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11|回复: 20

[原创]李振盛:让历史告诉未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4 14: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半个月前在798聆听了华裔摄影记者刘香成先生关于《中国:1976-1983》摄影集的讲座,半个月后又观看NHK拍摄了的纪录片《文化大革命-四十年后的证言》,主角是另外一位著名的华裔摄影记者李振盛,先生当年是黑龙江日报的摄影记者,在文革期间拍摄了10万张的照片,很多照片在当时属于有损革命形象,应该上缴销毁,先生顶着巨大压力,完整地保存了这份历史记录。在《文化大革命-四十年后的证言》这部纪录片里,先生在40多天的时间里,走访了记录在他照片中的历史亲历者,有当年带领红卫兵去灭佛毁经的小和尚,有与毛主席握过手的红卫兵,有参加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大赛的5岁小姑娘和解放军英雄,有革命委员会的委员等,去了解四十年前他们是何种感受,而今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当年的个人经历与历史。在整个访问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很多当事人,由于各种原因,仍然不想再谈及当年的历史,他们对那段历史是抱着复杂的心情,有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怀念着当初的岁月。5岁的小女孩四十年后在五大连池市的一家商场里面摆摊卖衣服,当先生拿出当年的照片时她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并清唱起当年她在载歌载舞时的那首歌:“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 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 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爱深。”当年参加大赛回来后所得到的热烈欢迎也在记忆中深藏。但当先生问及其后的文革经历及如何看待当年人与事时,她选择了沉默,不想过多的回忆,“文化大革命的回忆,现在感觉不像当初的那样美好,那时候受到大家的欢迎,可现在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名誉,只会觉得很荒唐”。采访结束时,先生和她约定等她能够直率地叙说文革往事的时候,他们将再次见面。

  在纪录片的结尾先生如是说:“四十年已经过去了,文化大革命到底是什么,为探索这个问题,我多次走访照片中的人物,尽管如此我现在仍没感觉到实事求是地直面这场革命,对自己不能用冷静的目光来看待文化大革命,我感到非常无奈和痛苦。文化大革命不是过去的历史,直到现在,它依然是沉重的现实。”

 关于文章的题目,原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曾为他的摄影集题词《让历史告诉未来》,觉得不错就作为题目了。

在这里附上先生的一些文革作品选。另附上先生的个人博客:

http://lizhensheng.blshe.com/
   


   

[原创]

[原创]

黑龙江省委书记的任仲夷挨批斗、戴高帽的画面,文革之后,任仲夷成为深圳、珠海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领航人。

1966101日,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第一个国庆节,小学生们扛着木制扎枪参加游行

[upload=jpg,535e91b94527865d5ffb7.jpg]UploadFile/2009-11/200911141357599877.jpg[/upload
      

解放军英雄王国栋,作为军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代表,在一次演讲后,很多听众走上讲台,取下自己身上的毛主席像章,挂在他的帽子和衣服上,一共一百七十多个。现在这位英雄已经退休,她妻子和儿子都下岗了,现在住在齐齐哈尔的郊区养猪。说到文革和现在,王先生迷茫地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五岁小女孩载歌载舞歌颂毛主席。
   

红卫兵在批斗当时的黑龙江省长李范五的过程中为其剪鬼头,因为他的主要罪名是发型象毛主席,有政治野心。远景为毛主席的相

p.s 对此纪录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给我站内信,我可以发送文件种子给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5 0:52:00编辑过]

[原创]

[原创]
发表于 2009-11-14 19: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性与信仰纠结着的历史

热情的暴力

一种没了它就不能活的感觉

一种为了它就可以\甚至必须让别人死的感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4 22:20:4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4 20: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张照片,十年前在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的《老照片》上见到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4 22: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任仲夷当时挂掉了呢,深圳珠海还会发展么?为什么后面要加上这么一句,想证明什么呢。当他被批斗的时候,有多少人知道砍掉王实味的命令书上有多少人签上了大名。十年前,我会为看到这张照片而捶胸顿足;然而今天,如果把省委书记换成无名氏,我想我定会泪流满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4 22: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屋子在2009-11-14 19:46:29的发言:

