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62|回复: 15

怀念大师--没有见过大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8 11: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8年的王元化、石璞、贾植芳、金开诚,09年的何满子、季羡林、任继愈、卞孝萱、唐德刚、钱学森、贝时璋等诸先生。斯人已逝,生前曾成千古文章,立君子言行,堪为我辈楷模,而今安在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何等地无情!

在大师驾鹤之际,有诸多纪念文章,如《文史知识》、《读书》、《书屋》等许多期刊上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多是门徒故旧,悲心殷殷,离情切切,对逝者的记述与其间流露出的思念感人至深。怀念的文章不需要过多的修辞,只需要有真实的感情,并将感情真实地表达出来即可,但是,其实世间最难之事,正是在于如何能将人们的感情“真实地”表达出来。对大师们的情感,最深切者,大概也莫过于这些门徒故旧了吧,我们这些“外人”本来是没有发言权的,既然没有亲身与他们做过交流,说出来的话,难免有无病呻吟之嫌。但是我不甘心,不甘心只通过别人的笔来传达我的真情,因此不得不屈从于自己的意愿,由我自己,对这些只在书上见过的大师进行一番怀念,希望并不会因此而影响到他人的怀念,更不希望被认为是一种对逝者的不敬。

在怀念之前,首先要告诉大家,我是谁。虽然与本文的主题相比,这只是一种篇幅的浪费,但还是不得不说,因为我只是一个“外人”。不自报家门,显得甚是不庄重,不严肃。余生来二十载,只是一个在求学道路上坎坎坷坷,却也孜孜以求、毫不懈怠的所谓“80后”,我不在乎人们如何看待我们这一代,我只是其中之一罢了,与“80后”有了某些特质上的重合,与其他所有这一代人经历过相似的成长,但是塑造我的内在的,并不是这个时代本身,而是这个时代所承担的一切。我热爱历史、哲学、文学、经济、科学以及一切我们称之为“知识”的东西。我购买书籍、阅读书籍,是为了从中找到我所寻找的,而至于什么才是我所寻找的,我至今并不知道。我很愚钝,请各位谅解。不在看完所有关于“自由”的观点之前,我不会妄图对其下任何绝对性的定义,这是我的为学态度,也是我愚钝的表现。当然,这适用于所有其他的知识。我忘记了这种治学态度来自于谁,或许有太多太多的大师都是这样,以至于我忘了它最初的来源,也许是王元化先生,也许是季羡林先生,也许是陈寅恪先生。我的求学,大概也可以算作“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我未能有幸亲身与大师接触过,我太平凡了,平凡得有点平庸,平庸地让自己讨厌。虽然我身在北京,这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地方,却实在不敢前去拜访谁,我知道得太少了,读得也太少了,举个例子,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我至今只读过三遍不到,又怎敢去向韩水法先生或者李秋零先生或者邓晓芒先生等等的大学问家讨教;一个连京都学派都没读过,鲁迅的文章也没读全的人又怎么能向汪晖先生问学?我连旁听的权利恐怕都是没有的。我是一名经济学系的学生,也在一所不错的学校,身边也有许多将来可能成为大师的人,但是我还是不敢,我太平凡了。也许很多时候大师就在身边,或者至少有机会一睹尊容,但总是觉得没有准备好,有人说我是自卑,好吧,我特意看了阿德勒的《超越自卑》,结果是我发现我并不是自卑----至少按照阿德勒的说法----只是真的很平凡罢了。

我对大师的怀念,并不像那些纪念文章那样直接和深切,我了解他们,只是通过书籍,比如知道王元化先生是由于《沉思与反思》,知道金开诚先生是因为《屈原辞研究》等等,因此,说来惭愧,其实并不知道各位先生相貌如何,即使擦肩而过也认不出来,不知是有幸还是无缘。我对大师还是很崇拜的,一方面崇拜他们的才识以及在各自领域中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则崇拜他们的为人和品德。我并不能像大师身边的人那样记述几件他们生前的趣闻轶事或者能够体现他们高尚品德的故事,也不能像学者那样深刻地剖析或解读他们的思想,毕竟我读的书太少了,即使偶有心得,也只是著文章自娱罢了,万一理解错了,岂不是贻笑于大方之家?在没有能够理解之前就贸然评论,违背了学者的最基本原则。

