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一点点
看完十月围城,走出电影院,已是华彩霓虹,到处弥漫着节日的欢快,但眼角未干的泪痕继续把我的思绪牵回100年前: 影片主要是以孙中山回香港为背景,围绕清政府要刺杀孙文,但各路革命义士却誓死粉碎这次暗杀行动,全力保护孙文,这两条线展开的。随着孙中山到港时间的临近,两边都在尽力部署。清朝将军阎孝国组织的杀手在孙访母的路上一次又一次逼近保护队伍。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全城追杀”。最终,孙中山安全离境回到日本,随后,辛亥革命爆发。 虽然整个影片是围绕这两条线进行叙事展开,但我觉得,该影片至始至终都在传达中一个伟大的信号-----个人心中的信念。正是信念这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哪怕最后牺牲也不坚定不移。这部影片的英文翻译是"BODYGUARDS AND ASSASSINS",一个"body guards"就很形象的透露出影片的实质,为了心中的信念,可以用身体来维护。 年仅17岁的李重光,正是对民主信念的那份坚定,抛开富商少爷的珍贵身份,甘愿做孙中山的替身,明知道最后的结局,但最终以一句“我活了十七年,就是为了这一个小时啊”结束了短暂的人生。 生性纯朴善良的阿四,正是对主人快乐信念的那份坚定,只要老爷快乐,所以不管明天的行动是什么,“算我一个吧”;只要少爷快乐,所以当他知道少爷是要当替身,会死的,哭着跪在地上,求他不要去,当阎孝国追来,他马上让另一车夫替他拉车,带少爷赶紧走,自己却紧紧的拖住阎孝国大腿,忍受挨打,拖延时间。最后其灿烂的笑容永远定格。 革命党陈少白,正是对革命信念的那份坚定,为了保护孙中山,不惜一切代价,做好随时流血牺牲的准备。在遭到阎孝国软禁时,为了能及时逃出去,可以组织保护孙文活动,不惜自己弄伤腹部,寻找机会。一介书生,哪怕身负重伤,从屋顶上摔下来也全然不顾。最后见证革命的胜利。 清朝将军阎孝国,这部影片最大的反角,整个刺杀活动的执行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也正是对报效朝廷信念的坚定,也是无论如何都要完成任务。虽然其坚持的信仰与那个大时代背景背道而驰,但其为了自己理念坚持到最后一刻的那份执着和坚韧,持续到“杀死孙贼,光复清廷”而结束。 100年过去,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有谁还记得这些为心中信念而奋斗过,牺牲过的名字,而在这物欲横流,瞬息变化的今天,又还有多少人会坚定心中那份信念? |