理性与信仰纠结着的历史

热情的暴力

一种没了它就不能活的感觉

一种为了它就可以\甚至必须让别人死的感觉

呵呵,几年前跟剩翼兄聊天,我们都说到,不管陈凯歌后面拍的片子有多烂,就凭一部《霸王别姬》,他也足以在中国当代电影史上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4 23: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9-11-14 22:53:55的发言:

呵呵,几年前跟剩翼兄聊天,我们都说到,不管陈凯歌后面拍的片子有多烂,就凭一部《霸王别姬》,他也足以在中国当代电影史上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恩:)《霸王别姬》很有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4 23: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1-14 22:40:13的发言:

如果任仲夷当时挂掉了呢,深圳珠海还会发展么?为什么后面要加上这么一句,想证明什么呢。当他被批斗的时候,有多少人知道砍掉王实味的命令书上有多少人签上了大名。十年前,我会为看到这张照片而捶胸顿足;然而今天,如果把省委书记换成无名氏,我想我定会泪流满面。

呵呵,那你认为说话人想证明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文中的原话:

“黑龙江省委书记的任仲夷挨批斗、戴高帽的画面,文革之后,任仲夷成为深圳、珠海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领航人。”

由这句话,可以引出的结论有很多种,比如,在那个疯狂的时代,玉石俱焚,即使是封疆大吏,也朝不保夕,更遑论“小民”;比如,也许正是经历了那个疯狂的时代,才促使了任仲夷做某种思考,这种思考又使他成为改革开放的先驱,所以,每个人都有必要清算一下文革留下的“遗产”;甚至,也可能只是慨叹一下历史的偶然,即如君所言“如果任仲夷当时挂掉了呢,深圳珠海还会发展么”。可以引申出的结论有很多种,未见得就一定是只替身居高位者悲而忽视小民,所以,说话人究竟“想证明什么”,单从他那一句话还真不好推断,而且这种推断也并不总是那么必要。重要的是它陈述了一个历史事实,这种陈述本身,就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关于王实味,有一本书不妨一看,戴晴女士的《梁漱溟·王实味·储安平》,写的很好,值得一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4 23: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9-11-14 23:06:50的发言:

说话人究竟“想证明什么”,单从他那一句话还真不好推断,而且这种推断也并不总是那么必要。重要的是它陈述了一个历史事实,这种陈述本身,就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说话人总有他最想证明的东西,否则大家写东西也不用字斟句酌了。如果一句话的含义不好推断,那么启蒙者又如何进行启蒙呢。

哪种陈述没有价值,为何不寻求更有价值的陈述?至于可不可以替代,好像不一定没有吧。

如果前半句还可以看成是纯粹的历史陈述的话,我不知为何要加上后半句。他被批斗和他以后当领航人有什么必然联系么?如君所言,这种说明会有很多理解,可是这些理解真的会有那么大的差异么?作者的指向难道不是很明确么?去掉后半句就不能说明历史的本来面貌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4 23:38:0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4 23: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屋子在2009-11-14 19:46:29的发言:

一种没了它就不能活的感觉

一种为了它就可以\甚至必须让别人死的感觉


如果真是这样,我倒觉得好办多了。。。除了造乐的人,恐怕其他顶多寻乐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23: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1-14 23:15:03的发言:

说话人总有他最想证明的东西,否则大家写东西也不用字斟句酌了。如果一句话的含义不好推断,那么启蒙者又如何进行启蒙呢。

哪种陈述没有价值?至于可不可以替代,好像不一定没有吧。

我得出来澄清下,这张照片确实是出现在纪录片里,但在片中并无照片下面的陈述,而仅仅描述了当年的被戴高帽的一幕。照片我是在网上搜索到的,顺便连它的陈述也一同采用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4 23:40:2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4:37 , Processed in 0.07279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