任何可以明确的事物中,而完全是在我的身上,片刻也不能离开我。” 对于卢梭对大自然的领悟力,我也许只能引用书中的原话了,因为我的感受力太弱文字太苍白。卢梭每到一处总要先注意一番那里的自然景色,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他是一定会选择有益于他隐居生活得处所的。 在卢梭成名以后,他隐居到了贵族妇女皮埃尔夫人别墅里,并为其取名为退隐庐,在那里他和他的戴莱丝过了几年,享受了乡间美景,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在这里他还遇到了他最爱的女人乌德托夫人。 后来他和皮埃尔夫人决裂,搬到了财务总管马达斯先生坐落在路易山的房子里,在蒙莫郎西。他和当地的“几个好人”交往,有了几个如水之交。书中对这几段友谊的回忆是那么全面,好的、不好的,有结果的,没结果的,如数家珍,能窥见卢梭对这些交往的珍惜和这些交往在他记忆中的深刻。 后来经过一系列辗转,他住到了圣皮埃尔岛,因为长年的漂泊和不安定,他一来就深深的迷恋上这座岛。他一到圣皮埃尔岛就描述了它的旖旎风光,描述了它的田地、草场、果园、葡萄园,还有多个湖泊。在他在这座岛上短暂停留期间,他闲逸、懒散、爱好植物学、写信、写作品…… “我太爱圣皮埃尔岛了……我把一切欲念都寄托在这个岛的范围以内,打定主意绝不再走出岛外……我觉得在岛外度过一天,就等于我的幸福被扣除了一天……随便一个好的事物只要能称的心愿,我就得作很快失掉它的思想准备。所以,在此岛上了此一生强烈愿望和怕被迫迁出的那种恐惧完全不能分开的” 他每天跑沙滩上去坐,看着波浪化为泡沫,觉得这种宁静让他的眼泪夺眶而出,而那种唯恐失之的不安强烈到竟然损害了这样的甜美。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竟然不能选择自己的住所,时时恐惧着要被赶走,那样的恐惧、绝望和不安令我动容。卢梭一生都眷恋着乡村、自然,而他一生都被城市、名利、交际所困扰,不是他要去找,而是那些缠绕着他。他爱自由、爱闲散、爱疏慵,可是和他的个性不符的一切终其一生都将他缠绕,这是何等的痛苦和悲哀。 三、诚实 并没把它当做一部文学史星空里高不可攀的思想著作来读,而只是一个个悲惨或美好,温情或激烈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如一粒粒珠子将卢梭的一生攒成了一条链子。不论这珠子是黯淡无光还是闪闪发亮,是温润如玉还是瑕疵满目,卢梭都把它们亮了出来。因为这一诚实的一亮,我们所有人顿觉这链子整个显得更加夺目了,因为其他人如卢梭笔下的蒙田、加尔丹,至少会把那些难看的珠子做一番处理,要么拆掉、要么换成略微能看的,那生命之链总要换一番面目才能示人,变成是名人对自我的标榜,或者是他人对大腕的吹捧。卢梭也对自己这两卷诚实的文字颇为自信和骄傲,这样的自信和骄傲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卢梭对书中自我形象的满意,他不止一次的描写自己各方面的美德,尽管也暴露了一些看似不可原谅的缺点和罪过,可是这一切在他的各种美德的淡化下都显得不那么不可原谅了;这样的不可原谅被已经誉满欧洲的大思想家诚实的袒露并且忏悔,更显得不那么不可原谅了。另一方面是卢梭对自己在写这本书时所抱的坦诚和毫不保留的态度的满意。他确实为后人写出了让-雅克复杂的经历和一个曾经不那么光彩的自己。于是,他在书中不止一次的强调这是原原本本的他,而不是涂脂抹粉的他,这样的处处强调,让我有一些不舒服。所以,在我看来,这本书名为《忏悔录》,而书中所用的语气是那么自信、从容、平静和坦然。我也以一个平凡的故事读者的角度注意到卢梭对自己生命中五个孩子的处理方式却是轻描淡写,那些孩子甚至没有名字,我甚至需要去了解育婴堂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我觉得不论是这样的轻描淡写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比“将孩子送进育婴堂”这件事本身更能说明真正的让-雅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就像在和戴莱丝同居期间有着诸多不甚道德的经历,而书中完全没有表示任何的不安或者忏悔一样。这才是真正的让- 雅克,也许大师的思想中根本没有忠贞和唯一这样的字眼吧。 所以,我发现我从那600多页的文字中看到的“让-雅克”是某时某地在让-雅克记忆中的“让-雅克”,在卢梭写那些令人幸福、痛苦、悲伤的经历时,他的感情和他的记忆是真的。而他把这真切的感情和记忆当做了当时的自己,以为这就是真实的自己。其实,人的一生没有哪两次的心境是一模一样的,有时我也会懊恼没有赶紧把某一刻的感受写下来,过后才写的那是记忆中的“某一刻的感受”。也许那“某一刻的感受”早就换了一副面孔。如果,卢梭有日记的话,他会不会把它公布于世呢?毕竟那是真正的卢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