其实虽然说是怀念,并不能真正针对某一位大师,而只能单就“大师”这一概念而论。以写文章为例,以现行的体制而论,培养大师颇为困难,因为人们往往忘记了最单纯的感情和学习的动机,一种所谓“工具理性”、“意图伦理”的东西甚嚣尘上,曾经见过一个报道,说小学生在作文当中写米兰·昆德拉,写赫尔曼·黑塞,写惠特曼,却往往是千篇一律,错误百出,所引用的故事大家都一样,所表达的感情大家都一样,似乎不仅是对内容的一种复制,更是对感情的一种复制。这很是有些荒诞,难道通过那些作文大全、作文工具书,便可以简单得复制人们的感情吗?人们的感情不应该是来源于人自身的经验和体悟吗?这并不只是对别人的批评,也是对自己的反思和批判,为了追求作文的高分,我也曾刻意去背诵一些所谓“万能”的优美诗词,刻意去使用某些套式,刻意加上某些漂亮的格言、警句、人生感悟,或者历史掌故,故作深沉,却并不懂其含义,只是为投考官之所好,以期让考官对自己有个好印象。但是平心而论,那种对于历史的沧桑感,我也是慢慢培养起来的,是在看了《史记》《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旧唐书》,以及将来要看的《宋史》《明史》《清史稿》《罗马帝国兴衰史》之后才能慢慢领悟的;那种对于自然的喜爱,是在数遍读完《瓦尔登湖》《堤切诺之歌》后才稍微深刻认识的;那种对于人的追问和体悟,是在我看完了《纯粹理性批判》《存在与时间》《哲学研究》后才开始具有的。诚然,在同龄人中确实有文采斐然的同学,不知是我天赋愚钝,还是大家都和我相似,在做现代的“八股”?这样的文章,写久了,我自己都快不认识我自己了,哪里能有心灵的慰藉可言?鲁迅先生“不惮以最坏的想法去看待人们。”我却以最道德的观点去看待别人,宁愿相信是我自己愚钝罢了。

这个时代,颇有一些容不下大师了。比如说,有些话是只有大师才可以说的,如果一般人说了,大抵是不会受到重视,甚至要被批评的。大师经常时刻投身与学问之中,可是现在的学者却很难有那么多时间,好的作品,很可能像司马迁所说的“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的时候,发愤之所作。如今大家都在讨论某某去了哪家公司,某某明星如何如何之类的话题,未尝不是对自己的一种臆想和对现实的逃避。可是谁又愿意自己如此郁郁不得志呢?就算有我这样愿意的,也还是不得其门而入,这恐怕还是怪我自己过于平凡的,但是我的平凡是不是能够代表很多人呢?

那么就让我想想,像我们这些未曾与大师或“大师”谋面的青年,应该怎么办呢?恐怕大多数人会有所退步,毕竟,成不了大师,继承不了大师衣钵可能责任并不在我们。能够坚持这种理想的人恐怕是越来越少了,很多人转而将学术作为一种爱好,而不是一种职业。而少数坚持的人,都将在通向大师的道路上孤独地探索着前进的路。学者,既是文化的传承人,也是文化未来的开辟者。大师,则是不仅是具有这种担当并不遗余力,孜孜不倦地探索的人,更是引导别的学者和人民大众共同走向这条通往未来道路的人。

我曾经偶尔不知天高地厚地说,为什么大师们不能等我几十年,待到我有所成就之时再去请教,而这么早就离去了呢?许多有志于此的同伴深有同感。未能与诸位先生谋面是我此生一大遗憾。这是我在惊闻这么多大师仙逝后最初的,也是最真实的感情,也许更是对大师们最好的一种纪念。呵呵,果然是少年轻狂啊。

发表于 2009-11-28 11: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惭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8 12: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大师,我见过的余光中不知是否能算一位,隔了八丈远,话也没说过一句。楼主的向学之心殷殷,令我等惭愧。欢迎常来常往水云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8 13: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有与楼主有一样的感慨。曾经甚至萌发了要一个个拜访尚在人间的大师的想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8 15: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几年前看到陈平原在一篇文章里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未名湖畔的一些大师,他们的身影本身就是一道风景,后来者即使成为专家、名教授,却不能成为风景,这就是差别。

与柳下版主同感,楼主的向学之心令人感佩,欢迎常来交流。

为这样的时代,还能有这样的热情,加一个精华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8 15: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经偶尔不知天高地厚地说,为什么大师们不能等我几十年,待到我有所成就之时再去请教,而这么早就离去了呢?

