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405|回复: 23

[教学相关] 【古典小说名著专题研究】叙事者与叙事时间:谈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1 17: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我在以前阅读的时候并没有特别注意到小说的叙事技巧,这次重新看了一遍,本试图运用老师说过的理论加以分析,无奈自己水平有限,越是深入探究,作品就越显得复杂,终究没能做出一份满意的分析。这里先略略谈谈自己的看法,定有疏忽浅薄乃至错误之处,欢迎大家一同讨论指正。至于思维混乱、词不达意之处,也希望各位充分挖掘,不吝赐教。

  还请各位先看小说,以免被我的谬见误导。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368124/


  这篇小说讲述了美国南方小镇一位没落贵族爱米丽小姐的一生,故事结构精妙,情节曲折,带有哥特式的神秘恐怖气息。以下只从叙事技巧这个角度来谈,具体来说是从“叙事者”和“时间”这两方面。


叙 事 者


  这篇小说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说的是爱米丽小姐去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葬,并且追忆了爱米丽小姐拒绝交税的往事。这部分采用的是全知全能叙事,以看似冷静、公平、客观、全面的笔调,写出了爱米丽小姐在镇上人心中“丰碑”般的形象。

  从第二部分开始,出现了全文主要叙述者——“我们”。“我们”是谁?从文章内容看来,“我们”似乎就是镇上除了爱米丽小姐以外的所有人。但是,请注意,在文中,“我们”从来没有和爱米丽小姐直接接触,每当说到镇上人与爱米丽小姐接触时,文中所用人称立刻又变成了“人们”、“他/她们”、“妇女们”等等,似乎又成为了全知叙事。这样看来,“我们”的身份就很微妙了,一方面,我们确实是与爱米丽小姐处于对立的镇上的人,但似乎又不是某些具体的人,而只是一种无形的思想,一种整体的态度,一种被赋予实体的抽象精神。全镇人对爱米丽小姐的态度虽然不尽相同(男人和女人不同,老人和新一代的人也不同),但其中存在一种共同的普遍的情感和立场,即“我们”。总之,“我们”的出现使文章开始进入了限制叙事,因为“我们”作为故事的一部分,只能从一个角度、并且是带有疏离感、保持一定距离地观察、叙事。不过,由于文章以全知全能叙事开头,并且在以下部分也是全知叙事和“我们”穿插使用,再加上“我们”与爱米丽小姐之间有距离感,这就可能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我们”也是基本上公正客观的叙事者。其实不然,“我们”是带着很复杂的矛盾心情的,“我们”尊敬乃至敬畏爱米丽小姐,因为“我们”对于她所代表的传统还存有留恋;“我们”不喜欢、甚至害怕爱米丽小姐,因为“我们”向往新的事物。于是,“我们”一直是带着这种立场观察着、述说着、进而塑造着爱米丽小姐的形象。(试想,如果换做那位黑人男仆来叙述,是不是整个故事会完全不同?)而“我们”的立场和视角也在互相影响,互相加强。另外,“我们”的局部视角也使小说获得了神秘的哥特气息,并且这种神秘在一直累积,直到结尾时一切才真相大白。

  这样一来,读者读到的爱米丽小姐其实是“我们”眼中的形象,是被刻意(也许是不自觉的)塑造的,是一个被操纵的形象。(这一点和以前有位同学提到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的女主角很像,爱米丽小姐也没有内心独白,只是一直被观察,被评述,至少在结尾之前一直是这样的。)这算是一个经典的“叙事操纵”了。不过,如果读者能够识破这个“操纵”,便能够跳出来,从而看到“我们”的形象、“我们”的立场。这里似乎有一个“双重观察”,读者透过“我们”观察爱米丽;读者观察“我们”。

  那么,作者和“我们”的关系呢?我的理解是,作者同时塑造了爱米丽小姐和“我们”两种形象,只不过爱米丽小姐为主要,是显现出来的,为“我们”则略为次要,是隐藏的,需要仔细体会才能感觉到。而从情感上来看,作者应该与“我们”是对立的,虽然其情感也很复杂,但对爱米丽小姐还是抱有同情之感的。


时 间


  这篇小说另一点特别的地方在于它的叙事顺序。小说的叙事链是这样的:爱米丽小姐去世——几年前的“拒绝交税”事件——三十年前的“气味”事件——三十二年前爱米丽的父亲去世——与荷默•伯隆交往——教画画——爱米丽小姐去世。可以看出这里一环套一环,一件事引出另外一件事,时间成了一个环状的链。并且,不相连的两件事之间也都互有伏笔,因此就形成了一个近似网状的结构。这种反常的叙事方式似乎是想让读者放慢阅读速度,时不时要停下来理清时间顺序,前后印证,达到一种故事缓慢行进的效果,同时也达到一种反常、神秘的感觉。

