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83|回复: 11

[讨论]对人生抱有审美的态度,能否超越痛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8 14: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题。大家来辩论一番。这是我某日突然想起的问题,希望有很好的结论。
发表于 2007-10-18 17: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个问题,你可以先看看叔本华是怎么论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8 20: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有审美的态度的话,应该可以超越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8 21: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否说,持超越的态度可以对痛苦进行审美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9 08: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一次建议,还是先看看叔本华是怎么说的,再来讨论比较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0 15: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叔本华,读过《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感觉写得颇好,不愧是哲学界的散文大家。叔本华关于楼主这一问题的论述,略知一二,不过还是让楼主先去自己读为好[em01],他的书相对来说不难,文笔也挺好。今天还看到一本他的哲理散文集,新版的,可惜当时太匆匆,一晃而过,也没记得是哪个出版社的。[em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0 16: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叔本华所看重的“意志”没有康德所谓“好的意志”中向“善”、趣“好”的性状,它表现为万物因其自私其私的生存而不懈冲动着的那种“欲望”,因此叔本华也称这个依然有着实践品格的“意志”为“生存意志”(Wille Zum Leben)或求生意志。
    为“生存意志”所驱使的人是偶然化了的人,挣扎出偶然化命运的唯一途径被认定为禁欲后的解脱。
    叔本华哲学的指归在于“意志的自我否定” ,这意志的自我否定所否定的是那种一味逐利逞欲的“生存意志”,而否定“生存意志”的意志必是超越了“生存意志”的意志。超越了“生存意志”的意志原本是积极肯认人生当有价值的契机所在,但叔本华终究没有抓住这个契机而将这个有别于“生存意志”、并超越了“生存意志”的意志明示、展扬。因此叔本华对超越痛苦而达“幸福”的拷问理路略显消极、清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0 16: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问题非常好!似浅实深.由此问题可以对东西方主要思想流派作一深入的厘定.比如儒与道,比如现象学与存在学,比如康德与黑格尔^~~~~

因为这是一个可以将"学术"生命化而切己的真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0 16: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与逍遥 
 
    

      这个是在下旧日于其他论坛与友讨论时所作的一帖。与楼主问题内在相关。是以帖出~~~~~~


       儒家是可以拈出一个崇高感(雄浑感)的.道家讲逍遥(大致在虚静之"优美"一度).小可几个月来一直在思考儒道合一的"老问题".当然,思考的落脚点在"审美"上.
       记得在节前致葛大的信中也约略提到此点,即:崇高是朝向逍遥极境的最深的步履.极境乃无痕,但无痕之境恰要履"最深"这一层.我们在听一首非常"优美"的夜曲时,其中总要有节奏的落差低回,这个落差低回大约在本质上应该有崇高感的一席之地.当我们面对一幅大师的具象绘画作品时,无论如何我们在"基本成像"的前提下,还同时赢获了"多一点"什么.这个"多一点"的东西大概被俗常为"风格".(记得小刚兄比较反感"风格"这个"词儿".)我将之称为"朴"(朴拙之义),与之相对的"基本顺畅地所呈之像"我称之为"雅".在此,"朴"是因着画家在"研究"成像机制的发生过程中(或者:将像还原为成像之前的感觉材料的激活状态)所必然发生的"天人之际"的"有为"的"多出",或者"同一的偏差"(庞蒂语).所以我们在看塞尚的花瓶时,同时可以看到的是大块色块的堆积.而此种"多出"在凡高那里无疑更为明显.而我们之所以不会将对"毕肖"的追求当作唯一目的的当代西方"喷画"审认为"高作",恰因为其中少了"朴".这留连于"朴-雅"之间的东西就是"崇高"与"优美",或甚至(延伸至)"深履"与"逍遥"的内在通连.
      所以,就"审美"角度而言,儒-道可以打通.其要在于路途与极境的别而相依.少前者则纵怠,少后者则滞盲.
    故,就人之实际生活方式而言(也即小崔的"道路"或"姿态"的择选问题),按上述就应该是一种"金刚"而"逍遥"的态度.其中,儒家之"养己"工夫与道家之"虚极"之境都可得到妥帖的安顿位置.它可以表现为虽有挣扎然果能"君子不惧"的"从容".

另:"游于艺"之游当为极境,未到"夕死可也"之前,还都是"金刚","金刚"必有"涩",而"涩"必不"游".然就上述理路而言,"金刚"更重要,因为,这涉及到"践履".而"日损"的方式把极境与路途相混,必于"未游于极境之人"处生"纵";而"顿悟"当是"有所得"状态,未必能按所悟去"履",或会误人于"以果作因".

   是故,"所艺"有金刚,艺外更当存金刚,否则,逍遥之“美-游”必堕于"玩物丧志".

   哂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2 10: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白水及各位的发言。由于要连续读几本书,叔本华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读。到时还要请教各位。

现在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还不成熟,只是在大脑里对“审美”和“超越”的先后问题作了一些形式逻辑的分析。

谢谢

[em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5 17:03 , Processed in 0.0369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