“江山代有才人出”,又怎知道,等楼主学有所成时不会遇到其他的大师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8 15:19:2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8 15: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少年心事当拿云,楼主好文笔、好才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8 15: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时候,大师也是一种想象,如尧舜的贤明。

当我们的心灵需要指引时,我们往往遥望距离最远的星斗。

我坚信,在任何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期的顶尖人物。但是否可以一定要用大师来称呼,却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如果一定以1900前后出生的那一批学者的标准来看,现在确实缺乏诞生相应级别人物的土壤,但绝不能说一定没有。

我同样坚信,现代中国仍然藏龙卧虎,不过未必一定在体制内、在光环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8 15: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远风在2009-11-28 15:28:55的发言:

有些时候,大师也是一种想象,如尧舜的贤明。

当我们的心灵需要指引时,我们往往遥望距离最远的星斗。

我坚信,在任何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期的顶尖人物。但是否可以一定要用大师来称呼,却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如果一定以1900前后出生的那一批学者的标准来看,现在确实缺乏诞生相应级别人物的土壤,但绝不能说一定没有。

我同样坚信,现代中国仍然藏龙卧虎,不过未必一定在体制内、在光环中。

说的太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8 15: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下一篇小文与此有关,截取部分,请诸君指教

何谓大师?

 

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承认,除却宗教意义之外,大师应该主要指向学术意义,但何谓大师却是一个注定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20世纪末期,大陆出现国学热,随之而来的是国学大师的称谓。一时间,镜头报端,多位民国时期的学者开始与大师画上等号。1992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组织编写《国学大师丛书》,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陈寅恪等二十八位学者身在其列,入选诸家的标准是“凡在文史哲任一领域开风气之先者皆可入选。”应该说,自学术意义而言,开一代风气之先确实应该成为大师的标准之一。不过究竟哪些人被公认是开一代风气之先,除此之外大师是否还需要其他标准等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前一段,百度公司、国学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参与主办的"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活动。主办方认为,只有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学问功底,并在研究中国传统学问方面具有开创性贡献,其学术成果永久嘉惠后世,这种学者才有资格荣膺"国学大师"的称号。而活动中引用汤一介先生的观点就又谈到了大师应该人格高尚。其实,关于大师的不同定义还可见到很多,兹不一一论列。我想借《中庸》中“致广大而尽精微”一句来谈谈自己对大师的理解。所谓大师,应既博且精。从博的角度,要多识,多种知识甚至多种学科互融,于融通的基础上在某一特定领域有开创之功,而且这种开创要被后人普遍接受;从精的角度,要精深,在某一特定领域中或某一重大问题上达到前辈学人不能企及的境界,做出超越前人的巨大贡献。总之,需要较大程度地增加人类的整体智慧,做到这一点,可称大师,任何学术领域,大抵如此。

谁来认定大师?

 

大师是一种符号化象征化的事物,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历史概念。大师往往都是后辈认定的,在中国学术传统中,同代人似乎很少承认同时的某人是大师,一方面可能有文人相轻的原因,另一方面,一个人的学术成就也确实需要时间也检验。大师一般是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之后,才慢慢由同行认同扩散到社会认同。因此,大师的形成其实是一个自然过程,既不能主观培养,也不能人为干预,更不能靠炒作来造星。在此意义上,评选国学大师虽不可取,但毕竟还是在学术同行推选的候选人内部运作,不至于出大纰漏。而当下媒体往往轻率地将大师名号随手赠人,就不能不屡屡沦为笑柄了。媒体本来是想借大师的名头来炒作某些人,结果适得其反,引起了公众对大师公信力的普遍质疑,慢慢地,大师已经出现贬义词化的趋向了。当代社会中,媒体过度热炒往往会导致事物走向反面,国学如此,大师亦如此。大师是在安静的书桌旁熬出来的,绝不是网民选出来的,更不能是通过媒体炒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4:49 , Processed in 0.07839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