  然而从内容、情感上来看,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似乎这一缕铁灰色的头发推翻了整个故事,也颠覆了“我们”塑造出的爱米丽小姐的形象。这缕头发似乎是爱米丽小姐的无言诉说,她的全部心事和感情都可由此为人所知。似乎从这缕头发又可以引申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从这点上来说,这个时间的(小说的)结束打破了之前的叙事环,又成了一个新的叙述可能的起点;文字结束了,而故事才刚刚开始。

  忍不住说一句,福克纳的语言也很有特点,他多用回环往复的长句,使小说语言取得一种冗长晦涩之感,仿佛一条大河缓缓向前流去,深不可测,而读者也就慢慢沉溺其中。但同时其描写又极精准极细腻,读之竟有一种可怕的身临其境之感。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09-12-11 18:08:20编辑过]

发表于 2009-12-11 18: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福克纳这篇小说堪称经典,我正好也是在1993年读西方学者的叙事学论著,见里面提到这篇小说,于是找来看的。其他同学也不妨先看看,一起讨论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1 18: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是谁?从文章内容看来,“我们”似乎就是镇上除了爱米丽小姐以外的所有人。但是,请注意,在文中,“我们”从来没有和爱米丽小姐直接接触,每当说到镇上人与爱米丽小姐接触时,文中所用人称立刻又变成了“人们”、“他/她们”、“妇女们”等等,似乎又成为了全知叙事。这样看来,“我们”的身份就很微妙了,一方面,我们确实是与爱米丽小姐处于对立的镇上的人,但似乎又不是某些具体的人,而只是一种无形的思想,一种整体的态度,一种被赋予实体的抽象精神。


  看到这一句,坐在电脑前的我一按靠背椅扶手几乎要站起来!一句句看下来,几乎不敢相信这是只听过我几节叙事学分析的学生的手笔:)你不去继续研究文学,那实在是太可惜了,呵呵,好好研究下去吧,相信你在英语文学的翻译或研究领域,定能有所成就,勉之!勉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1 18:38:3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1 18: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啊,老師過獎了!受之不起。

這個也是我帶著“敘事者”這個問題反復看了好幾遍小說才想到的。

至於文學,研究怕是沒那份功力,只能當作一種愛好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1 18: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清和在2009-12-11 18:37:03的发言:

啊,老師過獎了!受之不起。

這個也是我帶著“敘事者”這個問題反復看了好幾遍小說才想到的。

至於文學,研究怕是沒那份功力,只能當作一種愛好吧。:)


能够“反复看了好几遍”,这就是可贵的研究态度。呵呵,其实研究也可以是一种“爱好”,并且此间也有至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1 21: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份感悟力,不搞文学的确是可惜了。

不过做文学研究不一定非要学中文,生活滋润了再搞文学会更写意惬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1 21: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厉害了!佩服佩服,实在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1 22: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嗯,我对这篇小说印象尤深,尤其是“哥特式的神秘恐怖气息”。我觉得作者在故事结尾之前,以接近全知的叙事视角,用“我们”的眼睛观察、评论艾米丽小姐的起居生活,得出看似无疑的结论和印象,正是为了最后一刻打破它们。作者好像一个骗子,把读者哄到阁楼上,然后抽走楼梯,让你惊愕,害怕,然后回味,思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2 08: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是太厉害啦!

这篇小说我也看过,记得那时候看完也就唏嘘了几句,“啧啧,乖乖,真吓人。”可没几天开始看爱伦坡了,那家伙才真吓人,我被吓得一愣二楞的,根本没这么深入、也没能力这么深入地思考这篇小说。

“这份感悟力,不搞文学的确是可惜了。”我们老师都这么说了,清和啊清和,真是妒忌你呢。有的人就是没这个天赋,唉,我又想起我那个精华帖了,远风老师帮我撤销了吧,我这完全是自讨苦吃……

作者好像一个骗子,把读者哄到阁楼上,然后抽走楼梯,让你惊愕,害怕,然后回味,思索。柳师兄说的太对了,苏童有本《影响我一生的20部小说》,几乎篇篇都是这样,看得我嘴都合不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2 8:39:2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3 0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王老吉</i>在2009-12-12 8:37:08的发言:
楼主真是太厉害啦!这篇小说我也看过,记得那时候看完也就唏嘘了几句,“啧啧,乖乖,真吓人。”可没几天开始看爱伦坡了,那家伙才真吓人,我被吓得一愣二楞的,根本没这么深入、也没能力这么深入地思考这篇小说。



爱伦坡小说我也看过一些,他的文字如何“吓人”,其实就是个很好的叙事学话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16 19:13 , Processed in 0.0538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